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風一樣吹過4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到底存在哪些優劣呢?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存在的優勢

    1、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心態更趨平穩

    年輕的父母正處於為事業拼搏的階段,社會競爭激烈,有時難免會將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和矛盾帶回家中,孩子雖然年幼,但是對父母的負面情緒卻反映敏感。因此,成人可能再無意間就將負面心理轉嫁到孩子身上,而妨礙到

    寶寶

    的健康成長。可是,已經脫離工作環境的祖父母們,承擔較少的生活壓力,所以心態平和很多。同時,老年人往往都童心未泯,且更有耐心,喜歡和寶寶一起玩耍,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創造輕鬆的家庭環境。

    2、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對自我意識更強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非常“自我”,這有利於孩子以後對自我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因為老人所提供的充足的“愛”的環境,使孩子知道很多事情是要考慮到“自己”的,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情。這就促進了孩子對自我認識,有助於形成獨立的人格。而那些被父母管教很嚴,從小就很聽話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容易在長大後形成依賴型的人格。

    3、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感知覺發達,想象力豐富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感知覺發達,想象力豐富,而這些會成為日後創造能力形成的基礎。對孩子而言,和父母相比,爺爺奶奶有較高的親和力,也很少有孩子會害怕自己的爺爺奶奶。正是在這種安全的不會受到呵斥與限制的環境下,孩子們從事著多種遊戲,如搭積木、玩泥沙、揉麵團或粘土雕塑等,透過各種動作和遊戲,充分發展了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為創造效能力的培養打好了基礎。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存在的不足

    1、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不會換位思考,不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2、視野狹小,缺乏應有的活力,不利於培養孩子開闊的胸懷和活潑、寬容的性格”。易產生交際恐懼症由於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喜歡運動與外出,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生活空間和氛圍中,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應有的活力,不利於培養孩子開闊的胸懷和活潑、寬容的性格。這樣長大的孩子,為人心胸狹小,不善與人交際。其次易導致兒童怪異心理老年人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為模式化,往往表現出固執、偏激、怪異的想法與言行。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人格的偏離,加劇暴力傾向等等。

    3、執行力差。做的太少,被包辦。

    雖然祖父母們照顧孩子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可以,建議還是自己帶孩子,一方面,老人已含辛茹苦見我們養育大,操勞了一輩子的他們應好好享受一下悠閒自在的晚年生活,而不要給他們增加負擔。另一方面,由於生活的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理念和世界觀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年輕人難免會和長輩們出現矛盾,造成家庭的不和諧。不過,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應該明白:在生活中,矛盾是必然的,只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著千差萬別。但是,辦法總比問題多,統一認識,就可以很好的解決矛盾。

    支招!讓老人“聽話”的必勝計

    1、找準“組合”私聊

    當我們和老人產生矛盾後,首先要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那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姥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而且,不要把問題搬上臺面,一定要找沒人的場合私聊。這樣,即使老人意識到確實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誠以對。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要儘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愛,再慢慢切入正題。

    2、冷處理 學孩子撒嬌有人疼

    對於老人在育兒上的一些錯誤做法或說教,有時候不必爭個面紅耳赤,冷處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輕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對老人的指責、不滿權當沒聽見就好了。不過,適當的時候,撒撒嬌,表示自己很無奈什麼的,老人的氣也就消了。

    3、說事實 老人不可當面批評

    當發現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要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說話只說事實,而不帶批評或任何讓老人馬上改變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還讓矛盾更加惡化。

    4、老幼兼顧 老人需要成就感

    年輕父母想說服老人時,往往站在對孩子好的角度去說,比如:“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但這樣的說法容易讓老人產生逆反心理:難道我是故意對孩子不好嗎?因此,在和老人討論養育問題時,不妨老幼兼顧,既為孩子考慮,又為老人著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問題,也許事情更容易解決。如果遇到強勢的老人,你可能無法說服他,他也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誤,那麼就不妨以柔克剛,讓老人體會到因為自己的讓步而使你不再為難,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5、把握時機 心情好啥都好

    教育孩子講契機,說服老人也要講時機。如果對方此時心情愉悅,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建議和意見易於被老人接受;如果氣氛、場合不對,說服則易遭遇“反擊”,最終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不歡而散。

    在養育中,沒有絕對的對錯。當老人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或做法,而這種做法又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年輕父母則不妨做點讓步;如果是原則性問題,那麼在堅持己見的同時,也要講求溝通方式,不要“硬碰硬”,更不要得理不讓人。老人幫我們帶孩子,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幫助,應該儘量讓他們感到寬心、肯定和安慰。

  • 2 # 風雲客棧琵琶女

    就拿我叔家兩個孩子來舉個例子吧。

    我叔有兩個孩子,相差一歲多一點,第一個是女兒,我堂妹,爺爺奶奶帶的,和我一起長大。第二個是兒子,我堂弟,外公外婆帶的。堂弟七歲回到爺爺奶奶家。

    也不是說堂弟的外公外婆帶的不好,對孩子好,但是讓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習慣。

    1.自私。

    因為只帶這一個孩子,又是男孩兒,就特別溺愛。要什麼買什麼,從來家裡零食不斷。買的吃的不論是什麼,都是堂弟一個人吃,從不會給外公外婆留一點,當然大人也不會跟小孩子計較這個,他喜歡吃就再買來,吃夠為止。後來回到爺爺奶奶家,買了吃的他就一個人吃,從不考慮給我們留一點,很自私。因為一點事情不順他的意就發脾氣,外公外婆也就順著他,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小皇帝,所有人都得聽他的。

    長大之後也沒有任何改善,發展成什麼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吃不得一點虧,從不考慮別人,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我們都得聽他的,脾氣特別犟。身為一個男生,一點也不寬容大度,不紳士,小心眼兒,不懂得謙讓和包容。即使到現在二十多歲了,也比小時候好不了多少。

    2.和父母關係不好。

    堂弟從小是外公外婆帶大的,跟他們的感情當然很好。但是堂弟的父母跟他外公外婆觀念有些不一樣,叫老人別太慣著他,老人一聽就不高興了,認為孩子的父母說他們沒帶好孩子怎麼的,這父母也就不再好說什麼麼了。老人就覺得自己沒有慣著孩子,還把這些事兒說給堂弟聽,小孩兒也不懂得辨別是非,就認為是父母對他不好,加上長期不跟父母接觸,就對父母產生了牴觸情緒。後來外公外婆跟他父母有什麼矛盾爭執,都告訴堂弟,堂弟就認為是父母為難老人,對老人不好。老人總說你是我帶大的,你父母又不帶,還怪我們慣著你了,我哪裡慣你了之類的話刺激堂弟。反正從那以後到現在,堂弟都只聽老人的話,父母的話總想著反駁,對著幹,三句就能吵架,這麼大了父母也管不了他。

    3.花錢大手大腳。

    這其實也是由於小時候的溺愛,給他買的東西多貴都買,也不用考慮家裡情況如何,反正自己喜歡就是要買。現在就是花錢沒個度,錢在他手裡揣不熱乎,手機電腦隨便換,衣服、吃食啥貴買啥,追求名牌……父母都怕以後不在了,他自己養活不了自己。

    4.性格內向。

    你說他內向吧,他。跟同學在一起的時候也不怎麼內向,反正就是在長輩面前眼睛都不會抬一下。只要不是跟自己直接有關的事兒都漠不關心,脾氣暴躁,對學習之外的事情缺乏客觀的思考能力和解決能力,有點低能化。

    就像《虎媽貓爸》里老人溺愛孩子一樣,會讓孩子養成很多壞習慣,有的還能扳回來,像我堂弟這樣扳不回來的,以後就很尷尬。當然也不是所有老人帶孩子都這樣,反正個人覺得,只要自己能帶孩子,就儘量自己帶吧。

  • 3 # 婆媳關係之我見

    孩子被父母帶大和被爺爺奶奶等長輩帶大最大的不同在於形成的親子依戀關係的物件不同,如果是父母帶大,父母則是孩子完全感和情感的來源,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的情感指向自然是爺爺奶奶等長輩。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孩子給老人帶,自己則出去工作賺錢。等到孩子長大了,很難和父母有很深的感情,取而代之的是小時候照顧他的那個人,當孩子越來越獨立,父母因為從小沒有照顧,對孩子不瞭解,更沒有耐心,所以這時候的親子關係就很緊張。爺爺奶奶等長輩照顧長大的孩子更依賴爺爺奶奶們。但是爺爺奶奶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等到父母來照顧孩子的時候,隔閡就會出現。你已經給不了孩子需要的東西了。

  • 4 # 上善若水利不爭

    我覺得區別還是很大的,就我自己的經驗和身邊朋友的情況來看,父母帶大的孩子獨立性和自信心、學習能力方面都要強一點。而爺爺奶奶輩帶的呢,可能是隔代親吧,有些還有溺愛的情況,孩子自己的動手能力要差點,依賴性比較強。老人還是用傳統的教養方式,在日常生活和知識教育方面也跟不上,孩子的認知能力可能較差。就拿吃飯這事來說就很典型,父母自己帶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從小自己吃飯,但是爺爺奶奶輩帶的基本都是餵飯,更甚者是追著喂。可見差別有多大!

  • 5 # soulo帶點脾氣雪熙兒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存在的優勢

    1、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心態更趨平穩

    年輕的父母正處於為事業拼搏的階段,社會競爭激烈,有時難免會將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和矛盾帶回家中,孩子雖然年幼,但是對父母的負面情緒卻反映敏感。因此,成人可能再無意間就將負面心理轉嫁到孩子身上,而妨礙到

    寶寶

    的健康成長。可是,已經脫離工作環境的祖父母們,承擔較少的生活壓力,所以心態平和很多。同時,老年人往往都童心未泯,且更有耐心,喜歡和寶寶一起玩耍,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創造輕鬆的家庭環境。

    2、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對自我意識更強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非常“自我”,這有利於孩子以後對自我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因為老人所提供的充足的“愛”的環境,使孩子知道很多事情是要考慮到“自己”的,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情。這就促進了孩子對自我認識,有助於形成獨立的人格。而那些被父母管教很嚴,從小就很聽話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容易在長大後形成依賴型的人格。

    3、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感知覺發達,想象力豐富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感知覺發達,想象力豐富,而這些會成為日後創造能力形成的基礎。對孩子而言,和父母相比,爺爺奶奶有較高的親和力,也很少有孩子會害怕自己的爺爺奶奶。正是在這種安全的不會受到呵斥與限制的環境下,孩子們從事著多種遊戲,如搭積木、玩泥沙、揉麵團或粘土雕塑等,透過各種動作和遊戲,充分發展了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為創造效能力的培養打好了基礎。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存在的不足

    1、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不會換位思考,不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2、視野狹小,缺乏應有的活力,不利於培養孩子開闊的胸懷和活潑、寬容的性格”。易產生交際恐懼症由於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喜歡運動與外出,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生活空間和氛圍中,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應有的活力,不利於培養孩子開闊的胸懷和活潑、寬容的性格。這樣長大的孩子,為人心胸狹小,不善與人交際。其次易導致兒童怪異心理老年人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為模式化,往往表現出固執、偏激、怪異的想法與言行。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人格的偏離,加劇暴力傾向等等。

    3、執行力差。做的太少,被包辦。

    雖然祖父母們照顧孩子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可以,建議還是自己帶孩子,一方面,老人已含辛茹苦見我們養育大,操勞了一輩子的他們應好好享受一下悠閒自在的晚年生活,而不要給他們增加負擔。另一方面,由於生活的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理念和世界觀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年輕人難免會和長輩們出現矛盾,造成家庭的不和諧。不過,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應該明白:在生活中,矛盾是必然的,只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著千差萬別。但是,辦法總比問題多,統一認識,就可以很好的解決矛盾。

    支招!讓老人“聽話”的必勝計

    1、找準“組合”私聊

    當我們和老人產生矛盾後,首先要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那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姥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而且,不要把問題搬上臺面,一定要找沒人的場合私聊。這樣,即使老人意識到確實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誠以對。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要儘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愛,再慢慢切入正題。

    2、冷處理 學孩子撒嬌有人疼

    對於老人在育兒上的一些錯誤做法或說教,有時候不必爭個面紅耳赤,冷處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輕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對老人的指責、不滿權當沒聽見就好了。不過,適當的時候,撒撒嬌,表示自己很無奈什麼的,老人的氣也就消了。

    3、說事實 老人不可當面批評

    當發現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要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說話只說事實,而不帶批評或任何讓老人馬上改變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還讓矛盾更加惡化。

    4、老幼兼顧 老人需要成就感

    年輕父母想說服老人時,往往站在對孩子好的角度去說,比如:“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但這樣的說法容易讓老人產生逆反心理:難道我是故意對孩子不好嗎?因此,在和老人討論養育問題時,不妨老幼兼顧,既為孩子考慮,又為老人著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問題,也許事情更容易解決。如果遇到強勢的老人,你可能無法說服他,他也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誤,那麼就不妨以柔克剛,讓老人體會到因為自己的讓步而使你不再為難,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5、把握時機 心情好啥都好

    教育孩子講契機,說服老人也要講時機。如果對方此時心情愉悅,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建議和意見易於被老人接受;如果氣氛、場合不對,說服則易遭遇“反擊”,最終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不歡而散。

    在養育中,沒有絕對的對錯。當老人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或做法,而這種做法又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年輕父母則不妨做點讓步;如果是原則性問題,那麼在堅持己見的同時,也要講求溝通方式,不要“硬碰硬”,更不要得理不讓人。老人幫我們帶孩子,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幫助,應該儘量讓他們感到寬心、肯定和安慰。

  • 6 # 嘰歪哲理

    首先我們設想一個場景。被父母帶大的孩子和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他們的進出場所有什麼區別。被爺爺奶奶帶大可能進出場所多是小區門口麵包店,水果店,還有一些菜市場,或者老年健身活動中心,還有廣場等等。但是被父母帶大的話,他們進出的場所就有可能是辦公區,也有可能是商城,還有可能是一些飯局酒局。其實在這種環境下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接觸到的人都是不一樣的。人的地位人的物質條件,人的學歷,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被父母帶的孩子的眼界可能會相對的現代化一點,成熟一點會,比較現實。但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話可能就會比較古板,但也可能比較童真一些,烏托邦式生活。但是我個人建議還是父母帶大比較好。因為父母的學歷普遍比爺爺奶奶高,而且父母能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相對前沿的。而且也相對的成熟。因為爺爺奶奶的思想觀念都是在上個世紀可能會有一些脫節對這對於孩子成長並不是特別有利。

  • 7 # smartfu

    關於被父母帶孩子和被爺爺奶奶帶孩子在性格上的區別:1、父母自己帶的孩子相對自信、活潑、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情;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相對謹慎、內斂,會察言觀色,做事較小心翼翼;2、父母自己帶的孩子自立能力大多比爺爺奶奶帶的孩子自立能力強,因為老人家總是不敢放手讓孩子探索、學習,這樣孩子就會失去很多自我認知的機會,自立能力會超差;3、父母自己帶的孩子比爺爺奶奶帶的孩子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稍強。

    關於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要看爺爺奶奶怎麼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如果做得好,我覺得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即便父母可能工作不能經常見到孩子,但是現在通訊發達,影片、電話都可以建立一些親子的連結;但是如果父母就全權交給爺爺奶奶,每週甚至每月都沒有和孩子溝通聯絡,那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和依賴就會越來越淡,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如果期間爺爺奶奶引導教育的好,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獨立,覺得父母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如果爺爺奶奶過於驕縱,那孩子自我意識就特別強,就會越來越自私,不懂得分享,對父母的教誨也置之不理。

    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我老公姐姐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男孩子是生下來就給我家婆帶,女兒是自己一手帶,兩個孩子相差5歲。被家婆帶大的男孩受老人影響,性格不張揚、很懂得節省、和父母不是很親近,而且在他三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去我老公家的時候會選擇和我一起睡(我明顯感覺他是個渴望母愛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差(初二還不會煮即食麵、自己不會吃魚)、不敢自己坐公交(老人總說壞人多,從起始站坐到終點站都不敢);相比起小5歲的妹妹性格開朗,情商極高,很會在父母面前撒嬌,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吃魚了,三年級的時候放學有時候等不及老人接就自己走回家(此行為不提倡)。

    當然,其實在上幼兒園之前,大部分在職父母都是選擇白天給老人帶晚上自己帶的方式,大部分老人在孩子養育上不存在問題,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只是在教養方面,由於隔代親,大部分就是見不得孩子哭,什麼都一味由著孩子,這樣在給孩子立規矩養習慣方面極為不利,父母們需要利用自己帶孩子的時間樹立正確的榜樣力量,從而正確的引導爺爺奶奶,其實現在很多爺爺奶奶的育兒意識也不斷提升了,很多爺爺奶奶也意識到了過分驕縱的壞處,但是爺爺奶奶對於培養孩子自動動手能力這邊還是會差一些,所以父母最好是自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讓孩子和自己建立更多的連結,讓親子關係更上一個臺階,這樣我們才能培育出自信、自立、自強的孩子。

  • 8 # 甜甜圈伐木累

    要說有什麼不同,那要看遇到什麼樣的爺爺奶奶和什麼樣的父母。甜甜圈家庭教育官網上收錄了一位姥姥寫的帶外孫心得,可以給這位媽媽參考一下。

    隔代教養

    隔輩帶孩子,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溺愛,我在女兒的支援下,讓肉肉成為樂觀堅強大度的孩子是我們的共識

    2013年2月我的小外孫肉肉出生了,這幾年來我承擔著照顧他的重任,累並享受著,既感到幸福也偶爾有點糾結失去了自由。如今,肉肉健康成長,活潑可愛,我想分享記錄下這期間的體會。

    與時俱進,不固步自封

    現在養育孩子的方式與3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我對女兒推薦的書籍、雜誌都認真學習,不時探討,並在網路中搜索相關知識。在學習中不斷開闊眼界,轉變觀念努力追趕女兒的步。

    其實有時很小的一件事情,說的容易真的做起來壓力還是蠻大的

    比如,過去都是在孩子滿月後就開始把屎把尿,到現在還有很多人這樣做,家裡老人也是主張不帶尿不溼,說影響走路的姿勢容易羅圈腿,有時帶孩子下樓玩,看見我們仍然帶著尿不溼,眾口一詞“不該帶”,這時我無語但堅持,我覺得起碼隨地小便當眾把尿總是一件很尷尬的事。

    避免溺愛

    隔輩帶孩子,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溺愛,我在女兒的支援下,讓肉肉成為樂觀堅強大度的孩子是我們的共識。

    在安全範圍內讓肉肉盡情發揮,摔倒了不一定要扶起來,在屋裡到處爬到處走抽屜櫃門隨便開,出門摸摸花摸摸草撿撿小石頭爬爬樓梯,有東西大家分享等等。

    實事求是,不照本宣科

    書本上的東西說的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經驗,不一定每樣都適合自家的寶寶。

    比如,母乳的按需餵養還是建立相對規律的作息,開始我和女兒也有過分歧也曾經走過彎路,最高紀錄一天吃奶17次,我認為按需餵養也要有節制不能人云亦云,女兒開始更多關注“按需餵養”以外的資訊,開始建立吃玩睡的規律作息。

    還有哄睡時經驗談都是與寶寶的眼睛不能對視,但我家因為每次哄睡都是輕聲嘮叨,從不嗯嗯嗯的哄,所以當你溫柔的看著寶寶的時候,無異於是又一種催眠。

    及時溝通,共享孩子成長的點滴

    而且堅持寶寶的成長日記仍由她記錄,既加深印象又滿足當媽媽的心理。

    信任放手,不越俎代庖

    該是子女承擔的就放手讓他們去做,不能剝奪他們付出和享受的權利。

    從肉肉出生第三天回到家,晚上都是我女兒獨自帶孩子,直至一歲零十天開始斷夜奶斷奶睡才由我開始帶睡。

    孩子的各種疫苗預防針什麼時候打,輔食什麼時候開始新增、每次新增什麼,給孩子準備四季的衣服尿不溼日常用品玩具書籍等等,都是女兒拿主意,我只管執行。不但增強了她的責任心也鍛鍊了持家過日子的本事。

    幸好我女兒也是功課做足的媽媽,記得肉肉得幼兒急疹時,高燒到39.8C,女婿已經聯絡好家門口的兒研所醫生,全家人(有太奶奶級的人物)一致強烈要求送醫院,但女兒堅持再觀察,我因為在此前已經瞭解幼兒急疹的情況,所以堅定支援女兒,雖心裡焦急但嘴上不說,並採取事後看來非常有效的方法,最後肉肉燒退疹出,一週完全恢復。

    量力而行,盡心盡責

    既然答應了女兒幫助她帶孩子,我就全身心投入,尤其女兒休完產假上班後,工作有壓力時間沒保證,我承擔起肉肉的全部吃喝拉撒睡玩學。並根據肉肉的成長調整餵養方案。

    肉肉一週歲時正趕上得幼兒急疹,病好後,我們決定斷夜奶(之前19:30—6:00,吃兩三次),權衡利弊後這任務責無旁貸落在我肩上。

    在經歷了嚎哭、哼唧、烙餅(翻來覆去)後,夜裡醒的次數逐漸減少,時間逐步延長,從用水代替奶到即使醒了也不喝水,一直到睡整夜覺,並再接再厲斷了奶睡。

    因為肉肉是活潑愛笑的孩子,平時很少哭,所以期間備受煎熬,一度女兒都要打退堂鼓,但我認為這是對外孫和女兒都有益的事,所以堅持不回頭,說來也巧,正是在我生日那天肉肉開始睡整夜覺了,這生日大禮!

    在科學育兒的道路上,我還在不斷學習,因此也結識了不少寶媽,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

    幸運粉絲免費獲得下面這款可愛的圈圈杯!

    截止12月31日,50名幸運粉絲兒即將誕生!

    屆時幸運粉絲還有機會可參加5次價值468甜甜圈精品專家微課!

    (活動最終結束權歸甜甜圈所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兒童不接受成人跟他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