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家庭教育多是母親包辦,父親缺席。有人戲稱這是喪偶式教育。爸爸們去哪兒了?
5
回覆列表
  • 1 # 易家巷

    嚴父慈母,父母在孩子心裡是天,是天上太陽,天上月亮。

    雙重教育比單親母親教育好。為什麼小孩都圍在母親身邊受教育自古以來,典故很多,象岳飛,孟子…都跟娘大,而曹操到是個好父親,對崽教育有方。

    男人是家裡主樑骨,扶持家庭教育落在母親一頭,小孩也是要討飯的娘,不要做官的爺。

    母親心細,耐心也好。可以講現城市跟著母親,外公,外婆在一隻戶口的佔百分之九十。

    過往為計劃生育,政府有一條令,女方懷了孩子,要在所在地先辦好準生證,少有女方結婚,立馬把戶囗遷到男方家去的。

    其二,也是孩兒落在外公外婆家主要依賴。中國五千年生育文化,當孩子滿月,要回孃家。現男女平等,不存在孔老二一套,倒是老婆欺負老公,女人坐到男人頭上,都為妻管嚴,孩子一住,就定在母親老家。

    都為獨子女,在城市,農村都把第三代看為寶。但城市男女平等都為更跟上時代,而且女方就是女方,女方更為男方強勢,女方在經濟條件方面,不會比男方家庭差。

    這不是我病得胡說,這是不要去爭的事實。

    在城市,在地鐵,在公交車,還有電動車送接小孩上幼兒園,上課讀書全為孩子娘,孩孑外公外婆。

    孩子孃的父母,是帶工資去做事,是帶孫子保姆,特別是外婆,都有文化,看孩子帶親了,都跟外婆睡,,睡前,飯後都教小孩外語。識中文,教算術,教畫畫,玩遊戲,搭積木…全天候"娘"。是孫子的孫孑。高興了,衝渾了頭腦。

    現公園裡,遊遊蕩蕩全是箭公公,晚上拉著外男手跳廣場舞的大多數是箭婆婆,什麼保健養生聽課,上股市炒股票,都是孩子爸的父母。孩子生下來姓只要跟他跑,他什麼也安心理得,少一事,少煩一事。

    不說遠的,在兒童醫院,各醫院兒科,都是孩子母親,孩子外婆,跑上跑下。孩子娘上班,全為外公,外婆帶打針喂藥,我著急,我活該。

    孩子娘,沾了父母光,她是慈禧太后,三人行,必有我師也,三隻老師,更恰價。加上小年輕父親喝酒,吸菸,男夥成伴,搞好外面工作關係,照顧家庭,照顧小孩教育就時間上,少許多了。

  • 2 # 角色女人

    嚴父慈母,男主外,女主內,爸爸是家裡的頂樑柱,為了家庭在外努力工作,家裡的孩子教育就要落在媽媽身上,家庭教育爸爸參與的少,父母的教育一方都不能少,不然會影響孩子平衡發展,所以家庭教育有技巧, 1.媽媽在孩子面前,多說爸爸的好話,告訴孩子爸爸不能陪的原因,讓孩子心裡面有個偉大的父親形象,晚上睡覺時,可以多講爸爸的故事,結婚前,結婚後,以及爸爸對他們的期望。 2,網際網路發達,每天讓孩子和爸爸通電話,透過網路視屏聊天,媽媽也將孩子的境況告訴爸爸,讓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話題,多溝通,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就在身邊。 3,爸爸在工作不忙時,儘量抽空多陪陪孩子,如果在外地工作的,可以放假時回家,多和孩子做互動遊戲。 4,爸爸不在家,媽媽一定要堅強,不能在孩子面前有軟弱的表現,經常帶孩子參加體能活動,可以學跆拳道。

  • 3 # 數學胡老師課堂

    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有研究表明,較少與父親接觸、缺少父愛的孩子,不但在身高、體重和動作等生理發育上稍顯緩慢,而且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焦慮情緒,自尊心不高,自制力較弱、多動等,專家稱之為“缺少父愛綜合症”。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對700個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70%左右的人在他們的成長中父親教育是缺失的。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式不同,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不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1.幫助孩子處事更加理性,考慮問題更全面

    如果父親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孩子處事會更加理性,情緒會更加平穩,自我控制能力較強,長大後較少出現過失行為。這可能與父親的處事風格有關。在處理問題時,父親往往會更加冷靜和理性,更傾向於多角度考慮問題,從中找到最優的解決辦法。例如,很多父母在講過《小兔乖乖》的兒童故事後,母親可能會說:“寶寶,小白兔厲不厲害啊?大灰狼是不是很壞?你喜不喜歡小兔子?”而父親可能會說:“小白兔是用什麼辦法把大灰狼趕跑的?小白兔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什麼?如果你在家遇到壞人要怎麼辦?”母親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更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情感更加細膩,而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更具啟發意義。所以,受父親思考與處理問題方式的影響,孩子會逐漸懂得客觀、冷靜、理性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2.促進孩子多元智慧的發展

    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尤其男孩更是如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呢?或許多元智慧理論會給我們一個答案。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在他的多元智慧理論中提出,人的智慧是由多元結構組成,父親之所以促進孩子智慧的提高,這與男性在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以及自然探索智慧方面更佔優勢有關。生活中,一些父親會帶孩子一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修理機械等,從而促進孩子運動技能和創造性的發展。同安靜地擺弄玩具相比,父親更喜歡帶孩子做各種身體運動性遊戲,比如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都和父親玩過騎大馬的遊戲,這對促進孩子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除此之外,父親往往喜歡探索多種形式的活動與遊戲,從而培養了孩子的創新意識,促進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的發展。

    3.對兒童性別角色認同有重要影響在成長過程中,男孩有了對父親性別角色的認同,就會從父親那裡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發展出更多男性行為,逐漸形成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而女孩透過父親性別角色的示範,更清晰地認識到男性和女性的差異,在強化自身性別意識的同時獲得對異性品質的參照,進而學會對男性的適當反應,長大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

  • 4 # 散發光芒的小潤

    現在確實有很多爸爸缺席孩子的教育,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第一,夫妻的問題,如果夫妻的感情十分不錯,經常一起那麼自然而然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娛樂,一起學習,爸爸自然而然的也就樂在其中,反之亦然。第二,父親本身的問題,拿著工作忙,壓力大,逃避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固然是累的,但那也是爸爸們工作之餘最好的休閒方式。第三,媽媽的問題,有些媽媽比較強勢,而且認為自己教育孩子才放心,不然就覺得不行,如果遇上這樣的媽媽也不能完全怪罪於爸爸了,我們應該告訴這樣的媽媽們,孩子的教育是要共同的。第四,幫忙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這些長輩們認為自己是過來人,對於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參與過多,甚至讓父母沒有辦法直接教育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應該果斷決策,孩子的教育是自己的。

  • 5 # 心理教育

    一、父親的進取精神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家庭教育父親缺席,這其實跟華人的一貫觀念有關,總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媽媽的事情。

    而認為父親只需要在外面拼搏,賺錢養家就好了。孰不知,對於孩子來說,父親象一座山一樣巍峨,充滿了力量與智慧。

    如果父親能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中,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從父親那裡學習到的勇敢、進取等良好品質,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筆受用無窮的財富。

    在過去,父親為了事業不顧家庭是被整個主流社會所宣揚的。

    二、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

    父親,是力量、智慧和理性的代表。

    從父親的身上,可以看到勇敢、力量以及不畏艱險的進取精神。

    而這些寶貴的品質,是可以潛移默化的來影響孩子的。

    在每一個孩子的心裡,父親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所以,他們從小就會不自覺的模仿父親的一些行為。

    如果每一位父親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那麼這些孩子們便會獲得更多的愛與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從父親那裡吸取到更多好的養分。

  • 6 # 沙優親子

    其實育兒的事情由母親包辦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自古就有。但是為什麼以前的人們不會認為父親“缺席”,而現在卻會對不問家庭事的爸爸們諸多抱怨呢?

    那是因為社會對於父親功能的要求改變了。

    以前的社會提倡男主外,女主內。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擔當的就是一個經濟支柱和榜樣的角色。所以爸爸只需要拼搏事業,取得成就,為家庭提供物質支援就是一個好爸爸。

    而如今社會變遷,開始倡導男女平等,女性已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經濟地位,媽媽也跟爸爸一樣可以養家活口了。於是相應地,家庭事務和孩子教育也開始更多地要求爸爸的參與。

    但問題是,媽媽們改變了,而爸爸們呢?大部分的男性在潛意識當中仍然對於舊有的父性觀念根深蒂固,他們擔心的是如果自己像妻子一樣向家庭傾斜,以此換來的對事業的犧牲該如何彌補?畢竟,當孩子大了,不再需要爸爸的擁抱時,他們會轉向需要自己的爸爸是一個成功者。而爸爸們也渴望當自己老去,可以對子女子孫們自豪地說起自己的光輝成績。

    所以矛盾不僅僅是爸爸們的自私或懶惰,而是社會觀念變革中兩性的不平衡帶來的衝突。

    如果不理解這一點,而一味地指責家中的父親,可能只會讓這位父親選擇逃避而更加缺席家庭教育。

    我們都知道爸爸很重要,如果希望爸爸們迴歸,最好的方法是讓爸爸們找到在家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夫妻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組合。要想爸爸們不缺席,媽媽們就不要太強。偶爾弱一點笨一點,偶爾缺席,讓爸爸有空間參與,適當給爸爸鼓勵,相當爸爸可以做得更好。

  • 7 # 九鬥學生心理

    任何一個父親,不管以什麼樣的理由或者藉口缺席孩子的成長,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推到孩子的母親或者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上,這樣的爸爸都是不負責的,未來也一定會因為自己缺席孩子的成長而後悔(或者是我們常說的“自食其果”)。

    我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爸爸,他們的藉口有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只有一句話:特別的自以為是、特別的懶!

    1.帶孩子本來就是女人的事情,我一個大老爺們怎麼懂得這些?

    2.你看我工作多忙,累的要死,要賺錢,上有老下有小,哪裡有時間管孩子?

    3.我想要和孩子一起玩,可是孩子又跟我不親,沒辦法只能靠孩子的媽媽。

    4.孩子媽媽又不上班,不帶孩子幹什麼呢?

    總之有各種理由,五花八門。而這些“不負責任”的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孩子也一定以某種方式在“報復”他們的缺席。

    1.更糟糕的脾氣。

    2.更不負責任的對待學習和成長的態度。

    3.沒有對自己的角色有準確的定位,男孩的女性化傾向相對比較明顯。

    4.對家庭沒有安全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孩子的婚姻觀和擇偶觀。

    一個在工作上努力的父親、一個積極想辦法參與孩子成長的父親,一個對自己的老婆孩子更為尊重的男性,一個願意和孩子一起玩和鬧的父親,一個願意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更多的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親,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對孩子來說一定是幸福的一件事,孩子的一輩子會以父親為榜樣(男孩未來有擔當,女孩更願意尋找有擔當的男性作為人生的伴侶),快樂、健康、積極的成長。

  • 8 # 漫語慢文

    從開家長會就可以一目瞭然,大部分是媽媽來開,爸爸很少,而且開不完就會走人,彷彿忙得不可開交。其實,不然。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得缺失,已經成了常態好。

    父親的不了替代性,父親自己不知道。源於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夠關注。

    原因:

    (1)傳承老輩的做法。認為自己掙錢養家餬口就完成了一個父親的職責。因為從前自己的父親就是這樣做的。自己不也成長的不錯吧。今非昔比,獨生子女,社會環境,教學的大環境都變了,孩子們生活的天地五彩斑斕,沒有正確的引領,培養不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2)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

    帶孩子和教育孩子是兩碼事。但很多人混為一談。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事,一個大老爺們嘮嘮叨叨和一個小孩子有什麼說頭。這種觀念一日不改,男人就不會認為自己擔負著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的任務。

    (3)嚴父慈母自古有之。所謂嚴父,就是在孩子年前更有震懾力更有威信。因為男人處理事情冷靜,不急躁,遇事沉得住氣,更果敢。不像女人猶豫不決,容易感情用事。所以孩子從爸爸身上學到的品質很多這些是母親給不了的。父親的確實,憑母親的力量是難以彌補的。

    (4)認為男人主外,女人相夫教子

    男人認為女人教子天經地義,自己又忙,孩子缺少東西可以買,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那不是無聊的是嗎?恰恰相反,孩子的教育才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事,當然不是說男人不工作陪孩子玩,這是不現實的說法,但工作之餘的教導,或者節假日回家吃飯時間,都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時光,不可丟失,不可推卸責任。

    (5)大部分父親因為懶惰,不想陪伴教育孩子,即使做作業也是三二分鐘的是,遠沒有母親的耐心,父親也會藉此說自己不適合輔導孩子而卸下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責任,讓母親柔弱的雙肩擔起。不問後果。

    世界正在懲罰不負責任的父親,因為大多數孩子因為沒有父親的嚴厲管教,又不服母親的嘮叨成為問題兒童或者問題少年,家庭因此愁雲密佈,走上遠離幸福之路。

  • 9 # 老爸的修行

    父親,在得失之間

    父親在家庭中是一個缺失的影子,又或是父親揹負著時代發展的壓力。

    無論如何,這個時代都如同一場洪流裹挾著我們,有時候對事情評價如同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榮譽,一面也許就是遺憾!怎麼說,都是道理。

    突然想起那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此刻突然發現,每一代人似乎都在這最好與最壞的時代之中,糾纏。我們,其實也一樣!

    爸爸,在有無之外

    無論如何,在孩子生命萌發的那一刻,“父親”就烙在男人的銘牌之上,不可磨滅。

    可,在很多家庭中,父親成了在外面打拼,在家休息的“客”人。外面拼搏的英雄,在家裡只是不擅長家務、不會跟孩子玩耍的“木頭”。

    當孩子走出家門,幼兒園的老師如同媽媽,小學的教師依然是女多男少。

    “父親”的概念虛無起來,“父親缺失”成為了社會的共識。

    角色錯位,比孩子來的早

    “父親”缺失,缺的並不是這個男人,而是男人所擔當的“父親”這個角色。無論誰,都有自我,也有形形色色的角色,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化過程。每個角色的需求和規則是不同的,做事方式是不同的。

    當男人和女人結婚組成了家庭,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家庭角色是丈夫、妻子、兒子、女兒。尤其在核心家庭中,只有夫妻兩人。丈夫、妻子,簡簡單單,恩恩愛愛。即使如此簡單,還是有社會角色的干擾,此時,分歧與衝突也就發生了。

    例如,

    妻子做好了晚飯,等丈夫回家。而丈夫因為工作晚歸,又忘了打電話。一進門,妻子會對“丈夫”提出要求,“怎麼這麼晚?人家辛辛苦苦做了晚飯都涼了,回來晚還不打電話,你心裡還有這個家嗎?”這時,妻子在對“丈夫”這個角色傾訴,表達自己的失望,發牢騷、抱怨、指責。如果丈夫依然沒有走出工作的角色,往往對話是這樣的“我怎麼沒有這個家了?我不是為了咋們的家,才忍飢挨餓,加班加點的。我圖個啥?這不回來了嗎?”丈夫覺得自己做為員工的辛苦沒有被看見,接下來爭執和衝突也就發生了。

    這便是沒有孩子的時期,家庭關係問題的一個誘因,角色關係互動的錯位。

    角色錯位:孩子來了,帶來錯綜複雜的角色

    家裡多了一個孩子,夫妻簡單的角色系統,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家庭中便多了孩子、父親、母親的角色。

    這時候,在核心家庭中,男人的家庭角色是丈夫、父親,相對角色是妻子、孩子;女人的家庭角色是妻子、母親,相對角色是丈夫、孩子。兩兩互動的關係變成了三角關係,複雜起來。

    而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關係變化過程是不同的。媽媽們由於孕育生命而激素水平升高,天然的母子聯絡,再加上社會角色因為休假而中斷,母親的角色會變得特別突出。

    而男人們呢,沒有激素水平的變化,沒有孕育生命的過程,依然停留在丈夫的角色裡,甚至有的人還沉浸在社會角色之中。這時候女人生活在母親的角色中,用母親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提出需求。而男人生活在丈夫甚至工作的角色中,找不到了自己從前妻子的影子,焦慮於工作的壓力。

    兩人如同兩條平行的軌道,找不到交集。這是非常普遍的家庭角色模式的錯配,也就是“父親”缺失的開端。

    現實是個結:焦慮的母親、逃避的父親和無助的孩子

    由於錯配的角色關係,相互之間看不到對方的需求和渴望,自己的需求與渴望得不到迴應,分歧越來越多。

    母親與孩子的情感日益增強,內心渴望丈夫幫助自己更好的完成子女的養育。可是現實是男人與女人不同,育兒的強項和方法也與媽媽不同。在媽媽擅長的領域,大部分爸爸天生是笨手笨腳的,如果媽媽此時對爸爸的笨拙進行指責,要求爸爸按照自己的方式、標準進行指令性的親子陪護,爸爸是感受不到親子互動的愉悅的。

    這便導致“父親”主動或被動的逃避親子關係的體驗,“父親”的角色得不到發展。這樣的逃避又增加了母親的負擔和壓力,母親便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和不安。

    孤助無緣和不安的感覺,勢必產生焦慮的行為模式。這些焦慮和不安便會投射到孩子身上,有的孩子變得叛逆,有的孩子變得隱忍聽話失去了自我的活力。孩子們的無助如同困獸,情緒波動、內心壓抑。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家庭教育困局,一位焦慮的母親,疲於應對無助的孩子,抱怨指責逃避的父親。

    複雜的三角關係,父親成了一個結。

    孩子的成長,爸爸該如何陪伴?

    做為爸爸,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爸爸們需要和媽媽一樣瞭解孩子成長的心理建構的過程,同樣需要更多的從關注行為,轉而去思考感受和期待。

    最開始,孩子的依戀主要是媽媽的,媽媽需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把孩子的需要做為最優先的滿足。爸爸這時候的關注重點,不是那個可愛的小精靈,而是媽媽。好好的呵護好媽媽的需要,兼顧與孩子的互動。

    照顧好媽媽,媽媽情緒穩定,夫妻關係融洽,孩子的安全感自然會很足,這會為孩子的自由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

    慢慢的孩子開始與媽媽有了分離,孩子開始關注與人聯結的需要,爸爸的重要性開始上升。當孩子開始注意到這個世界其他人的時候,爸爸你需要足夠的有趣,激起孩子探索外面世界的興致。

    再後來,孩子從感性世界,慢慢開始探索抽象的理性世界,這是爸爸們的先天優勢。我們的引導、肯定、讚美,正是孩子此時價值感的第一個源泉。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發現那些看似神奇、或是困難的事情,自己都會透過找方法,努力嘗試而學會、掌握。這個過程爸爸們要注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總是給建議,或者認為自己都是對的。此時,孩子便擁有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他會積極、快樂的去發展超越父親的自我。

    父親迴歸,需要一場“看見”的相遇

    父親迴歸,並不是爸爸自己的問題,而是家的課題。

    如果您是一位爸爸,您是否看到了父親是如何缺失的?

    請看見您的愛人為了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體諒她的辛勞和焦慮,覺察她的感受和期待。

    請多給她一些關心和呵護,讓愛與被愛在親密關係中流動,為家注入溫暖與能量;

    請覺察自己和孩子的聯接,思考如何去做一位父親,覺察一個新生命給您帶來的啟迪,用心感受那段美好的親子時光。

    如果您是一位媽媽,您是否看到了父親是如何缺失的?

    您是否發現“父親”笨拙的努力,接納他的不完美,覺察他的用心和渴望。

    剛開始,在親子中父親是弱勢的,他的參與需要您的支援和幫助,接納丈夫的慢熱和育兒方式的不同,用鼓勵和讚美讓“父親”體會育兒的成就與喜悅。

    請幫助丈夫發現與時間增長的育兒的天分,感受男人與女人的不同,放下焦慮,給自己留些時間,覺察孩子之外的大千世界,用心感受生活,滋養自我的成長。

    如此,您會發現,我們經營的是夫妻之間的情感,增強了夫妻之間的聯絡,孩子便從和諧的家庭關係中,學會了包容,學會管理情緒,學會處理分歧與衝突,學會了愛以及感受被愛。

    家,便成了爸爸、媽媽、孩子三者組成的牢固而幸福的三角。

  • 10 # 諾心語

    中國式的家庭,大多歌頌母親的偉大,感謝媽媽的付出。但是,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們,也是功不可沒,風裡雨裡,掙錢養家。但是,正因為大多時間顧了外面,而對孩子的陪伴,落在了媽媽身上,孩子身上缺失了父親的關愛,也極易會造成孩子性格的缺失。

    我表姐家就是自己帶小外甥到七八歲,姐夫常年在外,孩子小的時候,我也去家裡幫忙照顧。但是,畢竟家裡缺失一些陽剛氣息,兩個女人的照顧,畢竟也抵不了爸爸的位置。有時表姐工作累,煩心了,也會對孩子發脾氣,小外甥也只能是受著。如果爸爸在家,還能護著他呢。爸爸和媽媽帶孩子玩的專案也不一樣,既便是媽媽特意培養孩子一些勇敢,擔當,有力量的活動,跟爸爸帶出來的也不是一個效果。所以,小外甥的性格就偏弱,少了點陽剛之氣。近幾年,姐夫不大外出,也有時間陪家人,這樣,外甥的性格,多少也有些轉變了。我們領導家女兒,一週跟爸爸吃飯時間不超過三頓,早上起來爸爸上班走了,晚上睡覺時,爸爸應酬還沒回來,每每和我們報怨,“爸爸什麼時候陪我玩一天”。看著都心疼。

    而我家諾寶,就是爸爸帶的時間長,從我上班,一直就是爸爸陪著。一歲時候大冬天,爸爸就帶著剛會走路的小諾寶搖搖擺擺的在小區走了一圈又一圈。帶孩子玩的,也大多是男孩子應該玩的,爬爬小山坡,玩玩球之類的。小傢伙性格就偏男孩子,公主病就幾乎沒有,有時一些堅韌的性格,我都自愧不如。其實這樣也不好。爸爸媽媽缺失了哪部分的關愛,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缺陷的,爸爸如山,堅定不移,媽媽如海,溫暖寬闊。只有父愛母愛都給了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 11 # 帶娃的那些事

    其實這種父愛缺失的教育會給孩子的情感世界留下難以彌補的傷害,對於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發育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離異導致孩子確實父愛。

    在離異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日後處理自己的感情會非常頑固。這種感情障礙甚至導致他們不能與他人親密相處,更願意用金錢和物質來建立與他人的關係,或以沉溺與酒精、暴力及其他刺激來填補自己在情感上的空虛。他們也會透過發怒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感。

    母親自己把父親推離開孩子!

    孩子出生以後,媽媽總是有意無意的將父親推在一邊,自己全部承擔了照顧孩子的事情。孩子哭鬧時母親來安撫;孩子打嗝時,媽媽輕輕拍著孩子的背;媽媽給孩子餵奶,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等。

    而父親去插不上手。因為媽媽沒有給他足夠的機會,讓他覺得自己不重要,甚至沒能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當父親想做點什麼的時候,媽媽卻抱怨父親做事笨手笨腳,覺得與其讓他插手還不如自己幹。

    而這一切都讓父親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或者媽媽會對父親埋怨自己幹活多,父親幹得少。甚至對著丈夫大喊大叫,為自己遇到的問題責備、埋怨他。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使得父親更難以接近媽媽和孩子。

    要知道,父親給予孩子的不只是男性角色的東西,還有其獨特的人生經驗和獨特的觀點和視角。父親和母親給予孩子的啟發和生活體驗是完全不同的,這對塑造孩子全面的人生觀是十分有益的,會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讓孩子以不同的視角認識世界。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傷害莫過於父親的冷漠。父親的忽視和遠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孩子會將責任歸咎於自身,由此產生的自卑感和缺乏價值感,會伴隨他們一生!

    父親的影響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我,父親的認可和欣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價值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需要母親以外的人的愛來重新認識自己,而這其中,父親的愛是分量最重的。

    父愛不可缺失,父親的認可、鼓勵對孩子確定自己的形象騎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喜歡什麼樣的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