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覺得他廢除宰相制是有預謀的。
12
回覆列表
  • 1 # 楠柒木

    朱元璋任用胡惟庸為相,到底是看重他的治國才能還是其背後的宰相制度?我給出的答案是相比於他的政治才能,朱元璋更看重的是他背後的宰相制度。我們先按犯罪心理學的知識來推理演示,即最大的受益人最有可能是加害者。

    這件事情的結局:

    朱元璋在登基之後,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塗節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汙賢” 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處死。然而,胡惟庸被處死後,胡惟庸案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把胡惟庸案當作一個捕人的巨網,並不收繩,隨心所欲地陸續往裡裝人。而且他也明知,胡惟庸案根本構不成死罪,他必須羅織更多的罪名,把此案定成鐵案,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後來,朱元璋又給胡惟庸添上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通虜的罪名。以此來達到他想廢除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直接統領六部,集大權於一身,君權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強化。

    這件事的疑點:

    一:一般來說,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它的政治是較為清明,若不是朱元璋對待胡惟庸的所作所為,聽之放之,予與於求,量胡惟庸的膽子再大,他也不敢在朱元璋的眼皮底子下隨意地胡作非為。你可別忘了朱元璋可是有者自己的特務機構來監視百官。

    二:胡惟庸作為宰相,背後又有李善長等淮西勳貴支援,權利可謂是如日中天,怎麼可能朱元璋一個聖旨就把胡惟庸推倒,連根拔起。可以看出朱元璋從來就沒有放鬆過對權力的掌控,遠離過權利中心。

    那麼朱元璋的動機是什麼?

    朱元璋一生的經歷可謂是毫無底線,波瀾壯闊。最落魄時當過和尚沿街乞討,感受世間百態,受盡人間冷暖,最榮耀時登基為帝,成為了當時最至高無上的人。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人,權利越高,就越想牢牢掌握大權,而且對大臣十分猜忌,還因此設立了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來監視觀察王公大臣的一舉一動,他絕不允許別人染指皇權,這種背景和複雜的心理激化了他與丞相、功臣之間的矛盾。再來介紹一下宰相的作用及其職責:

    從歷史上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開始,地方集權於中央,中央集權於皇帝。而身居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是輔弼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百官的奏摺是先遞送給宰相審閱,待宰相審閱完畢,挑選他認為重要的奏摺並附上自己的處理意見,呈送皇上處理。由此可見,宰相若是懷著兼濟天下為原則,則政治清明,國家新盛。反之,若是欺上瞞下,對於自己不利的奏摺,知情不報,宰相是有權暫扣不報的,長此以往,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態就會遭到破壞。

    那麼再來看看當事人朱元璋對丞相制度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朱元璋說:“秦代設相,是禍起源。宰相權重,指鹿為馬。後來各代不以設相為鑑戒,相沿舊制,往往帶來禍患,原因就在於宰相擅專威福。”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宰相制度是持有負面印象,往往為一個國家禍亂之源。為此,他逐步推行集權計劃,削弱相權,直至廢相,剷除了心腹之患,終於使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胡惟庸的上位原因

    洪武四年,李善長因怕朱元璋猜忌,以年事已高為由辭去宰相一職,朱元璋也順勢免去他宰相一職,讓他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宰相之職空缺,朱元璋曾向劉基詢問人選,當問及胡惟庸時,劉基連連搖頭:“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憤轅破犁,禍且不淺了。”朱元璋聽後陷入了一段沉思,但是他後來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任用了善於逢迎的胡惟庸。劉基嘆道:“惟庸得志,必為民害。”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知道要想達到目的,應該明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他任用胡惟庸,一方面看重他背後的宰相之位,另一方面是他背後的淮西勳貴支持者們。如果胡惟庸倒臺,朱元璋既可以順勢廢除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還可以藉機打擊朝中淮西勳貴的勢力,可謂是一箭雙鵰。所以朱元璋選擇躲在背後看戲,等待時機成熟,一擊即中。

    只是可惜了胡惟庸一直都是別人手中的刀,而並非真正的執刀者,未免顯得有些悲涼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超市買的黃豆不能發豆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