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智慧精選

    1,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者,王守仁是主觀唯心主義者,朱熹是理學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學術思想,王守仁是心學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學家陸九淵的“心學”主張,並加以發展。

    2,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以造就封建社會的所謂“聖人”。 他的教育作用論是從他的理學思想體系出發論述的。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變化氣質”,“明明德”,以實現“明天理,滅人慾”的根本任務。

    王守仁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認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3,朱熹認為,聖人教訓具在經書,為學之道必須窮理,窮理必須讀書。先後編寫《小學》、《四書集註》、《近思錄》等教材

    王守仁則認為經書是“常道”,即永恆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認為凡是有助於“求其本心”者均可作為教育內容。

    4,朱熹認為理在心外,性與理是一個東西,即“性即理”。他是以性為善的,認為“一理”就是“萬理”。

    王守仁認為理在心中、“心即理”。王守仁認為理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他並不認為萬事之中存在理,他認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王守仁不談性,只談理,而朱熹則通常把理與性放在一起談論。

    5,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

  • 2 # 任重行遠

    其實王陽明和朱熹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王陽明的良知和朱熹的理是一樣的,只是他們側重點不同,朱熹注重外在的理,王陽明注重內心的修,這就造成理學者對天下為公的理能有清晰的判斷,但是做的時候就會能知但不能行,也就說知道理卻做不到,而王陽明恰恰相反,陽明心學只注重事上磨修煉內心卻缺乏對理的判斷,所以陽明心學只知道修養功夫卻失去了天下為公方向,人人把自己的內心當做良知,所以理學的流弊是修養不夠,心學的流弊是沒有了方向,所以理學是善惡是方向,心學是能力是行的能力,其實真正的聖人是既能把握善惡又能知行合一!做為初學的人要先學朱熹再學王陽明,先把握方向再加強修行的厚度,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流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騎腳踏車上班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