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勾勾搭搭走世界

    題主應該是看了電視劇或者小說,清朝是沒有“宰相”這個職務的,清朝只有中堂,大學士,這些職務應該差不多就相當於宰相了。

  • 2 #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就牽扯到宰相制度的變遷。

    這個制度的變遷其實就是皇帝集權的一個過程。最早在秦秋戰國時期,就有公卿治理,這裡的卿就相當於宰相,甚至比宰相權力還要大,比如當時卿就有私兵的。一個國的兵力是分散到這些卿的手上。

    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國君位置不保,三家分晉,田齊代姜講的就是總經理逆襲董事會,幹翻董事長,自己當老大的故事。

    那麼,可以把皇帝看成董事長,擁有所有權,宰相是總經理,擁有管理權。在現代企業裡,是比較合乎管理機制的。一個人擁有公司的所有權,然後把治理國家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士,畢竟宰相是可以挑選的。你不行了,我可以炒你魷魚,換一個有能力的上來。但皇帝不行了,不能炒皇帝的魷魚,要炒皇帝的魷魚,那就叫革命了。

    歷史上,有皇帝不行,但宰相行,所以國家不亂,反而繁榮的事情,比如霍光輔政。

    但是,這種機制就造成了宰相有逆襲的機會。董事長跟總經理之所以配合良好,是因為現代社會有法律保護產權。

    以前是沒有的,皇帝的產權只有自己保護,所以他一方面需要專業人士為他幹活,另一方面又要防著宰相權力過大。

    於是,皇帝分宰相的權,就成了一個皇權集中的過程。

    我們可以發現,漢朝的時候,宰相的權力是很大的,是與皇帝同治天下的角色,這也造成了漢朝造反者基本都是宰相出身,比如曹操,司馬家族。

    那到了唐朝,開始分宰相的權力了,搞了三省六部,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三省的長官都可以說是宰相。但是因為有了六部,具體的事情就從宰相手上剝離了。

    於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唐朝開始,像王莽、曹操這樣大臣起家逆襲的事情幾乎沒有了。唐朝著名的牛李黨爭也好,明朝的東林黨爭也好,都爭不到皇帝頭上去,是下面臣子之間的爭奪。

    到了宋朝,趙匡胤又把宰相的椅子搬了,當然,宰相還是宰相,趙普還把自己當人物,要半部論語治天下。在皇帝眼裡,這其實是不對的,趙宰相只有幫助皇帝治天下,哪輪得著你來治呢?

    到了明朝,朱元璋趁著胡惟庸案,把宰相制度給廢了。

    那麼,按理,胡惟庸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宰相。

    為什麼後面還有人稱相呢?比如明相,索相呢?

    這是因為後面又出現了新的機會。雖然宰相沒了,但皇帝又不是三頭六臂,而且智商也沒有保障,說不定就出來一個傻子不會治國了,那怎麼辦,還是要靠大臣。

    明朝就搞了內閣,裡面的人稱大學士,其實等同於宰相,但最大的區別是沒有開府權,宰相是可以開府的,自己手上是有編制去招人的。大學士沒有,那所有的人事任命其實都在皇帝手上。

    大學士就基本相當於皇帝的大秘,但是,為了讓這些大秘心裡好受點,或者這些文臣自我安慰,他們也把入閣當成文官的頂點,也就是宰相。

    到了清朝,清朝沿襲了內閣制度。明珠、索額圖這些都是內閣大學士。內閣大學士之間,同樣也會互稱為相。所以,出現明相,索相就不奇怪了。畢竟現在這個社會,張總李總也是滿天飛的,大學士愣充宰相,皇帝不說,自個娛樂,何樂而不為呢?

  • 3 # 逆流時代

    這是因為儘管從朱元璋開始明清的皇帝就廢除了宰相之名,但卻不能廢除宰相之實。宰相是什麼官職?通俗的來說,宰相是“百官之長”的泛稱。只要位處中樞,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就可以被稱為宰相。這是鐵一般的政治規律,是誰也廢除不了的。

    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宰相的名位呢?那是因為他要消滅君權與相權之間的尖銳矛盾,所以他殺了胡惟庸,暫時取得了君權的勝利。就像秦始皇在罷免呂不韋之後,也短暫廢除了相國的職位一樣。但是不是每個皇帝都有朱元璋和秦始皇的這兩把刷子,他們根本處理不來繁忙的朝務,所以在明成祖時期又設定了內閣。為了阻止內閣勢力膨脹,明朝的皇帝又引入了宦官勢力,讓他們來平衡文官集團。

    但是對於平庸的皇帝來說,即便沒有宰相,他們也不能阻止權臣的形成。就像明代的楊廷和張居正一樣,他們作為內閣的首輔,實際上就獲得了比宰相更大的權力。張居正就是名為首輔,實為攝政。諸事皆由自己決斷,這就是為何萬曆皇帝如此痛恨張居正的原因了。

    所以宰相實際上不是一個官職,明清兩代雖然廢除了這個宰相的職位,但是他們並不能廢除宰相二字的實際意義。明代為了防止內閣勢力過大,引入了宦官集團,但是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內閣首輔與宦官相互把控朝政。比如楊廷和和張居正,又比如魏忠賢與劉瑾,都先後把持著朝政。他們雖然無宰相之名,可確確實實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大人。

    有清一代,為了避免宦官干政的悲劇重演,制定了宦官不可干政的規矩。在政治制度上則繼承了明朝的內閣制,後來為了對西北用兵,雍正設立了軍機處。所以只有兼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臣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國。

    但是由於清朝的皇帝都比較勤奮,所以他們的內閣和軍機處中沒有出現太大的權臣,但是內閣大學士依舊有宰相的影響力和相近的權力。在康熙的內閣之中(此時尚無軍機處),索額圖先後擔任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又是太子叔祖父,皇后(赫舍裡)叔父,是當之無愧的百官之首。而明珠則任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又是大阿哥的舅舅,皇親國戚。而陳廷敬雖是漢人,卻是康熙的帝師,又擔任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要職。

    這三位都是大學士職銜,又都與康熙關係非凡,所以他們在康熙內閣之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對其他人來說,一句“索相”,既能彰顯貴人身份,又是雅稱,不會落人口實,何樂而不為呢。畢竟索額圖、明珠這些人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啊。

    以上。

  • 4 # 四川達州人

    宰相,只是一個代稱。

    實際列官員之首,協助君主管理的第一位官員就是宰相。

    比如朱元璋廢黜中書省,廢黜宰相制度,實際就是皇帝+宰相,但他能夠直接處理完成龐大的政務嗎?

    永遠不可能。所以,內閣制形成。內閣大學士逐步還是具備了宰相職能,只是沒有名稱。

    清代軍機處成立,皇帝還是不能處理所有行政事務,軍機處的職責就是初審奏摺、票擬處理意見,草詔,傳達皇帝批示給執行者,實際就是皇帝的秘書處。所以,軍機處還是唐宋時中書省功能,軍機大臣+尚書,大學士+尚書,依舊還是具備真實宰相職權的官員。

  • 5 # 歷史簡單說

    事實上,宰相是一個通稱,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對應的官職可稱之為宰相,不過題主有一點說得不太準確,自明朝朱元璋時期透過胡惟庸案,就一併把丞相之位給撤銷掉了,而清朝也沒有設立丞相之位,但是沒有丞相之位,不代表沒有宰相之位。

    那我們來看看歷朝歷代都有哪些官職可以稱之為宰相。西漢的陳平對宰相有過一番總結: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總的來說,宰相是百官之長,是輔佐皇帝來治理國家的。那為什麼會這樣的人叫做宰相呢,在古代,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家族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而祭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宰耕牛,所以宰的意思就是家裡管事,而相好理解,就是輔佐的意思。

    在商周時期,可以稱之為宰相的有太宰,尹,太師等人,到了秦秋戰國,就出現了相,比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建立郡縣制,也設立了左右丞相,這樣宰相就有兩個人同時擔任了。

    漢沿秦制,有丞相與相國,其中相國的地位和權力要比丞相要高一些。漢成帝時期,認為丞相一人無法處理這麼多的事務,就建立了三公制,於是大司馬,大司空,丞相就為三公,這樣三公就是三個宰相,三公的名次又多次改動,最後三公為司徒,太尉,司空。

    東漢的時候,三公成為一種虛銜,實際的政務交由尚書令來處理,漢獻帝時期和三國時期,重新設立相國與丞相。

    三省六部制的時候,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的主官也都是宰相,另外還不僅於此,只要看到同中書門三品,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的也都是宰相。

    到了明清的時候,中書省,丞相都沒有了,這時候確實是沒有宰相,但是讓皇帝親自來處理這麼多的事務也是一件頭疼的事情,所以內閣大學士就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了,而居首者叫做首輔,比如明代的張居正,清代的索尼。

    再後來,雍正設定了軍機處,軍機大臣也是事實上的宰相,所以索額圖會被叫做索相,陳廷敬被叫做陳相,明珠被叫做明相。

  • 6 # 吉月文

    宰相是民間的俗稱,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設定過宰相這個官職。秦代設定丞相一職,一直被後世王朝延續,直到明代初年。因為丞相總理一切政務,可謂宰制天下,民間俗稱為宰相。明清時期,並未設定丞相,但是凡位高權重者,皆可稱為宰相。

    明代初年,朱元璋為了增加皇帝職權,廢除丞相一職。之後又設立大學士,作為決策時候的參謀。在後世,又逐步形成了內閣機制,內閣成員就是大學士。在內閣制度下,內閣首輔成為了整個官僚系統當中權力最大的人,因此也被稱為宰相。出於恭維的目的,凡是內閣成員,擁有大學士身份者,也普遍被稱為宰相。

    清初的時候,延續明代的內閣制。凡有大學士身份者,皆可稱為宰相。但從康熙時期開始設立南書房,內閣被架空。雍正時候設立軍機處,軍機處成為了中央政府的權力中樞。軍機大臣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但此時大學士制度依然儲存。所以在清代中後期,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只有同時取得這兩個身份者,才是真正的宰相。不過在現實當中,出於恭維的目光,只要有一重身份,就可以被人稱為宰相。

  • 7 # 考古班二愣子

    你當能拍出《康熙王朝》的導演編劇都是傻子麼?他們才不會犯這種低階的常識性錯誤,明相、索相等稱呼恰恰能說明《康熙王朝》劇組之用心。

    本人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鐵桿粉絲,兩部劇反覆地看了好幾遍,並未看出《康熙王朝》中出現的“索相”、“明相”之類的稱呼有何不妥,也不相信能拍出像《康熙王朝》這樣的經典歷史劇的人不知道早在明朝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制度。

    那麼“索相”、“明相”等稱呼又是為何呢?原因很簡單,同僚之間互相奶一奶,捧一捧,圖一樂呵,又能增進感情。

    為什麼奶人偏偏用丞相這一官職呢?因為丞相一職早就成了歷史,但是歷史上的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當官的肯定不敢把同僚奶成皇帝,對於臣子而言,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已經不得了了。

    明朝沒了丞相,但是後來很多內閣首輔的權力不下於丞相;清朝也沒有丞相一職,但是上書房的大臣權力依然很大,至少比其他官大,即使權力不如歷史上的丞相,也可以稱其為“相”,帶有拍馬屁和開玩笑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下面的官員稱明珠為“明相”,稱索額圖為“索相”,明珠和索額圖二人也偶爾互奶一口。

    就好比我們班素來喜歡奶人,快畢業的時候流行奶院士,學習比較好的幾個人是我們公認的“院士”,每次見到他們都要奶一口:張院士好!李院士好!我什麼時候才能像院士一樣優秀!我們只是本科生啊。

    為什麼經典的電視劇我們看起來很舒服呢?就是因為這些小細節貼近生活,不像現在的電視劇,都是看演員背臺詞,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是經典也有失誤的時候,像“明相”、“索相”之類的同僚互奶是沒問題的,但是直接說出官職名是“宰相”就不合適了,比如《雍正王朝》八爺率領四位旗主王爺逼宮的戲,張廷玉站出來為雍正說話:

    九爺、十爺!這是朝會,你們剛才說了那麼多,我是先帝的老臣,兩朝的宰相,這底下就有許多人是我的門生故吏,你們該不會把我也當成什麼滿人的狗,不讓我說話吧?!

  • 8 # 陳嚴

    丞相是一個官職,而宰相是一種制度。確切的說是參知政事。進入決策層,在政策,權力分配上有發言權基本可以認為是宰相了。例如清代的內閣學士,軍機大臣。

  • 9 # 懷揣夢想的好學小羊

    清朝不設宰相。索額圖、明珠、陳廷敬等人權力很大,可能也有宰相的一些權力,但他們的官職是大學士。稱他們為“相",是遵稱。

  • 10 # 枕頭墊高點

    宰相不是官職,只是一個泛稱,它其實包括了丞相這個官職,但並不僅僅只是代表丞相。

    簡單地說,歷朝歷代只要是“輔佐帝王總理百政的官員”皆可稱宰相,也就是“相”。

    具體點說,就是這個官職本身擁有和皇帝商量政務的“議政權”,及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就可被稱為宰相。

    例如漢朝的丞相、西晉的侍中、北魏的中書監、隋朝的尚書令、唐朝的中書令、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及清朝的軍機大臣等就都皆可稱“宰相”。

    索額圖官至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明珠官至武英殿大學生;陳廷敬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三人都曾做到內閣大學士。而內閣大學士在清朝又滿足了和皇帝商量政務的“議政權”,及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故而就是宰相的官職。

  • 11 # 張一安

    確切地說他們是被尊為“中堂”的比較多。在影視劇《康熙王朝》裡能夠看得出來,叫得最多的還是索中堂、明中堂。之所以被人稱相,要追溯一下歷史了。

    宰相,也叫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一品大員,權利甚大。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千百年。但和皇權的問題也一直都在。

    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因為宰相胡惟庸結交朋黨,打擊異己,導致其權傾朝野,擅權獨攬,朱元璋感覺到宰相權利大到威脅皇權了,隨後藉著胡惟庸案爆發,廢除了一千五百餘年的宰相制度。

    清朝是沿襲了大部分的明朝傳統、官制,只做了稍加修改。

    所以清朝的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其中核心當然是中樞部裡的內閣了。

    清朝內閣的主要官員定為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正一品,所以是清一代最高的官員,猶如歷代的宰相,地位極為尊崇。

    索額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職;

    明珠也歷任了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

    陳廷敬呢,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也拜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

    他們都是大學士,正一品,猶如歷代宰相的地位,所以一般的大臣會稱之為相。

  • 12 # 老薑不辣很溫柔

    “丞相”的“相”是對前朝宰相稱謂的一種延續,也可理解為是一種敬稱。康熙年,索額圖和明珠官拜內閣大學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百官首領。眾多官員以“相”稱之,是為敬意,而不是真正的宰相。

  • 13 # 戎城小刀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兩種位極人臣的官職:丞相和宰相。有很多人沒有搞明白,好像覺得都是位極人臣,地位非常尊崇,甚至感覺有的比皇帝還強勢。其實這兩種人在地位、權勢上有天壤之別,容我一一道來。

    丞相,秦漢官職,初為百官之首,如秦朝的李斯、西漢的蕭何都是位極人臣的存在。沿用了幾百年的丞相制到了隋唐開始改為三省六部制,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部長官分別為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副手為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以上眾人皆稱宰相,不再有丞相之稱,也沒有丞相的權力和地位。因李世民在未當皇帝之前短暫做了一段時間的尚書令,尚書令後來就不再設,而由尚書左僕射作為長官。再後來演變為中書令、侍中都不再設,皆由副手主持工作,同時要加平章政事才能稱為宰相,地位不斷下滑。武周時期組建鳳閣、鸞臺也只是改個名字而已,唐朝中後期平章政事類的官職多如牛毛,一直都只是正三品的存在。

    平章政事作為宰相自唐、宋,一直到元朝都間斷的存在過。明初朱元璋恢復舊制,設立左、右丞相,左丞相為主、右丞相為輔。因牽連胡惟庸案,一手遮天的左相李善長被滿門抄斬,丞相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清朝實行殿閣大學士制,三殿三閣大學士為主、協辦大學士為輔,因是坐堂辦公,因此稱為中堂,無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實。如納蘭明珠、索額圖、和珅、劉墉、紀曉嵐、李鴻章之流皆屬此列,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中也沒有人稱他為相爺。至於索相、明相之說更是無稽之談,再說了,他索額圖也不姓索,明珠也不姓明,只是影視劇杜撰而已。要我說,中堂之稱才是最官方的稱謂。

  • 14 # 方言318

    納蘭明珠是康熙時期的重⾂其在朝廷中歷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學⼠、太⼦太傅等要職,最後官職為正⼀品,可謂是位極⼈⾂。

    索額圖是康熙初年四⼤顧命⼤⾂之⾸索尼的⼉⼦,也是康熙時期的重⾂。其歷任保和殿⼤學⼠、議政⼤⾂、領侍衛內⼤⾂等要職,最後官職為 正⼀品,也是位極⼈⾂。

    陳廷敬其歷任內閣學⼠兼禮部侍郎、左都御史、⼯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最後拜⽂淵閣⼤學⼠兼吏部尚書,正⼀品。

    明清時期沒有宰相官職,設內閣大學士,也有“中堂”一稱,清朝大學士位同宰相,,實際上是內閣的領導成員,是皇帝的高階秘書,相當於宰相。《康熙王朝》中索額圖、明珠、陳廷敬等人依然被稱為“相”,如此稱呼,應是當時的約定俗成的叫法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家和在校感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