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虎父無犬子,但是虎父犬子在歷史中也是很常見的,就是有那麼糟心的兒子。
3
回覆列表
  • 1 # 我叫大晨chen1

    一、趙奢與趙括

    趙奢和趙括,一個較好的詮釋了什麼叫“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個卻成為“紙上談兵”的笑談。

    二.房玄齡和房遺愛

    房玄齡是中國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無論是在動盪的隋末戰亂中,還是在治平的唐初貞觀之治時,他“虔恭夙夜,盡心竭節”,“當官勵節,奉上忘身”,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赫赫功績,被史學家譽為一代良相。

    而他的次子房遺愛卻極為不爭氣。荒誕、率性而為、不學無術。

    三.劉備和劉禪

    ​這一對堪稱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虎父犬子的典範。

  • 2 # 勇哥讀史

    書上說:“虎父無犬子。”書上又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書上還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然而,在很多時候,這些說法都是錯的。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當然出現了班彪和班固,周勃和周亞夫,蘇洵和蘇軾等父子代代相傳,甚至兒子青勝於藍的佳話,也出現過許多老子英雄兒子軟蛋一代不如一代的遺憾。

    趙奢和趙括

    毫無疑問,這對父子倆名氣最高,他們完美地詮釋了“虎父犬子”的含義。

    趙奢是戰國晚期趙國最有名的將軍。那時候,秦國一枝獨秀,隱隱有吞沒六國之意。可是,趙奢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擊敗了強大的秦軍。在那以後,秦軍不敢輕易進犯趙國。直到趙奢死後,秦軍才敢再次攻打趙國。

    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在父親的薰陶下,趙括自幼就熟讀兵書。談及戰陣佈設之道,連趙奢都不是他的對手。然而,也就如此而已。由於缺乏戰場經驗,不懂隨機應變,趙括在擔任趙軍主將後,與秦國名將白起決戰於長平——對,結果你們都知道了。趙括戰死,40餘萬趙兵投降,後被白起無情坑殺。

    在那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嬴政和胡亥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當年,他親理朝政後,用了10年的時間,就秋風掃落葉一般,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國家——秦朝。

    這一年,嬴政才39歲。

    胡亥是嬴政的第十八子。按理說,秦始皇死後,皇帝位置應該屬於太子扶蘇的。可胡亥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扶蘇在內的兄弟姐妹20餘人,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那有如何?胡亥只當了兩年皇帝,就把秦始皇開創的龐大帝國給敗了。胡亥本人也被趙高的心腹逼迫自殺。真是一個“敗家子”。

    劉邦和劉盈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即漢高祖。劉邦是地道的農民出身。他在幾個窮哥們的幫助下,投身秦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滅掉了曾經強大無比的秦國。隨後,又擊敗了項羽等人,開創了400多年的漢朝。

    多年以後,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建立了如此巨大的功業,他的兒子劉盈卻堪稱懦弱無能甚至昏庸。所以,劉盈當皇帝后,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強勢的母親呂后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劉盈雖然懦弱,人卻並不壞。當他母親呂后殘害戚夫人時,他禁不住悲痛大哭,對呂后說:“此非人所為。”

    怎麼說呢,劉盈是一個好人,不是一個好皇帝。

    劉備和劉禪

    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不知道真假。可在漢朝末年,軍閥混戰的時代,這樣的身份並沒有什麼用。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劉備只能是顛沛流離,到處投靠諸侯。劉備雖機權幹略不及曹操,卻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在諸葛亮等人的輔助下,終於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鼎。

    劉備的兒子劉禪就差得遠了。劉禪昏庸無能,毫無擔當大任的潛質。對於這一點,劉備心知肚明。那一年劉備在白帝城,臨終託孤,他要諸葛亮輔助劉禪,覺得實在不行的話,就取而代之。劉禪可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啊。但凡劉禪有一點成材的氣象,劉備會這麼說嗎?

    不幸而言之。劉禪繼位後,繼續過著昏庸的日子,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沒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很快就被魏國滅了。劉禪率部投降,受封為安樂公。他還是毫無亡國之恥,“此間樂,何思蜀”——“樂不思蜀”的成語誕生了。

    ————————

  • 3 # 原來三條溪

    中國歷史有不計其數的虎父父子的,也有難以計算的虎父犬子,這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英雄兒混蛋”,又以三國最多,列舉幾例:

    1、劉表和劉琮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李傕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力。

    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荊州遂沒。

    董卓: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如袁本初,劉景升子,豚犬耳。

    2、袁紹與袁譚、袁熙和袁尚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袁紹於建安七年(202年)病逝。

    袁紹去世後,審配等偽立遺令,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不能繼位,心懷憤恨。後袁譚、袁尚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袁譚聯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建安十年,曹操興兵進攻南皮,袁譚奮力抵抗,終於在曹操急攻之下戰敗,為曹純麾下虎豹騎所殺。

    在袁紹死後,熙未參與袁譚、袁尚兩兄弟的爭權。曹操平定河北之時,接納敗給曹操後前來投奔的兄弟袁尚,由於屬下背叛而逃往烏桓,隨後他與弟弟袁尚逃往遼東太守公孫康帳下,卻被公孫康殺死,二人首級則被獻給曹操。

    荀諶:袁氏一時之傑。

    沮授: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公孫瓚: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於地中,梯衝舞吾樓上。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如袁本初,劉景升子,豚犬耳。

    3、周瑜與周胤

    周瑜是三國東吳名將,三軍統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當年赤壁大戰,只是此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把火燒得曹操沒有了鬥志,逃回了北方。而周瑜也因此成為孫權手下第一流的名將,可惜英年早逝,讓人痛惜。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蘇軾: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陳壽: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周胤,周瑜次子,最初官拜興業都尉,孫權將孫氏宗室之女為配,並且授兵千人,屯駐公安。孫權稱帝時,封他為都鄉侯,後來因為縱情聲色被免官為平民、並遷徙到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替他求情,要求赦免其罪、發還他的兵馬並恢復他的爵位。孫權原本沒有答應,後來朱然及全琮又上書替他求情,孫權才許可,可是赦令未到周胤已經病死在廬陵。

  • 4 # 歷史大學堂

    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時世浮沉,大浪淘沙,期間出現不少老子英雄兒子好漢代代相承的佳話,例如孫堅和孫策、周勃和周亞夫.

    當然也出現了許多老子英雄兒子軟蛋代代退化的情況。接下來,讓我們細數一下古代歷史上的五大虎父犬子:

    一、趙奢與趙括

    趙奢和趙括,一個較好的詮釋了什麼叫“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個卻成為“紙上談兵”的笑談。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言:“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面對責問,他坦然進諫折服平原君。後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於是趙奢一戰成名,後數破秦軍。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趙括 紙上談兵

    而趙括作為將門之後,從小熟讀兵書戰策,談起軍事戰略是口若懸河,沒有人辯得過他。於是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與秦國交戰。殊不知這個趙括就是個只知高談闊論的人物,長平之戰中他冒進,致使趙國喪失了四十餘萬精銳軍隊,幾近亡國。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衰不復盛世。

    趙括是趙國走向衰亡的罪魁禍首,要知道四十餘萬軍隊基本是趙國的本錢,是傾國的精銳之師,所有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全都讓他象賭徒一樣揮霍一空,甚至連翻本的錢都沒有了。

    二.房玄齡和房遺愛

    房玄齡是中國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無論是在動盪的隋末戰亂中,還是在治平的唐初貞觀之治時,他“虔恭夙夜,盡心竭節”,“當官勵節,奉上忘身”,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赫赫功績,被史學家譽為一代良相。

    當初李世民的軍隊每攻克一城,別人都忙於蒐羅奇珍異寶,而房玄齡比別的文臣武將更有政治眼光,看得遠,想得全面,獨先收羅人才,薦於幕府。房玄齡對這些人以禮相待,用其所長,因而深得他們的敬重,“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就是因為房玄齡的盡力保護,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後終成為股肱之臣的。

    李世民曾說:“漢光武帝得到鄧禹,門人更加親近。現在我有了房玄齡,就如同光武帝有了鄧禹一樣。”也正是在房玄齡的竭心盡力下,李世民的麾下才擁有了大量的人才,為他以後的發展和奪取帝位奠定了基礎。後來李世民在皇宮西面開設了文學館,招納文學之士十八人為學士,號為“十八學士”,並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褚亮作讚詞。房玄齡當時即為“十八學士”之首。

    而他的次子房遺愛卻極為不爭氣。荒誕、率性而為、不學無術。就憑老闆房玄齡的功勞,娶了個嬌貴的老婆---高陽公主,做了右衛將軍。太宗皇帝本來很寵愛高陽公主,所以對她禮遇都高於其他人。但公主傲氣並且脾氣古怪,甚至一直嫉妒房遺直作為長子繼承了房玄齡官爵。遺直知道了此事,有些害怕,上書要求讓出爵位,但太宗不允許,察覺後開始對公主稍有冷淡。公主心情不好,就開始與一個叫辯機的和尚亂來。太宗發火,斬了和尚,並因此事殺了公主身邊奴婢數十人。因此公主懷恨,之後甚至在太宗駕崩時,哭都哭不出眼淚來。

    高宗繼位後,外遷遺直汴州刺史,遺愛任房州刺史。高陽公主、房遺愛便聯絡與高宗不和的薛萬徹(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陽公主)、柴令武(柴紹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髮動政變,廢掉高宗,擁立荊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為帝。期間公主誣陷房遺直有罪,於是高宗就派長孫無忌查問。卻查出高陽公主和房遺愛謀反的計劃,於是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三.劉備和劉禪

    這一對堪稱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虎父犬子的典範。劉備劉皇叔,以德服人,儘管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生戎馬憑藉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以及百折不撓精神終成帝業。他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於是劉備順利與魏,吳分庭抗禮,硬生生使得呈現出三分的局勢。

    劉禪 樂不思蜀

    其子劉禪也一樣非常出名。昏聵昏庸無比,一句“此間樂,何思蜀”寫盡國土淪喪寄人籬下亡國之君的所有醜態。就是這個傢伙,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北進中原屢屢幾近獲勝的情況下,後院起火,以致功敗垂成。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

    四.杜如晦和杜荷

    杜如晦與房玄齡齊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唐武德元年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杜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時世民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淵前詆譭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被斥逐。九年,潛入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僕射,仍領選事。四年三月卒。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親自去他家中探望,撫之流淚,在他嚥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死時年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慟,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諡曰成,並手詔為制碑文。

    後來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忽然憶起杜如晦,愴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於這位文臣的靈牌前,不時送御饌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裡慰問其夫人兒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職位。“終始恩遇,未之有焉。”

    而杜如晦次子杜荷也堪比房玄齡次子房遺愛一樣不堪大用,《新唐書·杜如晦傳》中說他,性情殘暴,不守法度。娶了城陽公主,官做到了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李承乾謀反時,杜荷就說:“琅邪郡人顏利仁善於星相,說天上有變數,應該建立大事業,當今陛下應當做太上皇。請你說有疾病,皇帝必然來看你,可以乘機起事。”及李承乾事敗,杜荷也被殺了頭。

    五.狄仁傑和狄景暉

    狄仁傑,傑出的政治家。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近兩萬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久視元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現在狄仁傑祠堂碑位於河北大名縣孔莊村北。

    說來也奇怪,唐朝有名的宰相盡出些不爭氣的次子。狄仁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狄光嗣,小兒子叫狄景暉。狄光嗣時任司府丞,為官廉正,恪盡職守,在人們心目中還算是一個清官。但是狄仁傑的小兒子就沒有這麼爭氣了。《舊唐書》上說其人頗貪暴,為人所惡。

    狄景暉剛當官時,還比較謹慎,然而隨著官位的不斷晉升,就不能自己。特別是在升任幷州魏功參軍之後,更是生活不儉,激起當地群眾的嚴重不滿。狄仁傑在任幷州刺史時,當地人民曾為他立了一座碑,後來狄景暉在幷州胡亂攪和,鄉民就把狄仁傑的碑砸了。狄仁傑察覺後,非常氣憤,斷然罷其官職,停其俸碌。不少大臣一再為狄景暉說情,希望狄仁傑給兒子一個知過改錯的機會。狄景暉也跪在父親面前揮淚求饒,並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傑仍然堅持貶子官職不變,並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賢者當舉,貪者當罰。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 5 # Setphanie

    張作霖​張學良東北王張作霖在時,沒丟一寸土地,大帥張作霖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東北易幟,接著9.18​東北淪陷

  • 6 # 看鑑

    史上最坑爹官二代第四名:狄仁傑之子狄景暉。

    狄仁傑曾做過魏州地方官,政績卓著。老百姓為他建立了生祠,年年祭拜。後來他的兒子狄景暉做了魏州官,沒想到竟然“畫風大改”,父親的廉潔一點沒繼承,反而貪婪搜刮百姓,殘暴無比。被欺壓的百姓對他恨之入骨,遷怒於狄仁傑,竟然把他的生祠給砸了。狄景暉,坑爹指數3星。

    史上最坑爹官二代第三名:房玄齡之子房遺愛。

    貞觀之治第一功臣房玄齡,兒子房遺愛也很有名,不過,他是唐朝最有名的綠帽子。他的妻子高陽公主和玄奘的徒弟辯機和尚私通,房遺愛不但不管竟然還幫忙把風。唐高宗繼位以後,房遺愛和高陽公主還打算髮動政變,結果計劃被洩漏,他們倆雙雙被處死。房玄齡的大兒子被貶為庶人,而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被停止了。房遺愛,坑爹指數:3星。

    史上最坑爹官二代第二名:呂布

    呂布可是赫赫有名的坑爹專業戶,先認了丁原做乾爹,董卓率軍來了洛陽,對呂布一番遊說,呂布就果斷把丁原殺了,認了董卓做乾爹。後來王允密謀除掉董卓,拉攏了呂布作為內應,呂布又把二任乾爹殺掉了。呂布在坑爹的路上真是越坑越勇。呂布,坑爹指數:4星。

    史上最坑爹官二代第一名:趙奢之子趙括。

    “紙上談兵”的趙括可是出了名的坑爹,他的父親趙奢是趙國名將,趙括長平之戰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趙括的後世不敢再姓趙,而是以祖父趙奢的封爵“馬服君”為由,改姓馬服,後來就變成了馬。趙括真是坑爹坑到家,整個家族的人把姓都改了。趙括,坑爹指數:5星。

  • 7 # 傅邑

    他們分別是唐朝的第二和第三個皇帝。李世民我們都是熟知的,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他也是征戰沙場出身,馬上得來的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隨後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開創貞觀盛世,在繼位後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到了李治,因為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武則天取得皇后的地位並不滿足,她還想進一步掌握政權。於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做準備。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訴辯解,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李治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族誅。這件事情過後,李治再也無由壓制武后。李治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並稱二聖。武則天為了取得政權,還想盡一切辦法表現自己的政治才能。從此李治再也管不住武則天了。

  • 8 # 伍伍伍伍伍伍伍伍

    作為日本號稱最強大名武田信玄的兒子,想要坐穩之後的局勢非常難,但武田勝賴並非無用之人,其一生之中都在拼搏,得位後也取得了些成績,可為何最終兵敗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武田勝賴(1546年3月29日 -- 1582年4月3日),在分析前先要說明的是武田勝賴並非第一順序繼承人,武田信玄的嫡長子武田義信因反叛被逼自殺,這使得當時還叫諏訪勝賴的他獲得了繼承權,在分析他的意見中,很多人對他持一種否認的態度,認為是他葬送了當時非常強勢的武田家。然而在筆者看來與其說是他不夠努力和聰慧,不如說是武田信玄自己的改革本身就埋下了深重的隱患,武田家在武田信玄時代取代重大突破,由於佔據了信濃地區使得他們的勢力大增,在其中武田信玄繼承與發展了今川家的《今川假名目錄》改革,推出了自己的《甲州法度次第》,正式宣告武田信玄成為真正的戰國大名。在當時大名往往期望得到的是幕府的守護代職位,即認可大名對於當地的合法統治,這可以視為大名是幕府的封臣,依靠和執行的是幕府的法度,而《甲州法度次第》的出現則是宣告了武田家自家的法度,等於是變相的獨立出幕府的體制中,在這樣的法度出現後就適宜武田信玄進行擴張,因為他使用的法律是適用於自己的,這給大名控制家臣提供了很大便利。武田信玄在攻打信濃的時候透過謀略擊敗了信濃的豪族諏訪家,並迎娶了諏訪賴重的女兒由布姬也就是武田勝賴的母親,他原本計劃是透過讓武田勝賴繼承諏訪家控制信濃地區,但武田信玄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兒子武田義信要逼他退位。而如果從武田信玄對於未來的安排上可以發現,他似乎已經將所有道路都為武田義信鋪設好了,他的子嗣大多被安排去其他家族,能夠與武田義信爭奪權力的兒子很少,另外家臣對於他兒子也較為支援,那麼為何只要順利接班就好的武田義信突然要反對自己的父親呢?這其實即是武田信玄的問題根本。武田家為什麼可以崛起?一方面是因為武田信玄的智慧,另一方面就是滿足家臣的慾望,即家主透過擴張去滿足家臣的軍功與封地需求,所以當武田家擴張到信濃的時候家臣也從中獲得了好處,但是之後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進行了常年的鏖戰。這場鏖戰最終以武田信玄的勝利為根本,因為武田信玄逐漸打開了通往關東平原的道路,那麼之後武田信玄又將目光放在了向西進攻衰落的今川家上,所以從根本上分析未來的武田家有兩個發展方向,第一個是向關東平原進發,因為他已經攻破了關東平原門戶箕輪城,這意味著通往平原的道路開啟,另一個是向西部駿河、遠江、三河地區發展,由於今川家已經衰落奪取這些地方可以開始攻打織田家。也正是這樣的區別造成了武田義信的背叛,表面上看武田義信的妻子嶺松院是今川家的女子,父親對妻子的母國下手引發雙方不滿,但如果武田義信是如此迂直的人,也沒有資格承擔如此重大的擔子,所以理由並非如此。武田義信真正的目標在於家臣的支援,也就是說兩條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想,向關東平原進發可以使得家臣得利,向西進發則對家主有利。從邏輯關係上看最早興起的勢力為甲府系,這些封臣大多為武田勢力最早的家臣團,他們透過擴張獲得了很多封地,如果他們可以向關東發展,則意味著更多的封地將會交給他們,自然他們希望在關東發展。但在武田信玄的角度看來,大爭之世需要一個總體的戰略目標,他的目標在於西進,因為西進將與織田信長進行決戰,如果戰勝織田信長就不僅可以獲得新的封地,更為重要的是他將打通整個中部的貿易網路,家主勢力的擴張必然要以思路的轉變為根本,武田信玄的目標在於透過打通貿易網路從而將封臣之間的貿易關係和資本流動進行控制,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不僅新得到封地的封臣會支援他的後人,原來的勢力也將臣服於後人。透過法制改革強大武田信玄所希望的是控制資本流動再控制家臣,這便是西進的目標,所以在武田義信的角度看來為什麼要如此做,這就是因為他認為只要他選擇了支援家臣們的想法,將武田信玄逼迫退位,自己向關東地區發展就會獲得穩定的支援。向西則有利於家主、向東則有利於家臣這種方向的根本不同造就了武田義信的叛亂,可他低估了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父親也是透過背叛他的父親武田信虎取得地位的,這樣一來嫡長子的離世為武田信玄的繼承戰略造成了巨大的困擾。無奈之下他為什麼選擇了武田勝賴,因為此時的武田勝賴已經具有了身份上的優勢,即他成為了信濃眾的首領,武田信玄寄希望於信濃眾的力量壓制甲府眾來形成他的強勢地位,但是這樣的安排無奈中撕裂了武田家的內部團結,造成了未來局勢的危局。當武田信玄死後,諏訪勝賴繼承了位置,也同時成為了武田家主武田勝賴,但這一繼位為武田勝賴帶來一個惡果,武田勝賴需要證明自己的地位是有價值的,這導致他不斷的發動戰爭攻伐,在前期他取得了勝利,可這種勝利的成果反而使得讓他與家臣的關係更加曖昧。即家臣們需要一個弱化的家主出現,家主的強勢表現讓家臣內心反而希望他輸掉,探查到家臣意見的武田勝賴則更是要不停的取得成功,所以在進退之間,武田勝賴已經失去了“退”字,只能一味的發動攻勢,這造成了織田信長的壓力增大。織田信長要與武田勝賴決一死戰,那麼為什麼武田勝賴在長筱合戰中失敗呢?最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武田勝賴沒有得到更多的家臣支援並且處於農忙季節,這造成他能夠募兵去前線的數量不多,但反過來說他亦沒有在長筱合戰中喪失所有的軍隊、第二個原因在於戰爭的本質發生了變化,織田信長對於戰爭可以有進退的選擇,也就是他可以在戰爭中決定攻守變化,甚至說他不一定非要在這場合戰中擊敗對手,而武田勝賴在此時已經必須擊敗他的對手,如果他不能擊敗織田信長就會造成自己的威信掃地。這讓武田勝賴只有一個“攻”字可選了,這意味著織田信長只要複製白起與趙括的戰爭就可以了,所以為此織田信長挖設了大量小堡壘又預製了大量的鐵炮,形成了區域性的堡壘與攻堅戰,武田勝賴的軍隊進攻的並不是普通陣地,而是加強修建的陣地。這造成了武田勝賴的被動,第三個關鍵就是在於戰爭中武田家內部家臣與家主的關係已經變得微妙,綜合的條件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武田勝賴的戰敗。那麼是否說發生在1575年長筱合戰後武田家就快速滅亡了呢?並非如此,長筱合戰後雖然武田勝賴威信大減,可他在之後與北條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雖然沒有壓對寶卻也維持了與上杉家的穩定,至到1582年時武田家才最終被攻破。並且在這一年似乎武田家的家臣突然集體的背叛了武田勝賴,那麼在這中間他做了什麼事情讓所有家臣都背叛了他呢?這便是他失敗的真相,他修建了——新府城。一座城池的修建為何會讓他衰敗呢?因為這標誌著他新戰略的實施,新府城位於整個武田領地的核心地帶,武田勝賴在失敗後決定變法改革,他的改革是學習織田家那樣去透過資本流動來控制家臣,這個錯誤的決定使得他與原本家臣的緊張關係變得更加緊張。武田勝賴認為自己已經無法控制家臣,所以更加激進的想透過控制貿易的方法來控制資本流動進而控制家臣的手段,徹底點燃了家臣對他的不滿,這就是為何武田家會突然瓦解的關鍵。所以從一個綜合的角度看來,武田勝賴為什麼失敗?他失敗的關鍵在於他的父親和兄弟在繼承和戰略方向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這種分歧使得兄弟想要拉攏家臣去打壓父親武田信玄,造成武田信玄放棄了兄弟武田義信,讓原本沒有繼承權的武田勝賴成為繼承者。在這種基礎上,他已經變的很尷尬,他所代表的信濃眾與甲府眾之間的矛盾他很難調節,就只能依靠擴張取得優勢,在失敗後擴張的道路自然減弱,內部的矛盾則快速增加,在這種情況上他想要透過賭博去實現改革,但是這種改革是將壓制家臣利益的。這種改革自然遭到反對,造成的結果就是武田勝賴突然變得眾叛親離,最終崩潰。那麼如果將所有的失敗都歸罪於武田勝賴似乎並不太公平,真正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武田家的改革和擴張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加強了家主的力量,但是這種力量的加強亦是在擴張的基礎上,一旦擴張減弱就自然也會造成隱患。最終極盛一時的武田家覆滅。

  • 9 # 川軍六十六師馮天魁

    楊士奇之子

    楊士奇是明王朝宣德內閣的首輔,與楊浦,楊榮合稱為三楊,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智囊團,但楊士奇卻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教子無方。

    楊士奇之子楊稷為人傲橫,曾經因施暴殺人。之後各位御史相繼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予加法,但把罪狀給了楊士奇。隨後有人再次告發楊稷橫虐的數十件事情,楊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辭。

    這是因為楊士奇教子無方,虎父犬子,最終導致了“三楊內閣”的倒臺,宦官王振離專權又更近了一步,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禍根。

    這才是真正的坑爹。

  • 10 # 最愛下雨你好的啊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在歷史上卻出現了不少虎父犬子:父輩縱橫捭闔,英雄一世,成就大業;兒子卻庸碌無能,不思進取,甚至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父與子才能、功業有天壤之別,頗令人驚奇與嘆惋。

    1、趙奢和趙括

    趙奢,生卒年不詳,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戰國八將領之一,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奢被任命為將軍,跨進軍事行列。他帶兵攻取了齊因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大敗秦軍,一戰成名。此次戰役,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被後人列為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趙奢作為良將,有著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問家事,”與士卒感情極深,戰士皆願為之效命。在作戰中,他執法如山,賞罰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帶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勁旅。曹操曾說:“苦者趙奢、竇嬰為將也,受財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可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

    然而,如此英雄一世的名將,卻生出了趙括這樣一位只知紙上談兵的敗家子,最終葬送了趙國。趙括也叫馬服子,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父子差別之大,令人扼腕!

    2、贏政和胡亥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前246年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雖然其暴虐頗受史家及後人詬病,但他的巨大歷史功績則無人懷疑,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前207),在位時間:前209—前207年。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在老師趙高的幫助下,聯絡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害死了哥哥扶蘇,登上了皇位。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兄弟大臣,使秦始皇的各項暴政得到了變本加厲的發展,引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二世為人昏庸,“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藉機把持朝政,後來甚至逼秦二世自殺。秦二世死後,以平民之禮安葬。不久,秦朝滅亡。

    3、劉邦和劉盈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評價劉邦是位“高明的政治家”;西方著名史學大師約瑟·湯因比認為他是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偉大帝王之一。

    漢惠帝劉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為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後期處處受母親呂后牽制,以至最後抑鬱而終,享年僅24歲,葬在安陵。惠帝死後,呂后進行了長達8年的專權統治。

    4、劉備和劉禪

    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少時家貧,曾以販鞋織蓆為生。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劉備在歷史上很難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相提並論,但是從他在三國亂世創造的不俗業績來看,他應該是三國時代的一大英雄!他具備了胸懷大志、能屈能伸、臥薪嚐膽、破釜沉舟、寄人籬下而養精蓄銳,逢場作戲而又有忠義情感這些成就大業所必不可少的素質。因此為曹操所懼怕,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時,才有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著名論斷。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軍國大事先後全權委任於諸葛亮、蔣琬等人,自己沒有什麼表現。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幾年後去世。

    後世以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來諷刺那些庸碌無能之輩,就是從他身上來的,還有那個“樂不思蜀”的成語。

    5、宇文邕和宇文贇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鮮卑族,字羅突,公元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為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建德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眾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於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宇文邕是中國歷史是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北周宣帝宇文贇(559年-580年),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子,北周第四代皇帝(578年-579年),在位只有一年,時年22歲。他是個暴虐荒淫的皇帝。宇文贇即位前,父親武帝對他管教極為嚴格,曾派人監視他的言行舉止,甚至只要犯錯就會嚴厲懲罰。宣政元年(578年)武帝去世後,宇文贇即位,沉湎酒色,最後甚至五位皇后並立,又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大象元年(579年)宣帝禪位於長子宇文衍,他本人則在禪位後次年去世,時年二十二歲。去世後次年,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自立,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6、司馬炎和司馬衷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同年12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於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由於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經濟措施,使農業生產逐年上升,國家賦稅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僅平吳之後不到三年時間,全華人口就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

    晉惠帝司馬衷(259~306),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晉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267)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嗣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賈后殺楊駿,掌握大權。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篡奪帝位,以之為太上皇,囚於金墉城。後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相傳被越毒死。晉惠帝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昏庸無能的皇帝。

    7、李世民和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和藝術家。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範和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唐高宗李治(628~683) ,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字為善。649年,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即位後納武則天入宮為昭儀,不久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顯慶(656~661)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聖”。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唐高宗身體不好,性格上也非常懦弱,典型的碌碌之輩,這就給武則天的篡權創造了機會。

    8、王建和王衍

    王建(847-918)五代十國時前蜀皇帝,903—918年在位。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少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生,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為養子。後分典神策軍。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891),攻佔成都,殺陳敬瑄、田令孜。乾寧四年(897),破梓州(東川節度使治所),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覆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前蜀後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後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死時28歲。

    9、孟知祥和孟昶

    孟知祥(874~934),中國五代時後蜀的建立者,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後唐莊宗李存勖稱帝時,以他為太原留守。後唐同光三年(925),李存勖滅前蜀,孟知祥受任成都尹,充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他任用良吏,免除苛捐雜稅,安集流散,使蜀中逐漸安定。長興三年(932)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次年,後唐明宗任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又封他為蜀王。後唐應順元年(934)稱帝,是為高祖。國號蜀,年號明德,史稱後蜀,建都成都。同年卒。

    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贊,字保元。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歲。孟昶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後蜀國勢強盛,將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但是他在位後期,沉湎酒色,不思國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連夜壺都用珍寶製成,稱為七寶溺器。朝政十分腐敗。後蜀廣政三十年(965年),宋師在大將王全斌的指揮下以兩路伐後蜀,蜀軍與宋軍在劍門關外進行一場大戰,蜀軍全軍覆滅,後蜀精兵被全殲,滅亡之勢已不可免了。宋軍包圍成都府,孟昶投降,後蜀滅亡。孟昶被俘後被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在汴京。次年即965年,孟昶鬱鬱而終(一說被宋太宗毒死)。

    10、李文忠和李景隆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盱眙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12歲時母死,父李貞帶他投奔朱元璋,被收為養子,改姓朱。《明史》說他“頗好學問……通曉經義,為詩歌雄俊可觀。”19歲為將,破張士誠、平浙江、徵福建“驍勇冠諸將”,28歲恢復李姓。明初北征,他7次出塞,俘虜元順帝嫡孫和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等。洪武三年(1370年)封曹國公,執掌左都督府,兼領國子監。李文忠為人正派,敢於直言,因苦諫朱元璋少殺人、減宦官等,屢遭斥責,遂憂鬱成疾而死。太祖“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

    可惜這位名將又生了位趙括式的兒子。李景隆小字九江,文忠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他代為大將軍,率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結果兵敗而回。帝認為委任他的權力還輕,又讓他統率大軍六十萬,復大敗。燕軍渡過長江,他奉命出使燕軍,請求割地講和。燕兵進駐金川門,他開門迎降。成祖即位。封他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為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1404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彈劾他圖謀不軌,被軟禁家中,永樂末死。

    在中國古代,權力、地位、財富等往往是父死子繼,並且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一些帝王將相在繼承人問題上幾乎別無選擇,這樣就使得上述犬子們得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創業難,守業更難,在錦衣玉食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這些紈絝子弟卻大多因不學無術,庸碌無能,根本沒有能力守住父輩創下的諾大家業,因此,敗家亡國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不過這些歷史的教訓直到今天仍有人在重蹈覆轍,比如一些曾如日中天的家族企業,之所以日漸式微就是因為任人唯親,父子相傳。

    虎父犬子,可憐可笑,可悲可嘆!

  • 11 # 雯雯聊熱劇

    第一對: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這絕對是排第一的,至少在我這裡是,張作霖生前的何等的威武霸氣,從一個草莽奮鬥到東北王的地步,建立奉軍,創辦東北講武堂,建立東北軍事基地,發展東北經濟,這麼牛的人物為何生出了這麼慫的兒子呢?張學良丟東北,一槍沒放,就離開了東北,真的是虎父犬子啊。

    第二對:劉備父子

    劉備生前也算是一個英雄吧,一步一步的建立蜀國,禮賢下士,仁義,重義氣,但是他兒子劉禪似乎就是真的不爭氣,扶不起的阿斗就是的劉禪的評價了。後來劉禪被司馬昭抓去,還開心的對司馬昭說樂不思蜀。就連司馬昭都感嘆,當年趙雲七進七出就為了救這貨啊!

    第三對:趙奢父子

    趙奢和趙括這兩人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什麼是紙上談兵,趙奢的本事就不用說,其實趙括還是有點自己是戰略思想的,只不過太年輕了。

    第四對:李世民父子

    李世民生前可謂縱橫一生,對內統一,對外征服四方,被稱為天可汗,在位期間更是勵精圖治,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況,但是他兒子李治就好像沒有李世民這麼厲害了,他體弱多病,寵幸武媚娘,最後江山也落到了武媚孃的手中,連自己的親生女兒也保不住。

  • 12 # 全景商丘

    曹操和曹丕、曹植和曹衝。

    蘇洵、蘇轍和蘇軾。

    李淵、李世民。

  • 13 # 遙望燕園

    劉邦生了八個兒子,其中的兩個先後登上帝位,雖然歷史對後一個皇帝的評價比前一個高,但實際上,兩個兒子的領導力,都遠遠趕不上劉邦。

    劉邦與劉盈、劉邦與劉恆,從領導力上說,可以算是虎父犬子了。

    漢孝惠帝劉盈始終解不了人彘事件的心理壓力。

    劉盈繼位不久,被呂太后叫到豬圈中觀賞「人彘」。

    當時的劉盈第一次聽說「人彘」,不明白是什麼,就問左右的人。他問了,左右也不能不答,便把人彘的生產流程,細緻地給劉盈講了一遍。

    斷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

    劉盈一聽,豁,我的母后太有創造力了,這麼殘忍的刑罰都想得到,真是女中豪傑啊!暗暗地在心裡為母后點了個贊,劉盈繼續問,這誰啊,這麼倒黴,被做成了「人彘」?

    聽聞是戚姬,劉盈氣憤不已,大哭起來,然後就病倒了。一年後,劉盈仍舊起不來床,派人給母后呂雉捎話——

    「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一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就能叫劉盈棄天下臣民於不顧。這責任心也太差了吧?還有什麼資格當天下人的君主呢?

    其實,劉盈的父皇劉邦也曾遇到過類似的危機,但劉邦只用幾句話便化解了。看來,劉盈既沒遺傳到劉邦的領導能力,也沒學到劉邦的領導能力。

    在劉盈還是太子的時候,項羽眼看打不過劉邦,就想出個損招,就把劉邦的老父親請了出來,請到兩軍陣前,綁到高處。

    劉邦遠遠地看到自己的父親被項羽綁在大木頭上,木頭下邊就是一個巨大的鼎,鼎下是熊熊燃燒的幹木頭,鼎裡應當是煮沸的水。

    劉邦知道,如果自己不投降,以項羽的殘暴,必然會把自己的父親扔進油鍋之中,煮了。

    可如果自己投降,自己的父親也未必能活,跟著自己的這些兄弟以及原在櫟陽的太子劉盈,也都可能會死。

    劉邦簡單地斟酌了一下,就想好了應對的臺詞——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這時候的劉邦,所面臨的危機,可遠遠大於劉盈面對人彘時的危機啊!

    劉盈要面對的,只是小媽被折磨,劉邦面對的,是親爹被折磨。

    雖然在倫理上,戚夫人是劉盈的母親,但畢竟是既沒血緣關係又沒養育之恩的母親,而劉邦面對的,是生自己養自己的親生父親,親生父親就被項羽綁在那裡,自己一點救下來的法子都沒有。

    再者,把戚夫人推上絕路的,是劉盈的親生母親呂雉,作為兒子,劉盈總是不能公開和親生母親做對吧?而即將把劉太公推上絕路的,是劉邦自己,如果劉邦低下頭,投降,或許真能救劉太公一命。

    所以我說,劉邦面臨的壓力,遠遠大於劉盈,但劉邦並沒覺得自己不配治天下。

    幾年以後,劉盈在無度的飲酒和無節制的性生活中走完了自己短暫而脆弱的一生。劉恭繼位,呂后稱制。

    又幾年,呂后去世,功臣和劉氏諸王誅諸呂,劉邦的四兒子劉恆繼位為帝。

    漢孝文帝劉恆連馮唐的一句大實話都承受不了。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劉恆算是一位很有成績也很有口碑的帝王,但劉恆的領導力,還是與父親劉邦有非常大的差距。

    有一天,劉恆乘著馬車,走過馮唐的身邊。劉恆見馮唐已經很老了,但還只是一個郎官,就關切地問——

    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

    翻譯成現代漢語,便是——

    「老人家故鄉哪裡啊?高壽啊?怎們還只是一個郎官啊?」

    馮唐一一如實回答。劉恆聽說馮唐老家在趙地,就問馮唐知不知道李齊將軍,並誇獎李齊將軍,說李齊將軍棒棒的,很厲害。

    馮唐說自己知道李齊將軍,但李齊將軍還稱不上棒,跟趙牧廉頗差老遠了。

    劉恆就得瑟上了,以一副不得志的口吻說——

    「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

    翻譯成現代漢語,便是——

    「要是我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大將軍,我還會為匈奴的事犯愁嗎?」

    劉恆說完,本以為郎官馮唐會誇讚「聖上聖明、陛下求賢若渴、皇帝生不逢時」之類的話出來,結果馮唐說出的竟是——

    「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便是——

    「就算陛下你遇到廉頗、李牧,陛下也用不好。」

    劉恆聽完,很氣憤,罵了一句,就跑開了。

    劉恆這心理承受力,也真是差得很,跟他二哥劉盈有一拼了,跟父親劉邦完全沒法比!

    要知道,劉邦曾被人當面斥責為「桀紂之主」,但劉邦也只是笑笑,不生氣,並因此而忌憚罵自己為桀紂的人。

    那個罵劉邦的人叫周昌。

    有一次,周昌去找劉邦談事情,見到劉邦後,劉邦正摟著戚姬,戚姬就是咱們前邊提到的被做成「人彘」的女人,是劉盈的小媽,也正是「人彘」時間,導致劉盈棄天下臣民於不顧。

    周昌見不得這事,拂袖而去。

    劉邦就追了出去,周昌繼續跑,劉邦繼續追。追著追著,劉邦總算把周昌追上了,按倒,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周昌——

    「我何如主也?」

    周昌耿耿著脖子,硬氣地說——

    「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看到了吧?劉盈和劉恆,心理承受力有多差!

    從劉邦和劉盈、劉邦和劉恆兩對兒父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家天下是多麼地不靠譜。

    老子的領導能力再強,也無法透過體液傳播把領導能力傳給兒子。

    莫不是染色體減數分裂的時候,攜帶超強領導能力的基因的那一份都硬生生地變成了養料,供沒領導能力的那一份生長髮育了?

    ps.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張丞相列傳》、《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 14 # 今聞古史

    書上說:“虎父無犬子。”書上又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書上還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然而,在很多時候,這些說法都是錯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當然出現了班彪和班固,周勃和周亞夫,蘇洵和蘇軾等父子代代相傳,甚至兒子青勝於藍的佳話,也出現過許多老子英雄兒子軟蛋一代不如一代的遺憾。以下列舉幾個代表,您往下看:

    趙奢和趙括

    毫無疑問,這對父子倆名氣最高,他們完美地詮釋了“虎父犬子”的含義。趙奢是戰國晚期趙國最有名的將軍。那時候,秦國一枝獨秀,隱隱有吞沒六國之意。可是,趙奢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擊敗了強大的秦軍。在那以後,秦軍不敢輕易進犯趙國。直到趙奢死後,秦軍才敢再次攻打趙國。

    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在父親的薰陶下,趙括自幼就熟讀兵書。談及戰陣佈設之道,連趙奢都不是他的對手。然而,也就如此而已。由於缺乏戰場經驗,不懂隨機應變,趙括在擔任趙軍主將後,與秦國名將白起決戰於長平——對,結果你們都知道了。趙括戰死,40餘萬趙兵投降,後被白起無情坑殺。在那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嬴政和胡亥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當年,他親理朝政後,用了10年的時間,就秋風掃落葉一般,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國家——秦朝。這一年,嬴政才39歲。

    胡亥是嬴政的第十八子。按理說,秦始皇死後,皇帝位置應該屬於太子扶蘇的。可胡亥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扶蘇在內的兄弟姐妹20餘人,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那又如何?胡亥只當了兩年皇帝,就把秦始皇開創的龐大帝國給敗了。胡亥本人也被趙高的心腹逼迫自殺。真是一個“敗家子”。

    劉邦和劉盈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即漢高祖。劉邦是地道的農民出身。他在幾個窮哥們的幫助下,投身秦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滅掉了曾經強大無比的秦國。隨後,又擊敗了項羽等人,開創了400多年的漢朝。

    多年以後,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邦建立了如此巨大的功業,他的兒子劉盈卻堪稱懦弱無能甚至昏庸。所以,劉盈當皇帝后,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強勢的母親呂后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劉盈雖然懦弱,人卻並不壞。當他母親呂后殘害戚夫人時,他禁不住悲痛大哭,對呂后說:“此非人所為。”怎麼說呢,劉盈是一個好人,不是一個好皇帝。

    劉備和劉禪

    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不知道真假。可在漢朝末年,軍閥混戰的時代,這樣的身份並沒有什麼用。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劉備只能是顛沛流離,到處投靠諸侯。劉備雖機權幹略不及曹操,卻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在諸葛亮等人的輔助下,終於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鼎。

    劉備的兒子劉禪就差得遠了。劉禪昏庸無能,毫無擔當大任的潛質。對於這一點,劉備心知肚明。那一年劉備在白帝城,臨終託孤,他要諸葛亮輔助劉禪,覺得實在不行的話,就取而代之。劉禪可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啊。但凡劉禪有一點成材的氣象,劉備會這麼說嗎?

    不幸而言之。劉禪繼位後,繼續過著昏庸的日子,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沒用。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很快就被魏國滅了。劉禪率部投降,受封為安樂公。他還是毫無亡國之恥,“此間樂,何思蜀”——“樂不思蜀”的成語誕生了。

  • 15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戰國時期趙奢和趙括

    趙奢是戰國後期名將,被趙王封為馬服君,因在閼與大破秦軍而名震七國。趙奢不循私情,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言兵事,聰明強識,自認為天下無敵,但是僅記書本,並無實踐經驗。趙奢認為趙括拿打仗當兒戲,只會“紙上談兵”,所以他憂慮地對妻子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者必括也。”而他的憂慮,最終得到應驗。趙奢死後,趙括被趙王任命為將,果然在長平之戰大敗於秦軍,為秦軍所殺,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2、秦始皇和胡亥

    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大秦帝國的建立者,繼承了祖祖輩輩的一統大志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並且確立了古代中國的基本版圖。他一生的主要功績有:統一六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在全國實行中央集權制。以後歷朝歷代的中央集權制度都是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為藍本的。

    但是……他的繼任者胡亥就是個典型的敗家子了:首先胡亥的繼位就很不光彩,他是被太監趙高和丞相李斯矯旨推上皇位的,可以說是他害死了大哥扶蘇。再者他繼位之後大肆屠殺兄弟姐妹,實行的暴政更是變本加厲,這才導致秦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葬送了自己父親秦始皇留給自己的大好基業。最後他是被擁立自己的趙高所殺,也算自食惡果。

    3、劉邦和他的兒子劉盈

    劉邦在歷史上也很出名,他是漢朝的開創者,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從一個小小的無賴亭長到入主關中、一統天下完全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他雖然被許多人看成是“小人”但是卻能審時度勢、任賢使能,而且他還及能籠絡人心,這讓他在秦末的亂世中崛起,手下聚集了蕭何、張良等謀士,還有韓信、樊噲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使得劉邦在後來的楚漢之爭中漸漸佔據優勢,最後逼得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漢高祖劉邦可謂是個當皇帝的好材料,為了保住大漢千秋萬代的統治,他還特意與群臣殺白馬而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做了幾年皇帝之後就駕崩了,他的兒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劉盈生性軟弱,完全不像是皇家子弟該有的性格和膽識,這導致他任由母親呂后擅權干政,在位之時可以說他完全是被其目呂后操縱的傀儡皇帝,而且到了後來他竟然是被母親氣死了。他一死呂后就打著“臨朝稱制”的旗號統治天下十幾年,在此期間她依仗權勢做了很多違背劉邦意願的事情。

    4、劉備和劉禪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大家一定都看過,以《三國》為題材的電視劇也不知道拍了多少部了,所以“劉備”和“劉禪”大家也不會陌生。

    劉備,字玄德,西漢皇室後裔,蜀漢昭烈皇帝。他在年輕時即立志“匡扶漢室”,他先結識了關羽和張飛,後來又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然後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延續漢家香火。但是劉備稱帝后第三年就因為討伐東吳大敗而歸之後病逝於白帝城,臨死前他讓兒子劉禪繼位,並且託孤諸葛亮。

    劉禪繼位之後,一切都聽命於諸葛亮,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援其北伐。諸葛亮死後他寵信宦官黃皓等人,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於成都投降,成了名副其實的亡國之君。後來劉禪面對晉武帝司馬炎的詢問,竟然回答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言,“樂不思蜀”這一成語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5、晉武帝司馬炎和他的兒子 晉惠帝司馬衷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晉朝開國皇帝(265年—290年在位),265年襲封晉王。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建都洛陽,年號泰始。在位之初,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頒行戶調式,使得人口增殖,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公元280年,晉滅吳,實現全國統一。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其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是歷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他的智商比正常人低,所以他根本不能處理政務統治國家,並且他一切都聽自己的皇后賈南風的,這樣“賈后亂政”就出現了。後來更是因為“賈后亂政”才導致了“八王之亂”,為西晉的滅亡埋下禍根。賈后死後被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於公元307年去世。

    6、明代李文忠和李景隆

    李文忠是明初開國名將,被賜國姓“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後來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後擊敗天完軍,名聲大震,其驍勇善戰的才能為諸將之首。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後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征討元朝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

    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然而李景隆胸無大志,無才無德,並未像其父一樣建功立業,反而親手葬送了朱元璋的寶貝愛孫朱允炆的天下。

  • 16 # 水木快快刀

    張作霖和張學良

    張作霖被譽為亂世梟雄,統治東北幾十年,身高一米六二的他被蘇聯和日本稱為壓不倒的小個子。作為一方霸主,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十分值得肯定,他所統治的東北地區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富庶的地方。他一手拉扯起來的東北軍達到30萬人,不但糧餉充足,而且擁有當時中國最精良的裝備。

    北伐戰爭時期,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從前線回來,因為戰況不利,他勸父親不要和南方打仗。張學良說:現在日本人就盼著我們打仗,若是我們去前線打仗,日本人潮我們後方,我們打不過日本人的!

    張作霖聽了大怒,直接拍著桌子叫到:老子有30萬東北軍,我才不怕日本鬼子,他們日本人撐死了在南滿有13000人。要想收拾他們,我把遼寧各縣的縣長、公安局長召集起來開個會,三天就把他的鐵路扒了。東北軍先打重鎮大連旅順,他13000人怎麼跟我打?我怕什麼日本鬼子?”

    從張作霖父子的對話來分析,他們都對日本人在東北的活動有所警覺。不過,張作霖雖然是個沒讀書的粗人,但是聽他在盛怒下的一通話,我們可以知道他對付日本人還是有一套的,所以十分有底氣。

    相比之下,張學良則顯得對日本人心中無數,閱歷遠不如父親張作霖。張作霖死後,他的兒子張學良繼承了他的基業。然而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918事變,由於日本人對侵略東北蓄謀已久和張學良實施不抵抗政策的雙重原因,很快東北全境12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淪陷,這相當於日本國土的3倍多。

    狄仁傑和狄景暉

    狄仁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狄光嗣,小兒子叫狄景暉。狄光嗣時任司府丞,為官廉正,克盡職守,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清官。但是狄仁傑的小兒子就沒有這麼爭氣了。

    《舊唐書》上說狄景暉其人頗貪暴,為人所惡。狄景暉剛當官時,還比較謹慎,然而隨著官位的不斷晉升,就不能自已。特別是在升任幷州魏功參軍之後,更是生活不儉,激起當地群眾的嚴重不滿。

    狄仁傑在任幷州刺史時,當地人民曾為他立了一座碑,後來狄景暉在幷州胡亂攪和,鄉民就把狄仁傑的碑砸了。狄仁傑察覺後,非常氣憤,斷然罷其官職,停其俸碌。

    不少大臣一再為狄景暉說情,希望狄仁傑給兒子一個知過改錯的機會。狄景暉也跪在父親面前揮淚求饒,並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傑仍然堅持貶子官職不變,並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賢者當舉,貪者當罰。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趙奢和趙括

    趙奢,生卒年不詳,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戰國八將領之一,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

    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奢被任命為將軍,跨進軍事行列。他帶兵攻取了齊因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大敗秦軍,一戰成名。

    此次戰役,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被後人列為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趙奢作為良將,有著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問家事,”與士卒感情極深,戰士皆願為之效命。在作戰中,他執法如山,賞罰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帶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勁旅。

    然而,如此英雄一世的名將,卻生出了趙括這樣一位只知紙上談兵的敗家子,最終葬送了趙國。趙括也叫馬服子,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父子差別之大,令人扼腕!

    秦始皇和秦二世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前246年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

    雖然其暴虐頗受史家及後人詬病,但他的巨大歷史功績則無人懷疑,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前207),在位時間:前209—前207年。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在老師趙高的幫助下,聯絡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害死了哥哥扶蘇,登上了皇位。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兄弟大臣,使秦始皇的各項暴政得到了變本加厲的發展,引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二世為人昏庸,“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藉機把持朝政,後來甚至逼秦二世自殺。秦二世死後,以平民之禮安葬。不久,秦朝滅亡。

    宇文邕和宇文贇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鮮卑族,字羅突,公元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為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建德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眾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於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宇文邕是中國歷史是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北周宣帝宇文贇(559年-580年),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子,北周第四代皇帝(578年-579年),在位只有一年,時年22歲。他是個暴虐荒淫的皇帝。宇文贇即位前,父親武帝對他管教極為嚴格,曾派人監視他的言行舉止,甚至只要犯錯就會嚴厲懲罰。宣政元年(578年)武帝去世後,宇文贇即位,沉湎酒色,最後甚至五位皇后並立,又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大象元年(579年)宣帝禪位於長子宇文衍,他本人則在禪位後次年去世,時年二十二歲。去世後次年,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自立,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劉邦和劉盈

    劉邦(前256-前195),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漢惠帝劉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為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後期處處受母親呂后牽制,以至最後抑鬱而終,享年僅24歲,葬在安陵。惠帝死後,呂后進行了長達8年的專權統治。

    劉備和劉禪

    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少時家貧,曾以販鞋織蓆為生。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劉備在歷史上很難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相提並論,但是從他在三國亂世創造的不俗業績來看,他應該是三國時代的一大英雄!他具備了胸懷大志、能屈能伸、臥薪嚐膽、破釜沉舟、寄人籬下而養精蓄銳,逢場作戲而又有忠義情感這些成就大業所必不可少的素質。因此為曹操所懼怕,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時,才有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著名論斷。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軍國大事先後全權委任於諸葛亮、蔣琬等人,自己沒有什麼表現。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幾年後去世。後世以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來諷刺那些庸碌無能之輩,就是從他身上來的,還有那個“樂不思蜀”的成語。

    司馬炎和司馬衷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同年12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於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由於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經濟措施,使農業生產逐年上升,國家賦稅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僅平吳之後不到三年時間,全華人口就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

    晉惠帝司馬衷(259~306),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晉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267)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嗣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賈后殺楊駿,掌握大權。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篡奪帝位,以之為太上皇,囚於金墉城。後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相傳被越毒死。晉惠帝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昏庸無能的皇帝。

    王建和王衍

    王建(847-918)五代十國時前蜀皇帝,903—918年在位。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少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生,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為養子。後分典神策軍。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891),攻佔成都,殺陳敬瑄、田令孜。

    乾寧四年(897),破梓州(東川節度使治所),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覆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前蜀後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後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死時28歲。

    李文忠和李景隆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盱眙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12歲時母死,父李貞帶他投奔朱元璋,被收為養子,改姓朱。《明史》說他“頗好學問……通曉經義,為詩歌雄俊可觀。”19歲為將,破張士誠、平浙江、徵福建“驍勇冠諸將”,28歲恢復李姓。明初北征,他7次出塞,俘虜元順帝嫡孫和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等。洪武三年(1370年)封曹國公,執掌左都督府,兼領國子監。李文忠為人正派,敢於直言,因苦諫朱元璋少殺人、減宦官等,屢遭斥責,遂憂鬱成疾而死。太祖“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

    李景隆小字九江,文忠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他代為大將軍,率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結果兵敗而回。帝認為委任他的權力還輕,又讓他統率大軍六十萬,復大敗。

    燕軍渡過長江,他奉命出使燕軍,請求割地講和。燕兵進駐金川門,他開門迎降。成祖即位。封他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為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1404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彈劾他圖謀不軌,被軟禁家中,永樂末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話“好男有福一身毛,好女無毛一身膘”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