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渠成談史

    宋政府對海外貿易採取了務實思路,對朝貢貿易加以抑制。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朝廷聽從廣州官員的建議,立法限制各國朝貢使團的規模:“每國使、副、判官各一人,其防援官,大食(阿拉伯帝國)、注輦(印度半島古國)、三佛齊(蘇門答臘)、闍婆(爪哇)等國,勿過二十人;占城(印度支那古國)、丹流眉(馬來半島古國)、渤尼(汶萊)、古邏(奎隆)、摩迦(麥加)等國,勿過十人。並來往給券(通行證)、料(物資)。廣州蕃客有冒代者,罪之”。南宋時,高宗下令商船不得“擅載外國入貢者”,否則將處以“徒二年,財物沒官”的懲罰;宋孝宗也有回絕朝貢的詔令:“比年以來,累有外國入貢,太上皇帝衝謙弗受,況朕涼菲,又何以堪?自今諸國有欲朝貢者,令所在州軍以理諭遣,毋得以聞。”

    與此同時,宋王朝對民間的互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宋朝君主相信,“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貫)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宋人將從海路進行的互市稱為“市舶”,發達的市舶,可以讓政府獲得豐厚的商稅收入,何樂而不為呢?也正因為這樣,宋王朝有意弱化了經濟上得不償失的朝貢貿易——顯然,如果海外諸國得以朝貢的名義來華貿易,勢必衝擊民間的外貿總量,進而影響到朝廷的抽稅。這是宋王朝不希望看到的。

    宋政府也鼓勵海商招徠蕃商來華貿易,“蕃商有願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對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貢獻的海商,宋政府還會賜予官職。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

    繁華的海上貿易

    宋王朝先後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設立“市舶司”,負責抽解(抽稅)、博買部分進口商品、維護港口、發放“公憑”(貿易許可證)、禁止走私等事務,職能相當於今日的海關;又在秀州、溫州等港口設立二級機構“市舶務”,還在一些縣鎮設定三級機構“市舶場”。海商只要到這些機構登記,領取“公憑”,便可以販運商貨出海。

    憑著遙遙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宋朝船塢造出的多桅船,桅杆裝有轉軸,可以自由放倒、豎起,其中用於遠洋航行的木蘭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船艙之內可以養豬;還有更大的巨船,“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指南針技術與豐富的航海經驗,宋朝海商將他們的商船開至南洋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駛入孟加拉灣,然後入印度洋,經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與波斯灣,再沿著阿拉伯半島海岸進入紅海,或越過蘇伊士地峽入地中海。原來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線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紀時,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宋政府也鼓勵海商招徠蕃商來華貿易,“蕃商有願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但不允許“擅載外國入貢者”,宋王朝輕朝貢、重通商的近代品質,從這裡可見一斑)。對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貢獻的海商,宋政府還會賜予官職。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宋人描述說:“嶺以南,廣為一都會,大賈自占城、真臘(今高棉境內)、三佛齊、闍婆,涉海而至,歲數十柁。”這是廣州港繁華商貿的寫照。泉州港的繁榮不讓廣州,“泉南地大民眾,為七閩一都會,加以蠻夷慕義,航海日至,富商大賈,寶貨聚焉。”

    從海外諸邦進口大宋的寶貨,多是珍珠、象牙、香料、藥材、胡椒等天然產品,而從大宋出口至諸蕃的商貨,則主要為陶瓷、絲綢、紡織品、茶葉等手工業製品,這完全是發達經濟體與落後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結構。每一年,宋朝市舶司從海上貿易中抽稅近二百萬貫,以百分之十的稅率計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進出口總額約為二千萬貫。

    宋政府非常注意保護來華蕃商的利益。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下詔:“有虧蕃商者,皆重置其罪。”紹興十六年(1146年),曾有三佛齊國王投書廣州市舶司,稱近年由於市舶司抽稅過重,“商販乳香,頗有虧損”。宋高宗得悉,重申“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將廣州市舶使袁復降了官職。

    為保護海上貿易與商人安全,打擊海盜,宋政府還在廣州、泉州等港口設立“望舶巡檢司”,在海面上置寨兵。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保護商貿的海上護衛隊吧。廣東近海的溽洲島,便有寨兵哨望、守衛,商船每次行駛到溽洲島附近的海域,“則相慶賀”。為什麼?因為這意味著安全了,這時候,“寨兵有酒肉之饋,並防護赴廣州”。每一年,當來華貿易的商船準備離港歸國時,宋朝的市舶司都會撥一筆鉅款(約三千貫),設宴相送,請他們明年繼續來華貿易。宴會非常盛大,“蕃漢綱首(相當於船長)、作頭、梢工人等,各令與坐,無不得其歡心”。

    一位宋朝詩人寫過一首描述泉州港貿易的詩:“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首詩總是讓我聯想到唐朝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如果說,“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表達了朝貢體制下的政治榮耀,那麼“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體現的便是通商體制下的商業繁華。我喜歡“萬國商”,因為它更有近代氣質。

    早在南宋時,趙汝適出任福建路市舶使兼權泉州市舶使,寫成一部《諸蕃志》。《諸蕃志》記載了東自日本、西至北非、遠及地中海東岸諸國的風土物產、經濟政治,覆蓋了東北亞、東南亞、南海群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義大利半島、東北非等地域,並記錄有自大宋國航海至海外諸國的里程與日程。在趙汝適的《諸蕃志》面前,600年後編寫《海國圖志》的魏源豈敢稱“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從開放到封閉

    在北宋的汴京,有猶太人的聚居點,宋人將他們信奉的猶太教稱為“一賜樂業”,即“以色列”的音譯。在泉州與廣州等口岸城市,則生活著大批阿拉伯人,當地的姓蒲之人,很有可能便是阿拉伯商人的後裔。“蒲”即阿拉伯語“阿卜”的發音。廣州還有很多來自東南亞與東非的黑人,他們是被蕃商當成奴隸販賣到中國的。據宋人朱彧的《萍州可談》記載,“廣中富人多蓄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鬈而黃。”黑人在宋代中國雖為奴僕,但際遇比後來在美洲白人那裡好多了。

    宋政府還在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設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蕃坊自選蕃長,實行自治,他們的生活習慣、風俗、宗教信仰乃至法律,都獲得宋政府的尊重。宋政府又在蕃商集中居住的城市修建蕃學,如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天下大治,四夷響風,廣州、泉州請建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八百年後馬戛爾尼使團向乾隆提出的請求,完全沒有超過宋代已施行的開放政策。

    宋朝的法律明確保護在華蕃商的財產權、遺產繼承權。乾道年間,一位真臘商人不幸死於明州,留下鉅萬遺產,卻沒有親人在側。當時有吏人提出將這筆遺產沒收入官。明州政府不同意,而是“為具棺斂,屬其徒護喪以歸”,將商人的遺體與遺產送回他的國家。真臘國王很受感動,致謝說:“吾國貴近亡沒,尚籍其家。今見中國仁政,不勝感慕,遂除籍沒之例矣。”宋朝也允許蕃商跟華人通婚,前面提到的阿拉伯商人蒲亞里在紹興年間“至廣州,有右武大夫曾納利其財,以妹嫁之,亞里因留不歸”。還有一部分蕃商被吸納進政府當官。

    987年,北宋雍熙四年,宋太宗“譴內侍八人齎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蕃國勾招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珍珠、龍腦;每綱齎空名詔書,於所至處賜之”。十世紀的宋朝皇帝跟十八世紀的英王一樣,派遣特使分赴海外,招徠貿易。南宋時,宋高宗也說,“市舶(海上貿易)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埠通貨賄。”跟諸邦展開海上貿易,乃是宋王朝的“舊法”。

    紹興年間,有一位叫蒲亞里的阿拉伯商人娶了中國仕女為妻,在廣州定居下來,高宗皇帝叫地方政府“勸誘亞里歸國”。是宋朝不歡迎阿拉伯商人嗎?不是的。而是因為,蒲亞里在中國定居後便不再從事外貿了,宋政府希望他回國去招攬蕃商,“往來於運香貨”。當時的西歐在蠻族的統治下,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自然經濟狀態,要不然,中英貿易難說不會提前八百年展開。

    宋政府對海外貿易採取了務實思路,對朝貢貿易加以抑制。與此同時,宋王朝對民間的互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

  • 2 # 龍清雜七雜八

    這個得從唐朝開始說,唐朝盛世大家都知道,來往經商非常繁華,到了宋朝,政府繼續鼓勵農商工,而且南方特別是江南經濟發展非常快速,哪怕戰爭再怎麼打,都沒受到影響。所以說經濟最發達,但是到了後期,基本把原來的底給耗光了。

  • 3 # 臥枕梅聞花

    首先,宋朝的富裕是毋庸置疑的。我就不說什麼GDP佔世界70%之類比較不容易證實的資料了。就拿實打實的資料說話,北宋年間歲入很多在一億兩千貫以上,最高時達到一億六千貫。如果以黃金作為換算單位,再轉成美元,最高時相當於現今約兩千多億美元。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根據《中國經濟史》中的唐、宋每年財政收入的列表可以看出,北宋每年歲入都遠比唐多。宋最高的歲入是唐時最高歲入的三倍。類似資料還有很多。因此,北宋時,華人均GDP是最高的,同時總量也是古代最高的。先說這些情況,是為了打消那些對宋朝富裕的質疑。 宋朝的富裕是有各方面原因的。首先,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到宋代時,中國已經引入了一年兩熟或三熟的水稻品種,糧食產量大增,宋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不禁酒的朝代。而這個舉措的背後是糧食供應的極其充足。 但是,農業只能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不能迅速積累財富。宋朝富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貿易的發達,尤其是海上貿易。海外貿易利潤異常豐厚。舉例來說,南宋時,中國已經擁有製造白糖的技術,當時有《糖霜譜》出版。而同時期的歐洲卻沒有此項技術,一磅白糖可以換取等重的黃金。這充分說明海外貿易可以帶來巨大財富。從目前出土的宋朝海船的遺骸,可以推斷,當時宋海船載重近400噸,除去所需人員、消耗品約200噸,還可載貨200噸。一艘船的運力相當於陸上的70匹駱駝的運力。而宋朝當時有多少船呢?據當時記載,泉州市舶司曾經接到命令,限定一年只准造六百艘船,結果“一不小心”造了一千艘。記住,這只是宋時一個船舶司一年的造船量,是新造的船,而不是擁有的船隻。也就是說,每年都有大量的船隻投入。而當時,宋朝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平衡舵、水密艙已經得到運用。這個優勢一直保持,直到明朝時被西方超過。擁有超級強大的海上貿易能力,路上絲綢之路無可避免地凋零了。其實就是現在海運成本也比陸運成本低。 由於沒有陸上貿易運輸的需求,宋朝實際上對於西域的領土要求沒那麼迫切。唐朝時為了保障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唐王朝其實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了的。在西北的駐軍耗費巨大。比如,在唐時,新疆地區的回鶻人和唐政府關係還算融洽。回鶻更希望的是和唐王朝進行貿易而不是戰爭。同時,唐需要回鶻來幫助維護絲路的暢通。但是,有明確證據顯示,安史之亂後,唐為了鞏固和回鶻的聯盟,(平定安史之亂,唐找回鶻借過兵)付出了巨大的財力,甚至使中央財政吃緊。唐王朝最終放棄西域,終其原因,還是付出大於產出的結果。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宋不需要為維護陸上絲路投入大量財力,這無形為其節約了大量財力。而且不同於唐朝,唐朝時,是大量外華人湧入中國。宋朝時,中國商人已經大量邁出國門。據可靠記載顯示,宋朝商人最遠已經到達北非。 可能有人認為如此豐厚利潤的買賣會不會被官府壟斷。宋朝廷有令:食祿之家,不許與民爭利,不許權貴官吏經營海外貿易,不許官吏私買舶商貨物。……也就是說,嚴禁官員家屬及親信參與外貿,實際上,連大奸臣蔡京都不敢違反這條法令。這和後來的明、清有著天壤之別。明時的隆慶開關不僅所開港口,貿易規模上不及宋朝,更重要的是,明朝是官方資本參與外貿,而嚴禁私人資本參與。這樣,明朝時得利的只是一小部分官商。加上明朝商業稅低,國家也沒有因此受益。 宋朝的商業稅其實是很高的。據當時文書記載,北宋某年間,廣州市舶司年稅收高達700萬貫,也就是700萬兩白銀。而廣州市舶司採用的“什一稅”,稅率高達10%。海貿的稅率高,而對於流動攤販,稅率又極低。這顯然是為了照顧中下階層的商人。這種稅率的設定和現代稅制“殺富濟貧”的特點相符,是一種先進的體現。海貿稅率雖高,但利潤更高,不會阻礙其發展,反而擴充了國庫。因為面向民營資本,避免了壟斷,使得更多的人受益 宋朝終其一朝都是鼓勵商業發展的。商人的地位在歷朝歷代也是最高的,甚至有商人可以參與科舉,可以入仕為官。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劍橋中國史》中論述到:到了晚宋,已產生一個富裕、自覺並對自己鮮明特徵和特殊文化有強烈意識的城市中產階級。同時,以前富商和士大夫之間不可逾越的社會障礙開始崩潰。這遠比明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走得更遠。世界上第一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是荷蘭,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政治權利的國家”。雖然荷蘭後來錯過了工業革命,但現在的荷蘭仍然是世界級的高收入發達國家。《劍橋中國史》中提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條件到晚宋時期已經成熟。 為了促進商業的發展,宋朝有很多今天看來依然新穎的政策和舉措。宋朝就有類似於今天的“退稅”政策。大文豪歐陽修曾解釋過這種政策,(原話不說了)意思就是政府盈利了,不應該把錢財上繳“積為朽壤”,而應該與百姓、商人分享,這樣使商人更踴躍納稅——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致之術也。 再比如,還有類似於現今“國退民進”的政策。宋朝時也有很多公辦的作坊,但盈利情況一直不好,很多甚至虧損。宋朝乾脆把這些作坊私有化了,結果絕大部分作坊反而起死回生。看了國營企業經營比不過私營企業,自古就有啊。同樣促進經濟的措施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 4 # 吳鉤的鉤沉

    簡要說幾句:

    1、在宋代之前,中國的城市經濟一直是受束縛的,這個束縛來自“坊市制”。所謂“坊市制”,是指城市中的居民區(坊)與商業區(市)嚴格分開,坊與市都築有圍牆,交易還有時間限制。這是國家控制城市商業的一項制度表現。但是到了北宋,蓬勃發展起來的城市經濟力量終於衝破了“坊市制”的桎梏。實行了千年之久的“坊市制”終於瓦解。

    2、“坊市制”的終結,又反過來進一步解放了宋代的城市經濟力量。我們看看《清明上河圖》或者《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就可以領略到兩宋都城的經濟繁華了。在宋代的大城市內,不論是北宋的汴梁,還是南宋的臨安城,臨街皆是商鋪,小商販雲集,酒樓歌館遍設,瓦肆勾欄等娛樂業興起,商業廣告滿街。宵禁的慣例也被突破了,有了夜市,“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買早市者,復起開門,無論四時皆然”,簡直就是“不夜城”。

    3、宋代繁榮的商品經濟,造就了一大批富戶,宋真宗朝的宰相王旦說,“京城資產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宋人也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投資意識,一名宋代人觀察到,“人家有錢本,多是停塌、解質、舟舡往來興販,豈肯閒著錢買金在家頓放?”意思是說,宋代的市民如果有了閒錢,不會換成金子在家放著,而是會用來屯積貨物,投資放貸業,或者從事貿易。

    4、宋代的經濟水平也達到有史以來的巔峰,不僅市民經濟、交通網、手工業、海外貿易業高度發達(整個南宋國土的海岸線,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也因應經濟發展之需求,出現了紙幣、櫃坊(類似銀行保險櫃業務)、便錢務(貨幣匯兌機構)、“熱錢”(所謂“豈肯閒著錢買金在家頓放”),城市人口達到20%以上,來自商業稅的國家財政收入甚至超過了農業稅,這是歷史上的破天荒,一個商業社會幾乎呼之欲出了,以至美國的一些漢學家都認為宋代已是中國的“近代初期”。

  • 5 # 王氏思聰

    北宋由於沒有控制西域,所以對外貿易主要靠海運,海運的運輸能力遠超陸運和任何前代,開創並空前優化了海上絲綢之路,宋朝的外貿出超,貿易佔全世界的80%以上,宋朝的稅收總量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值,新中國直到1992年稅收才達到北宋最高的水平。當時世界有八個城市有100萬人口,其中七個在北宋。北宋為何繁榮昌盛?原因有三,一是北宋只佔中原和江南最富裕的漢人地區,沒有負擔。二是宋朝政策平等,寬鬆,對商業和技術不限制,商人地位至少平等。三是,海外貿易的強大,全世界大量的財富湧入宋朝。

  • 6 # 阿健看曼聯

    1、宋朝的地域位置優勢明顯,適於經濟發展,同時,相對貧窮的北方被契丹人或金人或蒙古人佔領,經濟發展相對集中。2、宋朝重文輕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文人墨客思想開放,國家政策相對寬鬆,商品經濟發達。3、歷史的在每一次大分裂後的大集中都會出現盛世,漢朝強盛,唐朝繁華,宋朝富裕。這是歷史的必然發展。

  • 7 # 南牆蹲在牆角下

    宋富 這已早成歷史的定論 其他王朝“抑商” 而惟獨宋例外

    宋初 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 市田宅以遺子孫 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後 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 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 令眾“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 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 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 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 輕民法的傳統做法 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 如鹽法 酒法 茶法等法令 宋代則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 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 而且宋的經濟法令 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 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 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 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 商貿發展迅猛 手工業發展迅猛 使宋朝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 這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銀行可以貸款 異地付款 就算是從近代來看 都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 以地域而言 宋時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 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 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 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

    從手工業看 坑礦 茶鹽 造船 造紙 製糖 紡織 制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 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 產量增加以外 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 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 “單筒井”的開鑿 宋瓷的精良等 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 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 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 使他們投入於商業 手工業中 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採金 銀 銅 鐵 煤等礦藏 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 加工工廠 如 造船廠 造紙廠 印刷工廠 織布廠 火器廠 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 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 中國已懂得用燒煤 鍊鋼 大型手工業則僱傭幾百全職的產業工人 而政府的兩處軍工業聘用八千工人——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了!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一年為例 年產達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 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 此外 礦冶 造紙業 制瓷業 絲織 航海業也高度發達 宋代無愧於 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 更是當時世界上的手工業之霸主!

    從商業看 唐代的城市多趨於行政中心 而宋代市鎮則趨於工商業化 唐代都市內的貿易地區由官員嚴格控制 宋代則更加自由 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城市的發展 “坊制”的突破 集鎮的興起 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 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 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 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 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 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 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 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 產量加大 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 因此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 也已不單獨只是農業了 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

    且在其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 銅板印刷的廣告 這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 就學士蘇東坡來說 他就曾給一位做油食老婦人 做過一首廣告詩 使之興隆

    更有意思的是 宋朝還出現了近似現代報紙的“小報”和史上最早的商標 商標是小可意義重大 這標誌著宋朝商業化體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 著名學者沈括所著貨幣流通速度論也是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

    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 也是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母體 而宋代的經濟突飛猛進 則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 8 # 歷史來揭示

    宋朝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80%,一個熟練地技術工人年收入要高於當時的知府,四大發明有兩項誕生於北宋,而且知識分子當官絕對沒有生命危險,宋太祖趙匡胤的祖訓“不殺士大夫”.在文化上可比盛唐,“唐宋八大家”北宋獨佔六席.至於軍事上的軟弱,我是這樣認為,宋朝重文輕武,

    主要是趙匡胤看到唐朝藩鎮割據的危害性,加上自己本來就是武將出身而黃袍加身,不知諸位注意到沒有,歷史上如秦 西晉 隋,這些王朝在完成統一之後,無一例外都是短命,只有北宋能夠存活一百多年,宋朝主要以步兵為主,以步兵對抗草原鐵騎,那等於自殺.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唯一的軍事天才皇帝,他認為將領可用,便會委以重任,認為不可靠,就來個“杯酒釋兵權”.

    有人說宋朝每年給胡人的貢金不少,知道多少嗎,“澶淵之盟”後每年給遼10萬兩白銀,絹20萬匹,這僅僅是宋朝兩個縣的財政年收入,而且每年透過互市,宋朝至少要收回幾千萬兩,一樓不妨去翻翻《夢溪筆談》,裡邊就有談到當時戰爭的後勤供應,其成本之高超出你的想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宋朝人口已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

    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億RMB。

  • 9 # 小學生wo

    我們大家都知道宋朝雖然積貧積弱,但是其經濟卻獲得了空前的繁榮,一幅清明上河圖勾勒出宋朝國都汴梁的繁榮景象。但是我們都好奇為什麼“弱宋”能夠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經濟大國,比之現在的美國也是不弱的。

    究其原因:第一就是唐亡後,經半個世紀動亂,趙匡胤橫空出世,建立起大宋。穩定了中原的政治局勢,給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點則是跟商業相關的政治制度的放鬆,比如眾所周知的宵禁制度,要講到古人的夜生活,我們首先應該研究一下當時的制度,人們的生活方式向來與統治者制度的制度休慼相關。拿曾經繁榮的唐朝相比,唐朝的宵禁制度可謂是對人的毒害不淺,不止是禁固了人們的身體,同時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往大了說,宵禁一制使統治者對百姓“白天放養,夜晚圈養”,是一種對人權的極大侵犯——而在宋朝,是沒有禁夜令的。這個改變可以說是鼓舞人心的。這個變化的結果則是增強了民族向心力。我們將唐、宋兩朝對比來看,唐朝太平的日子遠較宋朝要短,宋朝雖然內外交困之下,民生卻是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唐時期的“安史之亂”,幾近將不可一世的大唐擊倒,甚至需要藉助外族之力平亂;而北宋朝廷雖然在外族入侵之下倒坍,卻能再立起南宋朝廷延續近兩百年,這民族向心力自是不言而喻。第三則是有關商業的發展,宋朝出現了一些商業交易場所,出現了紙幣。第四則是宋朝海運的發展,更有當時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這些方面的進步都促進了宋朝的經濟繁榮。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於是出現了清明上河圖這樣無雙的創作

  • 10 # 經濟好望角

    準確地說,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比較發達的朝代。究其原因,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分析。

    人類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既要同自然界發生關係,人們之間也要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這就構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二者辯證統一於生產方式。生產力最終決定生產方式的存在、發展和變革;生產關係則直接規定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王朝都採取“抑商”的政策,唯獨宋朝例外。這意味著,宋朝經濟之所以發到,主要得益於生產關係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狀況,推動了生產力快速發展。

    宋之初,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朝也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輕民法”的傳統做法,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朝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中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而且宋的經濟法令還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宋朝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手工業發展迅猛,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銀行甚至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即使近代,這也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了。

  • 11 # 歷史密探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一談到宋朝,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他的富有。那麼宋朝到底富到什麼程度呢?宋朝不僅出現了國際性的大都市,商業發達,在唐朝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的起的綾羅綢緞,宋朝大城市裡的平民百姓、小商小販都能穿。宋朝用在軍隊上的裝備,成本是明朝的5倍之多。從人民生活水平,到膨脹的國庫,宋朝都是一個大寫的“富”。

    那麼北宋為何這麼富?首先,宋朝的運氣好。趙匡胤黃袍加身,沒費一兵一卒,省下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後周的皇帝柴榮和郭威,都是重視經濟的明君。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國家已經安定下來了,他這個盤接的很穩。不像其他的開國皇帝,開局一個農民,裝備全靠打,等打完了還要重新休養生息。

    北宋的財政體系健全,對於稅收這件事做的密不透風。簡言之,宋朝的稅收制度是,有錢人交的多,窮人交的少,而宋朝經濟發達,有錢人也是不少的。並不像明朝後期,所有的稅收都甩給底層百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宋朝的政府重視發展經濟,從趙匡胤開國之時,就對發展經濟十分包容,打破了歷朝歷代極度傾向於小農經濟的局面。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讓宋朝國富民強,安居樂業,北宋稅收總收入7070萬貫,農業稅收只佔2162萬貫,約佔1/3。繁榮的經濟,造就了國家的富商。

  • 12 # 方言講史

    北宋疆土小於漢、唐,但人口則多於漢唐,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分佈密度都高於漢唐,這是宋代農業出產遠遠超過漢唐的一個重要條件。由於北方勞動人民大批南遷,和南邊農人一起辛勤勞動,使南宋的農業出產,較快地得到康復和開展。宋時耕具製造不光數量大、質量好,並且品種多。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宋真宗時推行到江南、兩浙以及淮南諸路。南邊各地遍及栽種茶樹。川蜀、兩廣、兩浙、福建是聞名的甘蔗培養區。宋代的紡織纖維出產仍以絲和麻為主,而棉花的培養區逐步擴充套件,產值逐步前進。宋代採礦鍛鍊業的開展為農業、手工業、商業的開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已很多挖掘石炭(煤)。宋代在軍事和醫藥上都已運用石油。北宋時,兩浙、川蜀區域的絲織業最為興旺。

    麻布產值比唐代新增許多。棉織品在悉數紡織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跟著雕版印刷業的昌盛,紙張的需要量激增,促進民間造紙業迅速開展。宋代造紙技能比前代大有前進。宋代制瓷窯戶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定州(今屬河北)定窯、汝州(今河南臨汝)汝窯、潁昌府陽翟(今河南禹州)的鈞瓷、饒州(今江西波陽)景德鎮窯各有特色。

      宋代商業的開展超過了前代,大城市和小市鎮興旺興旺,紙幣呈現並廣泛運用,海外交易盛況空前。宋代具有一批人口在10萬以上的大城市。開封是北宋最大的城市。大城市逐步突破了坊和市的邊界,工商與居民雜處。臨安府、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成都府城和泉州都是重要的商業城市。北宋錢銀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紙幣逐步成為首要的錢銀。宋與遼、西夏、金在某些交界地點設定榷場,進行官方答應的交易。民間的私運交易,不管在陸地和濱海,都適當昌盛。宋是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交易國。宋時有從廣州和泉州通往越南、印尼甚至阿拉伯、東北非洲等地的海上交通線,還有從明州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麗,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或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州)通往高麗的海上交通線。宋朝與印度支那半島、南洋群島、阿拉伯半島以致東北非洲等幾十個國家都有交易聯絡。北宋在首要港口廣州、明州、杭州、泉州、密州、秀州(今浙江嘉興)、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等地相繼設立市舶司,主管舶商進出手續,並徵收舶稅。兩浙、江西、荊湖、陝西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造船業的興旺,促進遠洋航行技能不斷前進。

      宋代交通運輸業也適當興旺。內河運輸以大江(長江)、汴河和運河為主動脈。宋代除廣泛的海外交易外,國內濱海運輸業也有較大規劃,兩者都以民間運輸為主。宋時的通訊體系是遍及各地的驛站網,除官府文書外,還可郵遞私家函件。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挖掘鍛鍊規劃都適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鄰近盛產銅、鉛,“常徵集十餘萬人,晝夜採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其時鍛鍊的規劃。在挖掘鍛鍊規劃擴充套件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新增。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非常之二稅率核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值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採礦鍛鍊技能也有很大前進。

      漕運造船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非常重要,船舶是不行缺少的運輸東西,加之海外交易昌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前進。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一起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為例,真宗時,年產值達2900多艘。北宋船舶的體積和載重量適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波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裝置是中國造船工人的創始。

      更值得指出的是,其時指南針已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時,舟師在航行中,夜觀星,晝觀日,遇陰晦天,則看指南針。

      農業開展

      北宋時期,農業出產技能以及推行有很大的開展。

      其時,南邊農人遍及運用龍骨翻車來灌溉,一起,比龍骨翻車工作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運用水力或牛力推進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少的區域推行“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東西,四五個勞動力的成效適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缺乏區域處理耕田的困難起過必定的效果。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製耕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間耙、鋤等中耕耕具較多,表明晰農人對精耕細作的注重和耕作程式的增多。北宋農人還很留意積肥和上肥。他們在長時間出產實踐中知道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藥”。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值凹凸的聯絡,也有所知道。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出產常識的專著,紛紛呈現,反映了農業出產技能的前進。

      宋太宗時,在河北區域修作陂塘,並構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定斗門,引澱泊水灌溉,培養水稻,取得豐盈。

      清明上河圖部分1南邊區域水利興建的成果更為明顯,其間規劃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構築屢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構築,吸收五代時的經歷,把石塊裝在竹籠裡,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撓海潮沖刷的才能。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掌管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鄰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其時聞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非常鞏固,充分顯現了勞動人民的才智和發明才能。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出產有很大前進。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劃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逾越前代。出產技能開展明顯,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大為新增和改善。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管在產值仍是製造技能上,比前代都有很大前進。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及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非常精巧;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斑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斑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日子日用品,並且是精巧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很多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很多出土,證明瓷器是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聞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 13 # 愚笨老拙

    本人總結歸納一下幾點。僅供參考。宋朝經濟為什麼那麼發達!

    1.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印刷術在宋代得到改進,也就是活字印刷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文明傳播的效率。指南針已經大量運用於航海,推進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大航海貿易時代。再加上造船技術的不斷創新,更是推進大航海到來。瓷器燒造工藝達到頂峰。農業工具使用也大量普及。各種新能源得到大量使用,比如石油,煤等。冶煉技術也空前發達。

    2.宋朝的管理者開明的政治態度。比如,太祖皇帝在建國之初,就重視商業。設立發運司等政府設立的商業模式機構。大大促進了,各地方貿易的往來。在宋朝還出現了夜市。這都是體現商業繁榮的跡象。

    3.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西方貿易。

    4.五代十國中原大亂,北方的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南移。而且戰火沒有給南方經濟帶來嚴重的破壞。再加上南方氣候環境要比北方優越,而且漕運發達。經濟中心南移。太宗皇帝就講,國之根本,給養於東南。南方經濟體系的形成。

    5.阿拉伯國家經濟的興起,使得中國海外貿易把大量商品,賣給阿拉伯人,由阿拉伯人帶到歐洲,間接的促進了宋朝的經濟發展。

    總之宋朝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都是空間絕後的。以致於我們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還無法比上當時的宋朝。

  • 14 # 千山511

    一、政治方面的影響。

    首先,從唐朝晚期開始,中國北方戰亂居多,政治中心開始南移,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從而使南方能夠迅速發展,加上南方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對生產力的發展有百利而無害,其次,從政策上看,宋朝統治者執行了開明政策,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鼓勵經商的封建王朝。在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他們可以和貴族平起平坐,這就鼓勵商業的大力發展; 再次,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榮,思想文化的繁榮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當時整個中國的高度不統一(宋朝同時存在的國家較多)給各國貿易創造了空間, 政策導向是商業高度發展的首要因素。

    二、絲綢之路受阻,造成海上絲路開通。

    宋朝時南方物產豐富,加上在農業、手工業、造船業、瓷器等高度發達,超過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於絲綢之路的阻斷,不得不開啟海上貿易,甚至還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市舶司相當於如今的海關,有很大的權力)宋朝造船業發達,加上北宋時,研製成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事業,造船業和航海業的高度發展,帶來了宋朝與海外各國的貿易範圍進一步擴大,同南宋通商的國家有五十多個,其中最密切的是高麗、日本、交趾、占城等 ,沿海地區對外貿易港口陸續增多,增加了泉州、明州、廣州等貿易港口,其中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 進出口商品數量和品種大為增加,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等海外多國,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三、交子、會子發行,促進商業發展。

    北宋時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的需求量,而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錢重的不足和交易的方便,交子剛開始由商人發行,到宋仁宗天聖元年,政府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到南宋時,即公元1160年臨安府知府錢端禮率先統一由政府出面發行“會子”,隨著他升任為戶部官員,“會子”也在全國範圍內發行,比當時的歐洲早500多年,紙幣是中國貨幣史上的又一大發明。

  • 15 # 墨軒說事

    我一直很欽佩,宋朝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經濟和商業卻如此的繁榮,幾乎是達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高峰,《清明上河圖》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那為什麼處於內外交困的宋朝,經濟和商業卻如此繁榮呢?

    其一、趨勢:宋朝經過漢唐的鋪墊,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業和手工業各方面的技術已經達到了高峰,只要輕輕一推動,就會爆發!很顯然,宋朝統治者不但沒有扼殺,而且還推動了發展!

    其二、地位:古代封建社會的地位是等級森嚴的,一般商人幾乎沒有地位可言,士農工商的順序排列就是說明商人的地位是最末端的,但是宋朝卻不一樣,商的地位可以和士相媲美,地位高了,而且還能獲得大量財富,讓很多人在從商中找到了信心!

    其三、政治:當時宋朝邊境收到遼、西夏、金等少數名族政權欺凌,經常發動戰爭,需要大量賠款和戰爭消耗,這時候錢從哪裡來?工商!且內部還有內部起義需要平叛!

  • 16 # z山海

    歷史上,宋朝文化與經濟建設確實很發達,宋朝確實很富強!

    北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代, 文藝復興,應該是文化、文明建設的高峰期,確實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又一個文學高峰,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

    代表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高峰的文學體裁,上古神話,先秦諸子百家,漢賦,唐詩,宋詞,請注意!宋詞的出現,文學又呈現了一個文學高峰,空前絕後,領先世界。北宋,無可比擬的經濟革命,據經濟學家測算,北宋時期,GDP佔世界總量的30%左右,中國的經濟水平為發達國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北宋時期二年的鑄幣量,相當了明朝二百年的鑄幣量,發行貨幣是要有物質基礎保障的。

    北宋的軍事實力也是很強大的,中央軍——禁軍,最高兵額曾達120萬之巨,武器裝備優良,鎧甲、車子弩、火器、神臂弓等強弩勁弓,唯一不足的是缺少戰馬。

    鉅額軍費是靠充足財力支撐的,甚至輸送金錢絲帛換取和平,感覺微不足道,無傷財力,不無可惜,也足見財力強大,國家富足!

    至於為什“靖康之恥”而滅亡,緣於宋太祖以武將奪取帝位,為防後世重演,採用“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武將輪換任職,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古代親兵親將傳統戰鬥力被打破,戰鬥力下降,文臣統軍監軍,武將受掣,兵員雖眾,兵熊將弱,戰鬥力大打折扣。

    採取“聯金滅遼”最大的錯誤戰略,本應坐山觀金、遼虎鬥,兩敗俱傷,大舉進兵,收復失地,開疆擴土,最大的贏家是大宋!反而錯誤的“聯金滅遼”,把金國攻宋的緩衝區——遼朝主動送與金朝,導致徽、欽二帝被金人北掠五國城,坐井觀天。

    僅供參考。

  • 17 # 錦繡初見

    唐宋元明清,很多人都會認為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頂峰,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宋朝的文化和軍事完全處於兩個極端

    宋朝人的讀書精神是值得讚揚的。宋朝啟蒙詩中寫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證明文化在宋人眼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但儘管如此,宋朝軍事發展的並不好。在北宋時期的一場和西夏的戰鬥中,就能看出這一點。因為西夏是少數民族,所以勝利的可能性本就比宋要大。加之宋代因為重文輕武,所以並沒有那麼優秀的將士,很多抗西夏的將軍都是北宋的文官,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范仲淹。 不但如此,北宋的亡國皇帝宋徽宗趙佶就是一個文化人,被大家稱為“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家”。他對字畫,詩文都研究頗深,甚至有人認為趙佶的才華可與千古詞帝李煜不相上下。但正因為如此,他的過於“藝術”也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在顛沛流離中,他寫出了有名的《眼兒媚》: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其實,宋朝的重文輕武也許跟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脫不了關係。趙匡胤是將士出身,因為被部下“黃袍加身”當上皇帝(此事有待考察)。所以也許他也害怕自己某一天會被自己的將士以同樣手段奪取皇位,所以便杯酒釋兵權,使宋朝軍事沒有了發展空間。

    宋朝文化是十分先進的,給我們留下了絢麗的藝術瑰寶。可與此同時,軍事領域卻是停滯不前,沒有發展,估計人們所說的“發達”僅僅指的是文化遺產之類的吧。

  • 18 # 火器工坊

    宋朝的經濟發達,是由多方面因素作用導致的。

    第一點就是人口暴漲。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口的多少意味著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強大,宋朝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東南亞引進了占城稻。這種高產稻米供養了大量的人口,使得中國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從6000萬變成了1個億。有了大量人口,就意味著勞動力多(宋朝可沒有人口老齡化)。

    第二點,遼金西夏政權和歲幣制度。一直以來人們都為宋遼、宋夏、宋金議和感到羞恥,殊不知這其實間接的解決了中國南北經濟分配不均的問題。宋朝開始,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南方對北方的物產並沒有需求,但是北方會從南方買大米買絲綢。所以基本上北方的錢往南方流,卻流不回來。因為遼金西夏生產力不如宋朝,很多奢侈品生產不出來,皇室成員就要從大宋買,使得歲幣又重新留到北方,使得南北經濟可以運轉起來。這就促進了宋朝貿易的發展。

    第三點,土地兼併。土地兼併說白了和英國的圈地運動一個德行,農民沒了地,不會馬上造反,而是想其他解決辦法。不能種地就去打工,所以宋朝也是有一股強大的農民工進城打工風波,直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比後世的明清,強得多得多。

    第四點,海貿昌盛,市坊打破。宋代,因為人口增多,市坊結構被打破,市民可以在城市隨意的做生意,城市經濟發展繁榮。宋朝的造船業到達了中國獨立發展的頂峰,這就使得宋朝的商人可以遍佈東南亞和印度洋一直到波斯灣。

    第五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援。宋朝的政府很開明,因為文人的權力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所以思想不受閉塞的文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集體意志建設國家,而皇帝也要順從這個強大的政治力量。這就為工農商三大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 19 # 在野武將

    很難說什麼叫經濟最發達,我傾向於說,宋朝是比較幸運的時期。

    1

    先來看一個圖,秦漢以來中國的平均氣溫:

    這個圖還是有很多侷限的——比如採集的資訊來自個別地區,不一定能反映出全國的狀況;再比如看似比較精確,其實很多地方還是學者的推測。

    但大體上還是告訴我們一個趨勢:

    900到1100年的這段時間,中國氣候比較溫暖,暖到什麼程度呢?全年平均溫度比晚明高出整整 1 攝氏度,比起漢唐許多時候,也要高出0.5攝氏度。氣溫高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知道,當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0攝氏度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天氣更暖和,農作物就可以愉快地茁壯成長。同等情況下,收成就會比較好。

    2

    在其他回答中,我還提到過宋代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相對關係比較理想。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人口太少,勞動力不足,就沒有辦法把森林啦沼澤啦變成肥沃的農田。人口太多了呢,同一片肥沃的土地不需要那麼多的人手,多餘的人只能去開墾相對貧瘠的土地;雖然最後也能養活自己,但人均的生活水平就下降了。

    宋代有相當的人口基數,可以南下開墾遼闊的南方;南宋中後期以前,這些地方還沒有達到飽和,因此相對來說,人們在種比較肥沃的土地,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比較高。

    無論是適宜的溫度,還是相對理想的人地關係,都是比較偶然的因素使然。由此發展起來的富裕的農業經濟,也較難維持。

  • 20 # 鼓樓博牛志

    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宋朝鼓勵商業的發展。為什麼鼓勵商業發展?我個人覺得這應該跟宋朝的對外策略有關,因為宋朝的皇帝不想和邊疆少數民族發生戰爭,而想用金錢換取和平。那麼錢從哪裡來?錢自然從百姓頭上來,所以要做的事情就是讓百姓富起來。從這個角度看,鼓勵商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是為宋朝的這種對外策略服務的。

    宋朝的商業繁榮幾乎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宋朝的時候出現了“市”,並且市和坊(居民住宅區)實現了融合,在營業時間上也不受限制,空間和時間上的這種突破,使得民間的商品買賣更加繁榮。

    其次宋朝出現了很多娛樂場所,這就使得商業貿易不再僅限於物質的交換,還涉及到了精神層面的服務業。

    在對外貿易上,宋朝不像明清時候的閉關鎖國,而是大力鼓勵海外貿易,這就擴大了市場。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宋朝出現了交子,也就是中國最早的紙幣,這對於中國後來的影響不亞於四大發明。因為紙幣方便攜帶,對於商業有促進作用。

    以上的這幾點,共同促成了宋朝時期商業都市的出現,最著名的是開封和杭州,可以說是一派繁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疫時刻,外貿企業如何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