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營養在前線
-
2 # 藥事健康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異性標誌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通常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型別糖尿病四大型別。
糖尿病的併發症分為:微血管併發症和大血管併發症,其發生和很多因素相關。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下面就來分別瞭解一下如何避免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
一、糖尿病腎病
改善生活方式:戒菸、超重者體重下降、限制蛋白的攝入可減少尿白蛋白排洩。晚期腎衰患者蛋白攝入應控制在0.6g/kg.d,以優質動物蛋白為主。
1、嚴格控制血糖
儘可能使血糖達標:空腹:3.9-7.2mmol//L,餐後血糖<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
2、有效控制血壓
不伴有蛋白尿者血壓<130/80mmHg;伴有蛋白尿這血壓<125/75mmHg.
3、糾正血脂異常,應用腎臟保護藥物延緩DN進展。
二、糖尿病神經病變
嚴格血糖控制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本措施。糾正血脂紊亂、控制高血壓。對於有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無論有無症狀,患足部潰瘍的風險均增加,應加強足部護理。
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它威脅視力,並最終影響所有的糖尿病患者。
1、最佳化血糖和血壓控制以延緩視網膜病變進展。
2、任何程度的黃斑水腫,嚴重的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需在有經驗的專業眼科醫生處接受診治。
3、鐳射光凝治療用於高危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水腫和部分嚴重的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以降低失明風險。
-
3 # 黃作夢
題目中說預防糖尿病“需要全社會參與的解決方案”,還真應了一項新研究的主題哎,那就是讓人們別“宅”,加大社交力度,因為這項研究顯示社交孤立的人與社交廣泛的人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更高。
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等機構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學術刊物《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上發表的論文說,他們調查了荷蘭南部2861名年齡在40歲到75歲的人,發現了社交程度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
分析顯示,這些研究物件中平均每個人在步行可達距離內的社交網路成員為10人,如果社交網路每少1個人,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就會比血糖代謝正常的人高出5%到12%。
參加俱樂部或者興趣小組等活動是有益的,分析顯示,很少參加這類活動的女性與血糖代謝正常的女性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要高出112%。對男性來說,很少參加社交活動的話,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要高42%。看起來男性好一點哦,但是“死宅男”們注意了:獨居會使男性患2型糖尿病的的機率高出94%!
研究人員說,這是首個確定社交網路特徵與2型糖尿病之間關係的研究。由於獨居的人患2型糖尿病風險更高,在衛生保健系統中他們應該被視為高風險人群,社交網路的規模和社交活動的參與度今後可能被當作糖尿病風險的評估因素。解決社交孤立的問題,可能有助預防2型糖尿病。
所以說,宅男宅女們注意了,孤獨的話,連糖尿病都不放過你們啊。還是多出門交交新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吧。
-
4 # 39健康網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許多人都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之所以讓人害怕,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病,甚至可困擾人一生。加上它可引發的各種各樣的病發病,如若控制不好,還有生命危險。因而在得了糖尿病之後,必須嚴格監測自身病情,預防併發症。
得併發症的6個訊號
誰也不想得糖尿病,但既然已經病症纏身,就要以最好的狀態與之對抗它。控制好血糖,實際也可以幫助避免一些併發症。這裡有6個訊號,或許可以讓你儘早知道危險。
1、耳的訊號
臨床上發現,糖友的耳垢會比常人增多不少,而且往往呈現出“糖尿病越嚴重,耳垢越多”的趨勢。有研究曾經對1200名疑似患糖尿病的人進行了耳垢檢查,發覺他們耳垢的葡萄糖含量遠遠超過正常人。所以,如若你發覺近期耳垢異常增多,需引起重視。
2、腎的訊號
有的人,即便患了糖尿病,10年,20年,都不一定能發現自己有腎病。然後20年後,突然被告知是腎病末期了。所以,別忽視了腎的訊號。如果體檢的時候發覺自己是微量白蛋白尿,考慮是不是糖尿病腎病的先兆。
3、口腔的訊號
糖尿病如若出現血管病變或神經病變,會令牙周組織區域性微迴圈遭受損害。比如出現牙齦紅腫、牙齦壓痛、口腔燒灼感等問題。而如果出現糖尿病性骨病,還會令牙槽骨質疏鬆,牙周病加劇,並出現牙齒鬆動、脫落等問題。
4、面板的訊號
過敏很正常,但如果反覆過敏,並且出現面板潰瘍的現象,這就不正常了。一旦患上糖尿病,身體髮膚就比常人更脆弱,面板遭受不得刺激,否則就可能導致區域性組織壞死,潰爛。糖尿病有個併發症叫糖尿病足,雙足面板潰爛嚴重是需要截肢的。
5、四肢的訊號
糖尿病除了比較明顯的足部損傷要注意以外,出現蟻行感或麻木感也不能忽視。比如走路的時候,從輕微不適發展到嚴重“皮痛”、“骨痛”;手經常發麻、冰冷、溫度感喪失,這些問題也可能指向糖尿病足。
糖尿病可怕,併發症更可怕。糖友多長几個心,有利於預防併發症哦!
-
5 # 慢性病健康管理師
談起糖尿病的疾病根源,治療控制方法,很多糖友都能說上那麼一大堆理論知識和方法,更何況還有林林總總的一大堆專家學者機構。但是幾乎所有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經過一個又一個醫院治療,藥越吃越多,病情越來越重。然後醫生就怪罪患者沒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或者說其飲食,生活方式,運動鍛鍊都沒達到醫生的要求,,,,,,反正只看到醫院藥商賣出了大量的藥物,年復一年,一個個患者走向了心腦血管疾病,心臟腎臟病,各種併發症。最終失去生活能力,長期臥床。但凡有人嘗試營養治療管理高血壓,糖尿病,就會被幾乎所有的醫生醫院斥責為騙子,忽悠,瞎胡鬧。不知道這些醫生是害怕失去收入來源還是真的束手無策。現在國內著名的北京協和醫院是國內第一家使用營養治療糖尿病的醫院,非常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幫助更多患者控制血糖。好算是讓一些人不再口誅筆伐批評營養科學治療管理糖尿病,高血壓。
小分子活性多肽素是最新的多種合成肽生物營養素,從營養學角度降低改善患者病變細胞,達到降低血糖血壓,減少降低西藥胰島素用量,避免長期過高的血糖血壓或者大幅度波動引起的併發症。嚴重的胰島素降糖藥抵抗患者,血糖也能調整到正常合理的水平,實踐中已經有幾萬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
6 # 劉海霞說內分泌
作為一名內分泌醫生對於糖尿病在中國近20年呈現井噴式海嘯式的增長真的令人堪憂,因此,及時科普,把最靠譜的科普知識傳遞給大家也是一個內分泌醫生的一份職責。我們科室每月也都有健康大講堂給大家面對面講解。接下來說說糖尿病及併發症的預防。
這就要不同情況的人不同的預防干預治療方式。
第一類健康人群,什麼叫做健康人群呢,就是指體檢報告中血糖空腹低於5.6毫摩爾每升,也沒有超重、血壓血脂尿酸等等均正常的40歲以下的健康人,預防糖尿病主要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規律作息、健康飲食、不攝入過多食物、不暴飲暴食、少吃垃圾食品,適當運動,保持體重和腰圍在正常範圍內,總體而言就是,透過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第二類叫做高危人群,比如空腹血糖在5.6-7之間,合併三高、出現高尿酸血癥、痛風,出現冠心病、父母等直系親屬有糖尿病這樣的家族史,女性在懷孕時曾經診斷為妊娠糖尿病、體重超標,腰圍男性大於2尺6,女性大於2尺4,正在服用抗抑鬱藥物,不可解釋的勃起功能障礙,年齡在40歲以上等等,這些如果身上出現1條及以上,那麼就是糖尿病的後備軍,容易的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這些人除了第一類人群全部使用以上提到的,還有儘早的到內分泌科進行糖尿病篩查,看看自己究竟是不是糖尿病,如果是的話,要早期發現早治療,如果不是,那麼就針對以上可以干預的因素進行干預,比如減輕體重,調整血脂,降血壓,降低血尿酸等等,這樣也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第三類人群是已經診斷了糖尿病,建議醫生第一次告訴你可以診斷糖尿病的時候,一定要評估併發症,如果沒有糖尿病併發症,那麼就要把血糖控制好,只有把血糖控制好了,才能夠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第四類人群是得了糖尿病也出現了併發症,那樣的話比較重的慢性併發症目前還是無法大幅度逆轉的,要在醫生的指導之下,儘量把併發症往回拽拽,讓併發症的腳步不再繼續大步向前走,延緩併發症的進展,這個時候除了控制好血糖,還要有針對性的對於併發症進行有效治療,從而不至於造成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是健康生命。
你的血糖關注了嗎?
-
7 # 大海撈針啊121
1.控制情緒至關重要。社會發展中緊張、激動、壓抑、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易引起糖尿病,所以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合理控制情緒,面對人生。2.合理運動和體力勞動,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保持適當的運動和體力勞動,心情舒暢。3.合理飲食。避免飲食不規律、戒菸、戒酒、暴飲暴食,合理飲食,控制標準體重等有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的發生。4.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更應明確注意預防糖尿病的事項。5.加強糖尿病理論知識學習,更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生。
-
8 # 營養師宋明月
如果有家族史和自身肥胖的人最好要注意,因為屬於高危人群。
建議每年可以做個ogtt實驗(糖耐量實驗),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是:
(1)空腹血糖≥7mmol/L
(2)隨機血糖或餐二≥11.1mmol/L
(3)有糖尿病症狀: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
上面三個有兩個,就可以診斷糖尿病了。
但是如果空腹血糖在5.6-7mmol/L之間,或者餐二在7.8-11.1mmol/L之間,就是糖尿病前期啦!
這時候要健康生活、精細化營養治療,可以讓您減緩得糖尿病的時間。如果控制好,說不定可以不得糖尿病啦。所以有條件的高危人群,可以每年定期檢查一下啦。
-
9 # 微笑面對糖尿病
為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儘量做到如下兩個大方面:
早期發現糖尿病高危人群著眼於早期危險性評估和干預,對延緩甚至消除糖尿病的發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1、 糖尿病風險篩查:中國自創糖尿病風險評估問卷,內容涉及到:性別、年齡、家族史、腰圍、BMI、血脂、血糖等,分數越高,則為高危人群。
2、 血糖篩查:可以篩查出一部分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早發現早干預會有很好的療效。
3、 代謝綜合徵人群的診斷:美國研究者綜合多個權威研究專案的研究結果,認為高血糖、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能有效預測糖耐量降低,對預防干預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高危人群的干預1、 生活方式干預:透過健康飲食、控制理想體重、規律生活,是有效預防和延緩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手段,體重下降1公斤大約可降低糖尿病發病率13%。
2、 藥物干預:針對糖耐量異常的人群,如果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接受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或者已經接受強化生活方式干預但是效果不理想(如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後3個月或半年後隨訪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水平無明顯改善),就需要考慮生活方式以外的干預手段。這種情況下,藥物干預就是最重要的選擇。
總之,糖尿病可以透過生活方式干預,降低體重,服用降糖藥等方式進行有效的干預。在所有的干預措施和手段中,生活方式干預是最經濟且有效的一種方式。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不但可大幅度降低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發生,進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以上答案由微糖註冊營養師宋明月老師提供 -
10 # 心血管王醫生
今天出門碰見鄰居,告訴我說她前幾天單位體檢查出血糖高了,問我怎麼辦,看了他的檢查結果其實還沒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有點糖耐量異常。
我告訴她從現在起她的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以及生活方式,以免發展到後期就是糖尿病,她當時就問我糖尿病還可以預防嗎?
我就說,糖尿病與遺傳有關,與生活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一定所有的糖尿病都是遺傳的,也與生活環境有關,所以規律健康的生活是可以避免糖尿病病發生的。
她又問問我:那怎樣才能預防糖尿病呢?糖尿病又被稱為“富貴病”所以與現在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所以接下來我給大家說說怎樣預防糖尿病:
1.飲食:大家都知道飲食是糖尿病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尤其是糖和脂肪,因此合理飲食、均衡營養可以可以很好的預防糖尿病。
1)儘量吃GI低的食物,吃飯的時候可以多吃蔬菜及肉類(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的肉類:如瘦肉、雞肉);
2)減少脂肪的攝入,平時飲食宜清淡;
3)減少鹽的攝入 食鹽攝入量限制在每天6g 以內;
4)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
5)吃水果時儘量吃含糖量低的水果;
6)忌菸酒,菸酒是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發病因素,減少菸酒的攝入能很好的預防糖尿病。
2.運動: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在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佔重要地位。透過臨床觀察發現,體育運動能增加胰島素敏感,有助於控制血糖,預防疾病和保持身體健康等。並且認為堅持規律運動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
3.提高糖尿病自我預防的意識:尤其對於那些有家族性糖尿病的患者及糖耐量異常的人群,要有糖尿病的為先意識,除了生活中注意外,還要學會自己檢測血糖,發現異常時及時就診會服用藥物。
因此,糖尿病病有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便離糖尿病遠一步。
鄰居聽完王醫生的解答,非常滿意,非要送我一盒巧克力,我說我不要,我怕糖尿病!
哈哈!其實我收下了,因為我媽媽說過:“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
11 # 小小巧媽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由於長期飲食不當,導致患上糖尿病的人的越來越年輕化。自己就認識一位十幾歲就患上糖尿病的,患上糖尿病的痛苦,也只有他本人才最清楚。其實只要學一點養生知識或者生活上稍注意一下下面幾個方面就能很好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1,定時定量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機率。
2,不要長期過量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增加胰腺負擔,日久了導致胰腺消化能力下降,甚至損傷。
3,少喝一些飲料,因為飲料中不僅含糖量高,各種新增劑也非常多,增加身體排毒功能的負擔。(排毒能力是有限)
4,多食一些蔬菜,少吃一些肥膩的食物,起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同時改善酸性體質,中醫常說酸性體質易得病。
-
12 # 營養瑋瑋道來
華人口世界第一,糖尿病患者人數也居全球首位:
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為1.09億人,其中有60%的患者不知已經患有糖尿病!
世界衛生組織稱:中國近半數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約為5億人。
那麼如何有效預防糖尿病呢?瑋瑋建議如下:
保持健康體重,超重、肥胖要不得!
肥胖一直以來都是二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多數糖友在起病初期均屬於肥胖體型,即便因為高血糖的典型症狀“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而逐漸消瘦下來,也無法改變糖尿病的最終發生與肥胖的關係!因此,如果您處於體重超標,請開始減肥,逐漸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2.來自糖尿病家族的你要注意!
二型糖尿病的遺傳特徵是非常明顯的 ,屬於多基因遺傳,但最終是否發病還與飲食、體重、心理、環境等多素相關。所以,如果您具有明確的糖尿病家族史的話,就更要保持健康體重以及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3.吃的學問永遠不要小瞧!
很多人說:糖尿病是吃出來的!雖然,這句話並不是完全正確的,但也真實的反映出了飲食對糖尿病的巨大影響!
要想預防糖尿病,飲食必需有所節制,不僅正餐只能吃七八分飽,零食也不能放縱,尤其是油炸食品、各類糖果點心以及甜飲料一定要控制、控制、再控制,能不就別少吃、能少吃就別多吃!
而摒棄精白米麵主食、選擇粗雜糧和薯類;多吃蔬菜、豆製品;少吃紅肉、用魚蝦等海產品、蛋類、低脂奶類來補充蛋白等既能兼顧營養又能預防疾病!
4.養成運動好習慣!
運動能夠同時改善代謝異常和精神壓力,對於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兒!而糖尿病在缺乏運動、久坐人群中更加高發也從側面體現了:運動有助於預防代謝性疾病!
除了有氧運動之外,肌肉訓練對於預防糖尿病效果也非常突出:肌肉發達的人細胞中具有更多的肌糖原,在調節血糖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上作用極佳,因此,建議減肥中的你不要只做有氧運動,也要適當的舉舉啞鈴、擼擼鐵,這樣才能有效改善腹部肥胖、增強血糖調節能力!
5.放鬆精神、積極敢挑戰!
人體處於緊張、焦慮等不良精神狀態時,身體細胞也會處於應激狀態,這是的細胞代謝及內分泌等功能會出現異常,這是高壓力容易導致疾病的原因所在!
6.年齡是道坎兒,必需提防!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疾病都找上門來,所以,一旦您過了50歲,就請定期體檢、在疾病早期就採取適當措施!
-
13 # 營養科曾醫生
在回答怎樣預防糖尿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導致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很遺憾地告訴各位: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公認糖尿病是複合病因的綜合徵,與遺傳、自身免疫及環境因素有關。
臨床分為:
1型糖尿病 遺傳缺陷是導致該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 這種遺傳缺陷表現在人第 6對染色體 的 HLA 抗原異常上。有 研究顯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發病的特點——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 那麼你患上此病的機率遠大於無此家族史的人群。
此型糖尿病患者,多在幼年或青年時期發病。由於β細胞破壞,常引起胰島素絕對不足,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很遺憾,此型糖尿病很難後天阻止發生。
2型糖尿病 人群當中有半數以上是此型糖尿病,症狀不典型,尤其多見於中年超重或肥胖者。多數患者是以某種併發症或伴隨症狀就診,或是健康體檢中被檢出。
超重和肥胖的人群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
透過調整飲食結構或者控制總能量,使體重接近或維持在標準體重範圍。
調整飲食結構,包括:
堅持主食供能比達到 50%~60%。現在的人不知為什麼,似乎和米飯有仇似的。無論男女,米飯吃的很少(臨床上見過一天只吃3兩米飯的1.8米大小夥子),而每天吃肉的量,輕輕鬆鬆超過250g。非常肯定得告訴各位,肉類的過量攝入,導致蛋白質與脂肪攝入量遠遠超過推薦量。有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與肉類,尤其是紅肉類攝入過多有明顯正相關關係。
奉勸各位,主食吃足量,粗細混著吃,肉類少吃點,蔬菜儘量吃。自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終身受益!
堅持運動,使人體體脂下降(尤其要控制內臟脂肪超標),肌肉增加,維持理想體重,可間接阻止糖尿病發生。
3類 妊娠糖尿病 一部分是妊娠前糖耐量異常而未被確認者,另一部分是妊娠期發現的糖尿病。這型別糖尿病患者,多數病人於分娩後可恢復正常,近30%以下的病人於5~10年隨訪中轉變為糖尿病。妊娠前的糖尿病篩查是預防的關鍵。
最後一類是特殊型別糖尿病,如外傷導致的胰腺損傷,胰腺腫瘤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某些藥物和化學品引起的胰腺損傷,以及免疫介導糖尿病。此型的預防只能阻止病因發生。
-
14 # 陸小平主任醫師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飲食習慣、體力活動減少、肥胖(腹部肥胖)、大量酗酒等,都可能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現在對糖尿病的預防和認識相對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積極開展糖尿病預防、全民瞭解糖尿病的誘發因素、提高自我防治意識、及時控制發病因素,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的發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
預防措施:防止和糾正肥胖、避免高脂肪、高熱量飲食,飲食要保證合乎體重、身體的需要;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要以非精製、富含可溶性維生素為好,應占食物總熱量的50%~65%,脂肪佔食物總熱量的15%~20%,蛋白質佔食物總熱量的10%~15%,多吃蔬菜;
增加體力活動、參加體育鍛煉;
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藥物;
積極發現和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戒除菸酒等不良習慣;
對中老年人/高危人群(肥胖、高血糖、分娩巨大兒史(8斤以上胎兒)、家族糖尿病等人群)定期進行健康查體,除常規空腹血糖外,還應重視餐後2小時血糖測定。
此外糖尿病的預防,還應構築三道防線,這在醫學上稱為三級預防,如果防線的佈設、構築及時、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預防和控制的。
一級預防:樹立正確進食觀念並採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最大限度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
雖說糖尿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後天的生活和環境因素,大家都清楚,熱量過度攝入、肥胖、缺少運動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低糖、低鹽、低脂、高纖維、高維生素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飲食配伍,對體重進行定期監測,將體重長期維持在正常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體重增加時,應及時限制飲食、增加運動量,使得運動成為習慣,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是關鍵,貴在堅持。
雙親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預防。
二級預防:定期監測血糖,以儘早發現無症狀性糖尿病,應將血糖測定列為中老年人常規體檢專案,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測定。凡發現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如如面板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更要及時去測定血糖,以儘早診斷,爭取早期治療的寶貴時間。
綜合調動飲食、運動、藥物等手段,將血糖長期平穩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空腹血糖宜在6.11毫摩爾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宜在9.44毫摩爾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應在7.0%以下。還要定期測定血脂、血壓、心電圖,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間接指標。
三級預防:目的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慢性合併症的發生和發展,減少傷殘和死亡率,因為糖尿病人很容易併發其他慢性病,且易因併發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對糖尿病慢性合併症加強監測,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糖尿病,常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使病人能長期過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目前糖尿病還是一種終生性疾病,因此需要積極行動起來,規範自己的生活,科學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牢固的一條防線。如果已經是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觀,只要長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緩糖尿病慢性合併症的發生和發展的;如果已經進入了慢性併發症期,那就需要更加百倍的警惕,延緩慢性併發症的惡化。
-
15 # 華絡健康
如何預防糖尿病?
l 生活方式干預:所有人群
l 高血壓控制
l 血脂異常調節
l 血糖管理
l 抗血小板治療
l 體重控制
l 呼吸睡眠障礙
高血壓
發現、監測:醫生測量 自我測量
目標:
l 收縮壓<140mmHg,<130mmHg,<150mmHg
l 舒張壓<90mmHg;<80mmHg
l 血壓 >120/80mmHg
l 血壓 ≥140/90mmHg
藥物:首選ACEI或ARB
血脂異常
檢測和複查:
目標:
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6mmol/L:無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且無靶器官損害者
l 達標也治療:年齡>40歲,或合併糖尿病腎臟疾病
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mmol/L: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危險因素。如不能達到該目標則至少降低50%
l 達標治療
l 未達標如能耐受應加大劑量
l 甘油三酯≥2.3mmol/L和(或)HDL-C降低:強化生活方式和最佳化血糖控制
l 甘油三酯≥5.7mmol/L:貝特類藥物治療
血糖管理:糖化血紅蛋白
目標:
l <7.0%:多數非妊娠成人
l <6.5%:年齡小、病程短、預壽長、無低糖、不致胖
l <8.5%:低血糖、病程長、預壽短、伴發病、老年、獨居、用多藥
初治患者降糖藥使用原則:
l 首選二甲雙胍
l 避免低血糖
l 不應快速降糖
l 避免因降糖藥物致體重增加
胰島素:三線藥物,超重者則四或五線藥物
HbAIC≥9%:二聯口服降糖藥
下列之一及以上,考慮首選胰島素:
l HbAIC>10%-12%
l 空腹血糖>16.7mmol/L
l 最高血糖>19.4mmol/L
l 明顯糖尿病症狀或消瘦
l 酮症
考慮胰島素
l 2種口服藥不達標
l 超重肥胖者3種或4種口服降糖藥不達標
血糖管理:血糖控制
糖尿病前期
l 理想水平:
空腹血糖≤6.1mmol/L,OGTT2hPG及自然餐後2hPG≤7.8mmol/L
糖尿病
l 空腹:4.4-7.0mmol/L
l 非空腹:<10mmol/L
抗血小板治療
l 高危患者:阿司匹林一級預防
l 低危患者:不推薦使用阿司匹林一級預防
l 中危患者:臨床判斷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l 30歲以下及80歲以上患者:個體化評估
體重
l 保持健康體重,維持BMI在18.5~23Kg/m2
l 超重及肥胖者,適當減重且長期維持,初級目標至少減重3~5%
睡眠呼吸障礙
l 肥胖患者,進行睡眠呼吸障礙的篩查,重度睡眠呼吸障礙者應接受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
l 睡眠呼吸障礙與卒中風險有關,初步篩查基礎上行多導睡眠圖檢查
l 透過治療睡眠呼吸障礙來降低卒中風險可能是合理的,雖然其在卒中一級預防中的效果尚不明確
中西醫結合
l 幾千年的中醫積澱,為防病治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其獨到之處
l 糖尿病的治療關鍵在防止併發症,特別是大血管和微血管相關性併發症
l 在防治併發症方面,對一些秘驗方有非常好的臨床經驗體會
-
16 # 營養科普趙之德
近年來,糖尿病確實有年輕化得趨勢,甚至兒童的糖尿病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這很大程度上和超重肥胖率越來越高(包括兒童)、活動越來越少、吃的越來越多有關。
想要預防糖尿病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保持健康體重,目前的研究看,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應避免超重或肥胖,已經超重肥胖的,應儘快透過飲食控制和增加運動來減肥。只要體重下降5%+,血糖水平就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合理飲食,研究發現主食粗細搭配,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適量的豆製品和堅果,這些飲食習慣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同時主食粗細搭配和多吃蔬菜水果對控制體重也是有益的。而只吃精白米麵做的白饅頭白米飯,愛吃甜食甜飲料,大魚大肉(肥油肥肉)吃的太多,則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多運動,每週應該保證15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如每次30分鐘,一週至少5次的有氧運動。同時應該保持一定量的力量訓練,以保持有適當的肌肉。研究發現,適當增加運動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當然,運動本身也對體重控制有益。 -
17 # 藥師陳
你好,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根據世界醫學臨床對糖尿病疾病最終引起死亡的原因調查結果發現,95%以上糖尿病患者最終死亡的原因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各種併發症。
糖尿病既是代謝病,又屬內分泌疾病,有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的作用,它的病因是複雜的。
在古代傳統醫學稱糖尿病為"消渴病"。《黃帝內經》中如此記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食太好太喜甘甜而引發,過去也稱"富貴病"叫此大概也是這意思吧。
隨著經濟發展和都市化生活方式普及,糖尿病預防是早發現,早治療,防治併發症的發生。做到不吸菸,少飲酒,少吃鹽,合理膳食,經常運動,防止肥胖。
-
18 # 重症黃大夫
主要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還有其他一些特殊型別如妊娠期糖尿病。常見的症狀有1、代謝紊亂症狀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少。其他有顯瘦,生長髮育受限。2、是一些併發症的症候群為主:周圍神經病變會出現肢端麻木,感覺異常等,大血管病變會導致冠心病出現胸悶胸痛,腦血管病變出現中風症狀,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是不可根治疾病,所以病友們一定不要相信說能根治糖尿病的治療方法,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糾正代謝紊,消除症狀,防止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維持生活治療,延長壽命。糖尿病是可以透過規範診療,達到症狀控制的目的的。糖尿病治療幾大原則如下:
1、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病人必須清楚認識糖尿病的危害,積極配合治療,正確對待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學會簡單的測血糖,如何口服藥用法,因為降糖藥物有不同用法,有餐前,餐時,餐後,學會胰島素使用方法。
2、醫學營養治療:制定合適的總熱量,食物成分,規則的餐次安排,要做到定時、定量進食,合理分配糖、脂肪、蛋白的攝入,每日三餐能量分配可1/5,2/5,2/5,或者1/,1/3,1/3。
3、運動:適當的運動有利於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可根據年齡,體力性別來進行,一般不建議劇烈運動,注意防止低血糖。每天可以散步半小時左右,對糖尿病控制會有比較好的幫助。
4、藥物治療:有口服藥和胰島素治療之分,口服藥要區分餐前(空腹),餐時,餐後不同用法,胰島素也有長效,中效,短效之分,短效一般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中效多睡前或早起後皮下注射,長效一般一天使用一次,現在有些患者,還可以透過胰島器官移植來治療。
5、防止併發症,糖尿病可導致全身血管病變,危害較大,要積極控制血糖,防止心腦血管病變導致冠心病,中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併發症。
-
19 # 健康時報糖友會
應對糖尿病,必須要立即採取行動,重點突出一個“早”字,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到的“四早”是指早檢查、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預防:記住這6點1、少吃肉,多吃蔬菜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食用較多數量的紅肉(特別是精加工肉製品)會增加女性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
該研究還發現:用其他食物(如全粒穀物、堅果、低脂乳制 品、魚肉和家禽)來代替肉食能顯著地降低人們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
2、食用堅果
準確地說,是食用杏仁、核桃和其他樹生堅果。
研究表明,經常食用樹生堅果與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即使是食用花生(歸類為豆科植物,而非堅果)也會起到有益作用。
然而,經常食用並不意味著大量食用;每天吃一小把就可以了,以避免熱量堆積。
3、進餐後散步
發表在《行為營養與體力活動》國際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每天靜坐6-8小時的人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為19%。
即使是在餐後半個小時散步15分鐘,也能讓餐後血糖水平在至少三個小時內下降。
發表在《歐洲疾病研究》協會期刊上的另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在餐前進行一段時間短暫但較為劇烈的運動對於控制血糖比一天內進行長時間的運動更為有效。
4、從事力量訓練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力量訓練或者是抗阻力訓練都能夠比有氧鍛鍊更好地維持血糖水平的平穩。
事實上說,美國運動醫學會已經意識到了力量訓練對糖尿病患者有非常好的益處,它們建議成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應該採用力量訓練。此外,力量訓練還能夠有助於保持肌肉重量和加速新陳代謝,不過這兩項功能都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
5、戒除菸酒等不良習慣。
吸菸可破壞血糖的穩定,長期吸菸者易加重心血管及微血管病變,並且會加重糖尿病足。
6、定期檢查身體
對中老年人定期進行健康查體,除常規空腹血糖外,應重視餐後2小時血糖測定。
-
20 # 文盲在農村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管住嘴,邁開腿,多吃蔬菜水果,我原來體重140斤,身高156,經過半年的鍛鍊,現在只剩104斤,以前高壓140,現在瘦下來了血壓,心律全部正常了,減肥貴在自律。
回覆列表
在說如何正確預防糖尿病之前,先看看糖尿病有哪些高危因素?
1、肥胖/超重
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2/3的患者體重超標。
是否超重/肥胖,可根據BMI、理想體重來初步估計。如果去專業機構檢測體脂肪含量,能更準確地判斷。
BMI=體重(kg)/身高(m)*身高(m)
例如身高1.65m,體重50kg,她的BMI就等於20.2
BMI>24,就屬於超重/肥胖
理想體重=身高(cm)-105;
例如身高165,減去105,那麼她的理想體重就是55kg。
體重>理想體重20%以上就屬於超重/肥胖)
2、遺傳
糖尿病患者中,20%以上的人有家族史。
3、不良生活習慣
大魚大肉,喜愛甜食,又吸菸又喝酒,還不喜歡運動,經常熬夜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恰恰是糖尿病中非常重要的後天影響因素。
4、壓力
生活節奏快容易讓人緊張焦慮,產生壓力。壓力會使人處於一種持續的應激狀態,有可能使體內升血糖的激素過度分泌,導致血糖升高,甚至得上糖尿病。
5、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但它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險因素。
針對這些因素,我們應該如何去預防糖尿病呢?
我們知道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狀——吃得多、喝水多、尿多、體重少,同樣也可以用“三多一少”來預防糖尿病——多懂、多動、多放鬆、少吃。
多懂
1、不要以“三多一少”症狀來判斷是否得糖尿病
事實上出現“三多一少”症狀時,病情已相當嚴重了。
9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並沒有這些症狀,而只是感覺疲勞、乏力、看不清東西等症狀,因為缺乏足夠的知識,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變成了不可逆的糖尿病。
2、定期體檢,注意血糖指數,如有異常及早干預
相對於普通人,高危人群更要做到每年體檢,如果發現血糖指數異常,即高於正常人但又達不到糖尿病的標準,這在臨床上叫做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發展為糖尿病的必經階段,就猶如站在十字路口上,此時只要積極採取一些措施,就能與糖尿病分清界限,阻止糖尿病的發生。
3、日常多聽健康知識講座,提高對市場資訊的辨別能力
市面上有很多誇大或虛假的廣告,例如說某藥可以治癒糖尿病,某儀器可以不吃藥治好糖尿病等,我們可以更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些市面的保健產品,合理用藥,控制病情。
多動
芬蘭一項調查發現,運動能激發胰島細胞的活性。每週運動4小時,或每天運動35分鐘的人,即使體重沒有變化,其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下降80%。
多運動,再加上控制飲食,體重就不至於過胖。我們已經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機會就會減少。
多放鬆
當人們處於緊張、焦慮、恐懼或受驚嚇等情緒時,交感神經興奮會直接抑制胰島素分泌,交感神經還會加快腎上腺素分泌的速度,間接抑制胰島素分泌。
因此,應放鬆心情,不要太過於擔憂是否患病,良好的心情可間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對於維持血糖平穩有好處。
少吃
1、每天攝入的熱量要少,不要超標
成年輕體力勞動的男性每天攝入建議2150千卡,女性建議1800千卡,保持這樣的熱量攝入,體重就不容易超重甚至肥胖,會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2、少吃各種糖、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果醬、冰淇淋、甜餅乾、甜麵包及糖制糕點等,因為這些食品含糖很高,食用後血糖幅度波動大,容易誘發糖尿病。
3、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
糖類、玉米糖漿和精白麵粉等精製碳水化合物卻會令血糖急劇升高。精製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類、玉米糖漿、精白米麵等,食用這些食物,會使血糖迅速升高然後急劇降低,這對控制血糖非常不利。
4、少吃快餐、盒飯
從營養角度分析,快餐、盒飯屬於不平衡膳食,鹽和油往往超標,綠葉蔬菜不足,更不要說水果了。
如果長期食用快餐、盒飯,容易熱量超標,導致肥胖,更易患糖尿病。
調理糖尿病有哪些養生知識?
調理糖尿病的六個飲食原則:
1、保持適宜體重
如果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最重要的是要控制飲食,並且做適量的運動,讓體重回到適宜的體重。
2、飲食規律,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飲食一定要規律,做到少吃多餐,定時定量,不要飢一頓飽一頓,這樣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容易加重病情。
3、少吃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糖尿病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過多攝入膽固醇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飲食中脂肪、膽固醇的含量,儘量不要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雞皮、豬皮、動物內臟等。
4、多食用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
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蠕動,還可以輔助降低膽固醇以及血糖水平,有利於控制血糖。
主食建議粗細搭配,多吃粗雜糧,例如燕麥、玉米等膳食纖維比較豐富的食物。
5、禁止食用精製糖
糖尿病患者應禁止食用精製糖,包括白砂糖、紅糖、葡萄糖,以及甜品、蜜餞之類的糖製品。
6、建議選擇蒸、煮、燉、涼拌的烹飪方式
儘量避免煎、炸等方式,注意控制鹽的用量,每天烹呼叫鹽建議低於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