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秋橙
-
2 # 使用者5548399759
主要是你吃多了,造成胃腸負擔過度人體中毒,體質體溫下降,這樣的話,胃部不適,胃部保護胃壁的胃粘膜的修復能力變弱,而你卻不管不顧,繼續攝入大量的食物超過了胃可以承受的範圍,這樣就會產生胃潰瘍。
我現在的結論是,體質等於體溫,體溫越低,健康越差。所以,重要的事情是保持正常體溫。而正常體溫是37°~37.3°,每降低0.1°體溫,免疫力就會下降30%,因此,當你的體溫低於36.6度的時候,你的抵抗力就會徹底喪失。因此保持正常體溫,才會健康,我認為,所有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體溫降低導致的,而人體體溫會降低的根本原因是人體中毒了,人體中毒之後,就會自動解毒,人體中毒之後的解毒現象就是各種各樣的疾病。任何東西過多過度都會導致人體中毒。比如油鹽醬醋葷腥菸酒茶咖啡味精白糖等等,空調電燈電視電腦電風扇手機等等,沐浴露牙膏化妝品香水有毒等等,過多過度都會導致人體中毒而在體內形成宿便垃圾毒垢毒氣,從而降低人體體溫。所以,學會保護自己,不要過多過度享受,保護自己的體溫體質正常,才會不得病。所以,治病也好,自愈也好,關鍵還是保護體溫,或者是提升體溫。提升體溫體質有許多方法,比如泡腳洗熱水澡曬太陽運動針灸推拿按摩桑拿,還有不吃油鹽醬醋葷腥菸酒茶咖啡味精白糖等等,不使用空調電燈電視電腦電風扇手機等等,不使用沐浴露牙膏化妝品香水有毒等等,就可以迅速提升體溫,排出毒素宿便垃圾毒垢,就可以自愈一切疾病。
人體的任何疾病,都是他所擁有的認同的觀念造成的。比如星雲大師吃有油鹽醬醋的素那他吃一輩子的素也是渾身疾病而不知道原因是什麼還以為人類得病是應該的。比如李開復,就跟人比賽看誰睡的少他這樣的行為的結果就是得癌症。所以,無論你是得了任何疾病,都只有改變自己的錯誤的觀念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才有可能自愈疾病。不改變不合理觀念,是不可能自愈疾病的。關鍵是,什麼才是不合理觀念呢?不合理觀念就是你認為是對的但是事實上是造成你患上疾病的你自己不認為是錯的觀念。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飲食習慣。錯誤的飲食習慣導致疾病叢生。改變錯誤的觀念,就可以改變錯誤的飲食習慣,疾病自然就會自愈。
-
3 # 使用者55127447378
此病成因甚多,恐一言難盡。十人九胃病,唯有重與輕,吞酸脹痞悶,疼痛甚煩心,想吃不敢吃,吃了要人命,吃藥雖有效,月餘重又生,反覆又反覆,正叫難安生,要得真治好,不能靠醫生,三治七分養,牢牢記在心。生冷油煎炒,見它畏三分,不能嘴享受,最終害自身,高至此為盡,勿辜言者心。
-
4 # 營養學科小陸
飲食與飲酒
過去一直認為,酒精可以刺激胃,使胃酸的分泌增多,另外認為酒精可以直接破壞胃粘膜的屏障,而引起粘膜的損傷,並使潰瘍的癒合減慢,甚至進一步加重潰瘍的病變。但近年來在一些國際會議上,有些專家人士指出,少量飲酒可以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有促進潰瘍癒合及組織再生的效果。
少吃多餐不少胃潰瘍患者常少吃多餐,以進食來止痛。其實,這不僅不能減輕潰瘍病的症狀,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食物進人胃內,雖能中和一部分胃酸,但又會刺激胃酸分泌,因而少吃多餐會使潰瘍面不斷受到胃酸侵蝕,不利於潰瘍的癒合,所以潰瘍病人平時飲食還是定量定時為好。
忌吃辛辣食物其實,辣椒會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並會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質對胃粘膜的損傷,對胃有保護作用;大蒜能殺滅胃內的幽門螺旋桿菌,該菌是消化性潰瘍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可見,胃潰瘍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來適當食用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只是注意不要過量。
至於茶、咖啡、鹽,胃潰瘍病人確實不宜多飲多食,它們會刺激胃酸分泌。
-
5 # 我是醫生張圖
引起胃潰瘍的原因如下:
1.幽門螺桿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桿菌,並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潰瘍發病中起作用而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大量研究充分證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此類病症可透過四聯藥物搭配舒克幽益生菌治癒。
2.藥物及飲食因素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菸,長期飲酒和飲用濃茶、咖啡似亦有一定關係。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潰瘍的最終形成是由於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潰瘍發生的決定性因素。可透過抑酸劑痛舒克幽益生菌治療後治癒。
4.應激精神因素 急性應激可引起應激性潰瘍。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
5.遺傳因素 在一些罕見的遺傳綜合徵中,如多發性內分泌腺腺瘤I型、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潰瘍為其臨床表現一部分。
-
6 # 中老年保健雜誌
撰文 中日醫院消化內科 杜時雨 王慧芬
編輯 保健君
季節轉換時:要注意預防消化性潰瘍保健君:為什麼消化科醫生不敢在九月後休假?為什麼呢?因為忙啊~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尤其是在每年的夏秋或冬春季節交替之時,消化科醫生就會發現,做胃鏡時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多了,急診科醫生也會發現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多了。因此,消化科醫生一般安排休假都是在七八月份,每年進入九月份以後,消化科的患者就會大量增加。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消化性潰瘍吧——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潰瘍的形成有各種因素,其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消化性潰瘍主要發生於胃、十二指腸,其他少見部位有食管下段、胃腸吻合術後吻合口、空腸以及具有異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梅克爾憩室)。
消化性潰瘍常見的病因有:
1、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
2、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消炎藥、糖皮質激素、部分抗腫瘤藥物、抗血小板藥物等
3、遺傳易感性,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有該病的家族史,提示可能存在遺傳易感性
4、胃排空障礙
5、其他原因,包括應激、吸菸、長期精神緊張、進食無規律等,都是消化性潰瘍的常見誘因
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上腹痛、上腹不適、反酸,典型的疼痛特點為慢性病程、週期性發作,發病具有季節性,多在季節交替時發病,可以有節律性疼痛。
其中十二指腸潰瘍為空腹痛、進餐後緩解;胃潰瘍為餐後痛。除了消化系統的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併發症,包括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發生比例低,不超過1%的胃潰瘍有可能會癌變,十二指腸潰瘍極少發生癌變)。
胃鏡是消化性潰瘍診斷的首選辦法,除了能進行疾病的診斷、分期外,還能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和對活動性上消化道出血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
消化性潰瘍本身就具有季節性發作的特點,所以在季節交替之時,尤其是夏秋或冬春交替的時候,很多有消化性潰瘍患者就會發病,而發病的人數多了,併發症的發生人數也會隨之增多,所以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也增多了。
所以一到季節交替,患者劇增,消化科醫生就會很忙。
消化性潰瘍如何預防和調理呢?更多內容敬請檢視原文!
-
7 # 消化科主任張亞連
胃炎主要是因為堅硬的食物磨損胃粘膜,薄弱的胃粘膜被胃酸侵襲,時間久了,出現炎性充血,小潰瘍,我們就會出現腹痛、腹脹、反酸等症狀。
經研究表明,有些益生菌能夠緩解不同程度的胃腸道疾病,其中就包括慢性胃炎。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像乳酸菌胞外多糖等,可以調節免疫反應,有些益生菌是可以起到抗潰瘍的活性作用。
-
8 # 三甲醫院網
說起胃潰瘍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身邊很多人都有過潰瘍病的病史,在人群中約有10%的人一生當中可能患過此病,是一個多發病和常見病。
胃潰瘍是位於賁門至幽門之間的慢性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得了胃潰瘍,很多人會忽視它的存在。原因在於胃潰瘍是一個慢性的過程,不像痢疾、霍亂這種病驟然起勢、病來如山倒,許多患者往往是在幾年甚至幾十年當中都沒有任何明顯的消化道症狀,或者症狀很輕微,以至於完全沒有被患者本人所發現。
哪些因素會引發胃潰瘍?
1.遺傳因素
胃潰瘍有時有家族史,尤其兒童潰瘍患者有家族史者可佔25%~60%。另外A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易患此病。
2.化學因素
長期飲用酒精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菸和飲用濃茶似亦有一定關係。
3.生活因素
潰瘍病患者在有些職業如司機和醫生等人當中似乎更為多見,可能與飲食欠規律有關。工作過於勞累也可誘發本病發生。
4.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或憂慮,多愁善感,腦力勞動過多也是本病誘發因素。可能因迷走神經興奮,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
5.感染因素
幽門螺桿菌HP對胃潰瘍發生的作用仍難以解釋,因很多HP感染者中僅少數發生胃潰瘍。然而幾乎所的胃潰瘍者合併慢性活動性胃炎。HP是胃炎的發病和蔓延的主要病因。HP被清除則胃炎消失。HP感染的定量研究顯示,胃潰瘍尤其是位於胃上半部的潰瘍,常合併嚴重的HP感染。
6.其他因素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本病的發生率不盡相同,不同的季節發病率也不一樣,說明地理環境及氣候也是重要因素。另外本病還可在其他原發病如燒傷、重度腦外傷、胃泌素瘤、甲旁亢、肺氣腫、肝硬化、腎衰的基礎上發病,即所謂繼發性潰瘍。這可能與胃泌素、高鈣血癥及迷走神經過度興奮有關。
胃潰瘍的症狀有哪些?
上腹痛
胃潰瘍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上腹部的疼痛。這種疼痛的性質多樣,有可能是像火燒的熱灼感,有可能是像刀割的劇痛……每個患者的感受不盡相同,但一般來說疼痛感都是呈現持續性的。
飯後痛
潰瘍的痛苦有著特有的規律。簡略來說就是三個字:飯後痛。一般在吃飯後一小時左右,痛苦呈現,大約透過一兩個小時就會漸漸緩解。只要是在發病期,這種狀況就會不斷呈現,表現為進食-痛-緩解-再進食-再痛-再緩解。
出血
出血是胃潰瘍患者最常見的病症。出血可表現胃大便像柏油樣,也可伴有嘔血現象,大出血時甚至會出血暗紅色血便。
噁心、嘔吐
噁心、嘔吐多反映潰瘍具有較高活動程度。胃潰瘍患者嘔吐後會有輕鬆感,經常發生於清晨,由於嘔吐物中含有隔夜的食物,屬於患者經常會感覺到有酸餿的氣味。
噯酸、燒心
噯酸在胃潰瘍的症狀中屬於比較多見的,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燒心,則實質上是胃灼熱感,患者經常在心窩部或者劍突部感覺到疼痛。
胃潰瘍也能奪命?
一般來說,胃潰瘍絕對不至於要人命,但是從理論上來講,胃潰瘍確實有可能要了人的命。如果胃潰瘍的位置不巧,正好“爛”在了血管上,甚至可能是一條小動脈,這時候的出血就跟腦出血一樣,短時間內出血量就會很大,甚至可能來不及搶救。此外,如果是血管存在畸形,或是癌變性質的潰瘍,也同樣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的情況。
胃潰瘍“奪命症”有4種
除了出血的併發症以外,胃潰瘍還有三種併發症也可能“要人命”。一種是穿孔,這是胃潰瘍的嚴重併發症之一,由於潰瘍不斷加深,穿透肌層和漿膜層,最後穿透胃或十二指腸壁而發生穿孔。
和穿孔相反的是梗阻,這是由於潰瘍導致的疤痕增生或癌瘤等病變所致的食物和胃液透過障礙,患者常常腹痛難忍、頻繁嘔吐。
最後一種“奪命併發症”是非急性的,一些長期胃潰瘍患者會發生癌變。
3%~5%胃潰瘍患者會最終發展成胃癌
胃潰瘍發生惡性病變的訊號有哪些?
訊號一:疼痛性質的改變
胃潰瘍為飽餐痛,疼痛一般在飯後1小時內出現,持續1到2小時就會消失。如果疼痛變成了持續性、無規則的胃痛或者症狀有所減輕應警惕。
訊號二:明顯消瘦
近期出現容易勞累、疲憊、乏力、食慾減退、腹瀉,營養狀況變得很差,消瘦明顯,體重急速下降,出現貧血和治療不奏效的頑固性嘔吐,且藥物治療效果變差,這也可能是惡變的訊號。
訊號三:出現上腹包塊
胃潰瘍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如果在心窩部摸到包塊,按壓有疼痛,此種情況大都是發生了惡變。
訊號四:出現持續性的黑便
如果潰瘍病人出現了黑便,或者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並且發生嚴重貧血,這些現象均表明胃潰瘍可能正在惡變。
以上四種情況皆是胃潰瘍患者病情惡化的症狀。當胃潰瘍病症在莫名的情況下驟然出現明顯的改變,治療藥物效果突然間出現效果平平的現象,亦或者出現不明的低熱等等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病變的預警訊號。患者一旦發現自身有以上這類現象出現,須及時前往醫院檢查,及時進行診治,以防止疾病危機到生命健康,患上癌症 。
胃潰瘍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般治療
隨著對胃潰瘍發病機制的研究,一般治療已顯得日益重要。其中飲食和生活規律的調節是重要方面。包括停止吸菸、飲酒、嚼食檳榔等刺激性強的食物,飲食三餐有規律、有節制。對於生活工作學習緊張的病人,注意休息和勞逸結合甚至臥床休息都是必要的。
藥物治療
根據胃潰瘍的發病機制及藥物作用特點分成:抗酸製劑、壁細胞各種受體阻斷劑、黏膜保護劑及抗幽門螺桿菌抗生素4大類。
(1)抗酸劑:主要有碳酸氫鈉、氫氧化鋁以及許多複方製劑如胃得樂、胃舒樂等,這類藥物對於緩解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2)受體阻斷劑:
①H2受體阻斷劑:包括甲氰咪胍(西咪替丁)、呋喃硝胺(雷尼替丁)、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後二者比甲氰咪胍的效果強4~20倍。此類藥物是透過阻滯壁細胞H2受體減少胃酸分泌,同時乙醯膽鹼受體及胃泌素受體也受到抑制。甲氰咪胍:0.2~0.3 g /次, 3次/d,睡前夜間加服1次。總量不超過1.0~1.2g/d。4~8周治癒率可達60%~80%。雷尼替丁:0.15g/次,2次/d,或晚間睡前服0.3g。法莫替丁:20mg/次,2次/d,或睡前服用40mg,服用8周法莫替丁的治癒率是91%~97%。
②質子泵抑制劑:該類藥包括奧美拉唑(losec,洛賽克)20mg,1次/d,或晚間睡前服用,是迄今為止所知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強藥物,幾乎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4周的治癒率可達95%以上。
(3)黏膜保護劑:本類藥物主要是透過增加黏膜厚度促進黏液及HC03-分泌,對胃十二指腸黏膜起保護作用。包括前列腺素及表面製劑。
手術治療
目前對於胃潰瘍的治療,常規療法多采取內科保守治療,直到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出血或者穿孔後才進行手術治療,延誤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要根據患者病情,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胃潰瘍的手術可分為3類:一是各種胃大部切除術;二是各種迷走神經切斷術;三是各種腹腔鏡手術,包括腹腔鏡下胃大部切除術、腹腔鏡下迷走神經切斷術和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等。
胃潰瘍患者在飲食上需要注意什麼?
1.飲食宜淡:飲食宜素淡,少食肥甘厚味的食物。“胃喜淡薄而畏多谷”,淡味的食品是養胃的,素淡的食品便於人體消化吸收,便於保護胃。
2.飲食宜少:即指調和的多少要適度,少食可以養胃,晚飯宜少,食粘、硬、難消化的宜少;食葷、油膩的宜少;食醃製的宜少;食香燥煎炒的宜少;飲茶宜少;飲酒宜少。
3.飲食宜緩:主要指細嚼慢嚥。飲食緩嚼有益於人者有三:(1)細嚼則食之精華能滋養五臟。(2)脾胃宜於消化。(3)不致吞、嗆、噎。
4.飲食宜潔:飲食宜潔淨,不吃不乾不淨的食物。生吃蔬菜,瓜果要洗淨,以防農藥,化肥的汙染中毒。
5.飲食宜軟:主要是不吃堅硬食物,不吃難消化的食物,如葵花子,炒花生米等乾果以及油炸,堅韌,半生半熟之物。
-
9 # 中華醫學科普
胃潰瘍顧名思義就是胃局部發生了潰瘍,主要表現為慢性、週期性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疼痛,可併發出血、 穿孔或幽門梗阻,約 1%的 胃潰瘍發生癌變。
早在1910 年 Schwartz 首先提出“無酸,無潰瘍” 的 概念,這是消化性潰瘍病因認識的起點。1983 年 Marshall 和 Warren 從人體胃黏膜活檢標本中找到幽門螺桿菌,隨後眾多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有密切關係。胃腸黏膜防禦作用的削弱以及 藥物、神經精神等因素與 消化性潰瘍發病也有密切關係。目前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是一種或多種有 害因素對黏膜破壞超過黏膜抵禦損傷和自身修復的能力所引起的綜合結果,而幽門螺桿菌和非甾體消炎藥是損害胃腸黏膜屏障從而導致 消化性潰瘍發病的最常見病因。
消化性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腸潰瘍患者中的檢出率高達 95%~100%,胃潰瘍為 70%以上。前瞻性調查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潰瘍發生率約 13%~23%,顯著高於不伴幽門螺桿菌感 染者。用抑酸治療癒合的潰瘍,停藥後 1 年複發率為 50%~90%,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後潰瘍復 發率降低至 1%~5%,並減少潰瘍併發症的發生率。
研究表明,在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患者中約 10%~25%可發現胃或 十二指腸潰瘍,約有 1%~4%患者發生出血、穿孔等潰瘍併發症。非甾體消炎藥透過削弱黏膜 的防禦和修復功能而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損害作用包括區域性作用和系統作用兩方面,系統作用 是主要致潰瘍機制,主要是透過抑制環氧合酶而起作用。
-
10 # 何醫生說胃腸
引起胃潰瘍的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中幽門螺旋桿菌Hp的檢查出感染率高達70%~90%。幽門螺桿菌可見效定植在胃腸粘膜上,防止隨食物排空,同時它也是一種可穿透胃腸粘膜保護機制的重要病因。
2、胃酸分泌過多:胃酸過多在胃內發生腐蝕作用,損傷胃腸粘膜,會出現吞酸、反胃、吐酸的現象,甚至造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嚴重後果,胃、吐酸的現象,是不可忽略的吐酸現象。
3、遺傳因素:胃潰瘍有時有家族史。另外A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更容易患此病。
4、生活因素:潰瘍病患者在有些職業如司機等人當中更為多見,飲食與規律有關。工作過於勞累也可誘發本病。
溫馨提醒:胃潰瘍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胃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和惡變等嚴重後果。一般說來,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然而近幾年來,中青年胃潰瘍患者也有所增多。溫馨提醒,年輕人對於潰瘍病應引起重視,一旦發現應積極治療,並長期堅持,同時還應注意加強自我調節和保健。
回覆列表
消化性潰瘍,看看專家怎麼說。主講人:胡伏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教授;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及學術帶頭人和資深專家;《全國幽門螺桿菌臨床論壇》主席;歷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常委,幽門螺桿菌學組組長;歷任中華醫學會北京消化分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