-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
2 # 九州歷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今皆然。魏延是劉備的“私兵”,《三國志》裡說“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是劉備最信任的部將。魏延與諸葛亮,兩人都自荊州追隨劉備,魏延是最優秀的武將,諸葛亮是最出色的文官,他們若密切配合,將相相和,劉備去世後,蜀漢可能是另一個局面。
魏延是劉備的部曲,部曲就是私兵,是不接受其他人調動的部隊,比如關羽的五百校刀手。三國時期,一個人想成為將軍,必須自己帶著部曲投靠主公,多則上千、少則百餘人。
諸葛亮不用魏延,與諸葛亮個人背景有很大關係。諸葛亮是文人出身,很多武將不服,關羽等人始終看不上諸葛亮。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大權獨攬,重用的都是聽話的人,比如王平、姜維等魏國降將,在蜀漢政權沒什麼根基,能力怎麼樣不說,關鍵是聽話。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聽話。他自恃是劉備身邊的紅人,能力又很強,五虎上將去世後誰都看不上。
第二,諸葛亮要培植親信。比如馬謖,諸葛亮與他們兄弟五人,在荊州時都是好友。守街亭一戰,在很多人看來是去撿功的,諸葛亮不用魏延等宿將,用了從未戰場臨陣的馬謖,有任人唯親的成分。街亭戰後匆匆斬了馬謖,又是怎麼考慮的?再比如楊儀,楊儀的能力、人品都很差,但是諸葛亮重用,原因也是關係好。
第三,可能是觀點不同。魏延跟隨劉備,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用兵有自己的一套;諸葛亮平生謹慎,穩紮穩打,不用奇兵,“子午谷奇謀”就是兩人軍事思想的典型碰撞。
-
3 # 有得觀史
魏延不受重用,人才政策才是根本原因。蜀漢的人才政策是唯賢是舉,不賢的人不能用,或者不能重用。魏延正是不賢之人。
魏延是反水過來的人,如果在曹操那兒,這不算事,可在蜀漢就是明顯汙點。羅貫中羅大師也是基於這一點來刻畫魏延的。這是魏延不賢之一。
魏延狂傲不羈,給人的印象不好,人緣較差。人無完人,世上全才少,專才多,這在曹操那兒啥事沒有,郭嘉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人性也不怎麼好。要是在蜀漢,郭嘉根本不能用,至少不能重用。這是魏延不賢之二。
劉備的人才和曹操、孫權比相對缺乏,也是蜀漢人才政策使然。劉備用諸葛亮,諸葛亮選姜維接班,都是唯賢是舉人才政策的具體體現。
如果弄清楚了蜀漢的人才政策,我們很容易看清,諸葛亮為什麼不重用魏延?為什麼不選魏延接班,而選姜維接班?因為姜維人品好,魏延人品差。
不管劉備、諸葛亮怎麼用魏延,骨子裡都是不會重用的。唯賢是舉的人才政策已經深深地根植於蜀漢政權的土壤裡。在蜀漢,魏延的結局早已定型。
-
4 # 江南飈
謝邀。在《三國演義》的框架範圍內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諸葛亮對魏延的反感那不是一般的厭惡,是十分厭惡的。究其原因,諸葛亮是個非常強調忠君愛國思想的封建知識分子,他自己就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典型,所以他要求手下大將必須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必須要對君主或者說主公忠貞不二,死心塌地的效忠主公,否則就沒有資格活下去。忠誠是諸葛亮的人生信條,諸葛亮的思想深處堅定地認為一個人身為人臣一旦失去了忠誠就失去了一切。這是諸葛亮律己衡人的根本標準,也是他識人用人的的一個根本標準,更是他選拔和衡量人才的第一標準。這也是羅貫中的政治思想,所以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這種思想堅定不移的貫徹始終。在諸葛亮人才評價標準指導之下,魏延這個人顯然就不是人才。為什麼呢?
從《三國演義》中可以找到答案。魏延第一次出場是在襄陽,作為守將之一的魏延斬關開門欲放劉備及眾百姓進城,被大將文聘打跑了,魏延投奔長沙太守韓玄。第二次是劉備攻打長沙,魏延揮刀殺了韓玄,降了劉備。這兩次事件都是公然造反——造主公的反,這在諸葛亮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魏延的行為與諸葛亮的人才評價標準格格不入,所以,在到達長沙之後,諸葛亮二話不說就要斬魏延,並且說了一番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的話。所以在這樣的政治氛圍裡,魏延是不可能得到諸葛亮重用的。再說羅貫中本人也是堅持封建正統思想,非常強調忠君愛國的,在《三國演義》裡,凡是殺了主子再投降的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呂布,不殺主子悄悄出降的基本沒事兒。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一直在宣傳封建正統思想,宣傳忠君愛國思想,所以與這些思想不一致的都是錯誤的甚至是有罪的,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魏延自然就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了。諸葛亮就是秉承羅貫中思想的一個人物,他自然要千方百計打壓魏延了,打壓的不僅是具體的人,更是魏延身上所具有的敢於造反的精神。表面上看《三國演義》描寫了三國割據混戰,天下紛爭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打擊犯上作亂、敢於造反的英雄的故事。
-
5 # 山有a木兮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可靠的回答依據應該是《三國志-魏延傳》
1.“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魏延其實很有才能。當然,劉備重用魏延守成都,應該不乏諸葛亮的建議。
2.“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軍事策略上沒有采納重用魏延,這屬於軍事主觀判斷,充其量是判斷失誤,因為諸葛亮太過謹慎,他可能不同意魏延的奇兵冒險思想。另外一個資訊是,魏延和楊儀“有如水火”,這個是魏延悲劇的伏筆。
3.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1]”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魏延是堅持自己的軍事思想,他沒有叛逃,而是意氣用事,選擇南歸。至少說明魏延忠於蜀漢,和諸葛亮只是軍事上的分歧,和楊儀的矛盾才是關鍵。
4.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作為演義小說,感情分明是必然的,至少要讓受眾知道誰好誰壞,孰是孰非,因此褒諸葛貶魏延也在情理之中。而歷史需要客觀對待,以此方能為後世鑑。
對於魏延,民間說法頗多,見仁見智,無可厚非,在此略談偏見,僅供娛樂。如果喜歡,還望四海兄弟姐妹多多關注支援!
-
6 # 國平軍史
漢中,北界秦嶺、南界大巴山主脊,東與安康、西與隴南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脊,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劉備取了漢中,儘管手下良將眾多,但卻把魏延視為卓異之才,委以太守之任,讓其長期鎮守漢中,屏障益州,可謂用之不疑。
魏延為太守,果然不負眾望,漢中似固若金湯,在有力證明了魏延能力的同時,也不難看出劉備在識人任人上,較之諸葛亮要高出一籌。
諸葛亮身上有很多光環,政治家、軍事家,甚至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等,但此君身上卻有明顯的弱點,即事必躬身,凡事親力親為,疑心病較重,其實就是自命不凡,看不上其他人。
對文武要員,諸葛亮在衡量和使用人才時,比較偏愛那些穩重溫馴、謹言慎行的人,其實只是將他們當棋子使用,叫他幹啥就幹啥,帶兵打仗的將領不用問原因,照此辦理就好了,臨危險關頭時,都不必動用腦子,只需開啟諸葛亮提前設計好的所謂錦囊妙計,依老人家神機妙算執行就可以了。
魏延,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是個善於獨立思考,對戰役、戰術、計謀、陣法等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此人儘管有勇有謀,但性格脾氣耿直,不喜歡藏著掖著,每有不同意見,敢於在諸葛亮面前亮出自身觀點,無意中就挑戰了諸葛亮的權威。
諸葛亮眼裡,魏延有才幹,但又有鋒芒,竟然敢頂撞自己,就視作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劉備死後,在蜀國內部,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實際領導者,可以說一人獨大,是個說一不二的人物,絕不允許有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所以久而久之,對魏延感到不爽、厭煩,那是自然而然的,兩人屬於典型的將相不和。
作為文武兼備的將領,官居漢中太守、徵西大將軍的魏延,其在戰爭中形成的軍事思想、對戰局的把控、對北伐的認知等,確實和諸葛亮大相徑庭,諸葛亮一生謹慎,如履薄冰,魏延的思想當然不符合他的口味。
最初,取長沙時,魏延有功,但諸葛亮眼裡,魏延畢竟叛主獻城,就以此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為藉口,要殺了魏延,幸虧劉備惜才,魏延暫時保住了性命,但諸葛亮自此,對魏延就另眼相看,不喜歡魏延了。
武藝高強,戰功卓絕,性格高傲、孤僻,有些叛逆性的魏延,性格脾氣有點類似關羽,諸葛亮怕魏延做大,成為另外一個關羽,就難易掌控了,所以關鍵時刻就不重用魏延,讓魏延多少有點感覺委屈,但卻無可奈何。
最典型的就是,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相當合理化的建議,即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之計”,這條建議,知己知彼,可謂大膽精明,確實是一條難得的妙計,值得重視的戰略設想。
但諸葛亮諸卻以“此非萬全之計”為理由,否定了魏延獻上的計策,而主張走隴右大路,“依法進兵”,魏延認為無法完全發揮才能,才漸漸心懷不滿,桀驁不馴、任性而行,性情開始惡劣,所以很多人都避其鋒芒。
毫無疑問,羅貫中的名字,伴隨著長篇通俗小說《三國演義》而流芳百世,作者受“忠君愛國”的教育比較深,對諸葛亮的塑造,可謂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把他描寫成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成了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大全形象。
書中的魏延,倘若只是平庸的將領,倒也沒什麼問題,只需俯首聽命諸葛亮的調遣就可以了,但卻偏偏卻是個智勇雙全,特立獨行,不可多得的將才,敢於亮明不同於上級的觀點,提出自己的重要見解,無意中就觸怒了蜀國實際上最高權力擁有者諸葛亮。
本人觀點,在小說中,自魏延救黃忠開始,就已經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因為他的行為屬於背叛主子,這是所謂代表正義的儒學之士諸葛亮(實際上就是作者羅貫中)所不能諒解的,也是最鄙視的,所以 在塑造魏延這個人物上,作者羅貫中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魏延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從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守漢中,屏障益州,為劉備集團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就可以看出來,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之計”,更從側面印證了魏延真是個曠世奇才。
從書中不難看出,作者羅貫中本人對魏延是認可並欣賞的,所以就用“面如重棗”,來突出魏延的忠貞,再以“目若朗星”,來刻劃魏延的聰明智慧的氣質;作者還以子午谷戰略,極力顯示出魏延超人的智謀,以及洞若觀火的遠大戰略眼光。
但另一方面,諸葛亮才是作者羅貫中心目中最重要的角色,表達了作者懸壺濟世框復漢室的理想,因為魏延無意中挑戰了諸葛亮的絕對權威,所以諸葛亮必須用權力的繩索,套牢著魏延的命運,將其處於自己的掌控中,所以就常常不公平地對待魏延。
作者筆下的諸葛亮即便臨死時,也要把統軍大權交給魏延的死對頭楊儀,讓魏延處於明顯的不利境地,甚至設計好了讓馬岱上演了無間道,關鍵時刻從背後偷襲,以反叛之罪名殺了魏延。
書中魏延的反叛,屬於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憋屈了多年的性格,終於猛然爆發,似火山噴發,不可遏止,不計後果地力求砸碎控制他的枷鎖,所以最終釀成了悲劇,至此,魏延的懷才不遇,正是作者羅貫中自己美好理想,被現實粉碎的一個縮影。
最終,劉備蜀國集團集體覆滅,劉關張、諸葛亮、魏延等人,都是書中的輩劇人物,這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外部勢力的強大,內部因素則是人物性格中存在的致命缺陷,諸葛亮和魏延顯然都是作者羅貫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是把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揉合在一起展示在讀者面前的。
2017年12月25日於杭州
-
7 # 傲視蒼穹39
其實,說羅貫中把魏延寫的很壞,也只是讀者的表面理解。在羅貫中心中,魏延也不是反賊;
看看《三國演義》第105回中描述;“延橫刀勒馬而言曰:“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從這段就可以看出,魏延要對付的僅僅是楊儀一人。姜維明明是諸葛亮的人,魏延還說不幹姜維的事。為什麼?就是怕誤傷姜維而已。如果他真是要造反,巴不得殺盡諸葛亮的人呢。另外,書中描述魏延連兵馬都沒有了,還僅僅是帶著馬岱的三百人而已。這就說明之前魏延根本沒有結黨營私,毫無造反的任何準備。這就是說,在羅貫中的筆下,已經暗含了魏延沒有造反的描述。只是讀者粗心,根本沒有看懂羅貫中的這層意思而已!
-
8 # 天宇的文史情懷
不能說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在五虎大將相續都陣亡後,魏延成了諸葛亮非常倚重的大將,無論北伐還是南征諸葛亮都帶著魏延,而魏延也不負眾望,每次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在蜀漢後期這是很難得的。
但是諸葛亮不喜歡魏延,原因是魏延鋒芒太露,當時魏延在軍中資歷最老,經常頂撞諸葛亮,而諸葛亮理想的接班人是姜維,可是姜維論資歷能力都不如魏延,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魏延不會服姜維,二人肯定會衝突,所以諸葛亮在臨死時設計除了魏延。
魏延在年輕時就投靠劉備,很得劉備賞識,魏延為蜀漢征戰一生,要說老了有反意,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說在除魏延的事件上諸葛亮做都不地道。
-
9 # 初心如舊
魏延那麼有才,諸葛亮為啥不重用魏延,還說是羅貫中故意把魏延寫的不好?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以上兩段都引至三國志.魏延傳。可以看出: 劉備在世時魏延拜鎮北將軍,而建興五年為前督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八年,遷為前軍師,假節,進封南鄭候。古職級就不介紹了,就兩個字“進封“啥意思,稍懂點歷史的不難從這兩段文字讀出究竟那個級別高。
只是第一段文字引用的多一些,第二段少一些,這或者是為了有意識說明某種觀點,而故意不提後面內容;或者不知道陳壽先生後面還有對魏延的評點。不論咋說,這類要麼斷章取義,要麼欲蓋彌彰,要麼讀史不細,都有不足。
下面還有幾段三國志.魏延傳內容,咱一條一條慢慢說。
(1)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2)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3)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第一條說魏延善於帶兵又勇猛善戰,但性格傲慢,看不起別人。當然,人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不可能十全十美。魏延的傲慢不同於關羽,關羽不僅武力高於魏延,而且地位,和大老闆關係都是沒法比的。
第二條把魏延不服領導,自大狂妄說的淋漓盡致。只要讀懂這段話,就不會說諸葛亮咋不用子午谷之計了。
第三條說的是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時候的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慢慢品味,不作詳細解讀了。
-
10 # 史海爛柯人
魏延其實原本受重用,不過自己也有缺陷。在早年追隨劉備的部將中,除了關、張、趙、馬、黃幾位大將以外,也就數魏延的地位最高了。特別是在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等人死後,魏延幾乎成了蜀軍中的中流砥柱。
在劉備進取益州時,帶領的兩員大將便是黃忠和魏延。此後,魏延先後做過牙門將軍、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北將軍等職,肩負著鎮守漢中的重任。後主劉禪繼位後,又封魏延為都亭侯。
後來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著手北伐,期間魏延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等職。此後魏延又憑藉軍功,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鉞,當上了南鄭侯。這個地位,可以說比諸葛亮也差不了多少,成為了蜀軍中的煊赫人物。
所以說,稱諸葛亮不重要魏延,那是假話。但是,諸葛亮確實對魏延有所防備。
功勞大了,地位高了,也就容易翹尾巴。這用於形容魏延,再合適不過了。要說魏延沒有才幹,拿純屬胡扯。但是,很多時候並非有才幹就能榮耀一生。而魏延的敗落,便與他的性格有關。
作為部將,有自己的想法,善於出謀劃策,是好事。但魏延卻過分執著于堅持自我,甚至連諸葛亮都有點瞧不上眼。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段話翻譯過來,也就是說,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征,都想請求率一萬精兵,出兵子午谷,與諸葛亮匯合於潼關,效仿當年的韓信。但諸葛亮節制魏延,不允許他這樣做。而魏延便常對人講,諸葛亮為人怯懦,感嘆自己的才能難以發揮。魏延的優點在於善待士卒,武力過人,但同時又自視清高,居功自傲,使得不少人都規避他。
試想,一個自以為是的下屬,能得到領導的全部信任麼?面對魏延的日益驕縱,諸葛亮內心深處是極為厭煩的。不過,礙於蜀軍人才匱乏,還不得不用魏延。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諸葛亮晚年時,魏延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而且魏延的地位也有些尷尬。
當時諸葛亮對楊儀、費煒和姜維等人重用,許多大事都是與他們三人商議。魏延則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異類”。在蜀軍中,楊儀的勢力與魏延相仿,而且楊儀與別人不同,偏偏要與魏延掙個高下,絲毫不懼魏延。
等諸葛亮死後,楊儀同魏延間的矛盾徹底爆發,最終演變成了內訌。不過,魏延的勢力不及楊儀,最終落得個被馬岱斬首、被夷三族、身敗名裂的下場。
-
11 # 漩渦鳴人yy
諸葛亮沒有重用魏延這一點是假的,魏延在蜀漢末期成為蜀國獨當一面的大將,從這一點上來講,諸葛亮對於魏延是器重的,只不過在諸葛亮兵出子午谷這個問題上,二人發生了爭執,而且在諸葛亮死了以後,魏延,更是被冠以反叛的罪名被宰殺,所以大家都認為諸葛亮並不重用魏延,實際上這個問題應該這麼提,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並且時時刻刻防範他。
整件事情我們得從魏延一開始投奔劉備之前那一段時間魏延做了什麼事,開始分析,讀過歷史書或者是《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魏延一開始是劉表的部將,後來劉備率領新野的民眾到達襄陽城下的時候,魏延作為城門官選擇起義,迎接劉備進來,但是劉備起了疑心,不願意進去,最後魏延戰至孤身一人逃走了,後來魏延去投靠了長沙太守,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魏延選擇殺了長沙太守,並且帶著黃忠一起去投奔了劉備。
這他媽就是一個呂布的翻版!想想當時諸葛亮讀到整個魏延做的所有事情之後,對於這個人是一種什麼的感受?諸葛亮一直要求自己的朋友,包括自己要做到守身如玉啊,當然這個詞說的不對,嗯,也就是忠貞不二,大家看看,當時諸葛亮的朋友徐庶,他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請問這麼一個市井小民。徐庶本身出身不咋地,他是如何感染上這麼優秀的品質的呢?諸葛亮傳給他的。
諸葛亮對於這號選擇投降,而且還不止一次,投降敵人的人表示鄙視,作為臣子,諸葛亮表示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主攻做了什麼事情,無論你這個主攻昏庸到什麼地步,你都得保護你的主公直到最後一刻,而不是把你主公給宰了,過來弄一份《投名狀》。
並且諸葛亮擔心這一號人,可能因為前程的問題,投降你,但是下一刻也可能因為金錢的問題投降曹操,無論怎樣曹操比劉備有錢,這是肯定的。
所以諸葛亮一直給劉備吹枕邊風,告訴劉備小心這個人,小心使用,千萬不能夠對他委以重任,劉備一開始是聽了,但是後來劉備做了一件事兒讓諸葛亮感到有點無語。
當時劉備跟曹操在漢中相持一年,劉備佔領漢中在。駐守漢中。這個問題上,需要派遣一位能力出眾,而且威望資質都達到最高水平的大將來鎮守漢中跟關羽平起平坐,所有人都認為張飛是最有可能拿到這個職務的,但是劉備卻偏偏選擇了魏延。
想想當時諸葛亮是一副什麼樣的表情,肯定比吃了蒼蠅還難受!我在他進入營帳的第一天,就當中券,你說這個人不能重用,結果你現在搞出這麼一檔子事,我也是要有尊嚴的,我也是要有臉皮的。
但是不得不說魏延這個人是有能力的,鄭守漢中長達十年之久曹操愣是沒打過漢中的主意,並且,魏延也一直忠心耿耿的替劉備集團做事情至少在劉備遭遇夷陵慘敗的時候沒有選擇投降曹操,這個時候,諸葛亮也看出這個人特別忠心,而且願意替劉備集團做事情,所以諸葛亮也選擇妥協,最近這個時候蜀漢經沒人可以用了。
但是,魏延跟當時蜀漢那一批,只聽諸葛亮命令的人不同,魏延有資歷,而且有資格。向諸葛亮提出反對意見,這一點在當時的蜀漢可以說是有點讓人詫異不已,因為除了一個代表蜀國地方豪強的李嚴可以跟諸葛亮插兩句嘴以外。哪個人敢跟諸葛亮這麼屌的,全部已經下地獄去了。
因此,諸葛亮雖然一直在使用,魏延,但是對於魏延這個人他也表示你愛滾遠,滾遠去,別跟我在這廢話,與此同時,他跳過了蜀漢當時作為最高軍隊指揮官的魏延選擇培養像姜維,楊儀這樣的一批繼承人。
最後諸葛亮在臨死的時候,都不願意放過他,可以說,初次見面,毀一生啊。
-
12 # 有書博物館
說諸葛亮殺不重用魏延,真是太冤枉他了,在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三國演義》有些地方跟正史記載還是有偏差的。
大家都知道,魏延是蜀漢名將,膽識過人又驍勇善戰,惜才的諸葛亮是非常賞識器重他的。諸葛亮有多器重魏延呢?從一件事中就能看出來。
劉備在遷都成都,定漢中太守一職時,大家都認為論資排輩,這一頭銜應該歸屬張飛 ,畢竟張飛的聲望軍功以及與劉備的鐵桿關係擺在那裡,結果,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魏延,致“一軍皆驚”。
將漢中太守這樣統鎮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要位置交給魏延,可見劉備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此後,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魏延也很爭氣,跟著諸葛亮屢立戰功,為蜀漢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說不重用,可能是在諸葛亮伐魏之時,當時魏延獻計,親領一萬精兵取險道奇襲長安,但諸葛亮在對戰況作出分析之後,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於是有人就依據這件事來下定論,說諸葛亮不重用魏延。
諸葛亮身為軍中主帥,當然得從全域性去作通盤考慮,並不能就此揣測諸葛亮不重用魏延。
魏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跟關羽有一點相像,就是高傲自負。也就因為這一自負的性格,令他處理不好與同僚之間的關係,劉備的宗親劉琰和諸葛亮的長史楊儀,他都看不上。雖然後來站在他這一邊,趕走了劉琰,但魏延依然與楊儀不能和睦共處,這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禍端。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言,派費禕向魏延轉達了諸葛亮讓他斷後的命令。
魏延本想憑一己之力,繼續北伐,聽聞此訊息後怒火中燒,沒遵諸葛亮遺言,拒絕斷後,先於楊儀撤退。
返回蜀地之後,積怨已久的倆人先後向劉禪上奏,控訴對方存有謀反叛國之心,其實魏延魏延自始至終都沒有叛逃之意,他只是一心想殺掉楊儀。但是最高領導人劉禪不信任他啊,朝中大臣也都站在了楊儀一邊。
說來說去還是他的性格原因,
他雖然性格壞了點,但對蜀漢的忠心是不用質疑的。但是,也就是因為他的性格,平時太高傲自負,在人際關係處理這一塊沒有做好,致使朝中大臣都有選擇了站在,而劉禪也沒有像他父親那般信任他。
魏延知道大勢已去,無法扭轉局勢,於是選擇了出逃。可悲的是,出逃的魏延僅有不到十騎,最後被馬岱斬於馬下。
結果到了最後自己卻送了命,也是淒涼可嘆啊。 非但不聽,反而嚷嚷道“我憑什麼給楊儀斷後?丞相死了我魏延還在,應該讓我繼續帶兵北伐。”
正史中,諸葛亮的臨終遺言是:“(魏延)或不從,君便自發。”意思是讓姜維、楊儀等人在自己去世後帶兵撤回,不用管魏延了,隨他去吧。
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可依靠的武將,魏延能夠深得劉備賞識已經是厲害角色了,不過若是後期能夠疏通好君臣、同僚關係,壓一壓自己的性子,也不至於慘死。
魏延的性格註定會失敗,這一點沒什麼可說的,他不僅失去了劉禪的信任,也沒有了眾人的支援,被楊儀算計也是裡所應當,高傲的性格讓魏延成為眾人眼中敬而遠之的物件,表面上的和氣終究敵不過內心的排斥,眾人忌憚魏延的軍威,但實際上早已有殺魏之心,可惜的是魏延一死,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又少了一人,本已在風雨之中飄搖的蜀國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外敵虎視眈眈,內憂連連不斷,若非要找一個蜀國滅亡的催化劑,那就是魏延,悲哉,壯哉。
由此可見,魏延之死是他與楊儀私人爭鬥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跟諸葛亮並沒有多少關係。這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性格決定命運。
-
13 # 巴山夜雨涮鍋
所謂“諸葛亮不重用魏延”,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實際上無論演義還是歷史上,諸葛亮都是重用魏延的。
從題主的描繪來看,大約是看的演義?那我們就說演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無論是在南征七擒孟獲,還是在北伐六出祁山中,都是把魏延作為重要的將領來用。而且從諸葛亮的用兵,隱隱然是將魏延作為蜀漢頭號猛將安排(雖然實際上關興、張苞、姜維等人的武藝應該不在魏延之下)。例如街亭之戰時擔心高翔擋不住張郃,就是派魏延去接應。二出祁山斬王雙安排的魏延,三出祁山要截斷魏軍,第一個想到的也是魏延(魏延自己慫了)。所以,諸葛亮對魏延是重用的。
當然,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是一種類似棋子的重用。但這並非諸葛亮針對魏延。三國演義中整個六出祁山,蜀漢眾將都是諸葛亮的棋子。甚至更早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關羽張飛趙雲照樣是諸葛亮的棋子,所以談不上不重用。
同時,演義中諸葛亮確實處心積慮防備魏延,甚至預先安排要殺死魏延。但這和重用並不矛盾。
而在正史中,諸葛亮剛剛開始執政時,魏延是僅次於諸葛亮和李嚴的第三號軍頭。後來李嚴垮臺後,魏延成為二把手,這個地位始終沒有動搖過。諸葛亮時代六次北伐,諸葛亮自己當了五次主帥,唯一一次交給別人的就是230年讓魏延和吳懿帶兵。所以,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更談不上不重用。除非你認為,諸葛亮必須把丞相讓給魏延做才叫重用……
-
14 # 曉東筆談
論武藝、才能、忠誠,說句實在話,魏延稱得上是蜀漢、特別是中後期的“頂樑柱”。
魏延對於蜀漢的重要性,絲毫不在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五虎將”之下,而他的結局卻是最悽慘的。
魏延的死,蜀漢無異於是“自毀長城”。
《三國演義》中,魏延被描述成為有“反骨”的人,因而諸葛亮臨死前留下計謀,讓馬岱斬殺了魏延。
但歷史上卻根本不是這回事,魏延的死,可以說是諸葛亮生前釀成的一場悲劇。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敗,病死五丈原之前,曾召開了一次秘密軍事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和楊儀,但沒有讓魏延參加。
這裡要說明的是,在這次北伐中,魏延擔任的職務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在整個蜀軍中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
這麼重要的人物,諸葛亮竟然不讓他參加軍事會議,可見諸葛亮在內心中多麼不待見魏延。
諸葛亮在會上定下,他死後退兵時,由魏延斷後,掩護主力撤退。
在這次會上,諸葛亮還把自己死後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楊儀,而把魏延排斥在外。
事後,這被證明是諸葛亮遇人不淑的一大敗招,也是釀成魏延之死的重要原因。
楊儀此人心胸非常狹窄,而且野心很大。
不論是與劉巴還是與魏延、蔣琬及費禕,楊儀都與他們不和,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把大權交給他,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失誤。
另一方面,魏延對蜀漢忠心耿耿,由於與楊儀有矛盾,在諸葛亮死後,楊儀就利用手中的軍權,大肆散佈魏延要造反的言論。
在北伐失敗、諸葛亮去世的情況下,蜀漢將士軍心已經渙散,猛地一聽到魏延叛亂的訊息,一時分不清真假,士兵們都離開了魏延。
楊儀於是命令馬岱帶兵追殺魏延,寡不敵眾之下,魏延被馬岱殺死。
在《三國志》等正史中,都沒有談到魏延反叛的說法。
顯然,魏延的死完全跟反叛沒有任何關係,他是死於蜀漢內部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中。
劉備 看到了魏延的本事;諸葛亮也看到了,但看到了是不同的方面。拋開《三國演義》這類的小說不談,正史上劉備是十分器重魏延的。
按說魏延也是中途投靠劉備的,從私人感情上,自然不如關羽、張飛兩位拜把子兄弟;
但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和重用程度超出了同樣是中途投靠劉備的馬超、趙雲、黃忠,甚至在某些方面都超過了關羽和張飛。
劉備在任命漢中太守的時候,因為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邊關重鎮,所有人都認為這個職務必定是劉備十分信任的人才可以得到。
其中最這一職務最積極的當屬劉備的結拜兄弟張飛,認為憑著自己的武藝,以及與劉備的關係,非他莫屬。
可最終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劉備選擇了魏延。
而劉備當皇帝之後,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都亭侯,這可是比肩關羽、張飛、黃忠的正牌將軍職務,比趙雲的雜牌將軍稱號強太多了。
由此可見,劉備是十分欣賞和重用魏延的。
但是諸葛亮卻對魏延一直不感冒,還總是防著他。
這跟諸葛亮後期的用人策略有關。
劉備死後,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又排擠了李炎,一人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成為說一不二的人物。
諸葛亮能力超群,因此他認為自己的想法、自己說的就是正確的,手下不需要也不能質疑自己,只需要執行好、貫徹好自己的意圖就行。因此,諸葛亮只信任、提拔脾氣溫順、對自己唯唯諾諾、執行力強的人,蔣琬、費禕以至姜維都是這樣的人。
但是魏延不同,魏延自己有才能,能文能武,自視甚高,也是一個有主見的人,面對諸葛亮的權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子午谷奇謀”。
但魏延的這個性格是諸葛亮所不喜歡的,因此諸葛亮必定是要排擠魏延。
所以在五丈原的秘密會議中,諸葛亮把二號人物魏延排除在核心之外,而重用心機極深的楊儀。
果然,諸葛亮一死,楊儀就誣陷魏延造反,並借刀殺人,可憐魏延就這麼悽慘的死去。
魏延的死,固然跟他自己的桀驁不馴、自視甚高以及不尊重上級有關,但諸葛亮在五丈原臨死前的這一安排,則是釀成魏延之死悲劇的重要原因。 -
15 # 憨憨的包子
題目中提到了羅貫中,那我們先從三國演義的層面解讀原因:
諸葛亮厭惡魏延,因為古人很重視玄學,星象術數,還有就是相術。
三國演義第一次提到魏延是在關羽取長沙,單挑黃忠,用拖刀法,準備動手斬殺黃忠的時候,老黃忠馬失前蹄,跌落下馬,二爺高傲且仁義,放棄擒殺,放黃忠回去換馬。所以後來黃忠也愛惜二爺,不忍射殺,放了三發空箭還恩。長沙太守韓玄疑心黃忠和關羽暗通,於是下令處斬黃忠,黃忠光明磊落,願意因為出戰不利受罰,此時魏延阻攔,救下黃忠,斬殺韓玄,引軍向關二爺投降,此為魏延出場背景。
當關羽凱旋引薦魏延見諸葛亮的時候,亮當即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一般情況下,魏延的行為對於蜀國是大功,而且斬殺降將,以後誰還願意歸降,怎麼看都不該做這樣的決定,諸葛亮對於這個決定,原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
意思就是,魏延頭後面長著反骨,這種人萬中無一,雖有才能,但是桀驁不馴,不忠不義,殺韓玄就是例子,這樣的人就算有功留著以後也是個禍患,不如當機立斷除掉。當然,後來因為剛才提到的原因,劉備說情,留下了魏延。那麼反骨是什麼呢?如圖:
其實就是後腦蛋突突,但是古代人很信這個,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發現司馬懿的狼顧之相:
據說袁世凱也有此相。在這暫不多提
在演義中,後來事實證明諸葛亮是對的,魏延在北伐時獻計“子午谷奇謀”未被諸葛亮採納,後擅作主張,險些敗北,後來因魏延腳步太重,撲滅了七星燈,導致諸葛亮延壽失敗,亮料定死後魏延必反,魏延果然譁變,楊儀、馬岱依照諸葛亮遺計,斬殺魏延。
以上是演義中,諸葛亮不重要魏延的原因。
在真實歷史中,魏延受諸葛亮任命官至徵西大將軍參與北伐,玩過三國群英傳的兄弟們都知道這個武官多高,魏延還是漢中太守,要知道劉皇叔稱帝的時候可是號漢中王,這首都軍政總長官的職位,大家都推薦三爺張飛,但劉備卻選用年輕的魏延,足見重用,歷史上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是無據可查的,個人推斷,諸葛亮一定也很欣賞魏延,北伐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兩次出師表,力壓所有反對的聲音,五次北伐,矢志不移,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而魏延是比諸葛亮更加盼望北伐,多次獻計,任命先鋒,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諸葛亮死後,魏延正因為不願放棄北伐機會,遭到楊儀趁機陷害,最終落得被誅三族的下場,讓人惋惜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魏延在蜀國還是比較受重用的。至少備受劉備的重視,命令其鎮守漢中,要知道劉備最輝煌的時候也不過是兩川之地,半個荊州,其中兩川即東川漢中,西川為益州成都。劉備把漢中一地交給魏延鎮守說明劉備對魏延還是非常信任的。劉備死後,魏延多次隨諸葛亮北伐中原,屢建功勳,諸葛亮也並未不重用魏延,如果非要說不重用,那就是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採納。
北伐中魏延多次提出分一支精兵給自己,走子午谷偷襲長安,這樣便可以速戰速決,取得成功。但是諸葛亮並未採納,因而心生不滿。諸葛亮死後,魏延因為和長史楊儀不和,互相爭鬥,最終被馬岱所殺。
所以劉備也好,諸葛亮也罷,其實都還是很重視魏延的,所謂的不重視也只是沒有采納他的計策而已。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雖然是以歷史為背景撰寫的小說,但是小說就是小說,不是正史。而且小說除了描述一定的歷史之外,為了故事與人物的戲劇化,以及前後劇情的銜接,必須添油加醋增加一些不一定客觀的事實。
顯然,《三國演義》裡,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識人有方,羅貫中設計劇情,從魏延一出場,諸葛亮就料定他久後必反,要殺他,劉備求情後,諸葛亮說,今後在主公帳下,勿生二心。所以一方面用他,一方面也防著他。第一次北伐中原時,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是也就草率的解釋了一下原因,即不想冒險而已,未能說服魏延,讓魏延不滿。諸葛亮死之前,讓馬岱臥底在魏延身邊,密授楊儀如何剷除魏延,其實這些都是小說裡的劇情,很多都是假的。雖然也不算是刻意抹黑魏延吧,但是確實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偉大,給魏延潑了一點髒水,死的有點窩囊。
回過頭來,諸葛亮為啥不採用魏延的計謀呢?真的是因為不重視魏延,所以故意打壓嗎?非也,雖然歷史上的諸葛亮軍事才能沒有小說裡那麼牛,但是偷襲子午谷取長安並非上策,還是顯示出諸葛亮軍事上確實有過人之處。首先,“孔明從不弄險”。諸葛亮一身謹慎,事必躬親。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給他精兵五千,偷襲長安,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萬一魏軍在山谷埋伏,五千將士性命不保,北伐大軍元氣大傷。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不可能冒險進攻,一旦失敗就要退回漢中。
第二,諸葛亮不能冒險。小說裡,諸葛亮每次北伐,動輒都是二十萬,三十萬大軍,其實蜀國軍事實力是三國中最差的,荊州丟失,夷陵之戰慘敗,所以“益州疲弊”。蜀國真正的軍隊只有十萬左右,除去防禦東吳和孟獲,以及成都必須留人駐守,諸葛亮北伐真的能帶走的軍隊頂多四五萬人。所以五千將士對於蜀國來說,輸不起,也許僥倖成功了就很好,一旦失敗了,可想而知,那諸葛亮基本上就可以退回成都安心休養幾年了。
第三,即使成功也沒用。按照魏延的設想,出奇兵偷襲長安,成功了就北伐勝利了,是這樣的嗎?真的不是這樣。東漢之後,西都長安雖然還是漢室的“舊都”,但是在經過長期的戰亂,早已衰落,就算魏延偷襲成功,佔了長安,五千將士能守住長安孤城嗎?洛陽方向的魏軍會迅速增援,關中地區的魏軍也會迅速包圍。而蜀國後續部隊肯定無法全部從子午谷增援上來,長安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蜀軍後續部隊全部增援上來,長安孤城一座,後方糧草也不可能在運送過來,只能等死。
所以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捨近求遠,繞道隴右祁山,然後沿著渭河谷地,從平原上進軍長安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方面,繞道隴右祁山,可以截斷魏國河西走廊的援軍。一方面,從渭河上游往下游進攻,憑高視下,勢如破處。還有,隴右地區及渭河中上游是關中地區戰馬飼養地,也是小麥的種植區域,蜀軍先佔了這個地方,無論是戰馬的補充,還是糧食的補充,都相對充足,也省去了從後方運送補給的時間。
雖然諸葛北伐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使用卻是諸葛亮的睿智所在。雖然諸葛亮並非小說裡演繹的那麼光輝偉大,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偉大傑出的政治家,軍事上也確實有過人之處。
對於魏延,應該說他也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不過因為小說裡必須有正面人物和所謂的反派,他確實被修改了一些形象,也是我們需要客觀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