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有檀木
-
2 # 松籽眯
看過一次這樣的報道,有多種解釋,但都沒有被驗證。個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解釋是:存在平行世界,另一個世界的我們曾經走過傳給這個世界的我們了。還有一種神論,就是人在深度睡眠時會有所謂的靈魂出竅,而且靈魂的形勢速度跟我們現實不一樣,可以說瞬時達。看著熟悉的事物或者環境,可能就是在某個時間段靈魂去過那個地方了,而且形成了深層次記憶碎片,一般沒有刺激或誘導我們根本體察不到。此事多見於鄉村。以前看過的,轉述一下,沒有定論
這就是人夢中的記憶碎片在搞怪,有些夢的情節是很真實的,正如你說在夢裡和朋友聊天到了現實和朋友聊天時發現和夢裡的一樣。當你在夢裡和朋友聊天時,那個夢中的記憶碎片是最真實的像是在現實中一樣也是你記得最深的碎片,所以你會在現實中發現有和夢中一樣的事情。我也是有過這經歷的,每到一處陌生的地方時總感覺在夢裡見到過。
也有可能是潛意識。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有時可能我們已經忘了,其實它們還存在於我們的淺意識中,如果我們又遇見了一個相似的場景,大腦就會自動將兩者聯絡起來,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了……
有一個專業名詞解釋叫做視現象又稱即視感,就是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現代科學裡解釋這一現象成因的理論遠未讓人滿意。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複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衝突的體現。但是現代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衝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資訊而沒有注意到資訊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作自己前世的記憶。或者,當身處了曾經看過電影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裡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