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本動漫

    這裡要搞清楚幾個歷史小常識問題:一為何有管仲?二為什麼是齊國?三富足等於什麼意義?

    一,管仲的名稱是官職而已,即是管理(殷商子系)的仲叔;要知道並非單指某個人物的傳記,這是要注意區分的細節事情。例如周朝初年就有了“管叔”的名字,它實際上就是後來殷商子系的“管叔”來源之處。相當於現在一個省長級別的人物,而且不亞於在當時乃東部君主之儲君,即是齊國的第二把手相國的位置也。

    二,既然是東君著意華年,自然而然就要為東部的“齊國”服務吧?關鍵需要明白一個當時的理念:淪落了的殷室後繼儲君是要先修身,再“齊家”,然後才有資格——追求治國平天下的“晉國升遷”過程。故而,這裡的齊家其實就是指,某個家支人物血緣統治後繼上位,達到了齊國搞活“經過濟南”的“經濟”基礎吧?不然絕對過不了“公認的爵享”,也不會受到周室統治下的認可云云。

    三,說到這裡,自然而然就明白齊國雖褊小,為什麼需要追求富足了吧?如果不富足就意味著,管仲相位桓衡公認未能達到“齊家”的地步,如此一來又怎樣繼續升遷到“紅利樓臺”之秦相職位呢?因為,此個後殷時期的“梁州山夫世家”,乃是那些祖祖輩輩支援朝政的“黃價梁山美好夢想”,所以,顯然做到了東君位置的管仲需要極大的努力付出吧?

    四,在回答問題的方法之前,不外於講清楚根本問題在哪裡?既然管仲的職責是搞活經過濟南的“經濟”,理所當然要附和周室以鉗制性“易經”統一治理天下,並且不得使殷室後繼脫離自己的“道德制約”;不然的話,它的原始信仰就會重複走前殷純追逐資本發展,而不講如何道德與法治的“商業朝代”社會吧?

    至於為什麼周室非要使用“周易”作為統一治理天下的律典,不用細說也就明白了——原始的資本主義苗頭,如果沒有原始的“政治”去抑制它的自由發展,後世純利益發展的態勢,必然通通都落入——私人利益獨佔——國家經濟誰的袋口裡面?

    凡是有良知的公羊春秋世家,是絕不會做出必為子孫憂的“禍根”來,這就是原始經濟與政治關係不懈的鬥爭吧?其實就是人類原始社會一路發展走來,一直困擾人類思維意識又最基本的問題:即是純粹利益與講求道德的辯證關係,也就後世發展得越來越複雜化,即所謂的政治與經濟關係學的來源啊!

    如此容易理解後來的孟子,為何又要重複走管仲的老路,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變化無常,這才符合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而已。

  • 2 # 使用者5829977386華陽5566

    管仲(公元前725年一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安徹穎上人。早年與鮑叔牙經商。夷吾生的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天經地緯之才,濟世匡民之路。襄公諸兒即位,長子曰糾,次子曰小白,雖眥庶出,俱己成立。欲立傅輔導之。夷吾同召忽為公子糾之傅,鮑叔牙為公子小白之傅。後在爭奪王位的鬥爭中,公子糾召忽被殺,夷吾被囚。鮑叔牙為夷吾保舉,桓公不計前嫌,赦免了夷吾。

    一,桓公向夷吾問治國。

    桓公曰,齊,千乘之國,先僖公威服諸候,號為小霸。自先襄公國勢不張。今欲修理國政,立綱陳紀,其道何先?夷吾對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滅亡。今日君欲立國之綱紀,必張四維,以使其民。則紀剛立而國勢振矣。桓公曰,如何而能使民?夷吾對曰,欲使民者,必先愛民,而後有以處之。桓公曰,愛民之道若何?對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赦舊罪,修舊家,立無後,則民殖矣。省刑罰,薄稅斂,則民富矣。聊建賢士,使教於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也。比愛民之道也。桓公曰,愛民之道既行,處民之道若何?對曰,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士之常為士,農之常為農,工商之子常為工商,習焉安焉,不遷其業,則民自安矣。桓公曰,民既安矣,兵甲不足,奈何?對曰,欲足甲兵,當制贖刑,量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小罪分別入金,疑罪則宥之。桓公曰,甲兵既定,財用不足如何?對曰,銷山為錢,煮海為鹽,利通天下。桓公曰,財用既足,然軍旅不多,兵勢不振如何?對曰,兵貴於精,不貴於多,強於心,不強於力。君若正卒伍,修甲兵,臣來見其勝也。君若強兵,莫若隱其名修其實。臣請作內政而寄之於軍令焉。。。。。。桓公曰,兵勢既強,可以徵天下諸侯乎?對曰,未可也。周室禾屏,鄰國未附,君欲從事於天下諸侯,莫若尊周而親鄰國。桓公曰,其道若何?對曰,審吾疆場,而反其侵地,重為皮市以聘問,而勿受其資,則四鄰之國親我矣。請以遊士八十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帛,使周遊於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又使人以皮幣好玩,鬻行四方,以察其上下之所好,擇其瑕者而攻之,可以益地。擇其淫亂篡弒而誅之,可以立威。如此,天下諸侯,皆相率而朝於齊矣。然後,率諸侯以事周,使修職貢,則王室尊矣。方伯之名,君雖欲辭之,不可得也。管夷吾與桓公語三日三夜,字字磯珠,不知倦。

    他日,桓公又問與夷吾曰,寡人不幸好田,又好色,得毋害於霸乎?夷吾對曰,無害也。桓公曰,然則何為而害霸?對曰,不知賢害霸,知賢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用復以小人參之害霸,桓公曰,善!於是專任夷吾,尊其號曰仲父,恩禮在國,高之上,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所有施行,一憑仲父裁決。

    齊國在夷吾的治理下,兵精精是,百姓皆知禮義。南伐楚,北征燕,定竹山,三次衣裳大會,六次兵車之會,威震諸侯,一匡天下,一時成為春秋五霸。然而,對於管夷吾的卓越功勳,孟子為什麼不屑一顧呢?孟子在《公孫丑章句》上有了說明。

    二,孟子在《公孫丑章句》上,論管仲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己矣。或問乎曾四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四蹵然曰,吾先子之所謂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四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四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目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治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譯文,公孫丑問孟子道,老師您如果在齊國當政,能夠重建管仲,晏子的功業嗎?孟子說,你真是個齊華人啊,光知道管仲,晏子。曾有人問曾西,您與子路相比,哪個更賢能呢?曾西不安地說,就連我己故的父親都敬畏他,我怎能和他相比?那人又問,那麼你跟管仲相比,誰更賢能些?曾西很惱怒地說,你怎麼競拿我與管仲相比?管仲得到君王那麼專一的信任,執政那麼長久,可是功業又是那麼微不足道,你怎麼競拿我與管仲相比?孟子又說,連曾西都不屑與他相比,你競以為我願意與他相比?公孫丑接著問到,管仲幫助君王成就霸業,晏子使君王名聲顯赫,他們難道不值得仿效嗎?孟子說,齊國取得天下,易如反掌。公孫丑說,照您這麼說,我就更不懂了,憑周文王這麼高的德性,又活了百歲才去世,尚且不能使仁德遍及天下,要靠周武王,周公繼承遺業,才能使仁德遍及天下,成就大業,現在你把安定天下,說的那麼容易,難道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嗎?。。。。。。按然孟子的觀點,當時沒有一寸土地不是紂王的,沒有一個百姓不是紂王的,文王在這種情況下,在只有百里的土地內堅持創業,是很不容易的,而齊國有千里土地,管仲權力那麼專一,執政那麼久,只要施仁政,統一諸侯國易如反掌,而管仲雖成就君王霸業,沒能統一各國,所以,孟子看不起他。

  • 3 # 中華善德網

    他們兩個人都是有巨大成就的思想者,且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平滅天下之亂,讓家國百姓歸於安寧。所不同者,管仲實現了自己理想,孔子沒有。

    雖然孔子說:“苟有用我(執政)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實是,孔子五十二歲時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可三年後被迫出走魯國的時候,魯國不但沒有出現大治景象,反而桎梏了國民的思想、拖滯了經濟發展,使這個曾稱霸春秋時代的魯國一蹶不振,在整個戰國時代再難稱雄。故有人說:孔子治殘了魯國。

    而回觀管仲,他三十八歲出任齊國宰相,治齊四十年,不但建立了完備且成熟的思想體系,使本來貧弱的齊國民富國強,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還透過北戰山戎、尊王攘夷等手段,成功安定了天下的混亂局面,更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保護了華夏文明。對此,孔子也不無讚許地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即:要是沒有管仲相齊國而安天下,華夏文明就會因外族入侵而滅絕,我們就會退化成披頭散髮、反穿衣服的野蠻人了。

    既然管仲這麼成功,為什麼後人不崇管仲而尊孔子呢?為什麼千百年來他一直被歷史刻意淡化呢?

    原因只有一個,管仲不是完人,他才智雖高,卻行有“微瑕”。

    就做人而言,首先孔子就輕視管仲,認為管仲在齊國任宰相期間,接受了齊桓公饋賞的三處家產仍不知足,還大肆囤積財產,生活不知節儉,用人不知一個官員可兼任多職以節約開支,甚至還與國君比排場--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臺,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臺。所以孔子評管仲曰:管仲不知節儉、不懂禮數,如果管仲這樣做也算懂禮之人,那還有誰不知禮呢?當然,這只是孔子的一面之詞,在“諸侯封疆而有國,大夫封邑而有家”的先秦時代,真實的管仲,奢而不腐。管仲之所以這麼做,其實背後藏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具體內因,筆者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單獨解析。

    就做學術而論,與“處處較真卻脫離實際”的空談理論家相比,管仲“直指人性且過於實用”的學術風格也是一種“瑕疵”。因為從封建王朝統治者的角度考量,不論是管仲其人,還是《管子》其書,內中所蘊藏的經世治人大智慧,一旦有人掌握,便會成為阻礙其統治,甚至推翻其封建統治的“大毒瘤”,所以歷代王朝自然要對其刻意雪藏。至於為什麼是雪藏而不是銷燬?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統治者要理世治人,也必須要從管仲和《管子》中吸收營養。

    史書往往由沒有實踐經驗的文人寫就,他們只羨水上蓮,不崇泥中藕。評價歷史人物時總不自覺的隔一層有色眼鏡,甚至會夾雜嫉妒、利益等人性陰暗的成分,所以在他們眼中,孔孟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是恆對,老莊的“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才是恆好,完全不考慮人性中最本能的“臨事方知一死難”現象。而以這種脫離實際的學術思維看,管仲自然有很多瑕疵。當然,照此標準度量,世上恐怕亦無完人。

    盲目地在一點一滴上較真,是做不成大事的。對比管仲與先秦諸子,雖然管仲在後人心目中的名望雖不如老子、孔子高,但他無疑仍是最出色的一位。因為諸如韓非、墨翟,甚至孟軻、莊周等,他們基本上都是遊說列國,透過販賣學術博取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浪人,只有管仲將學術作了成功的實踐,且獲得了善終。也正因此,《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曾以管仲為例,並引申對比了一些先賢說:“古之將相,疵咎實多……然子夏(漢代宰相)無虧於名儒,浚衝(竹林七賢之一)不塵乎竹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七週彩超孕囊小沒胎心胎芽是否正常呢?是不是B超做早了才沒見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