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據記載,唐代王摩詰、蕭悅、刁光胤,五代李頗、黃筌、唐希雅等畫竹雖屬餘事,但均出手不凡,只是五代以前畫竹者大抵用勾勒著色法。至於墨竹藝術始於何時,大體有四種說法:一是“吳道子畫竹不加丹青,已極形似,則墨竹始於道子”;二是“成都大慈寺壁,有張立墨竹,是為墨竹之濫觴”;三是“郭崇韜之李夫人,於窗間夜影,創為墨竹”;四是“自宋文與可畫竹,始專用墨”。吳道子為唐代中期之人,張立為晚唐之人,李夫人為五代後唐之人,文與可為宋代之人,由此可知墨竹藝術產生於唐代,確切說產生於公元八世紀,遺憾的是因無作品傳世,無法瞭解吳道子所畫墨竹之面目。

    文同《墨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1971年,在陝西省發掘的章懷太子李賢墓後甬道東壁壁畫《捧簫侍女圖》中,發現繪有翠竹三杆,東壁南輔壁畫《宮女遊園圖》中也繪有翠竹數杆,翠竹均為寫意畫法。李賢為唐高宗李治第六子,諡曰章懷,卒於684年,這比吳道子在世時間要早一個世紀左右。儘管《捧簫侍女圖》中的畫竹藝術是用綠色,而不是用墨色,但這個發現仍把寫意畫竹藝術問世的時間提到公元七世紀,而且就其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還可上溯若干年。可以說,《捧簫侍女圖》所繪之竹是中國最早的墨竹藝術,《捧簫仕女圖》也就是最早的《仕女修竹圖》了。

    王紱《墨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目前所見最早的傳世墨竹藝術要算宋代文與可的《墨竹圖》。他的墨竹對當時及後世影響很大,宗者甚多,稱為“湖州竹派”。宋、元、明、清代畫墨竹高手不乏其人,如宋代蘇東坡,元代李息齋、趙孟頫、管仲姬、吳仲圭、柯九思,明代王孟端、夏仲昭,清代金冬心、鄭板橋等皆衍其流派。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的石濤和尚,他的墨竹另闢蹊徑,超凡入聖。鄭板橋、張大千均評其畫竹好為野戰,可望而不可及。

  • 2 # 得箴堂

    最近兩個月迷上畫墨竹,稍加留意了與竹有關的知識。建議:一是買一本元代李衎的《竹普祥錄》讀一讀。他在第一卷中回答了你的問題。同時也記錄了畫竹的方法、竹態、竹品等。二是要取法乎上。多看宋代、元代人畫的竹。尤其是文同、趙孟頫、李衎、顧安、柯九思、吳鎮等,明代夏昶也可參考,以古人為範本加以臨習,瞭解畫竹之筆墨、佈局等。三是師法造化,多去看竹、寫生,做到胸有成竹。

  • 3 #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中國竹文化與姜子龍墨竹畫

    中國竹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自強不息,虛心好學,心中有節的文化民族精神。

    竹子自古被文人雅士所熱愛,外觀中通外直,筆直向上生長,內在精神含義有很多。

    竹子耐得住寂寞,前幾年不問世事,默默紮根,三年的時間只能增長十釐米,但是第四年就可以長高到三米,前幾年的紮根都是在蓄勢待發。

    竹子空心,可以容納萬物但是卻不會丟失心中節氣。

    竹子一年四季都是青蔥綠色,即便嚴寒酷暑,依然保持他獨有的特色。

    竹子表現的堅韌不拔,高風亮節等文化精神跟姜子龍老師所繪的墨竹畫是如出一轍的。

    千萬幅墨竹圖裡面記錄了春夏秋冬的竹子,記錄了暴風雨來臨時刻的竹子,記錄了大雪璀璨仍不屈服的竹子。

    這些墨竹圖讓人身臨其境。竹文化與老師本身畫畫的初心與透過墨竹表現的精神是一樣的。

    姜子龍老師畫畫的三十六年,是耐得住寂寞的,任世界紛紛擾擾,老師都是沉浸於畫竹當中。用心領略竹子的氣節,要把竹子的精神把我們中國竹的文化都透過繪畫表現出來,心中定有一番透徹的領悟。

    姜子龍老師的墨竹圖是我們中國竹文化的傳承,也是給予我們精神支援的良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男人四十要出嫁2》,劇情怎麼寫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