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沉船

    荊州雖然是地方政府,卻也是由首府江陵為中心,管理各郡縣的行政實務,所以荊州的重要官員都在江陵,將士的家屬也多在江陵,相當一旦丟失江陵,就如同整個荊州丟了沒什麼兩樣。公安隔著長江位於江陵南部,這兩處地方南北呼應,防禦著長江通道。後來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擁有優勢兵力,圍攻江陵一年之久都拿不下來,就是因為有公安的諸葛瑾、潘璋為援軍,對曹真大軍進行牽制。江陵或公安丟失其一,另一處都很難持續防守。所以呂蒙先勸降了公安守將傅士仁,再對江陵進行圍攻,其實糜芳已經陷入必敗的局面,即便他選擇防守,機會也並不太高。

    在公安、江陵不丟失的情況下,能夠調動宜都、武陵的地方軍,可以阻擋吳軍一時,等待關羽返回。根據《陸遜傳》記載,宜都地區還有蜀將詹晏、陳鳳的部隊,秭歸大族文布、鄧凱聚集數千人抵抗陸遜,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似乎也並不遠。因為江陵、公安迅速淪陷,這些人才各自為戰,被陸遜逐一擊破,倘若有江陵城為中心點,這些部隊也許都能集中到江陵增援。

    習珍在當時擔任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因為荊州江陵、公安淪陷,荊州的官僚大多望風而降,習珍亦暫時屈節於東吳。直到劉備率軍東征,被陸遜阻在夷陵。習珍暗中聯絡樊胄等荊州的舊蜀漢官吏反吳,在武陵地區反擊孫權。遭到原荊州官潘濬率軍征討,習珍節節敗退,戰至數百人,潘濬數次送書信勸降習珍,均遭到拒絕,潘濬曾孤身上山跟習珍詳談,習珍表示寧為漢鬼,不為吳臣。最終箭盡糧絕後,習珍拔劍自刎。

    由此可見,關羽雖然抽掉江陵、公安附近的部隊,但宜都、武陵、零陵尚有少許部隊可以增援,絕不至於不能一戰的地步。

    只是身為主將,卻跟部下矛盾糾纏不清,致使部將輕易叛變,也實在難辭其咎。《孫子兵法》中把主將和部下的默契也寫入兵書當中,這是為將者不可不察的一環,關羽失荊州絕不是非戰之罪。

  • 2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如果糜芳和傅士仁不降的話,關羽是有可能全身而退的。

    關羽北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曹操和孫權兩面夾擊,以荊州之力量抵擋兩國之力量,失敗是註定的,關羽在樊城取得的成功,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實際並非關羽之功勞,而是老天的緣故,要不是秋雨連綿,漢水氾濫,于禁何至於落得如此下場,憑于禁的本領,是可以和關羽一決高下的。無奈天不佑于禁,使之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樊城守將曹仁也不是浪得虛名,其人有勇有謀,尤善守城,所以關羽才屢屢攻城不下,後許晃來援,關羽根本抵擋不住。襄樊之戰宣告失敗,樊城再無可取之機會。關羽只能率領殘兵撤退。

    如果兩人不降,且能堅持到關羽救援,關羽是可以全身而退,怕的就是關羽盡調荊州之兵馬,兩人想守根本守不住。

    陸遜取代呂蒙的位置後,給關羽修書一封,盡是阿諛逢迎之詞,關羽看後以為陸遜為無能之輩,加之前線樊城屢攻不下,調上庸劉封孟達之兵被拒,只能盡調守城兵馬。所以城內兵馬可能少得可憐,以傅士仁、糜芳的本事是幹不過陸遜和呂蒙的。

    還有一點,關羽的兵敗,城內于禁的幾萬降兵成了巨大的隱患 ,聽聞關羽兵敗,吳國來攻,造反的可能性太大,以城內那點兵力是鎮不住的,何況于禁還在,翻盤的機會很大,于禁不會放過這個大好良機的。

    還有就是糧草問題,由於幾萬降兵的出現,多了幾萬張嘴,糧食根本不夠用,關羽曾因缺糧去劫東吳的糧食,這也是令孫權攻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公安、江陵被圍,關羽的糧餉從何處來,軍隊無糧,軍心必定離散。

    就算老天眷顧關羽,公安,江陵都沒丟,而關羽又安全回到江陵,出兵戰敗東吳,但樊城關羽再也沒希望攻破了,因為老天不會給他第二次機會,水淹七軍的好事不會再重演,而樊城經此一役,必會加強防守,萬難攻破。

  • 3 # 大飛熊騎士

    江陵不失,關羽絕對可以全身而退。當時,關羽是被曹魏第二波援軍,徐晃打敗,不過關羽之敗,最多是潰敗,主力還在。正是江陵之失,讓士兵們的家屬落入東吳之手,關羽軍才離散,導致關羽被抓時,身邊才幾十人。

    但是,題主的問題裡有個悖論。所以這個假設並不成立。這個悖論就是孫權和呂蒙要是沒有一定把握,拿下江陵,是不會冒險和劉備撕破臉皮的。假如,東吳進攻蜀漢的南郡,攻而不下,首先要面對“同盟道義”的譴責,孫權就得不償失了。什麼是“道義”上的缺失呢?當時,呂蒙拿下江陵,對軍隊的要求很嚴格,甚至到了嚴苛的地步,一個老鄉部下拿了百姓的斗笠都被呂蒙流淚砍了。這有拉攏人心的緣故,畢竟劉表時代的荊州就和東吳開戰多年了,也有偷襲盟友的不道義,找補一些回來的意味。後來的夷陵之戰前期,孫權畏懼,讓諸葛瑾寫信,一邊求和,一邊投靠曹魏,也因為孫權知道“理虧”。要說明的是,蜀漢和東吳的“湘水分界”後,應該說解決了領土爭端,所以說東吳是“理虧”的。

    所以,呂蒙攻打南郡,一擊不中,東吳就麻煩了,不止是道義問題,還有戰略問題。曹魏雖然不斷往襄樊之地調兵遣將,但是目的就是一個,支援曹仁,保住襄樊通道,無意南下攻打南郡。那麼,關羽一旦得知東吳的動向,必定火速回援,而東吳的不善於陸戰攻城,此時要拿下南郡,就更困難了。那麼東吳沒有攻下南郡,孫權之心就暴露了,依照他的尿性,肯定要倒向曹魏,這時如果和曹魏一塊會攻關羽的南郡,對關羽來說,肯定不利。但是對東吳來說,也未必有利,因為即使攻下南郡,江陵的歸屬再度成問題。如果江陵落入曹魏之手,對東吳來說,還不如蜀漢呢。

    那麼,如果曹魏和東吳會攻關羽,這個時間差,劉備應該反應過來了。所以,劉備可能會安排劉封從上庸水路而下救關羽,由於是劉備的命令,劉封不會違抗。劉封一調開,和孟達的矛盾就不會繼續惡化,蜀漢還可能保住上庸之地。至於劉備的蜀中援軍和劉封的軍隊能否及時支援關羽,這要看關羽能守住多久的江陵了,還是很有想象空間的。

    所以,從東吳的角度來說,呂蒙必須一擊必中,速戰速決,不給蜀漢反應的時間,所以,東吳必須要有把握。不擅長陸戰的東吳的信心源於哪裡呢?就是源於關羽對東吳的輕視,驕兵必敗,此一也。關羽和主力軍不在南郡,此二也。糜芳和傅士仁和關羽有矛盾,糜芳早在倉庫失火後,就和孫權“暗和”了《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此三也。第四,兵貴神速,攻敵不備,“譎兵”是速戰速決最佳手段,而蜀漢不知情。所以,東吳出動精銳,由呂蒙領導,還配了一個“說客”虞翻,白衣渡江,突然來到傅士仁的公安,傅士仁一開始是拒收的,被虞翻說服了。隨後,帶著傅士仁來到江陵城下,糜芳一看,很是配合,牛酒出迎《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所以,東吳的計劃施行得很成功,幾乎是兵不血刃完成。

    所以,這個假設的悖論在於,東吳如果沒有和糜芳“暗合”的把握,沒有糜芳,傅士仁和關羽的矛盾,未必會此時偷襲江陵,有可能會尋找別的時機,再介入江陵的爭奪。那麼,關羽雖然北伐失敗,但是“全身而退”更是一種必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相改二相使用什麼電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