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錯誤的。

    安祿山率領的那十五萬大軍,本來就是蕃、漢聯軍,而且漢族士兵的數量並不少,從史書的記載看,因為安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所以當他起兵的時候,除了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二人之外,河北諸郡基本望風而降,然而即使這樣,安祿山在起兵前仍然是猶豫了非常久的,最後讓他下定決心起兵的一個人叫做嚴莊,而嚴莊這個人就是漢人。

    大唐天寶十四載即公元即公元755年春三月,安祿山做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時候,又率領大軍打敗了契丹人。雖然這時候的安祿山已經在華北地區經營多年,但是還並沒有完全下定起兵叛亂的決心。而最終促使安祿山下定決心起兵反唐的人有兩個,他們分別是高尚和嚴莊二人,高尚這個人究竟是胡人還是漢人,我並不清楚,然而嚴莊這個人就是個漢人,而且可以稱之為安史之亂時期的“毒士”。

    天寶十二載即公元753年,楊國忠掌權後,嚴莊曾經協助楊國忠,以“勾結叛胡”的罪名清除了李林甫的黨羽,後來又與吉溫等人投奔到安祿山麾下,並且不停的慫恿安祿山起兵造反,還協助叛將蔡希德攻打大唐上黨太守程千里,等到程千里戰敗,而被蔡希德生擒後,便是這個嚴莊親手殺死了程千里的,像嚴莊這樣的漢人謀士,或者漢人將軍在安祿山手下可是大有人在,比如說崔乾祐、武令珣、薛嵩等人。

    崔乾祐參與攻打洛陽和長安的戰爭,特別是在攻陷潼關的戰爭中,崔乾祐就是大燕國軍隊的主帥,而崔乾祐手下率領的軍隊中可也不缺乏漢人士兵。然而,先後幫助大唐保衛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當中,就有兩個是胡人。哥舒翰在靈寶西源被崔乾祐的軍隊打敗後,就是被火拔歸仁挾持著,投降了崔乾祐的。

    另外,就在崔乾祐打敗哥舒翰的當天,李光弼也在常山將叛將史思明打敗。李光弼是契丹人,安祿山手下有一個名叫孫孝哲的人也是契丹人,被李光弼打敗的史思明也是胡人,然而李光弼代表的大唐官軍,孫孝哲、史思明代表的是叛軍,難道這樣的戰爭還能純粹看成針對外族的戰爭嗎?

    天寶十五載即公元756年春,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大燕”,改元“聖武”。也是在這個時期,大唐南陽節度使魯炅率領從荊州、襄陽、黔中、嶺南等地招募的十幾萬新軍討伐叛軍。安祿山派出他手下的將武令珣出戰,唐、燕兩支軍隊在葉縣展開血戰,最終,武令珣將魯炅率領的十幾萬大軍打的幾乎全軍覆沒,這樣的戰爭又和民族問題扯得上什麼關係呢?要知道,武令珣和崔乾祐一樣都是漢人。

    當時的官軍的戰鬥力真的很差嗎?我看未必。就在哥舒翰鎮守潼關的時候,李光弼、郭子儀二人多次在常山打敗叛將史思明,使“河北諸郡歸降者十餘”,顏真卿協助賀蘭進明收復了信都。身為常山太守的顏杲卿用離間計斬殺了叛將何千年,俘虜了叛將李欽湊、高邈二人,顏杲卿本來是有希望守住常山的,然而因為太原尹王承業想要獨吞斬殺王承業,生擒李欽湊、高邈二人的軍功,而不願意救援,所以才最終導致顏杲卿被蔡希德所俘。

    別看這時候的叛軍氣勢洶洶,實際上安祿山自己的心理也一直在打鼓,特別是當安祿山聽說,李光弼、郭子儀打敗了史思明,收復了河北十幾個縣,差點打入范陽,賀蘭進明收復信都,顏真卿在堂邑打敗叛將袁知泰,哥舒翰又在潼關擊退了安慶緒的進攻等這一系列的訊息後,安祿山可是瞬間慌了:【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還不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隨後的一系列騷操作,才使潼關淪陷,讓安祿山有了信心吞併大唐的嗎?

    還有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大唐都成什麼樣了。杜甫的《兵車行》所說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說的可就是人口已經高達五千萬的大唐天寶末年的事情。此時,唐玄宗李隆基的窮兵黷武已經使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了。鮮于仲通、李宓等人出兵南詔國,損失的大軍超過十六萬,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甚至說,在楊國忠掌權後,大唐與南詔國的數次戰爭中,損失的大軍就已經超過二十萬了,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內可以修復的,除了軍隊的損失之外,還導致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白白死在戰場上,使大量土地沒有人耕種,又加上天寶末年的自然災害頻繁,本來就導致糧食減產,朝廷的賦稅和徭役卻反而越來越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安祿山不造反,也可能會很快爆發流民大起義,類似東漢末年的情況。相比之下,安祿山對契丹戰鬥的損失反而是比較小的。

    天寶十載即公元751年秋八月,安祿山率領十萬大軍(或作“六萬”)討伐契丹,並且以兩千多名奚人作為鄉導,結果因為奚人倒戈,所以安祿山被契丹人打敗,然而安祿山也僅僅是損失幾千人,並沒有造成非常巨大的損失。隨後安祿山又發兵二十萬討伐契丹,雖然沒有什麼戰果,但是也並沒有到全軍覆沒的地步。然而就是在這一年的夏四月,鮮于仲通率領的六萬大軍攻打南詔國,結果六萬唐軍被南詔人打的全軍覆沒,唐軍的屍體直接將瀘水堵塞,南詔國王閣羅鳳以唐軍的屍體為京觀,並且直接向吐蕃稱臣,與吐蕃一起對抗大唐;到了當年秋七月,高仙芝率領的三萬大軍,又在怛邏斯城被大食國的軍隊打的全軍覆沒,相比之下,安祿山已經算損失最小的了。

    當然了,天寶末年的大唐確實是有民族矛盾的,然而造成這種民族矛盾的結果恰恰就是朝廷軍隊的霸權欺凌。比如說鮮于仲通做劍南節度使的時候,當時的雲南太守張虔陀就經常無故扣留南詔人的妻妾,並且向南詔王閣羅鳳索要鉅額賄賂,徹底激怒了南詔人。於是閣羅鳳才會發兵攻陷了大唐的雲南都護府,殺死了張虔陀,這才會激怒鮮于仲通。等到鮮于仲通要發兵打南詔的時候,閣羅鳳就馬上表示要稱臣,並且願意歸還南詔國掠奪的土地和財產,可是鮮于仲通不肯,於是閣羅鳳只能被迫叛唐,而稱臣了吐蕃,並且最終將鮮于仲通率領的六萬大軍打的全軍覆沒,總不能說,這件事的責任全部在南詔人那邊吧?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西域,就是因為高仙芝在攻入石國後進行了殘酷的燒殺搶掠,才會徹底激怒石華人,於是西域諸胡才會聯合大食國發動了“怛羅斯之戰”的,總不能說,唐軍就沒有半點責任吧?雖然安祿山在對付契丹人的時候,也有霸權欺凌的手段,比如說,安祿山經常將契丹人騙到營帳中,灌醉殺死,一次就殺死幾千人,並且經常發兵騷擾已經歸順的契丹人,使契丹可汗李懷節盛怒之下斬殺了和親的靜樂公主獨孤氏,奚部酋長李廷寵盛怒之下斬殺了和親的宜芳公主楊氏,但是安祿山率領的軍隊的戰鬥力好歹是不錯的,至少在對付契丹人的戰爭中,安祿山的軍隊算是天寶末年的軍隊中表現比較好的了。然而即使這樣,楊國忠、李亨等人仍然一直要唐玄宗李隆基除掉安祿山,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個漢人在那個位置上,還不是一樣造反嗎?

  • 2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祖上可是契丹人,相反有野心的漢人軍頭和屌絲希望憑戰爭出頭,在戰爭中成了安史叛軍當之無愧的主力。安史叛軍攻克潼關的指揮官就是漢人崔乾佑,此戰讓安史叛軍重新獲取了戰場主動權;第二次攻克洛陽的指揮官是漢人田承嗣;而替叛軍守護相州的則是大名鼎鼎的薛家將——薛嵩。薛嵩就是薛剛的原型人物,李唐皇室可沒有對不起老薛家,是他純粹想在戰爭中撈一把。安祿山的總參謀長嚴莊本來就只是管理倉庫的小吏;鼓動安祿山造反最起勁的高尚就是寧可造反而死,也不願意在太平時節餓死的憤青野心家。

  • 3 # 榆岡

    唐朝的外族人多,並不是安史之亂很久才平定的主要原因

    因為嚴格說起來,李唐皇室,也外族人(鮮卑人)。雖然後來,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先說其祖上是老子,因為老子本姓李;後來又說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不過都有些牽強。

    所以說因為唐朝內部,外族人多,而導致安史之亂,久久不能平息。完全沒有確切的證據。

    恰恰相反,“安史之亂”的平叛的過程中,與唐王朝交好的大量回紇人,直接參與了平定叛亂的軍事活的,而且主要力量之一。

    安史之亂的根源,還是唐朝的政治體制使然。大量陳兵邊鎮,全國80%的軍事力量掌握在,各邊鎮節度使手裡,而且都是能征慣戰的軍隊。

    安祿山起兵後,中央王朝,幾無兵可調。所以只能靠各路雜牌勤王軍,戰鬥力和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軍隊比,不可同日而語。叛亂能平息,已然是幸事。

    所以不要說,因為境內的外族人多,才導致而平叛速度的慢了。完全是唐王朝的,軍事體制使然,怪不得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戀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