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業邦
-
2 # 宋增建
我相信結合直播、知識分享Live,和自媒體,把很多“真實的商業過程”展示出來,讓人們參與學習,會是重要的風口,這也是我現在在北京做的創業專案“商業開源”。資訊革命的深化,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將進入到“真實過程”眾人分享、眾人參與、眾人學習、眾人迭代的新的階段。
-
3 # 珍視映畫
2016年是神奇的一年,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似乎所有大事都未按照人預判中進行。埋頭髮展經濟的中國,2016年同樣不平凡,年初讓人談之色變的資本寒冬沒有想象中的激烈,年中不可一世的共享出行卻因政令深陷泥潭。從3D列印、移動直播、網紅經濟、自媒體到PAPI醬/羅振宇風生水起內容創業,在我們的見證下這一年轟轟烈烈。
還有一個多月時間,新的一年又將開始。2017年將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一年,如馬雲提出新零售替代電子商務概念一樣,資訊科技與傳統行業愈加密不可分,助力著中國整體產業升級,結合年末發生的多個大事件,2017年將出現以下十大創業趨勢。
1、新零售概念崛起,線下商鋪將迎來第二春;
至2016年末電商已走過了黃金的十年,截止2015年底電商零售額已佔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左右。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終結,電商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以往從不涉足線下的電商巨頭,阿里、京東、聚美優品開始聚焦線下。雙11前夕,馬雲提出電子商務將很快被淘汰,接下來將會是“新零售時代”的言論,正式揭開新零售時代大幕。
早在去年4月,科爾尼釋出的《2015年全球零售電子商務指數》就曾顯示,中國電商增長率呈現小幅下滑,作為一種新生零售形態,經歷過爆發式增長,終要回歸平靜。正是意識到電商未來的大趨勢,嗅覺敏銳的馬雲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了新零售概念。阿里不僅在宣傳上弱化自身電商色彩,線下佈局方面動作也十分頻繁。幾日前,繼銀泰、蘇寧,阿里再拿出20億投資超市業態的三江購物。受此訊息刺激,大連友誼(000679)、漢商集團(600774)、中興商業(000715)等相關個股群起“鬥豔”,紛紛呈現出強勢漲停之勢。
受益於完善的物流體系,優於實體店的經營成本,還有中國網民基數的爆炸式增長,中國電商走出了一條有別歐美的高速通道。但在網際網路時代,電商雖有便捷的購物方式,但也有致命的弱點,其所有的資訊都是虛擬化的,消費者不能試穿、試吃、試用,無法切身感受到商品帶來的感覺。新零售正是結合雙方的優勢,未來線下商鋪的重要性將凸顯。當下各大電商巨頭們面臨的將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對於千萬線下商鋪來說,新零售拋來的橄欖枝將促其迎來發展的第二春。
2、教師科研入股10%限額破冰,2017新智創新時代來臨;
矽谷被全球尊為創業聖地,這裡誕生了無數改變世界的新技術與高科企業,如思科、雅虎、eBay、谷歌、特斯拉和Facebook 等偉大的公司。在美國矽谷已經成為同華爾街相抗衡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全球科技動態。提到矽谷的成功,就不能不提矽谷最大的特色,背靠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13所世界知名大學,每一家矽谷公司、每一項新科技的背後,都離不開這些來自象牙塔裡學者們的身影。
矽谷的成功讓所有國家開始模仿美國模式,中國是眾多學生裡的其中一個,然而似乎總是摸不到精髓。2016年,一個新政策可能帶來新的改變,11月教育部宣佈,為打造“從0到1”的大專校院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讓大學教授發表論文走出校園,對社會產生實質貢獻。將開放公立大學兼行政職教師及私立大學教師投資技術衍生新創公司,將不再受教師持股10%的限制;另外,也與科技部研擬放寬兼行政職教師得兼任新創公司董監事及10%持股限制。
在總理高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然而由於陳舊的規則束縛,資本市場呈現著熱錢過多而創新乏力的困局。鬆綁了在科研上有著重要推動作用的學者條條框框,將促進學企融合邁向更實質性的一步。誰能想象得到,幾十年前網際網路的誕生、路由器的出現背後都是美國大學裡的教授、老師來推動。2016年末教師科研入股10%限額破冰,看似很微小的一條新聞,將在2017年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中中國產業升級的關口,更多的教授、老師及他們帶領的科研團隊加入將加速2017新智創新時代的來臨。
3、移動網際網路傳統產業融合加速,第三方服務商將搶手;
近日,騰訊釋出了第三季度財報,早已成為移動網際網路霸主的微信還在增長。報告期內,微信及WeChat月活躍賬戶數達8.46億,同比增長30%。而就在不久前,張小龍釋出了微信小程式引起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的動盪,尤其是微信小程式可以在手機桌面直接啟動的設定,讓人看到微信的野心。對於苦找流量無門的中小企業,抱上微信的大腿有肉吃,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還是這一年,流量紅利的消失,獲客成本飆升到以百元為單位,許多中小商家不堪重負。因此,繞過巨頭中心控制的移動社交電商新事物崛起。據《2016移動社交電商行業資料報告》顯示,移動社交電商在2013年到2016年商家數量增長迅猛,2016年商家規模將超過千萬,到2018年整體市場有望突破萬億。無論是正規軍的微信小程式,還是草根生長的移動社交,根植於微信、移動QQ、陌陌、微博之上的移動社交,加速著移動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速度。
然而,就像以前的電商,如何擁抱微信小程式還有移動社交電商,每個傳統企業都會為此打個問號。正因如此,未來服務中小商家擁抱微信小程式、移動社交電商的第三方服務商將會越來越多,如今包括阿里推出的採源寶,騰訊與京東“京騰計劃”搭建的“品商”生意平臺,都是第三方服務性質的平臺。2017年移動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融合將會更快,第三方服務商也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增長。
4、持續五年第一,政策推動自主機器人將爆發;
近些年從國家到業界,產業升級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經濟面臨兩大問題,一方面是創新乏力,一方面是高精尖製造力不足。如果說學企合作解決的是創新乏力問題,那麼近些年以機器人大肆進入中國工廠的趨勢來講,是中國高精尖製造能力提升的重要訊號。據報告顯示,自2013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最大的市場,大大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硬實力。
現在我們不僅使用機器人,製造機器人同樣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有70餘家上市公司併購或者投資了機器人、智慧自動化專案,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甚至超過4000家。然而尷尬的是當前中國企業主要扎堆於中低端,缺少核心技術,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以下,高階機器人依然嚴重依靠進口,2016年國家釋出了新規劃,明年中國機器人高階製造將迎來新的機遇。
今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釋出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檔案。工信部稱,未來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目標是提高產業化能力、提升市場佔有率,並在高階產品方面實現突破。隨著政策為機器人產業開綠燈,2017年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不平凡的一年,不出意外明年中國機器人進口比例會大大下降,自主機器人尤其是高階市場會迎來新一輪爆發。
5、三星蘋果問題頻出,中國產智慧手機迎來新機遇;
智慧手機是中國科技為數不多發展亮眼的領域,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公佈的關於2015年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智慧手機出貨量近5.4億,全球佔比達到42%。同機器人產業一樣,也面臨著高階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隨著華為、聯想、小米、OPPO等手機品牌對高階市場的衝鋒,這一現狀將被打破。
然而,正是這關鍵的一年,曾是全球智慧手機高階雙雄的三星、蘋果紛紛出現了問題,9月Note7爆炸門為三星帶來巨大沖擊,爆炸傷人新聞的頻繁曝出,及對中國市場特別對待的錯誤政策,讓其品牌在全球尤其國內受到很大沖擊。而日前,iPhone6s“電池門”成為新的質量門,幾經周折,蘋果最終還是低下了高貴的頭顱處理問題,卻傷害了部分消費者對其的好感。
可以說,在成功的品牌策略下,這些危機影響有限。然而,近些年中國智慧手機在質量上的良好表現也有目共睹,此消彼長將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未來全球智慧手機格局。機會稍縱即逝,2017年是中國智慧手機搶奪高階市場高地的絕佳時機,錯過後三星蘋果不會再給第二次機會。
6、VR從玩具到工具,硬體/內容/服務全生態升級;
VR被稱為下一代革命性創新,由其帶來的全新的數字世界,將徹底顛覆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人與網路的互動模式。2015年VR還僅僅是極客愛好者手裡的一個玩具,今年VR裝置也從去年純粹的內容與遊戲使用,逐漸擴充套件到VR+房產/汽車/購物等新領域。
全球汽車巨頭奧迪、寶馬、通用、福特等都開始嘗試利用VR技術來銷售汽車,而房產巨頭如萬科、萬達、龍湖、遠洋、香港置地、當代置業等皆在自家的銷售體系裡增加VR看房。另外在11月1日零點,天貓雙11最勁爆的VR購物體驗——Buy+頻道也正式上線。上線首個小時,就有近3萬消費者戴上VR眼鏡湧入嚐鮮,六成為30歲以下年輕人。
當許多人還把VR侷限在看看影片、打打遊戲的層次上時,VR全生態已開始升級,從硬體、內容到服務,VR能帶給人想象的空間十分巨大。回想起曾經喧囂一時的奈米科技現今的冷淡,科技只有應用到更多的領域,才會茁壯成長髮展壯大。如今VR已成長為一種無所不在的工具,它對商業的價值越大,未來企業投資的力度就會越高,2016年因多款VR裝置的推出被稱為VR元年,隨著多產業對VR的重視,2017年將是VR全生態升級變革的重要一年。
7、杭州大腦首秀治理交通,人工智慧落地有期;
好萊塢的影像世界裡,人工智慧已成為非常重要的主角,在許多橫掃全球的大片裡,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現實裡,人工智慧卻充滿神秘色彩,它究竟是什麼?能做什麼?會統治地球嗎?這些疑問或多或少在每個人心裡都曾有出現。年初谷歌阿法狗以4:1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震驚全球,人工智慧展現出來的“智慧”讓世人驚歎。
就在人們以為人工智慧步入人類生活還是很遙遠的未來時,杭州城市資料大腦的出現,讓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人工智慧治理下的城市。10月,2016雲棲大會上,杭州市政府公佈了一項計劃,在杭州這座城市將安裝一個人工智慧中樞——杭州城市資料大腦。該城市大腦的核心採用阿里雲ET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域性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執行中的Bug,最終將進化成為能夠治理城市的超級人工智慧。
早在9月,城市大腦交通模組就在蕭山區市心路投入使用。初步試驗資料顯示:透過智慧調節紅綠燈,道路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在部分路段有11%的提升。杭州成為全球首個人工智慧城市,治理交通首戰告捷,未來包括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都將全部資料化,把散落在城市各個單元的資料資源連線起來,打通為“神經網路”。杭州城市資料大腦的首秀,讓人工智慧落地有了新的突破,受此帶動,2017年或將有更多人工智慧從概念走向實用,助力人類的生產生活效率提升。
8、快遞行業上市大潮來襲,市場化加速優勝劣汰;
雙11過後,期盼快遞早日到來已成為“剁手黨”重要的日常,不言而喻,快遞行業的發展將是電商做大的有力保障。然而,由於快遞行業魚龍混雜,既有服務良好的龍頭企業,也有犧牲服務質量以價格求生存的小企業。9月,圓通速遞借殼艾迪西上市,成為中國快遞行業第一股,開啟了快遞行業上市的大潮。此後,中通紐交所敲鐘,順豐、申通均已過會,韻達已入流程。
2017年更多的快遞企業上市後,將會變得更透明,由於市場化的深入,對服務口碑的注重也會強所未有的加強。而且,來自資本市場源源不斷的輸血,將會大大促進快遞行業的整體發展。作為電商使用者與股民雙重身份的消費者話語權也將大大增加,刺激整個行業的良性迴圈。當然這也會加速行業馬太效應,形成新寡頭格局。
至2017年末快遞行業上市潮或會告一個段落,來自快遞行業的變革,將會帶動電商及移動電商的新一輪增長,市場化加速優勝劣汰,服務品質上的提升才是使用者最想看到的結果。幾日前央視曝光了雙11快遞行業存在的暴力分揀問題,牽動了千萬“剁手黨”的心,2017年快遞行業將會帶來全新的改變,進而刺激電商整體的變化。
9、雙11服裝鞋帽佔比為41.2%,2017將再迎新高;
今年雙11中國又重新整理了一項紀錄,天貓單日創下1207億元交易額。據2016年《雙十一網購大資料報告》顯示,截至雙十一當天12時,天貓、網易考拉、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等主流電商流量較前一天增幅明顯,其中天貓流量增加了三倍,網易考拉緊隨其後;其中,服裝鞋帽仍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品類,而在消費者關注的所有品類中,歷史最低價商品佔比都超過一半。
中國是服裝消費大國,並呈現著越年輕化需求越旺盛的勢頭,中國服裝市場在過去十年裡發展異常迅猛,新生代80/90/00的崛起將帶來新的一波黃金時期。從2015年開始,中國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市場,2005年至2015年年複合增長率為11%,當前市場總量達到了2800億美元。據傳聞雙11節日的由來,就同中國各地換季期購買服裝需求旺盛有關。
11月份,全球性諮詢公司歐晰析(OC&C)釋出專項調查報告稱,中國消費者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願意在服裝上花錢。從2012年至今,中國社零平均年增長在10%左右,作為消費中佔比很大的服裝增長勢頭依舊強勢,這同現代華人崇尚時尚的新消費觀念關係很大,2017年中國社零還將繼續保持高的發展勢頭,而服裝行業還將再迎新高。
10、車企與科技大佬的PK,網際網路汽車元年降臨;
近年來,年輕消費者已經成為汽車購買的主力軍,這些更懂網際網路的年輕人帶動網際網路汽車的發展。作為網際網路技術與汽車產業的融合產物,網際網路汽車概念在2016年異常響亮。不僅科技大佬在做,傳統車企也在摸索。如今,網際網路汽車行業呈現著單打獨頭與強強聯手兩種模式,雖然各有長處與短板,可以確定的是網際網路汽車在2016年的蓄勢,或將在明年迎來一次爆發。
今年網際網路三巨頭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都推出了與汽車相關的戰略規劃,樂視、蔚來、車和家也相繼成為網際網路造車“領域”的新進者。除此之外,格力、漢能等傳統企業也想介入到汽車領域。在國外,谷歌、蘋果、特斯拉、三星等也都在對網際網路汽車虎視眈眈,然而全球首款網際網路汽車仍是在中國出現,11月,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強強攜手推出“全球首款量產網際網路家轎”榮威i6,受到了業界很高的關注。
在網際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切皆連線將成為現實,作為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網際網路汽車擁有著無限潛能,從今年首部網際網路汽車的推出開始,明年或許將是網際網路汽車的元年。據公安部交管局資料顯示,截止2015年中國擁有機動車駕駛證的人數超過3.2億,而私家車剛超過1.24億輛,未來幾年中國汽車市場是個增量市場,網際網路汽車的誕生恰到時機,明年市場一旦被開啟,將是爆發式的突飛猛進。
從以上十大創業趨勢可以看到,相比2016年初創業趨勢主要聚焦移動網際網路,今年年底資訊科技與傳統產業融合的勢頭愈加明顯。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高普及,2017年將承上啟下,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會加劇,促進多產業升級。不出意外,明年將是中國經濟全面轉型最關鍵的一年,在這十大創業領域,將催生更多讓全球驚歎的創業獨角獸。
-
4 # 使用者名稱不給你看
VR——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顧名思義,是能夠透過計算機技術給人們塑造虛擬的但是卻感覺十分真實的環境,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VR可以在醫學、遊戲、影視、軍事、工業、設計、交通、教育、能源、經濟、房產開發等等多個領域裡面應用併發揮極大的作用。
前景光明,應用廣泛,這就是VR技術能被各大公司機構青睞的原因。緣起——Facebook的星星之火
2014年,Facebook收購虛擬現實廠商Oculus VR,迅速引來了人們對VR這一領域的關注。有幾家公司也緊跟其後進入VR領域。
噴發——2015年的燎原之勢
2015年,據統計,國內至少有近70家VR公司獲得投資。騰訊、迅雷、樂視等大公司相繼投資。
當下——VR熱度節節高升
2016年被成為國內的VR元年。雖有眾多小的創業公司倒閉,但VR仍被看好,熱度不減反升。遊戲產業已經成為VR的代表產業,而阿里巴巴的“buy+”也令人更多的將目光轉向VR可涉及的廣泛領域。
-
5 # 南憶先森
1.現實與虛構組成的科技,隨著vr技術的發展這一定是一個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把人帶入到了一個比較接近現實的地方。
2.無人汽車。隨著谷歌,特斯拉的不斷髮展,無人汽車的發展也開始步入了正途,而且無人汽車的好處也是非常的多,能減少車禍事故的發生。
3.智慧家居,穿戴裝置的發展。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變的越來越好,智慧家居和穿戴裝置的一定會很火爆,畢竟對於人來說,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
6 # 氪星情報局
嶄新的2018年已經拉開了帷幕,這一年,全球科技行業將會如何發展?在跟蹤、分析全球科技巨頭與新技術後,我們對今年的科技行業作出了4大預測,事實上,2018年科技行業仍將熱鬧非凡。
科技公司牽手好萊塢,內容領域爆發惡戰
去年我們連續得到蘋果從好萊塢挖角人才的訊息,其實蘋果這麼做並非真的要轉型成為一家娛樂公司,而是想借助優質的獨家影片內容,使使用者在購買蘋果硬體裝置後繼續付費。事實上亞馬遜也是這麼想的,他們希望靠內容訂閱服務吸引一批優質客戶,最終讓人們為亞馬遜的商品買單。
中國手機衝擊美國市場,華為小米迎戰蘋果三星
在中國手機市場趨近飽和後,中國手機品牌們紛紛將出海國外作為下一步的重點。華為榮耀計劃在2018年實現“全球化”的二次創業;OPPO已在東南亞和印度站穩腳跟,開始向俄羅斯、日本等市場發展;而自稱已達到印度市場第一的小米,計劃在2018年實現國際業務100%的增長。
此前對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們來說,美國市場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這是因為蘋果和三星已經兩分天下,兩者在美國無線電話業務中的佔比高達45%和29%,新入局的智慧手機制造商似乎已無機會。
不過華為和小米正在尋找突破口,據說華為與美國運營商AT&T合作,將在今年年初銷售一款新的智慧手機,而小米也開始與運營商AT&T和Verizon進行談判。有外媒如此形容道:2018年,“中國的消費品牌將在美國爆炸”。
亞馬遜的急速膨脹令人擔心
如果為科技公司們列一份“狂飆突進”榜單,亞馬遜和其CEO傑夫·貝佐斯應該坐上頭把交椅。截至2017年,亞馬遜連續20年每年市值瘋漲43%,貝佐斯的個人財富也隨之水漲船高,終於在2017黑五購物節後突破了1000億美元大關。
這當然要歸功於亞馬遜日益多元的業務。如今亞馬遜除了從事網上購物的老本行,還擴充套件到數字廣告、航運、智慧硬體、製藥等領域,同時增加實體店的數量,逐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商業巨人。目前亞馬遜有著豐富的現金流,透過收購等方式進入多個行業,並鮮少有競爭對手,這種不受制衡的權利幾乎可以推翻所有的消費行業。
尤其是當亞馬遜開始銷售處方藥,打通線上線下渠道,那麼傳統連鎖藥店也許就岌岌可危了。
增強現實(AR)的泡沫被戳破
與虛擬現實(VR)逐漸無人問津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增強現實(AR)的熱度看起來卻有增不減。尤其是蘋果、谷歌、Facebook、Snapchat的科技巨頭看好AR,並研發支援AR的智慧手機和手機應用,使得AR裝置和技術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大重點。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開發者用AR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管是用AR做營銷還是做像Pokemon Go這樣的AR遊戲,這還都只是借AR之名的小打小鬧,AR存在的最大意義,應該是成為可穿戴的智慧眼鏡,而這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在經過市場的檢驗後,不成熟的AR專案會在新的一年垮臺,某些資本可能會撤出,行業漸漸迴歸理性,技術人員將重新沉下心來鑽研真正有用的AR技術。總之現在看來,AR行業裡炒作還是大過技術實力的。
其實除了以上這四點,全球其他科技領域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熱門技術區塊鏈、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必定還將受到追捧,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無人駕駛等還進一步突破;而比特幣雖然遭遇了開年大跌,但勢必仍是大眾關注的焦點;此外還有馬斯克的地下交通、走進手術室的外科機器人、飛行計程車等黑科技打破我們對現實的認知;而5G無線寬頻開始商用,我們將離5G時代越來越近。
看吧,不管你是否做好了準備,新興科技正在悄悄滲透我們的生活,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巨頭公司們。也許在2018年,一家萬億市值的科技公司將會誕生,並憑藉其影響力讓更多的技術得到普及。
回覆列表
先來看幾個 2016 年裡有趣的數字。
1)人民幣匯率與比特幣
比特幣的價格過去一年裡上漲了近一倍,其中交易絕大多數發生在中國,如果你對比人民幣匯率的話,就會發現比特幣的走勢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基本一致。
比特幣已經從去中心化的自由貨幣的象徵,變成了華人資產保值的方式。如果人民幣匯率繼續下行,比特幣的價格在 2017 年很可能會再創歷史新高。
(友情提示:炒比特幣有風險,三年前我炒了下,大起大落,感覺很酸爽,經驗很珍貴。。。)
2)人工智慧與英偉達
英偉達生產的 GPU 是一切人工智慧產品的底層基礎,過去一年裡其股價上漲了三倍。人工智慧的概念有多火,英偉達的股票就有多火。
3)共享單車與中路股份
中路股份是上海永久腳踏車的控股方,其投資的優拜單車 12 月宣佈明年首批投放 7 萬量腳踏車,全部由中路供給。受共享單車概念影響,中路的股價六天上漲 40%。
(一級市場的小夥伴們,大家知道中路背後是永久吧,知道中路投了優拜吧,知道共享單車要大規模灑車吧,快跟著 42章經 一起問問自己:“我當初怎麼就沒想到要買中路的股票呢?!”)
所以你看,不管是宏觀經濟、虛擬貨幣、還是一二級市場,都用一種奇妙的方式聯動著。而且我越來越發現:
1)在一級市場被炒火的概念,反而在二級市場更容易賺到錢。
2)等二級市場的賺錢效應過去了(幾周到幾個月),這個概念在一級市場很可能也就過去了。
3)真正能成功的一級市場專案,還是要能自己帶動風口的,而不是等風口出來以後再去追。(所以,AI 這個事情現在。。。)
那麼,讓我們轉折非常生硬且不自然的,再說回一級市場。
在我理解中,2016 年是移動網際網路“平臺機遇”的瓶頸期。如大家所講的,基本上半年是直播平臺,下半年是共享單車(短途出行平臺),再之後沒有人知道還有什麼平臺級機遇可以投。其他領域諸如 AI、消費升級、金融等也都還沒有過於亮眼的新公司跑出來。
在 心疼“程維” | 42章經 WEEKLY 這篇文章中(我標題黨,我有罪),我講了上邊這張圖,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新的硬體平臺出現後,最大的機遇是紮根於其上的平臺級應用(比如 Facebook 或 微信),其次是各類主應用或者也算是交易平臺(比如 美團 或 滴滴等),最後是各種垂直的細分領域。
在我看來,2017 年我們已經到了垂直細分領域的階段,早期的平臺型投資機會已經非常少了。
而在 我眼中的未來 | 42章經 WEEKLY 這篇文章中,我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說影片領域是未來三年內可見的非常大的一個機會,也講了為什麼我並不是那麼看好 AI 在早期創投市場裡的機會。
所以 2017 年早期的一級市場該投什麼呢?
我照著上文的思路來拋磚引玉一下。
首先,如果可能的話,當然還是要留意大的平臺級的機遇。
比如對於社交這個事情,我看了很多年,經歷了絕望期之後,現在反而覺得可能又會有機會,一些基於影片的創新玩法,或基於資料和 AI 的更多匹配玩法等都是新的機遇。比如美國現在有一款叫做 HouseParty 的產品,做一二度關係的影片群聊應用,類似的方向我覺得國內也有機會。
所以,平臺之後,就是要投這個廣義上的“內容”。而投內容我覺得也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單純的投某一個獨立的內容,比如某個消費品牌或餐飲品牌等,還有一種是投中間層,也就是經紀人的概念。
對於經紀人來說,一邊是幾個大的平臺,另一邊是大量的或大或小的內容供給方,而經紀人可以在中間集合優質內容來一家獨大,和平臺對話。
當然,最膚淺的經紀人可能只具備牽線的能力,稍微深層一些的會具備批次創造或運營頭部內容的能力。比如對於直播平臺來說就是網紅製造,對於消費品市場來說可能就會涉及到供應鏈服務能力,等等。
而且,平臺本身的壁壘越低,多個平臺的競爭越激烈,頭部內容的話語權就越高。如果有一個公司能夠具備壟斷頭部內容的能力,也就具備了和平臺博弈的能力,也就越有投資價值。
比如直播平臺主播的天價轉會就給主播經紀公司帶來很好的機會,而 芒果TV 就完全是因為有了頭部內容而再造了一個平臺的最好的極端案例。
最後,對於創業與投資來說,我現在認為:
1)要大成必須能夠順應大勢,最好是掌握增量和紅利。
2)實打實的創造價值、滿足需求才有意義。而需求不會被創造,只會被重塑。
3)壁壘、稀缺資源、核心競爭力等等詞本質都是一回事,也是必須想清楚、講明白得最重要的事。有了這件事,創造的價值才有持久的意義。
技術是最難卻能帶來最大收益的壁壘(Google),網路效應是最性感的壁壘(Facebook),規模效應是最累最身不由己的壁壘(Amazon),IP 是最需要假以時日的壁壘(Disney),渠道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壁壘(小米生態鏈公司),資料是最新的類網路效應的壁壘(螞蟻金服),人本身是最難以名狀的壁壘,其他大多是自欺欺人的壁壘。
4)對人的要求,必須在一個高標準之上,不能將就。
5)永遠有運氣好到可以不講道理的人,但這並不影響道理本身的正確性,也不能因此廢棄正在堅持的道理。
(Again,不只是創投如此,人生一切都是如此。)
2016 年,再見。2017 年,祝大家發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