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66275618
-
2 # 知未是也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報仇是直接原因,滅吳是根本打算。如果不衝動替關羽報仇,有違桃園結義誓盟,將置劉備於不仁不義,張飛也不會答應。某種程度上講,起兵伐吳實屬劉備不願之舉,但又不能不舉兵為之。如果說光起兵伐吳報仇,其他想法一點沒有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報仇是誘因,維護劉備聲譽,趁機滅吳興漢,證明劉備自身價值才是伐吳的真正動機。之所以這麼講,主要與劉備不聽孔明勸解有關。在事關劉備信義名聲問題上,孔明卻主張以大局為重,不希望劉備起兵伐吳,在氣頭上的劉備當然對諸葛亮的勸解有逆反心理,心說,沒有你孔明,我劉備照樣能打敗東吳,為了證明自己,他索性堅持伐吳不帶孔明,而讓其守成都。不但不用孔明,就連能征善戰的趙雲劉備也乾脆不用,若不是黃忠自告奮勇要求參戰,劉備也會索性不帶黃忠伐吳,種種舉動表明,劉玄德要用伐吳,一來為二弟關羽報仇雪恨,二要向世上證明他的為人和能力,可以說是義氣用事,毫無考慮和謀劃。謝謝!
-
3 # 蕭武
很顯然不是,報仇只是個名義,根本目的是要奪回荊州。
關羽之死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劉備並沒有馬上起兵為關羽報仇,而是先在得到曹魏代漢的訊息後,在成都稱帝,延續漢祚。同年六月,張飛也被害。七月,劉備大舉出兵伐吳。孫權遣使請和,劉備不許。攻破了吳軍的防線,進至秭歸一線。冬天,劉備率軍回到秭歸。次年二月,從秭歸出發,開始發動全線攻勢。六月,在夷陵被吳軍陸遜擊破。劉備收集敗軍,退保魚腹,改名永安。
也就是說,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後,其實並不是全軍覆沒,在後退到永安後,收集亡散士卒,基本上建立起了防線,吳軍也沒有能力突破這道防線。雙方進入僵持階段。而且,劉備一直住在永安,並沒有收兵回成都。這就是說,劉備並不甘心,還準備在休整一段時間後,再次出兵伐吳。
十月,孫權感覺有些害怕,遣使請和,劉備同意。十二月,劉備方面發生了漢嘉太守黃元叛變的事情,劉備派將軍陳曶討平了。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逝於永安。
任何割據四川的政權都必須佔據漢中和荊州的一部分,作為自己在戰略上保持主動進攻能力的要點。如果沒有漢中和荊州,就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所以,劉備在拿下四川之後,建安二十年,孫權遣使討還荊州,劉備不許,孫權派人襲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關羽僅剩公安、江陵。劉備大怒,率軍五萬出屯公安,讓關羽出屯益陽。
劉備這麼安排的意思是,讓關羽從益陽出兵奪回長沙等地,而他自己的五萬軍隊則是準備與來援的吳軍主力進行決戰,全取荊州的。只不過這時候曹操發兵爭奪漢中,劉備不得不去救援漢中,才被迫同意孫權的請求,雙方以湘水為界,劃分了荊州。
不管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是否真實存在,荊州的重要性對任何割據四川的政權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是不可能輕易放棄的。哪怕是沒有三郡,只有公安和江陵,就很小的一部分荊州,都是一個可以向北威脅曹魏、向東威脅東吳的戰略基地。
公安和江陵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是其地理位置決定的。公安、江陵在三峽以東,佔據這裡,對下游的武昌、巴陵就有戰略上的優勢。所以,建安二十年孫劉雙方翻臉的時候,雖然一開始孫權一方氣勢洶洶,但是一看到劉備率軍五萬出屯公安,孫權就慫了,就要遣使請和。
因為要在這裡大打出手,雙方進行戰略決戰,孫權一方一旦失敗,就會一潰千里,戰線後退到今天的九江一帶,否則無法建立穩固防線。
而對劉備一方來說,如果失去公安和江陵這個前出基地,吳軍只要守住秭歸,哪怕是很少的軍隊,劉備一方進攻的戰場就是在三峽一帶,而這裡地形複雜,道路崎嶇,大兵團無法展開,完全處於被動狀態。
實際上,夷陵之戰的失利,也說明在沒有前出基地的情況下,從四川直接出兵,在三峽一帶與吳軍進行主力決戰,劉備就會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
也正是因為夷陵之戰失利,劉備未能奪回荊州,所以蜀漢後來的多次北伐,就只剩下了漢中方向這一個戰場,而無法在荊州方向以較小的兵力牽制曹魏兵力,策應漢中方向。
其實,歷代出現南北對峙的情況的時候,南北雙方主要的軍事要點就是三個,漢中,荊州和江淮。漢中和江淮是兩翼,荊州在中間。三國的情況等於蜀漢和吳兩家共同佔據南方的半壁江山,兩家各自獨享的戰略要點分別是漢中和江淮,只有荊州一開始是雙方分享的。而這種割據本身就不可能長期持續,必然會有一方最後壓倒對方,全取荊州,讓自己在戰略上處於主動的地位。
曹魏一方在滅蜀之後,在漢中方向沒有軍事壓力了,很快就在荊州方向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之後,先全取荊州,再沿江而下,吳國也亡了。後來,東晉的情況和吳國差不多,但是就是因為佔據了荊州,所以桓溫能夠一舉消滅割據四川的成蜀政權。
這就是荊州作為南北要衝和長江中上游的中樞的戰略重要性所決定的。劉備百戰立國,老於兵事,自然很清楚荊州的重要性,所以才會大舉出兵伐吳。所以,就算孫權在奪取荊州之後放關羽回到四川,劉備也一樣會出兵伐吳。
而孫權兩次偷襲荊州,也肯定會讓劉備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孫權作為盟友是靠不住的,與其寄希望於別人,不如自己先滅吳。
-
4 # 樂享幸福時光
謝謝邀請,我覺得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劉備,然後從他的心裡入手,說的劉備我們都會說他是關羽張飛的大哥,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劉備,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劉備每一次打敗仗,都是倉皇出逃都不帶自己的妻子還有要拋棄一些人,所以從以上可以分析出劉備這個人城府深,善於攻人心計,也行這個問題沒有真正的答案,他當你為什麼要讓關羽守荊州,為什麼要冒兵家忌,留給的只是後人對歷史的無限想像,這就是小編的答案如果可以記得點關注喲,謝謝!
-
5 # 茶心漫談
劉備作為皇親國戚的後代,一直希望就是迴歸中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然災害多發之地,攻打東吳就是希望有跳板,借道養兵納士北魏曹操,實力雄厚,自古朝廷在中原,有先進的農耕文明,為戰爭提供後給保障,為了成就霸業,借道而行,君主怎會以個人恩怨,做刀戈之舉。
-
6 # 信仰幻想流代表東旭鷹
首先要說明的是,桃園結義是藝術虛構,歷史上劉關張從未結義,現在的所謂桃園結義遺蹟都是人為。不過,劉關張親若手足、同甘共苦,史書都有記載。這三人小組是劉備集團的源頭,也是劉備集團早期的核心。
再說劉備集團的特性,是以忠義凝聚了不同出身、不同階層的人才,以仁政凝聚民心!
在忠義上,關羽是劉備集團的標誌性人物,雖然現在史學家有不少非議,但誰也無法否認,關羽被迫降曹與棄曹還劉的客觀事實!所以當時的劉備集團內外都將關羽視為當代忠義楷模,這不是什麼三角戀愛的緋聞故事能衝擊的!
因此,關羽之死,劉備必須有所行動,不行動就會衝擊本集團的忠義核心,隊伍就不好帶了,也不符合劉備的性情!再加上張飛被背叛屬下所殺,兇手投奔東吳,兩個早期核心人物的死都與東吳有關,劉備怎麼能不出兵?
不過即便如此,作為一個政治家,也不至於舉全國之兵去討伐昔日盟友。這裡還有一個戰略上的原因!
按照劉備集團的部署,要討伐曹魏,是佔領荊州、益州、漢中後實施鉗型進攻,即從漢中與荊州兩個方向向中原進攻,迫使曹魏兩面受敵。
關羽急於奪取荊州全境,也是基於這個戰略,既然劉備在漢中取得決定性勝利,荊州若也能有所進展,大勢可成!沒想到這反而暴露出東吳這個不穩定因素!
也就是說,即便劉備集團取回荊州失地,東吳依然隨時會從背後捅刀,讓鉗型攻勢的一端隨時處於腹背受敵的危險中!如果放棄荊州,讓盟友來代替這一端,東吳卻不可能永遠服從蜀漢的戰略部署需要!
這樣,只有直接攻佔東吳,才能永遠解決這個問題,但至少在諸葛亮等理智人士看來,這是不實際的!
但劉備不這麼想,當時曹魏在漢中主力受損、在荊州遭遇關羽猛攻,軍事實力大不如前,正處於休養生息時期!而且曹丕剛篡位,需要穩定軍心民心及群臣士人之心,還不敢輕啟戰端。對蜀漢沒有威脅,也不可能捲入蜀漢與東吳的鬥爭。
同時,東吳失去了呂蒙、甘寧等人,表面上缺乏帥才和將才,軍事人才較為匱乏,面對蜀漢又失去了長江天險的優勢,劉備認為完全有機會滅掉東吳,實現更為有利的大戰略部署!
可惜,劉備過於輕敵,也沒有注意到東吳青年帥才的崛起,導致辛苦訓練出的蜀漢主力付之一炬,為此付出了血的教訓!
-
7 # 星下靜思
劉備自幼就有當皇帝的志向,曾指著村中大桑樹說,我當天子後座駕的車蓋要像大桑樹一樣大。當皇帝就要“天無二日”,不能容忍還有吳、魏帝國的存在。
這就需要劉備選擇下手的物件了。曹魏帝國據中原,人多將廣,雖有篡位大漢的口實,但戰線長,急攻難下。東吳帝國據長江之險,地廣卻人稀。蜀國據長江上游,陸路水路運輸方便。有了東吳奪荊州殺關羽的仇恨,更有老婆孫尚香劫阿斗不成後不還蜀,讓劉備很生氣。魏、吳比較起來,還是吳國弱一點兒,柿子就先撿軟的捏。
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先滅東吳,再滅曹魏,這是劉備的統一大業的路線圖。劉備自有了荊州益州之地為基業,對天下碌碌之輩看不到眼裡,再不完成統一大業,人要老了,空留遺憾!
劉備伐東吳,可謂是公私兼顧,在為關羽報仇的名頭下,隱藏著劉備統一中國的深遠目標。
-
8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備起傾國之兵打東吳主要目的是收復荊州,恢復隆中對戰略,不全是給關羽報仇,給關羽報仇只是口號。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提出了隆中對戰略,即先取荊州為立業根本,留一上將鎮守,然後在取西川,待天下有變時機成熟,兩路夾攻天下可定,隆中對戰略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劉備諸葛亮進川后,留關羽守荊州,這樣一來,關羽就成了隆中對裡的上將。劉備攻下西川后馬上又發動漢中戰役,並拿下漢中,這時候是劉備的巔峰期,隆中對戰略實際已經成立,但是無奈關羽大意失荊州,這樣一來如果只靠西川出兵北伐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攻打東吳。
劉備起兵攻打東吳應該是和諸葛亮商量好了,留下諸葛亮和太子阿斗守成都,自己去收復荊州,一旦收復荊州,劉備就留下守荊州,和諸葛亮遙相呼應,目的就是為了隆中對戰略。
-
9 # 陽明山夫
對這個問題以前我認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給關羽報仇只是一個幌子,其目的就是為了滅吳與曹決戰一統天下,但還是去翻了翻西晉滅吳,以及蒙古滅南宋的戰爭資料,發現西晉和蒙古都是兵力佔絕對優勢,沿長江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方能輕易攻取,而劉備投入夷陵之戰的兵力比陸遜多一點,並不佔絕對優勢,而陸遜採取守勢,劉備很難取勝,所以,我覺得劉備應該考慮到這種情況,勝算不高但仍孤注一擲,想滅吳的野心有,為關羽報仇的兄弟義氣也有吧,無奈沒有算到自己大敗。
-
10 # 小凌說史
劉備出兵攻打東吳之時,打出的名號就是幫二弟關羽報仇,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次要原因,畢竟攻打東吳要師出有名,關羽之死就成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理由,雖然這個時候關羽已經死去兩年了。
當關羽丟失了荊州後,就意味著蜀漢只剩下兵出祁連山這個選擇了,重點是這個出兵路線是非常艱阻的。在隆中對之時,諸葛亮就已經分析過荊州出兵才是最好的選擇,劉備也基本把這當成了國策。不管是出兵滅東吳,還是攻打曹魏,失去了荊州就意味著失去主動權。
而且這個時候出兵東吳是非常合適的,因為荊州敗亡後,蜀漢經過了兩年的休整。東吳方面,呂蒙等有點名氣的大將已經逝世,只是沒有想到半路殺出個陸遜,造成夷陵慘敗。
國仇家恨,劉備註定是要出兵攻打東吳的。
-
11 # 大城公
劉備攻打東吳,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為關羽報仇只是一個藉口。當然,他伐吳目的之一,也包括給關羽報仇。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都需要找個藉口,所謂師出有名。
劉備對於攻打東吳是有一番深思熟慮的,不是亂來的妄撞之舉。劉備的宏圖野心大著呢!
《三國志》的描述,“先主雄武過人”,劉備手下,“名將唯羽”。關羽今被孫權殺害,而劉備與關羽情同父子,劉備必會興兵為關羽報仇。
還有,《三國志之劉曄傳》記載:“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三國志之張飛傳》記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這兩段史料是說:①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恩若兄弟”;②“恩若兄弟”是指情分,並非結拜兄弟。查遍史料也找不出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的說法。
所以,很多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再讀正史《三國志》,立刻就會有一種“被羅貫中耍了一把”的感覺。
迴歸正題。劉備手下“名將唯羽”(只有關羽是天下聞名的大將),卻被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偷襲荊州成功,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擒被殺。劉備憤怒,連哭多日,隨後集合大軍,浩浩蕩蕩攻打東吳!出兵理由是:為關羽報仇!
一般人看不出劉備此舉用心,以為他真是為關羽報仇,是怒而興兵,有點不理智。
就連諸葛亮、趙雲都是這樣認為的。諸葛亮苦苦勸阻。趙雲也勸阻,他說:當今最大的仇人是曹丕,不是孫權。曹丕篡奪漢朝皇位,天下人都恨他,我們要起兵,應該先去攻打曹丕才對!那是國仇。對於孫權,那是私仇。”
但是劉備不聽。執意起兵伐吳!
(其實劉備的私仇還不止這一樁,孫夫人被東吳接走了,也是劉備耿耿於懷的仇恨)
只要看看劉備如何用兵,就知道他為何要起兵伐吳了。
蜀軍一路勢如破竹,吳軍抵擋不住,接連失敗。
孫權先後派兩路大軍前往迎敵,都被劉備打敗!蜀軍士氣高昂,滅吳志在必得!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備攻打東吳的真正心思:他是看到東吳無人,無將才!
周瑜死了,魯肅死了,呂蒙死了!東吳能統帥大軍指揮作戰的能人,全死了!
劉備曾與孫權結盟,聯姻,通力合作,聯手破曹,打贏了赤壁大戰!
所以劉備對東吳軍隊中的將才是瞭如指掌的!
其實劉備也是很牛逼的人!三國志中,描寫劉備“先主雄武過人”,稱劉備為“梟雄”。
劉備24歲參軍,鎮壓黃巾起義;48歲奪得荊州地盤;隨後入川,打垮劉璋,建立蜀漢政權,61歲稱帝。
從24歲投軍到61歲稱帝,這37年中,劉備大部分時間是在軍隊與戰爭中度過,他對打仗太熟悉了!
劉備是英雄好戰之人!絕不是三國演義描寫的謙謙君子,只有仁德。東漢末三國裡,曹操、孫策和劉備都是進攻型的人物!
劉備是老謀深算,一眼看出東吳無人可以做大將!沒有誰能和他過招!
劉備是欺敵!不是輕敵。他這次起兵伐吳,不帶老將,把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都留下(防備魏軍),黃忠是自己不服老要上陣的。看看攻打東吳的先鋒官是誰,就知道劉備是不是欺敵?
所以,蜀軍一路順風順水打倒夷陵!東吳兩路大軍都戰敗!孫權真慌了,派使者求和,情願交還荊州,送回孫夫人!
但是劉備志在滅吳!不肯議和。
孫權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最後,是有大臣舉薦陸遜前往迎敵。
孫權情急之下,冒險起用陸遜做大將,去夷陵抵擋蜀軍進攻。
(陸遜沒啥戰功,軍隊不服。這一條孫權是知道的)
陸遜做吳國大將!這一變化是劉備沒想到的:東吳居然還有這麼一個牛人!
但是,不打不相識,陸遜剛上前線時,戰場經驗豐富的劉備,當然不把這個書生放在眼裡,他見陸遜“嚇破膽”不敢出戰,只知扼守隘口,而時值夏天炎熱,軍隊都想尋找近水地方紮營避暑。劉備就欺負陸遜沒膽出戰,就不顧慮太多了,下令全軍各營移去樹蔭近水地方紮營,避暑,等秋涼再進攻!
是劉備欺敵,給陸遜有可乘之機!結果,陸遜趁夜用火攻,把蜀軍打得大敗!
劉備一招失算,全盤皆輸,逃回白帝城住下,沒臉回成都。他是萬萬沒想到:老子英雄一世,縱橫天下三十餘年,曹操袁紹呂布都不放在眼裡,到頭來竟然敗給陸遜小子?天意耶?
是劉備的野心勃勃和欺敵心理,決定起兵攻打東吳的。
他為啥不攻打曹丕呢?那時魏國經過曹操治理三十年,國內政治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魏華人才濟濟,名將甚多。比如張遼、徐晃等人都在。張遼是名聞天下的大將!劉備曉得,魏國暫時不能攻取。所以,他就想趁機滅掉孫權!
劉備不是劉璋,不是劉表,他是懷有很大野心的梟雄!他在成都稱帝,頒年號:章武。啥意思?古語,章同彰,是彰顯,大張旗鼓!武,是用兵!很明顯了,他稱帝后,是肯定要出兵打仗的!至於討伐誰?孫權撞上了!
這樣,劉備就拿為關公報仇為藉口,出兵伐吳!他是既要報私仇,也要趁此機會一舉滅掉吳國!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科學20年。
-
12 # 模糊的歷史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帝王
不會輕易為個人報仇而進行戰爭的,別說是結拜兄弟,就是親兒子死了也不會輕易進行報復。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過程:
1.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一舉打破了赤壁以來孫劉聯盟的局面。
2.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首先時間過了2年,劉備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奪回荊州,因為荊州首先是四戰之地,國富民強。
3.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即著名的夷陵之戰。此戰雙方,蜀軍約10萬,吳軍5萬。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擊敗,全軍覆沒,陸遜也一戰成名。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因此,夷陵之戰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
13 # 小鵬友學習
愚見:
一是適時孫吳軍事將領處於青黃不接階段,名將已經故去,新生代還沒有崛起,剁荊州是勝在計謀而非實力。而劉蜀正是鼎盛時期,兵鋒正盛,且自古便有哀兵必勝之說,所以實際上劉蜀是佔上風的。
二是劉蜀政權可以說是成分最複雜的政權,有東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漢中集團、西涼集團等,內耗牽扯了大量精力,而轉移內部矛盾的主要手段便是戰爭,這一招古今中外無數君王用的是爐火純青。
三是劉備起家以仁義聞名,為了保全名聲,也要做出姿態。
-
14 # 平常雜說歷史
劉備攻打東吳表面上是為老二關羽報仇,實際上內藏玄機,另有所圖。分析原因如下:
一、從時間上看,公元219年十二月,關羽被困麥城,率數十騎出逃遭吳將埋伏,被殺。得知噩耗的劉備崩潰大哭,昏厥倒地,久病不起。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隨後率蜀國大軍攻打東吳。劉備為何不在關羽死後直接找東吳算賬?而是要等上兩年之久,我猜肯定不是因為哀傷過度要休養兩年才有氣力為關老二報仇。
二、其實劉備在兩年期間,準備一直在籌備兵力,囤積糧草。他殺劉封(劉備義子,因沒有支援關羽),為了穩住荊州集團。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宣佈建立大魏政權。一心想恢復漢室的劉備,也隨即宣佈稱帝,建立蜀漢,並且昭告天下曹魏篡漢逆行,蜀漢當北伐匡復漢室,劉備還冊立了太子劉禪。部隊經過兩年的休整生息漸漸強壯,有了一戰之力;國內在諸葛亮治理之下已經具備攻打東吳的財力和物資;漢中依託險要地形部署的防線,由魏延負責駐守,蜀漢北方可保太平。待準備充足之後,方才大舉攻吳,可知劉備之意,並非報仇,而是奪回荊州失地。
三、以替關老二報仇出師伐吳名正言順(關羽做夢也沒想到死後還能為蜀漢作貢獻),實則試圖奪回荊州三郡。荊州對劉備而言至關重要,失去荊州如同砍了劉備一條腿。蜀漢只有益州,儘管有“天府之國”之稱,但和僅僅只能固守保國,想要進取天下,非得拿下荊州才有資本與魏吳對抗。諸葛亮在《隆中對》講“取荊取益,而得天下”。況且孔明一直主張“聯吳抗曹”,應該不會輕易向東吳開戰,可以解釋的是劉備自知沒幾年精神頭了,想賭一把大的,遂冒險出兵攻打吳國,為兒子劉禪開啟進取中原的大門。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備決定征討東吳,包括諸葛亮在內的大臣,都強烈反對。但是劉備不聽勸告,依然發動大軍,長途跋涉攻打東吳,最終慘烈失敗。蜀國從此失去進攻主動權,而劉備也氣恨難消,不幸去世。
實踐證明,劉備討伐東吳,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劉備)
既然是個錯誤的選擇,當初劉備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一意孤行呢?
諸葛亮當初之所以要反對劉備,道理很簡單。那會兒並不是與東吳全面開戰的時候。無論兵力準備、糧草準備、輿論準備等各方面,蜀國都無法達到與東吳全面開戰的水平。如果一定要盲目前往,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失敗。
再說了,從天下大勢來分析,當時最強大的依然是曹魏。孫劉兩家,無論如何不能開戰。開戰必然兩敗俱傷,兩敗俱傷的結果,就是曹魏得到好處,便於他各個擊破。
也就是說,不是不打東吳,肯定要打,但一定要放到最後來打,打敗曹魏以後再打。
諸葛亮講的這個道理,劉備懂不懂呢?劉備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肯定是懂的。他既然懂,為什麼卻依然要這麼做呢?
《三國演義》上講,劉備討伐東吳,是為了替二弟關羽報仇。
有人說,這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不過,我倒覺得,雖然《三國演義》講得稍微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小說家羅貫中觸控到劉備內心核心機密的一部分。這個機密是什麼呢?
(關羽)
劉備在三國之中,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實現三足鼎立。他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道義”。
什麼是劉備的“道”?什麼又是劉備的“義”?
劉備的“道”,就是他是皇室後代,他需要撥亂反正,拯救漢室,這就是替天行“道”。劉備的“義”,就是他禮賢下士,尊敬別人,厚待部下。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備雖然一無所有,但他獲得了不少文臣武將的追隨,大家幫助他,打下了一片江山。
劉備明白,“道義”是他的立身之本。這個立身之本,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關羽和他雖然是君臣,但是形同兄弟。如果打著為兄弟復仇的旗號去討伐東吳,則他的形象,在天下人面前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所以,他必須要打。
當然了,這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一個理由,但並不是最核心的理由。
劉備攻打東吳,最核心的理由是什麼呢?
劉備最核心的理由是“時間”。
劉備確實知道諸葛亮說得沒錯,當時確實不適合與東吳開戰,確實應該把與東吳的戰爭,放在最後。當務之急,是要做好準備,與曹魏作戰。
(諸葛亮)
劉備肯定很認可諸葛亮講的這個道理。但是有一點,諸葛亮無法和劉備感同身受。就是那時候,劉備已經60歲了。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才40歲。
要聯合東吳,打敗強大的曹魏,沒有個二十年三十年,是拿不下來的。但是,對於一個60歲的老人來說,是等不得二十年三十年的。諸葛亮卻等得,二十年三十年之後,諸葛亮也才六十歲七十歲。在他的整個人生中,可以全盤規劃先聯合東吳,打敗曹魏,接著再打東吳的這樣一個宏偉計劃。
但是劉備不一樣。
本來,如果留有荊州,依靠荊州和漢中,兩支拳頭遙相呼應攻打曹魏,可能還有希望。但是荊州丟掉了,只剩下漢中一個著力點。要想從這一點上攻入曹魏腹地,是非常困難的。甚至可以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攻打曹魏,短期內又沒有希望,而東吳搶去荊州的仇恨,又報不了。劉備的年紀又很大了。這就意味著,劉備此後的人生,必將毫無作為。他很可能就這樣窩囊而死,抱憾終身。
這一點,志向遠大雄才大略的劉備,怎麼接受得了呢?
所以,要有所作為,劉備就必須行動。比較打曹魏和打東吳,顯然打東吳的勝算更大。雖然兩家交戰,不是好事。但如果打贏了,把荊州贏回來了,再和東吳講和,共同討伐曹魏,不是更好嗎?
所以,劉備就算懂得不能打的道理,也要堅持舉兵討伐。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
16 # 文史磚家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起蜀漢政權,僅僅過了3個月時間,便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軍東征孫權(此時孫權尚未建立東吳)。對於劉備的舉動,包括大將趙雲在內的文武百官集體反對,但均遭到前者的無視。其實,為關羽報仇不過是幌子罷了,劉備征討孫權的真實目的,無非有以下三點:
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戰略需要。早在劉備“蝸居”新野期間,諸葛亮便透過“隆中對”,為他設計了一套謀定天下的大戰略。這套大戰略的核心,便是佔據荊、益兩州,透過“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見《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與曹操集團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而一旦北方局勢有變、北伐時機成熟,那麼,在獲得孫權集團軍事策應的情況下,劉備應親率主力從益州出發攻略關中,另一名大將則從荊州出兵進攻宛城、洛陽。如此一來,曹操集團首尾難顧,必將陷入混亂、衰亡之中,而匡扶漢室的夢想將會實現(“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引文同上)。
要想實現諸葛亮設計的這套大戰略,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便是牢牢地控制荊州,不能被其他兩大勢力侵佔。因為一旦丟掉荊州,則北伐活動將會變為單線迂迴作戰,不僅無法在腹心給曹操以致命一擊,而且還將使後者從容地在關中屯集重兵、佈置防線,以擊退劉備從益州發動的攻勢。由此可知,荊州關乎北伐事業的成敗,是絕對不能丟失的據點。
正因如此,劉備派他最信任的大將關羽鎮守此地,沒想到後者連連犯下愚蠢、致命的錯誤,不僅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還讓孫權集團襲據荊州,並導致劉、孫兩家反目。對於這種最最糟糕的結局,劉備當然不肯善罷甘休,所以才會在稱帝后,便急吼吼地討伐孫權。但劉備進攻孫權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重奪荊州,而非為關羽報仇,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柿子挑軟的捏”。按照趙雲等人的說法,蜀漢集團的死敵是曹魏而非孫權,而最務實的策略則是跟孫權修好、共抗曹魏,唯此才能實現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夢想。但在劉備看來,在丟失荊州的情況下,北伐中原毫無成功的可能,而孫權居心叵測,根本不值得信任。正因如此,暫時避開跟實力最強的曹魏交戰,轉而進攻實力較弱的孫權以奪回荊州,甚至吞併江東,北伐中原才有希望。
更何況,劉備征戰多年,自認為軍事經驗遠勝“黃毛小兒”孫權,並且麾下的荊州兵、東州兵都是身經百戰、驍勇異常的勁旅,完全可以擊敗名將凋零、實力不濟的江東軍隊。更何況,劉備自認為佔據長江上游,擁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只要能衝出三峽天險,便可奪取長江中游、直擊江東腹心。如今三峽天險盡歸於劉備,還有什麼理由阻止其東下?
時運不我待。劉備稱帝時,已經是年逾六十的老翁,就當時的形勢而論,匡扶漢室的夢想似乎離他越來越遠,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做些改變的話,那麼他將齎志以沒,這是志向遠大的劉備絕對不能接受的結局。正因如此,為了破解當前的困境,時日無多的劉備必須先發制人,透過主動出擊來奪回荊州,以便開啟北伐中原的新局面。雖然東征孫權的前景不明朗,但如果不嘗試一下,劉備是絕對不甘心的。
然而,劉備攻伐孫權的戰事,最終在猇亭之戰(又稱夷陵之戰)中以慘敗收場,不僅徹底斷送收復荊州的夢想,還幾乎賠光全部“家底兒”,甚至連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虜。這場戰事的失敗,不僅有劉備指揮無方、輕敵冒進等方面的過錯,也緣於江東青年將領陸遜實在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將,而非紙上談兵的趙括。或許,這便是天意吧?
猇亭之戰後,劉備因為羞慚至極,並沒有回到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宮,並在這裡走完餘生。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駕崩,享年63歲,臨終前將幼主劉禪及軍國大事全都託付於丞相諸葛亮。而諸葛亮當政後,立刻遣使跟孫權集團議和,恢復雙方之間的同盟關係。由此,蜀漢預設孫權對荊州的控制,而“兩線作戰、北伐中原”的戰略就此破滅。
-
17 # 人生難擇
醉翁之意不在酒罷了。合擊關羽的主謀是曹操,不在孫權。仇恨也應該是找曹操這位梟雄。所以,劉備大舉進攻東吳為得就是奪回自己的日思夜想的嬌妻孫尚香是其一,其二是找個理由和吳反目,不失劉備仁義道德。
-
18 # 海川觀史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攻吳真的只是為關羽報仇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發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感覺劉備舉兵攻吳只是為關羽報仇,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劉關張三兄弟情義深
劉關張兄弟桃園三結義,曾在一起磕頭髮誓,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去世,而劉備和張飛尚且留在人世,相當於是對誓言的一種背叛。而且劉備對關羽的感情也是非常的真,劉備自從遇見關羽到劉備稱王,對關羽一直是以禮相待。
而關羽對劉備的感情也是不容置疑的。當年關羽和劉備走散,關羽寄託在曹操的門下。當得知劉備的下落,關羽就是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也要回到劉備的身邊。而關羽護送劉備的夫人過五關斬六將也成了千古美談。
2.張飛一直在逼劉備
張飛可是一個急性子,這一點不容置疑。在張飛眼中,情義可以說比什麼都重要。關羽的死對張飛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張飛自己單槍匹馬的肯定是殺不了孫權的,因此只能要求劉備起兵攻打吳國。可以說自從關羽死後張飛是天天在劉備身旁說要為關羽報仇。劉備想再等等,等到時機成熟,但是張飛肯定是等不急的,在他看來劉備如果不馬上起兵攻打吳國就是把關羽的仇給忘了,甚至還揚言要跟劉備斷絕關係。最終在張飛的逼迫下劉備迫不得已才舉兵攻吳。
總結:總之當時劉備攻打吳國完全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智。放到正常情況下他肯定不會在那個時候去攻打吳國。所以我認為劉備舉兵去攻打吳國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
19 # 中國EMBA委員會
劉備伐吳是為了名!劉關張結義天下無人不知,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簡直就是地球人都耳熟能詳的廣告詞。
關張被人害死,劉備沒有動作,享樂安逸,今後怎麼服人?要知道劉備就是靠“人和”取天下的。
不伐東吳。劉備的做人基礎動搖,江山不穩,蜀國也成不了大氣候。只有堅決捍衛根本,高舉仁義大旗,才有可能奪得天下。
所以,劉備伐吳是為名,也是無奈之舉。風險必須冒!
回覆列表
不知道,感覺像是義氣用事。因為劉備一直遵循著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先拿荊州再入川取漢中。關羽的死對於荊州的丟失對劉備不論是從戰略層面還是感情層面都是不小的打擊。如果沒有義氣用事,那麼劉備只是把荊州再次打下來再次連吳抗曹就好了。義氣層面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