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歷史考據—文博小兵

    武松用的兵器是雪花鑌鐵戒刀,在水滸第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一回都有所描述。

    戒刀為一種出家人所使用的兵器,根據書中的描寫,戒刀可為單刀,也可為雙刀,為短柄刀,可隨身攜帶,雖然取向敵家但又不得“殺生”,故名,既然為刀,則以劈砍為主,同時也能反映武松快意恩仇的性格

  • 2 # 傻愚翁

    水滸傳中描寫,武松只有刺死潘金蓮後割了首級,然後用布包了去找西門慶,摔死西門慶後割了首級,用兩顆人頭祭奠了武大郎,帶人頭自首。後來做了行者,在蜈蚣嶺削了道士的頭。好像就這些吧,其他都是刺死的。

  • 3 # 萩龍觀世界

    這符合《水滸傳》對武松形象的描述,光明磊落、頂天立地,乾淨利索,快意恩仇!

    而且筆者認為,敵我雙方在激烈的打鬥中,砍頭是振奮人心的,更是鼓舞鬥志的表現。或許一拳一腳只能打得某人沉昏,武松在可以有刀報仇時,完全不可能給對方機會生還。

    武松是條好漢,《水滸傳》中為數不多的好漢之一。他不是像李逵似的殺人惡魔。他那句名言:我專打天下硬漢和不明道理之人!要知道,如果是一個殺人者,他還會用“打”這種費力還不討好的方法麼?

    再次細讀十回就發現,武松對待仇人或者必殺之人,對砍頭確有一種偏執的愛好。不用說潘金蓮和西門慶了,且看鴛鴦樓那段:“武松道:“恁地,卻饒你不得。”手起一刀,把這後槽殺了。砍下頭來,一腳踢過屍首。”這是第一個。然後“武松聽了,心頭那把無明業火高三千丈,衝破了青天。右手持刀,左手義開五指,搶入樓中。只見三五枝畫燭高明,一兩處月光射入,樓上甚是明朗。面前酒器,皆不曾收。蔣門神坐在交椅上,見是武松,吃了一驚,把這心肝五臟都提在九霄雲外。說時遲,那時快。蔣門神急待掙紥時,武松早落一刀,劈臉剁著,和那交椅都砍翻了。武松便轉身回過刀來。那張都監方才伸得腳動,被武松當時一刀,齊耳根連脖子砍著,撲地倒在樓板上。兩個都在掙命。這張團練終是個武官出身,雖然酒醉,還有些氣力。見剁翻了兩個,料道走不迭,便提起一把交椅輪將來。武松早接個住,就勢只一推。休說張團練酒後,便清醒白醒時,也近不武松神力,撲地望後便倒了。武松趕入去,一刀先剁下頭來。蔣門神有力,掙得起來。武松左腳早起,翻筋斗踢一腳,按住也割了頭。轉身來,把張都監也割了頭。見卓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鍾子,一飲而盡。連吃了三四鍾,便去死屍身上割下一片衣襟來,蘸著血,去白粉壁上大寫下八字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把桌子上銀酒器皿踏匾了,揣幾件在裡。卻待下樓,只聽得樓下夫人聲音叫道:“樓上官人們都醉了,快著兩個上去攙扶。”說猶未了,早有兩個人上樓來。武松卻閃在胡梯邊看時,卻是兩個自家親隨人,便是前日拿捉武松的。武松在黑處讓他過去,卻攔住去路。兩個入進樓中,見三個屍首橫在血泊裡,驚得面面廝覷,做聲不得。正如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急待回身,武松隨在背後,手起刀落,早剁翻了一個。那一個便跪下討饒。武松道:“卻饒你不得。”揪住,也砍了頭。殺得血濺畫樓,屍橫燈影。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一伯個,也只是這一死。”提了刀下樓來。

    夫人問道:“樓上怎地大驚小怪?”武松搶到房前。夫人見條大漢入來,兀自問道:“是誰?”武松的刀上飛起,劈面門剁著,倒在房前聲喚。武松按住,將去割時,刀切頭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時,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頭來。”便抽身去後門外,去拿取朴刀,丟了缺刀,復翻身再入樓下來。”

    這段文字描寫得真是驚心動魄!卻是一路行來全都頭,直到刀不堪使用換了朴刀,而後又殺了幾人,卻沒有提砍頭的事情。

    後來蜈蚣嶺上小道童一刀斷首,飛天蜈蚣在書中也是被武松“看得親切,只一戒刀,那先生的頭滾落在一邊”。完全是一個路子下來的。而且都是用單手刀砍頭,朴刀的砍頭記錄貌似沒有。

    以上文看來,武松肯定就是用刀的行家裡手,要知道,法場上的劊子手砍頭要練好多年才行,而且還不一定能一刀斷首,武松僅僅用單手刀在刀口無問題的情況下一刀砍頭的成功率高的嚇人。要說他這方面有天賦無師自通也未免太說不過去了。

    你注意每一次割頭或砍頭的細節,就能從中看出武松用刀殺人技術的進步。只有在殺潘金蓮時同時動用視覺衝擊和聽覺衝擊“胳察一刀”“血流滿地”……其實他殺那麼多人,哪一次割頭不會有聲音?不會血流五尺?只有第一次,才會對心理產生刺激,才值得寫。

    在描述武松鬥殺西門慶的時候,是第二個人,刀技比前一個有進步,所以強調“只一刀,割下……頭來。”是用的“割”字。

    等到了鴛鴦樓上,已經不屑於交代每一次割頭的細節,因為那幾個頭已經殺得很順手了,甚至因為復仇,鮮血都讓他麻木了,比較第一次殺人時強調“血流滿地”和這裡殺一群人只寥寥八個字“血濺畫樓,屍橫燈影”,武松對殺戮的心理適應能力明顯提高很快。

    以上都是割頭,等寶刀到手,可以說武器升級了。才開始了“砍頭”,可見過去的武器不夠檔次,是砍不了頭,只能切割的。

    砍頭的聲音與割頭果然不一樣,“錚地一聲響,道童的頭落在一邊”,又一次強調斷頭的聲音,這說明這是武松第一次用刀砍頭,第一次聽到與割頭不同的聲音,故而有點印象。等殺道人的時候,又是一回生二回熟。這第二遍“錚地一聲響“就沒必要重複了。刀法和力道已經更成熟與果斷了。因此,武松的殺人果斷、快速描述,書裡比較明確。在高手與高手的對決中,不會出現含糊、拖拉,給對手有利可圖,那樣不是打架,是點到為止的武功切磋。另外,古代講究“斬首”是對對方最大的打擊和懲戒,就是徹底奪取對方性命,沒有在生還對自己造成二次威脅的可能!因此,不能說武松“喜歡”砍頭,應該是出手兇狠、不留後患嗯的心理反應,是恩怨分明、快意江湖的人生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動機發生爆震,駕駛者會感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