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昇厚數學
-
2 # 眼鏡店軍師
把孩子教育成“乖”孩子有沒有問題?
什麼是乖孩子?
如果搜尋一下,百度漢語給出的定義是:乖孩子是指受人喜歡的孩子。
按照百度給出的定義,只要你喜歡,什麼樣的孩子都可以是乖孩子。那問題其實不整自明。
可以把你的問題換一個說法就是”把孩子教育成聽話的孩子有沒有問題?“。
下面我試著回答一下這個翻譯之後的問題: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怎樣能培養出聽話的孩子。
簡單分兩種可能:
一種是家長做得特別好,非常懂家庭教育,而且身體力行,親子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能夠準確的把握好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邊界,不對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
這樣你眼裡的孩子一定會是一個聽話的孩子。
另一種家長在孩子身上花的精力就比較少,但是卻對孩子充滿了期待,對孩子有很多要求,當然,孩子在不同階段也曾經有過不同程度的反抗,但是家長都透過各種方式把反抗的火苗給壓制住了。
孩子表現出來的也是聽話的現象。
這兩種情況下,同樣都是聽話,但現象背後的是完全不同的成因。顯然第一種是更有推薦價值的,而第二種是有大量隱患的。
綜上,孩子乖當然沒問題,問題是家長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家長在孩子那裡最有影響力的時間也就10年,所以每個家長都要多多學習,珍惜這寶貴的10年影響力黃金期。
-
3 # 孟想教育
什麼是“乖孩子”呢?在許多家長眼中,乖孩子就是乖乖聽話,不調皮搗蛋,不任性,不無理取鬧,聽從大人安排,不對抗,乖乖學習,乖乖看書,乖乖練琴,乖乖畫畫,乖乖.……。然而這些是我們大人眼中的乖,我認為如果把孩子完全教育成“乖孩子”,絕對會出現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天使,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都是一片白紙,還是我們作為父母就是畫家。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孩子為了做到父母眼中的“乖",只會討好大人,一味的壓抑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自己寧願偷偷的哎,躲在被窩裡哭,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自主能力差,依賴父母,而當情緒壓抑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所以請允許我們的孩子適當的不乖,釋放自己的天性,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那給予孩子正確的關愛與指導。
-
4 # M韓先森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用乖和不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行為表現,而且很多人認為“乖孩子”就是“好孩子”。而且,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中,每一個家長、每一位老師都會對孩子們進行“聽話教育”:在家裡面,要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裡,要聽老師的話,讓學習就趕緊學習,讓看書就趕緊看書,讓做什麼,就趕緊做什麼,只要聽話,就會得到父母老師的喜愛,就會被認為是乖孩子、好孩子。人們會更多的覺得乖孩子懂理,聽話,那麼,這樣培養出來的“乖孩子”到底有沒有問題呢?答案是:有。
1.“乖孩子”會過渡自我壓抑。其實很多“乖孩子”是害怕家長與老師的威嚴而被迫表現出聽話,順從,因為他們知道,不聽話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孩子只是一味的覺得自己只有讓父母老師感到愉悅、滿足,自己才有價值,這些孩子只能壓抑自我,但是,我們想過沒有,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壓抑的時間久了,遲早會出問題。新聞上就報道過一個大學生投毒害死室友的事,而且最關鍵的是,這個大學生從來都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乖孩子, 試想,一個“乖孩子”怎會向自己的同學下毒手?
2.“乖孩子”容易喪失自我。其實,很多時候,乖孩子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很容易喪失自我,太多的“乖孩子”,人生已經被父母編排好的,學畫畫,學書法,學武術,學舞蹈,學各種特長,孰不知,父母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防礙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和健康的發展。孩子稍不樂意,就會得到無盡的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們只能屈服在父母的這種威嚴下,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父母的這種編排,在處理一些問題上,沒有一點主見,經常性考慮別人的感受,什麼事都要去徵求別人的意見,自己根本拿不定主意。這樣的“乖孩子”是很得父母及家人還有老師的認可,但是,進入社會呢?能適應社會嗎?
3.“乖孩子”可能會有比較薄弱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處於被動地位。“乖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會處於被動地位,他們可能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對父母唯唯諾諾,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來進行,這些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很差,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上、愛情上都會感到不順心,不順意。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的乖巧過於突出,會顯得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更無法主動與他人溝通和交流。
所以,在平時,我們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對孩子多一點認可,多一點鼓勵,不應將孩子培養成說一不二,說什麼做什麼的順從的“小綿羊”,聽話的“乖孩子”。
-
5 # 立哥說教育
你好,我是立哥。關於教育孩子,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掌握恰當的尺度。
如果對孩子管的太嚴,可能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容易變得唯唯諾諾。即使被人欺負也不敢反抗。
如果對孩子管的太鬆,可能人造成孩子任性,做事不考慮後果。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後,會形成膽大妄為,不聽勸一意孤行。很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關於這個如何掌握尺度?我說一個案例供家長參考。如果父母帶著孩子去超市,看見一個玩具汽車。孩子想買父母不同意。如果孩子的表現是就地打滾兒哭鬧不止,就說明家長對孩子管的太鬆。孩子的任性已經初步養成。
如果家長給孩子商量。家中已有相同的玩具,咱們不買玩具了換成水果。這樣子買回去大家都能吃。如果孩子同意了,就說明孩子的教育比較好。遇事能商量還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拿著玩具看了又看,但是不敢給父母說想要就說明管的有點太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進入社會就容易被欺負。
這個尺度的把握要靠父母和孩子長期了溝通和教育。如果現在孩子就有點兒唯唯諾諾,建議家長多鼓勵。如果現在孩子的任性已經養成,建議家長趁著三到12歲的教育黃金期,一定給孩子提前說不。
-
6 # 十字路口的地圖
首先:以下導圖是我總結的“乖孩子”的教育理念錯誤的幾點。
那麼透過以上導圖,你覺得我們的乖孩子理念是否正確,當然也許有人不認可這種答案,認為很多乖孩子長大了不是也很優秀麼,其實評價一個人的成功和優秀,不能僅僅看到孩子有多少錢,多大的權,多大的名氣。我們更多的需要綜合的看待問題,就例如一個成功的人,你只是看到了他能被我們所知道的一面,也許背後的一面是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和得知的。在你投去羨慕的眼光的時候,說不定這位成功的人士也在像你投去同樣羨慕的眼光呢。
-
7 # 秦建山
每個人都要成為有思想的獨一無二的自己。“好孩子”“乖孩子”都帶著明顯的當時的道德評判標準,不同時代的好與乖有著不同的標準,教育者眼中的好與乖,與孩子所處時代不同,因此,把好孩子,乖孩子掛在嘴上,容易對孩子造成道德綁架,內心壓抑,孩子也會在取悅求得這個稱謂的同時迷失自己,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構建,自信心喪失。
-
8 # 水雲之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如果非要把孩子培養成所謂的乖孩子,那我覺得他們也就成了生產流水線上的標準件,而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特點的人。
什麼是乖孩子?按時寫作業?考試100分?成為一個學霸?聽父母的話,父母讓其向東,孩子不敢往西?相信這些都是父母期待的。但是,實際情況並非這樣。如果孩子真的這樣的話,就會唯唯諾諾毫無主見,在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時,以後走入社會面臨工作上的壓力時,都會不堪一擊。與其將來難受,不如現在就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培養獨一無二的他,不一樣的他。
-
9 # 華麗語句下孤獨跳動的心。
相信有很多的家長,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總是操碎了心,很多人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又乖又懂事羨慕不已。時常都會感嘆,誰誰家的孩子那麼聽話,我家孩子也能這樣就好了。但是家長們要注意,太“乖”未必是好事。
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有天我4歲的女兒,在和我走在路上的時候,突然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向我道歉。是孩子在飯店看動畫片的時候,有別的孩子湊過來看,她不樂意,就哭著把那個孩子擠開了。
當時我並沒說她什麼,她和我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我才和她說,這件事做的不對,喜歡的動畫片和朋友一起看才精彩。她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的就良心發現什麼的,跟我道歉。她說:“媽媽對不起,我今天犯錯誤了,我以後再也不犯錯了,絕對的。”
我和她說:“沒事啊,犯錯誤很正常,不犯錯就長不大了。”輕描淡寫的一段對話,晚上帶著孩子寫手帳的時候,我問她今天有什麼要寫的,孩子就說:媽媽說,犯錯誤很正常,不犯錯就長不大了。這個我確實沒有想到,孩子居然會對這件事記的那麼深。
總的來講,我覺得我的孩子是個很乖的孩子。我從不阻止她做大多數不危及性命的事。曾經她還很小的時候,我給她一杯紅心火龍果汁,那時候她兩歲,完全get不到這是什麼東西,該怎麼喝什麼的。結果就用了各種方法,包括把手伸進去抓之類。
最後的結果是,小孩整個人連人帶衣服的全部變成了火龍果的顏色。整個過程我就蹲在旁邊默默的看著,覺得很有趣,孩子新鮮探索的過程真的比想象中美好。前兩天還發生了一件事情,給孩子報了美術寶1對1的課程。當時信心滿滿,非常高興孩子能有這種學習機會。
一開始,孩子非常積極主動的和老師互動,老師問一句她答一句,行雲流水的我都有點驚歎。開始上色的時候,整個孩子都亢奮了。畫到最後的幾個動作是:把整個手掌塗滿顏料在紙上印,不過癮,再把顏料直接的擠到紙上,用手抹開,然後再拿一個顏色擠在抹開的色塊上,接著,把一整杯水倒到畫紙上,再用溼紙巾把水擦開。
最後,我的整個畫板、畫桌到地面,全是紅色配藍色以後混成的深紫色。到今早我收拾的時候,我都恨不能扔了那幅畫,但是,仔細看看,孩子玩的也真是創意得很。重要的是,孩子那天真的超級開心,概念上記得在跟著老師學畫罐子。
我不知道別的媽咪看到這種狀況作何感想,反正我當時看到孩子不按套路出牌的時候是很崩潰的狀態。但是隨後,看著老師隨著孩子的狀態靈活教學,我又了個疑問,孩子為什麼要很乖?孩子把不乖、討厭的一面暴露給家長有什麼問題呢?
我可能會很粗糙的對待她的衝突、她的脾氣,但是我也希望孩子能明白,不管我是怎麼對待她的,希望她都不要害怕。我的孩子看到別的媽媽罵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會說:這個媽媽沒有處理好自己,不是那個小朋友的錯。是的,這也是我一直告訴我孩子的,如果有一天我也對她發脾氣,那是我沒有處理好自己,不是她的錯。
有稜角的孩子才能自己去探索風雨,在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溝通交流,而不是一味的懼怕,所在家長的身後。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夠認真思考,做出正確的選擇!
-
10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源於自然變化的力量和社會變化的力量,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力量。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回覆列表
乖孩子大多都會因為長期對父母的唯唯諾諾而變得沒有主見,完全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缺乏自信,喪失否定的能力,將來到了社會上也是難以被接受。想把孩子教育好:
1.我們要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主思想,別在孩子說出想法前去判斷孩子的想法是不是錯誤的,鼓勵孩子表達出來,再決定自己的看法,絕不允許孩子對自己唯唯諾諾!
2.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別過於強勢,不然孩子出於畏懼,依然是會成為乖孩子的。父母要好好把握和孩子溝通的機會教育孩子,別讓孩子成為只會遵循父母意見的“傀儡”!
3.乖孩子太過於乖巧,同時也會缺乏勇氣,沒辦法融入集體中,成為了單打獨鬥的那個人,這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生來就在一個集體中,孩子不能融入集體便是最大的悲哀,這社會必定是離不開集體的。多鼓勵孩子去和其他的孩子玩吧!教會他如何融入集體才是對孩子好!
乖孩子式教育只是一種悄悄毀掉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請別再追求乖孩子式教育了,孩子需要“不乖”,不乖的孩子才是一個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