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澹奕

    雖然兩個都是亡國之君,但是兩個人都並非昏庸無能之人,歷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完美帝皇,只是生逢亂世,哪怕一般的瑕疵都可能潰爛成巨大的創傷。

    經過隋文帝的辛苦經營,交到隋煬帝手中的隋帝國相當繁榮強盛,國庫充盈國力強大,然而“虎父無犬子”,楊廣又怎麼甘心做個守成之主屈居自己父親之下呢?可楊堅創下的功績實在難以超越,那能怎麼辦?

    於是就有了楊廣不顧一切的三徵高句麗、開鑿大運河等“荒唐行徑”。可是,真的荒唐麼?高句麗開國數百年,雄踞東北成為一方強國,“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高句麗對隋朝來說始終是個不小的禍患,不能不滅。

    經過漢晉南北朝幾百年的開發破壞,黃河流域破壞嚴重,為了獲取充足的財富與加強對南方的經營,開鑿大運河勢在必行,至於“賞瓊花”的“原因”為何會出現在歷史書上,真相不得而知。然而,楊廣為開創功績與削弱南北朝以來強橫的世家門閥的行為,最後以失敗告終,所謂成王敗寇,楊廣被唐朝加以“煬”的諡號。

    而崇禎帝就更倒黴一點,因為交給他的明朝江山已經是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萬曆年間三大徵幾乎耗盡了明朝的國力,因為太倉庫的透支嚴重造成了明帝國整體財政體系的紊亂。

    而遼東鐵騎損失殆盡,土地兼併嚴重讓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女真人在關外勢不可擋的崛起,國內到處都是農民起義的浪潮,朝廷中閹黨為禍,朋黨林立。平心而論,崇禎帝登基後剷除閹黨肅清朝政,是一位相當有作為的君王。只是崇禎帝疑心病太重,為人又經常猶豫不決,最終慘淡收場。

  • 2 # 茶亭浪子

    昏庸這個詞含義有不明智有一絲愚蠢,工作不積極作為,偏信他人愚蠢的意見。用這個詞來形容這兩個皇帝,我覺得不恰當。

    先說楊廣這個人,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他是個巨嬰兒,就是有雄心壯志,想積極作為一番偉業,但不能接受挫折,很容易被挫折打倒,不能隨機應變,不能根據現實情況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工作方法。我覺得這個比喻有點道理。

    楊廣年紀輕輕,20來歲就作為行軍大總管,指揮軍隊平定陳國,統一中國。這是自三國300多年以來西晉短暫統一之後中國第二次大統一,這是多麼巨大的榮耀。此後,他運用才智順利取代太子,登上皇帝位。大家注意楊廣的皇帝年號是“大業”,是不是很霸氣,很想有一番作為。他之後施政方針,卻也是對得上這個稱號,他一登位就決定營建東都洛陽,同時開發大運河,聯通洛陽到杭州,洛陽至北京。 坐穩之後,就興科舉制,逐步打擊關隴貴族勢力,提拔任用寒族官員。隋朝初年南北統一,但漢家故地遼東被高句麗霸佔,為了完成他宏圖大業,三徵高句麗。

    從他上面的作為,你會覺得他是個昏庸的皇帝嗎?肯定不會。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看看他幹上述的事情花了多長時間,公元604年大業元年,他興修洛陽城到公元612年大業八年征伐高句麗,短短八年時間,幹這麼多事,而且每一件都是大事,都是徵發百萬民夫的大事。如果每一件事都順利還好,如果第一次徵高句麗失敗後,他能反省息兵養民,他依然可以稱為一個大帝。但他就像個巨嬰兒,無法忍受挫折,無法跳出這件事,一直要求個好結果,接連三次征伐高句麗失敗,使得他破罐子破摔,在他統治後期再也懶得管理朝政,最終身死國滅,很是可惜。

    再說崇禎皇帝,少年天子,可以說天資聰穎,彈指一揮間九千歲倒臺,執政17年夙夜憂思,內閣官員換了一茬又一茬,應該能說辦事果斷,比起他的木匠皇帝哥哥,可以說是勤政為民的好皇帝,與昏庸一詞相隔甚遠。

    他的問題是,太平天子命碰到了一個最壞的時代,關外連年戰敗損兵失地,關內氣候異常北方連年旱災,民變蜂起。這時候非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能擺平這些事。

  • 3 # 東吳周郎

    歷史吊軌之處,在於每個人似乎都懷著使命降臨此生此世。

    比如隋煬帝楊廣,就很明顯是那種“帶著使命”的“天選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這兩人都比楊廣強多了,但是要讓唐宗明祖來修建同樣規模的大運河,對不起,李世民和朱元璋辦不到,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因為李世民和朱元璋都很愛惜民力,前者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政治警句,而後者從小苦出身,對老百姓有著強烈同情心。

    ↑隋朝開啟的大運河利在千秋

    在古代各種科學設施技術都不發達的情況下,要搞大事情,大工程,其主政者必須足夠心狠!別無他途。秦始皇修建長城,修建秦始皇陵,動用百萬勞力,歷時數十年不休不止,病死累死的老百姓數不勝數,更是留下孟姜女哭長城的經典悲劇故事。

    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同樣慘烈!他先後徵用數百萬老百姓修築運河(當然不會發工錢),嚴重影響了正常社會生產,並且導致成千上萬老百姓慘死河邊。在具體執行修築大運河工程時,楊廣派遣酷吏麻叔謀擔任主管,強制天底下所有15歲以上男子都有服勞役,共徵發200多萬人修建運河,同時又從每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者是婦女,負責供應後勤伙食,燒飯做菜。此外,為了防止老百姓怠工,隋煬帝派遣五萬名彪形大漢,手執刑杖,在各處工地當監工。

    ↑隋煬帝,不作不死的傑出代表

    可是值得深思的是,大運河工程並沒有摧垮隋朝的統治,要不是隋煬帝同時窮兵黷武,三次征伐高句麗,隋朝並不會因為大運河而亡。也就是說,如果隋煬帝只是開鑿了大運河,然後休養生息,不但沒有後來唐朝的事,他還能坐享最偉大帝王之列,而其所能夠憑藉的資本,正是這條奔流千年,利民萬載的大運河!

    所以從反面來看,隋煬帝其實是昏庸的,無限膨脹,目空一切,不知道及時收手,不知道“水亦能覆舟”,白白錯失了“萬古流芳”的好機會,一手好牌打到爛。

    反觀崇禎,其實他的操作空間不大,隋煬帝有開闢一個新時代的機遇,但崇禎完全沒有,在崇禎帝坐上皇位的時候,明朝已經千瘡百孔,更要命的是,為了治癒這些瘡口,消滅此起彼伏的起義軍,他不得不繼續擴大財政窟窿,猶如用油撲火,越燒越旺。

    ↑崇禎帝雖然貴為帝王,但其實命並不好

    崇禎為了挽救大明的財政危機,不得不大規模裁減公務員和吃皇糧的人員,其中一位驛站士兵就在被裁減之列——陝北驛站小卒李自成……

    不只是人禍,還有天災也來找崇禎的麻煩。崇禎元年,北方大旱,跟隨大旱而來的,是漫天飛舞的蝗蟲,以及大範圍的饑荒,多少陝西百姓,吃完蓬草吃樹皮,吃完樹皮吃觀音土,最終腹脹而死,其景象之慘,恐怕元末時候也不過如此。

    內憂未平,又遭外患,每年應付內外雙重軍事壓力,三餉高達兩千萬兩以上,明軍常鬧譁變,戰鬥力直線下降。此時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攘外必先安內”,可是當時的明朝,已經進入一個可怕的怪圈,任何與外夷談和的行為,都要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袁崇煥為此送了人頭,陳新甲明明是奉崇禎之暗示商議和談,事情洩露成了替罪羊,掉了腦袋。

    所有的活路,都被自己的豬隊友們堵死,豬隊友不只是那些尸位素餐的高官,那些敲骨吸髓的官僚蛀蟲,還有那些無形的道德,禮數枷鎖,士大夫的清流之談,崇禎最後一招是遷都,但仍然遇到諸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事遂不成。

    可見,崇禎並不是昏庸之輩,反倒像是一個努力在補天漏的勤奮用心有餘,能力明顯不足的破落之家的掌舵人。人們對崇禎廣泛同情,需要注意的是,並非只是今人對崇禎帝同情,即使在當時,人們也普遍覺得崇禎帝是力圖有所作為的上進之人,他是被國誤,而非誤國者,李自成在《登極詔》裡這段評價是比較公正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當然,崇禎帝絕非沒有責任,《明史》也評價到崇禎帝“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然而那都是他性格缺陷和能力問題,談不上昏庸,更別提和楊廣對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計師事務所有什麼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