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劇透歷史
-
2 # 風大豬也能飛
李陵出軍以五千軍士力抗匈奴八萬驍勇之敵,堅持近十日,可謂奇蹟,可謂盡力。李陵若是力戰而死或自刎身亡,其壯名將堪比後世之文天祥。但是,經過天人交戰多番思慮,在有人提議他效仿浞野侯而他說了“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之後,最終卻還是食言而降了。李陵為什麼會投降?若是歸結為李陵貪生怕死,似乎不太可能,面對十多倍於己之敵苦戰近十日而毫無懼色的戰將,生死應該不是特別重大的問題。李陵在最後受降時,還讓兵士們儘可能殺出重圍向漢武報信,似乎應有其他考慮。
按李陵自己的說法,“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答蘇武書》)李陵認為自己一敗軍之將,戰雖勇,失利之責卻無可推諉,明明被人算計,也不能給自己辨個清白,不如讓兵士們回去先報告這裡所發生的一切,自己暫留有用之身,來日尋機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殺單于,到時既報家國,還朝還能表明自己的清白。
雖然《答蘇武書》被認為是偽作,但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按說李陵全家被族誅後,與漢家應有刻骨仇恨,如果“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併為鯨鯢”,則帶上匈奴兵馬殺回中原,也不為過。然而李陵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冒著生命危險刺殺了李緒,為自己復了仇,也為漢家清除了一大隱患。此後帶著在匈奴所娶之妻女,住到偏遠的地方,基本和匈奴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只有在單于要決大事時,才“入與決”。
李陵的最最不幸之處,在於當時就有可以與他作對比的英雄,這個人就是他的好朋友蘇武。就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蘇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始終持節不屈,成為後世忠臣的典範。蘇武是李陵的好朋友,二人同為侍中,李陵在蘇武出使被拘後一年,也即李陵出征之前,曾為蘇武的母親送葬。“來時,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漢書·李廣蘇建傳》)這說明兩人之間的關係是異常親密的,要說巧合,怎麼也不會這般巧啊!
蘇武被扣期間,李陵曾做為特使去勸降過蘇武,他這麼跟蘇武說:“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願聽陵計,勿復有云。”(《漢書·李廣蘇建傳》)
然而蘇武答道:“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漢書·李廣蘇建傳》)
面對這樣的回答,李陵還能說什麼呢?只能感嘆:“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李陵投降的當時,司馬遷就說“李陵既生降,頹其家聲”(《報任安書》),“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李將軍列傳》)可見對於投降這件事,當時之人就以此為恥辱了。
後世對李陵的投降是很有爭議的,一種是辱罵,一種是同情。有意思的是,在太平盛世的大一統時期,對李陵的同情便要多一些,比如唐代鄭鏦的“還傷李都尉,獨自沒黃沙。”劉灣的“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誓欲還國恩,不為匈奴屈。”而在分裂時代或是改朝換代之際,對李陵的辱罵便多一些,比如“賀蘭擁兵,坐視睢陽之失;李陵失節,重為隴士之羞。”(《宋史·範天順列傳》列傳第二百九 忠義五)“李陵衛律罪通天,遺臭至今使人吐。”(文天祥《言志》)
後世對李陵罵得最狠的當屬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鉅著《讀通鑑論》中,對李陵曾進行了十分尖銳的批判。其實,我們對船山先生如此痛恨李陵是可以理解的,明末到南明覆滅這一段時期,內憂外患,正是武將用命之際。然而自崇禎時熊廷弼、袁崇煥被殺、孫承宗被棄後,二十年間大多數武將或貪生怕死、朝秦暮楚,或愚蠢無能、人格卑下。明朝及南明可以說是滅於明將之手,先是吳三桂開關延敵;順治移師江南,吳三桂、洪承疇、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無不竭盡全力滅亡故國;清兵在揚州、江陰、嘉定、崑山、松江等地所進行的瘋狂大屠殺之主使者張天祿、李成棟等,率皆原明之降將;南明王朝弘光、永曆、潞王、唐王、魯監國等,無一不是滅於明降將之手;永曆逃入緬甸,吳三桂更千里窮追不捨,永曆哀求道:“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兵,窮追逆旅之身,……僕今者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明桂王致吳三桂書》)永曆帝的哀鳴終未能打動吳三桂效忠新主子之心,被生擒就死。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船山何以對李陵投降舉動如此深惡痛絕了。在民族矛盾激化之際,他之罵李陵,不只只僅是在罵李陵,他是在罵吳三桂、罵洪承疇、罵尚可喜、罵耿仲明、罵孔有德、罵孫可望,罵如蝗蟲一般蜂擁而出前赴後繼破壞明朝天下的大小漢奸。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文天祥,屈大均等人痛恨李陵的原因。
-
3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司馬遷把李陵描述的天崩地裂,改變不了投降的事實,李陵為了生存,放下武器,有失漢帝國的尊嚴!不可一世的匈奴,為什麼被歷史湮沒,因為他們放下了彎刀、捨去了駿馬、失去了草原,也就失去了自己,司馬遷和劉徹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李陵,《史記刺客列傳》中各位刺客,夫精變天地,信不諭兩主,以李陵的家世、身份和行為很矛盾,司馬遷也很矛盾!
-
4 # 君山話史
李陵是軍事天才,也是漢代最悲情的人物。
他是名將李廣之孫,還在孃胎裡時,父親就去世,自小就是個孤兒。他性格與祖父李廣有很多相似之處,善於騎射、為人豪爽,注重義氣。
李陵膽氣過人,漢武帝曾派他率八百騎兵,出居延澤,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里,刺探匈奴國內虛實。李陵不負重望,圓滿完成任務,被提拔為騎都尉。當時漢軍兵源素質不高,戰鬥力低下,李陵對此現狀深感擔憂,便前往荊楚,招募一支由武林高手組成的鐵血兵團。
他向漢武帝主動請纓,要求這支兵團,師出蘭于山,打擊匈奴。漢武帝起初並沒有同意,因為當時戰局不利,軍隊中的馬匹已經全部調撥給了李廣利、路博德等軍隊,沒有多餘的馬匹。李陵竟口出狂言,表示願以五千步兵,踏平單于王庭。這個牛皮,最終導致李陵人生的悲劇。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率這支由勇士劍客所組成的兵團,從居延澤出發,向匈奴進發。但他沒有料到,噩夢開始了。李陵五千步兵遭遇到匈奴八萬騎兵的圍追堵截,儘管李陵奮勇還擊,擊斃敵人一萬餘人,但終究寡不敵眾,除少數人生還外,其餘皆戰死。
李陵在最後一刻,選擇投降匈奴。按照他後來的說法,他打算效法曹沫,劫持單于南歸。然而,計劃改不上變化,雷霆大怒的漢武帝把李陵一家全殺光了,也斷了李陵南歸的路。
李陵兵敗投降,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他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又說道:“李陵之所以不死,可能因為他想找到合適的機會,報效朝廷。”
其實,司馬遷所說的是實情。李陵以五千步卒,轉戰數千裡,殲敵過萬,名震塞北,雖然兵敗而降,投降後並沒有做什麼對不起朝廷的事情。
可是,這一席話卻令漢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將司馬遷處以腐刑。腐刑是割去男性的生殖器,這不僅是身體的創傷,更是心靈的創傷。司馬遷後來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司馬遷因同情李陵而受到殘酷的刑罰,在司馬遷寫完《史記》時,李陵還在世。事實上,李陵應該比司馬遷活得長。因此,《史記》其實並沒有對李陵蓋棺定論。對李陵伐匈奴,只是流水帳記之:“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從這段文字看,並沒有對李陵有過譽之詞。
-
5 # 天山怪客3
我對李陵的公正評價:軍事天才,政治弱勢,時代悲劇。原因:首先,他和他手下的五千虎狼兵,個個能打虎,可見他的軍隊戰鬥力超級強悍,從與匈奴的殘酷戰鬥中可見一般,他的部隊先後殲滅匈奴近兩萬人,而這支部隊僅有五千人啊!這在當時只有戰神霍去病才能相比,可惜霍去病當時已經死了如果不是後來的一系列變故,李陵完全可以立功於故國,也許早就把匈奴打廢了,不至於後來長期威脅西漢邊境,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才解決這個極大的憂患。第二,李陵正是軍事能力爆棚,才心高氣傲,形成政治弱智,明明當時貳師將軍李廣利地位高於他,李陵打心眼瞧不來他,不願服從他的指揮,從而為他的人生悲劇埋下伏筆。導致兵敗之際無人救援。漢武帝派人救援,救援軍隊與匈奴軍隊未會面,帶兵將領路博德怕打敗仗,就回來了,怕漢武帝追究責任,就耍了個心機,造謠說李陵已投降了匈奴,惹得漢武帝龍顏大怒,把李陵一家滅了門,還捎帶為他辯解的司馬遷糟了當時男人最恥辱的宮刑,人生悲劇由此形成。第三,在匈奴的好友蘇武隨使者歸國時,當時漢武帝已死,但滅門的慘劇始終是一道陰影繚繞在他心頭,導致有家難回。
-
6 # 淺嘗輒止論歷史
現在一說起李陵,很多人就為他感到惋惜,一個能以寡敵眾的青年將領,就因為皇帝聽信讒言,不得不投降匈奴。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李陵這個差點被洗白的大漢奸的真面目。
其實關於李陵是不是漢奸,史記裡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漢武帝可不是因為李陵投降或者被俘而族他家人,是因為李陵投降以後娶了單于女兒封了王才族他家人。
大家可以想想司馬遷寫這段話的時候得多痛苦,他相信李陵的為人,給李陵辯護被判死刑,最後只能選擇受宮刑而苟活。
結果一年後卻傳來李陵娶單于女兒封王的訊息。這該是多大的打擊啊!!
結果現在所有人都彷彿看不見史記這段文字,只會拿漢書說事兒來為李陵申冤。
可其實班固也早就告訴大家李陵是個大漢奸了。
漢書和史記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漢書裡,李陵娶單于女兒封王是記錄在李陵家人被族之後的,不認真讀的話,肯定認為李陵娶單于女兒是因為家人被族。
可班固故意把李陵封王和衛律封王記在一起,又把蘇武跟李陵記在同一傳記裡,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李陵封王的準確時間。
蘇武公元前100年出使,經過數月的周折被俘。也就是說蘇武被俘應該發生於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99年。
衛律勸降他的時候說“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也就是說衛律最遲公元前99年就封王了。而李陵是哪年投降的呢,公元前99年。 也就是說,李陵如果跟衛律同時封王的話,幾乎就是剛投降就封王了。
肯定有人會說只是寫在一起並不代表同時封王啊。那我們還可以看李陵勸降蘇武的對話。
李陵勸降蘇武時完全沒有提到自己全家無辜被族的事情。這種深仇大恨,李陵勸降的時候居然不說?
而蘇武答覆李陵時說的是“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也就是說李陵在不知道家人被族之前就已經封王了!
所以那些認為李陵是因為家人被族才無奈徹底投降匈奴,娶妻封王的論點都是無稽之談。
而班固這麼寫的原因他也暗示了,那就是李陵有霍光上官桀兩個靠山,外加隴西李氏一同幫他翻案。西漢史記裡,“李氏名敗,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
隴西李氏出了個大漢奸,從此名聲敗壞,隴西李氏門下的人都認為這是恥辱。而到了東漢漢書裡,“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從恥到愧,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隴西李氏的名聲,彷彿也從來沒有被敗壞過一樣。可是班固作為一個史學家的職業道德和素養讓他既可以按照當時的輿論記錄李陵的事情,又可以透過文字把李陵的無恥昭告天下。
回覆列表
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是怎樣的一個人?
一兩句話還真難以說清,他是一個熱血青年,也是個憤青,還是個懷著遠大抱負、想要重振家聲的貴族子弟,但同時他也是個不敢面對失敗,只想逃避的懦夫。
為何這麼說呢?咱們從他的身世說起。
李家是隴西的名門望族,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李陵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可惜李廣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七國之亂時因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封賞,被漢景帝列入了“不講政治”的黑名單。
到了武帝時期,漢廷對匈奴展開全面反擊,衛青、霍去病等一批長途奔襲的進攻型將領脫穎而出,偏偏李廣這樣個老資格名將不能適應新的作戰環境,達不成封侯的條件,最後在漠北之戰時迷路自盡。
禍不單行,李廣之死對李家本就是個極大的打擊,又趕上李廣的兒子李敢認為衛青對父親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找機會揍了衛青一頓,最後被替舅舅出氣的霍去病,趁在甘泉宮狩獵時射殺。
對於武帝來說,超級戰將霍去病顯然比李敢更有價值,自然包庇霍去病,宣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霍去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什麼樣的鹿能撞死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武將?這個理由有點荒謬。李家知道李敢死得蹊蹺,卻不敢追查,但心裡不可能沒有怨言。
李廣、李敢的遭遇,對李陵的影響應該是挺大的,這導致他在面對武帝時心情複雜。一方面恨武帝對自家不公,另一方面想在武帝面前證明自己,振興家族。沒多久,他就等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公元前99年,武帝再一次北征匈奴,以貳師將軍李廣利為統帥,命令李陵為李廣利運送糧草輜重。但李陵不願意,搞後勤有什麼前途?上陣殺敵才容易出頭!
於是,李陵便在武帝面前慷慨陳詞,請求獨領一軍,上前線砍殺匈奴士兵。武帝很欣賞他的勇氣,但手頭上沒騎兵給他,李陵表示無所謂,只要給他5千步卒,就能直搗單于王庭。
武帝非常高興,他歷來喜歡天不怕地不怕、敢於深入大漠戈壁拼殺的青年戰將,如今李陵頗有當年霍去病的風采,於是同意了這位新生代將領的要求。
為了策應李陵的軍事行動,武帝還讓強弩都尉路博德,領兵給這支步軍做後備。但路博德是曾當過伏波將軍的老牌戰將,羞於做李陵的後備,於是上書武帝說現在正是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請求讓李陵留到春天再出徵。
誰知腦袋短路的武帝,竟然懷疑是李陵後悔,不敢出戰才託路博德上書,想幹預他的決策取消軍事行動。感覺受到愚弄的武帝大為惱火,令李陵即刻出兵,不得耽擱。
李陵就帶著5千步卒從居延出發了,一個月後到達浚稽山安營紮寨。可惜他的運氣和祖父李廣一樣差,很快遭遇單于主力,被匈奴3萬多騎兵包圍。以5千步兵對陣3萬騎兵,這種仗能打贏的人很少。李陵已經盡力,卻還是輸了。他本可以逃回漢朝或戰死沙場,卻選擇了投降匈奴。
訊息傳回,滿朝皆罵李陵,唯有太史公司馬遷為其說情,盛怒之下的武帝將他下獄施以腐刑。
過了一段時間,武帝認識到李陵投降匈奴是因為沒有援兵所致,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回朝,但公孫敖沒找到李陵,怕武帝責備,回來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打漢軍。
這回李陵是褲襠裡掉進了黃泥巴,不是屎也是屎了。武帝大怒,下令殺了李陵全家。
史書上說李陵是詐降,後來武帝殺了他全家才真降。但是,武帝並不是在他投降的訊息一傳來時就殺他全家的,而是後來聽說他給匈奴練兵才下達了誅殺李家的命令。
這中間隔著一年多的時間,如果李陵是詐降,為什麼不帶回隻言片語?不和漢朝取得聯絡,他詐降有什麼意義?根本解釋不通。
換言之,所謂的“詐降”,很可能是塊遮羞布。他就是打了敗仗,無顏回去見武帝和家人,才投降了匈奴。
如果當時公孫敖找到他,他也許還能回去,但公孫敖卻無功而返,還導致李陵的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到了此時,可就真回不去了。
因為無論出於什麼理由,李陵降匈奴是事實,武帝殺他全家也是事實。大錯已鑄成,根本無法彌補。武帝去世,漢昭帝即位,李陵的好朋友霍光當上大司馬後,有意接李陵回來,但他不願意。他還回去做什麼呢?漢朝沒了親人,漢昭帝也不可能給他太大的權力。而留在匈奴,他是單于的女婿,堅昆地區的國王。他在漢朝得不到的榮耀,在匈奴得到了。
李陵本想做振興家族的那個人,卻沒做到,他接受不了失敗,走向另一個極端,遠離那些自幼讓他痛苦的因素。當然,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投敵都是應該被譴責的。
至於司馬遷對李陵的評價,其實到後來已經轉變了。原先說他有國士之風,後來說李家因他而身敗名裂,隴西士大夫也以他為恥。也許司馬遷還後悔為李陵挨的那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