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教一家共華夏
-
2 # 山林樵
知止,是說人的社會行為應知道取捨,懂得適可而止;知足,是指人在精神上應知道滿足,懂得限度。人的慾望與生俱來,而且無限澎漲,而世間的一切事物又都是有限度,有法度的。所以就有了許多求而不得,得而不足的煩惱。其實,這種求與得之間的相對平衡,正是人生的基本狀態,是自然造就的遊戲規則。知足則能主動安撫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知止則可避免許多力不從心的煩擾。知是一種智慧,一味的貪心不足最終會被社會和自然規則所限制。
-
3 # 歲月如梭水如歌
知足,從表面上來說,就是生活中,要知道滿足,不能貪得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適可而止,懂得珍惜與感恩戴德與自在放下。從精神層面上來說,知足也是一種圓潤飽滿與處世哲學境界。月盈必虧,物極必返。懂得適可適時而止,適度行為。不過急,不偏不倚,不偏激,適當行事,恰到好處。知足的近義詞,我覺得是謙虛,或自在,有時意滿或自滿,在生活中應該不是貶義詞,雖然,追求完美無境界。知足的反義詞,貪得無厭,不知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知止,它應該是知足的近義詞,一個言心理,一個言舉止。談到舉止,必合手現場觀景平臺生活,不說過激的話。生活中不做過激過頭的事,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思想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在生活中,有些人本來能力有限,卻去追求過高的生活境界與要求,裝飾生活 虛榮,有的被債務壓力,搞得透不過氣來,這樣找自己難受。
知止的難度,在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能正確客觀地瞭解與認識自我,而旁觀者清。這是其一。人們常常說巜易》,有時迷茫問卜、算命。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暗號,尋找知止,規避未來風險行為的思路,儘管有些迷信,也是一樣心理安然行動與計劃。
就科學生活方式而言,大而言之,是一種目標清晰的規劃行為,需要正確的瞭解,調查與認識。一個企業,要做市場預測,一個國家,需要各種戰略目標規劃。導向可做與不可做。這要有遠見,所以 ,知止的內涵比知足深,外延更廣,更闊。
小而言之,知足;大而言之,知止。
-
4 # 黑白先生5
就像婚姻,婚姻好比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人的慾望無止境,往往擁有的不珍惜,得不到的去奢求。何去何從,謹慎對待, 掂量利弊,取重避輕,才是正道。知不知足,在於思想,將不將就,在於人心,常言道,知足常樂,此乃人道。世上萬物誘惑,人心視覺纏綿不斷,何來貪心足也!
回覆列表
知足,知,足也。即能知道自己隨時隨地的所思所想了,能辨別自己的所思所想了!
知止,知後能行動且能止也。即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辨別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做到去做或者不做了。
我們人,經由五塵,刺激——眼、耳、鼻、舌、身五根。此五根,好似自己有想法,即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並自行產生了一些別有的貪嗔痴的刺激,並把這些刺激堂而皇之的傳遞給心。此時,心也由於宿世的被迷惑,妄想疊出,因而既不能很好的辨別真實的五塵,這些妄想還推波助瀾的進一步來迷惑心,纏繞心。至此,心越加晦暗,越加沉淪。
如果,能知道什麼是塵?什麼是根?什麼是妄想?什麼是心?知道他們的種種現象?種種變化?即是知也,足也,明也!但是,這只是明白,不是行,也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