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的孝經和24孝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孝順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但是很多人傳承了美德,而有些人卻違背了祖訓,你認為新時代下如何才算孝順。
14
回覆列表
  • 1 # 終極問題開拓者

    我們村後有一位聾啞老人,沒有妻兒,獨自生活,但他卻是差不多最有福氣的人。他的近親只有個侄女,在城裡工作,待他就象親爹一樣。曾經將他接到城裡去,但他過不慣城裡的生活。聾啞老人沒辦法與別人交流、電視都不會看,呆在城裡象坐牢一樣,所以說什麼都要回村子裡。侄女經常回來看他,每次回來,都要給村子裡家家戶戶送點土特產。她是放心不下這個老伯父,託付村子裡的鄉親們關照著點。對一個又老又殘疾的伯父尚有此心,可以想見她對父母的孝心,以及平時的為人。

      還有村東頭一家,幾個兒子沒一個不敬父母的。兒子們幾十歲的人了,做得不對,老爹照樣罵人,沒有一個敢頂嘴的。這實際上是這家兒子們懂道理,重孝道。現在他家幾個兒子全部在城裡,都是自己讀書出去的。

      相較之下,村子裡很多人家,對待老弱無能的父母,像家奴一樣使喚的。還能做事的話,就讓父母給自己帶孩子,養雞養豬。往往也就在這些事上,兒子媳婦們認為厚此薄彼等等,結下心結。到了老得做不了事了,相當多的一部分老人就得獨自過日子,用三塊土磚搭個灶,自己將就著弄點吃的。兒子們每家出一點米就算是了差事了。就這一兩百斤米,還相互攀比著,拿以前的事計較。經常鬧得兄弟反目、妯娌吵架的。去年回村子裡,看到那些老得背彎得象個蝦米一樣的老人,在又破又黑的老房子裡獨自生活,了卻殘生,不由得黯然傷懷。

      整個村子,就前面說的這兩戶人家最興旺,後代都洗了泥腿子上岸。《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誠哉斯言。怎麼的心,就有怎麼的命,錯位也錯不了多久。  我現在回頭想想,我的親戚的各個支系之中,那些孝敬老人、為人寬厚善良的人家,現在沒有一個不是生活狀況很好的。而那些為人刻薄、不孝父母的,家裡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嚴重問題,種種不如意。

      有一次我與昆明的一位經銷商談起這事,他回頭想一想他的親戚們,還真是如此。他的親戚中,凡以前為人有孝心、待人真心的,現在沒有一家不興旺的;凡不孝父母、待人刻薄的,家裡要麼子女不省心,要麼家境不好。他給我一家家對照著講過去,講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一個挺唯物的人,他自己講著講著,也感慨這事真是有道理。

      說起改命之法、積福之途,父母才是最肥沃的福田。家裡父母還在世的,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衣食不缺、醫藥隨時、尊重聽話,讓父母放心,為父母臉上爭光,度父母出六道。父母過世了的,多誦點《地藏經》、多做點功德迴向給父母,以超度父母。這些就是無與倫比的功德了。孝是一切善行之本,在家中不敬父母,一切福德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樹木爛了根,或許暫時看起來還算繁茂,也必定經不起歲月風霜的。很多的善書,比如玉曆寶鈔中就說閻羅殿上,一殿秦廣王就最喜歡守孝道的人。凡是孝順父母之人,皆消災解厄,賜福賜壽,亦有善神守護!為什麼要這麼遵從孝道呢?大概是要教導眾生感恩與思源。父母給你生命,你才能夠修行,才能夠做菩提事業,才能夠以此假身修回真身。所以得感恩父母,孝順父母。由血肉至親為始,學習感恩,繼而感恩一切一切山川河水,草木苗嫁,因為這都是維持你生命的根本。那為什麼要思源呢,解釋思考自己的來源,思考自己從父母處而來童子心。繼而才會思考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及追尋真正的童子心(佛性是也)。

    子女侍奉父母,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是一般的孝順。

    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不違背世間的種種規則,好好做人,使父母獲得快樂,這是大孝。

    勸導父母一心念佛,若能往生淨土,則是大孝中的大孝。

  • 2 # 劉金子

    孝與不孝都是正常的,如果說對錯,既可能有父母造成的,也可能有子女造成的,還可能有社會造成的……我認為,作為父母,養育子女是自己的選擇,愛孩子是自己情感的傾注,應該是無所求的,如果你教育子女得當,自身言傳身教,子女自然會孝順你,但即便不孝順,他、她也仍然是你的孩子,父母也只能面對現實;作為子女,沒有誰是生下來就註定孝順或者不孝順的,如果從家庭和父母那裡繼承了孝順的美德和精神,那他、她就是孝子、孝女,反之當然就不孝,所以無需感嘆和糾結於天下哪些不孝兒女,要做的是自己是否選擇孝,怎樣踐行孝,是否不計回報的自覺做到孝順,這幾乎可以決定你的兒女是否孝順的,你的子孫後代是否具有孝順的美德,是否傳揚孝順的家風。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從沒有刻意教導我們要對他們好,而是在平時默默地孝敬、依順著我的我的奶奶、外公、外婆,在外公、外婆重病時,無私的犧牲自己,照顧老人,即便老人彌留之際,父母都儘自己所能的讓他們帶著尊嚴、帶著欣慰、帶著無數幸福的回憶和對晚輩們美好的希望離開我們。談到自己如何孝順父母,自覺還很不夠,因為父母衣食無憂,懂得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心態極好,身體健康,所以似乎不需要我做什麼。所以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依順父母,在我的家庭裡,孝順應是順為先;更多的發展好自己的事業,注意自身健康和自己小家庭的和諧,不要把父母辛辛苦苦哺育培養的我隨意糟踐了(有點極端,比如是否健康、是否樂觀、心態是否端正等等),否則父母是最痛心的。具體來說就是永遠在父母面前做一名乖孩子、好孩子,哪怕你已成人,你也已為人父母。

    (來自百度)

  • 3 # 言勸

    羊有跪乳之恩,烏有反哺之義。何況人類呢,孝順父母乃天經地義。一提到孝順,現在有極少數年輕人吐槽:父母不懂事,怎麼孝?父母不佩子女孝順。孝道是對道德的綁架。一味的孝,是愚孝等等。我不知道這種人是怎樣想的,能口吐此言,難道自己是孫猴子從石頭縫裡磞出來不成?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一把尿一把屎把我們拉扯成人,供我們讀書,成家立業。有的至今還在“啃老”。不知道感恩就罷,還一邊吃奶一邊罵娘,這樣的人就不配做人,不配成婚生子,不配為人父母。

    所謂孝順,就是要求我們感謝父母的生養之恩。憑我們一顆感恩心和愛心,像父母撫養我們一樣,來孝敬老人。

    生活上,子女要對父母多一些照顧。要給父母提供生活的一切條件,並盡最大努力提高父母的生活質量。

    精神上,子女還要對多一些關心。平時多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不在一起住的子女,時不時與父母通個電話。

    做一個善解人意的兒女。孝要體現在"順"字上,不要無故給父母添堵,耐心聽取老人的嘮叨。

    子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也是對父母的孝順。天下老人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丶光宗耀祖,這樣老人覺得有面子。

    男婚女嫁,生兒育女。作為子女的該成家時就成家,早點給父母生兩個孫子或外孫,夫妻和睦,家庭幸福。這是父母最高興的事。父母只盼兒女平平安安。作為子女的要遵紀守法,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平安就好!

  • 4 # 學民思考

    談到孝順,我深有體會。這六年時間我送走了11位親人,兩個70多,兩個90多,7個80多歲。贍養照顧了四位老人,作為晚輩我們都可稱為是孝子孝女,但這又涉及到“愚孝”問題。大多是在醫院中去世,典型的是我岳母“癱瘓”8年,後來插雙管(氧氣管和胃管)生存,痛不欲生,她夜裡自已拔掉後多次早上兒女又強行插上,雖維持一息生命但我對此持有看法,不能有尊言地解脫,這種孝是“愚孝”的表現。而我父親活了97歲(離生日17天)去世,無疾而終。無痛苦滿意告別人世!我們仍覺得最後忽略了與他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有老年精神病症狀(孤獨厭世),至今後悔不己!“孝順”的成立,是上輩及晚輩共同完成的。“不孝子孫常有,不自尊自重父母也常在”。這涉及到家族文化(家風)傳承,和個人的教養,還有客觀現實條件及主觀因素等多方面,總之,“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喝”和“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人”都有,而且不少,一隻巴掌拍不響“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可憐人背後大多有可恨之處”。但無論怎樣,孝順是文化傳承美德,我理解:孝,是物質條件供給。順,是精神的撫慰與幫助。言傳不如身教!具體如何做就各個各論靈活操作了,讓我們的父母安渡晚年能幸福,有尊言地安息。這是做人的根本與底線。

  • 5 # 填道通平

    關於孝順的問題,本人是這樣理解的:首先體現在生活上,在我壯年時兄弟五人分家,因家底薄幾乎都租屋住,父親先去世,母親輪流每十天去一戶兒子家過生活,當時我相對困難,生活條件較差,母親略有微詞,我解釋:人有三孝:真孝,假孝與不孝,真孝是實事求是孝敬,自己把比較好的菜式留待輪到母親來時食用,雖比不上其他兄長的生活,但已盡力行孝,假孝是去借錢來講排場,到頭來是假、大、空,不孝是無輪到母親生活時吃好,輪到時吃孬。其次孝是精神上的,有條件時多陪父母聊天逗樂,使父母心理愉悅,再次是照顧父母身體健康,父母生病時及時治療。最後是在經濟條件許可時多給父母零用錢而不必比較其他兄弟給多給少。當然作為現在為人父為人公的我就要理解子女生活的不易,不輕易與子女要錢,生活能自己料理堅決不要子女陪護照顧,子女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決定儘量不要摻和,各自保留一定的生活空間,這樣相處對自己對子女都是利大於弊。未知大家認同否?

  • 6 # danyboy

    首先,我們從文字入手,先看一下文字學上的意義。

    孝,意思比較明確。可以看一下 這個圖:

    這裡有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孝的甲骨文寫法,第二個是“今文”,第三個是“小篆”的寫法,這三個字看上去差不多。的確,後面的是從前面的逐漸變過來的。

    孝的結構,上面的符號是“老”字,下面的符號就很常見了,是“子”字。有人說,上老下小,是子女揹負老人,也就是子女照顧父母;也有人說,這是父母照看子女,也就是父母撫育子女的意思了。

    《說文解字》當然支援前者:“孝,善事父母也”。這個解釋與其他的經典可以相通,比如《禮記 祭統》裡說:“孝者,畜也,蓄養也”。都是指的是兒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

    孝,在今天的中國既有著普遍的共識,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但也又有著一定程度的爭議,特別是一些秉承五四、新文化運動等現代傳統的華人,對孝順是持批判態度的。這該怎麼看?

    我個人覺得,對孝的把握或者說定義是:孝,指子女以血緣關係為持續,且以父母照顧子女為前提下,形成的一種倫理關係。

    換言之,孝並不是天經地義的,而是有條件的。事實上,從哲學的意義上說,一個命題如果沒有“成立的條件”,就一定是偽命題;一個倫理能夠成立,就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凡是“天經地義”的東西,一定是僵死的意識形態。

    所以,孝的成立,第一,是有血緣基礎。

    血緣基礎的意義在於,你別無選擇。一個人出生,嚴格的說是被出生,任何人都不是自己要出生的,而是被父母生下來的。這種血緣關係的無法超越,決定了孝的基礎是血緣。

    但問題來了,有些人生下來父母就拋棄了他,他還要對這種父母盡孝嗎?

    這就牽涉到我要說的第二個要義了,即要以父母照顧為前提。

    《論語》裡,孔子和宰予曾有過一個對話,宰予問孔子,為什麼父母去世,兒女要服孝三年?孔子說,這你都不懂!你想一下,你小時候,父母抱了你幾年?是不是三年?宰予說是。孔子說,那你如果服喪不滿三年,會不會心不安?宰予說:安。

    《論語》裡這個對話,撥開表面的言說,我們會理解孔子對孝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父母對兒女的責任。如果父母對兒女沒有盡到責任,只知道生,不知道養,甚至還有些因為是女兒重男輕女,這樣的父母,是沒有必要盡孝的。

    當然,世界上還有另一種:沒有血緣關係的養父母,要不要盡孝?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養父母也有好的,也有不到位的。不能一概而論。

    但總之,我們作為現代人,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理解孝,就必須從感情上親近孝,也要從理性上理解孝,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7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巨嬰國》裡武作者批評傳統的孝道問題,其實這是一種對古人孝文化的一種偏見理解,當然這最終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引發讀者的偏見、偏執和極端化的思維。作者舉出的一個例子,他把一個人在家庭中受到的一些影響,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受到的一些傷害簡單的歸罪為孝道的問題。

    徐鈞在《對“巨嬰國”的評價:心理治療定義中的文化反思》一文中也作出了比較客觀公正的分析:

    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吸收的同時,也需要有反思。

    現在有許多華人喜歡講國學,許多國學都是被商業化的,而真正的國學究竟是怎樣的?是需要我們生活在本土的人慢慢去思考的。

    國學裡到底有哪些是可以被當代華人所繼承的,哪些對當代華人並不適合,需要重組,這些也是需要思考的。比如說國學裡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完全是不平等的概念;“妻子如衣服,孩子像自己的財產”,以男性為中心的所謂傳遞著國學理念,都是十分有問題的;還有比如“24孝”,當然我並不是反對“孝”,武作者在書裡面也反思“孝”。我覺得“孝”作為一種心理,作為一種平等的當代社會心理,是一種很美好的東西。但如果像“24孝”那樣刻板地去討論“孝”,那肯定是很變態的一件事情。比如像舜那樣的二十四孝,忽略自己的需求成就一段佳話,直到感動上天。

    我前段時間聽說一些學校有國學,要求女性遵守“三從四德”,這是一件很荒誕的事情。這就等於古代的東西完全生活在現代,那就很荒謬了。我們的古代,實際上可以吸收許多智慧,包括美德,但是這些東西肯定是要和我們當下的社會,當下的世界相適應,這個才有意義。

    孝的本意就是順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順”這個字被加到了跟“孝”一起,變成了“孝順”。

    古人也講究孝道,但是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夫子的教誨,我再冒昧的問一個,做兒女的順從父親的命令,能否稱作孝順?”

    孔子回答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以前天子有七個議政官員,雖然天子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則,但是他還不會失去天下。諸侯有五個議政的官員,雖然他不能掌握治理邦國的法則,但是他還不至於失去他的國家。士大夫有三個議政的官員,雖然他不能掌握治理封地的法則,但是他還不會失去他的封地。

    一個君子擁有了會批評他的朋友,那麼他一身都不會遠離美好的名譽。做父母的擁有會和自己爭論的子女,那麼做父母的就不會陷入不符合義理的錯誤。

    所以當面對不符合義理的事情的時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親爭論,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爭論。所以當面對不仁不義的事情的時候,應當要和父母親爭論,一味的順從父母親的意思,使得父母親陷入了不仁不義的錯誤之中,這樣又豈能夠稱作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就運用炸彈和火炮,為何幾百年後火燒圓明園時清朝軍隊還採取人海戰術和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