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沉澱的理性
-
2 # 尋陽令
秦趙兩國的國力相差懸殊以及趙國戰略的失誤是趙軍慘敗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趙國臨陣換將,用初出茅廬的趙括替換老成持重的廉頗,犯了兵家之大忌。如果當時趙國在長平前線按廉頗的策略,厚重堅壁以老秦師,同時在外交上採取虞卿的建議:派出使者奉厚幣出使山東五國,使秦疑而後媾成。而不是去乞求志在滅趙的秦國,讓秦國在五國使者面前故意顯重趙使以疑五國救趙之心,長平之戰的結局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至少,趙國不會全軍覆沒式的大敗。
-
3 # 浩然正氣Yes
第一:趙國耗不起,綜合國力不如秦,所以才會冒進選擇趙括。
第二:在於戰略的不同,秦是以統一全國為戰略,就當時而言趙只為稱霸。
第三:外交的失誤。
至於說換將是國情所迫,綜合國力不如秦,而趙括也是盡力而已,畢竟一場戰爭的勝利不單單是將帥的功勞,除了將士拼死殺敵以外,有外圍周旋、國內的反對勢力所迫,就像範睢為了自己反對白起出兵。
好多人都說是趙括的問題,這就有點片面了,若趙括沒有能力,秦國換將不可能暗著來,只能說是趙括對敵軍主將判斷有誤,按照現在話來說就是沒把對方主將看在眼裡,換將後盲目冒進才導致了被圍,如果在加上趙國君臣在外交方面處理得當,趙國也不至於慘敗。
-
4 # 公眾歷史
當年血戰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
兩千餘載一詞訓,四十萬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華始幸有同衡。
——王東滿
01.總述在長平之戰中,作為失敗方的趙國,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60年,因爭奪上黨地區,約60萬秦軍,與約45萬趙軍,在長平地區發生了激戰。趙國兵力不足,戰略決策失誤,再加上將領自己的失誤,導致趙國最終戰敗,其軍隊主力幾乎被殲滅殆盡。
從此以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實力與秦國抗衡了。秦國一統天下,只是個時間問題了。那長平之戰中,趙國犯了哪些錯誤呢?小編認為,錯誤有以下三個:首先,趙國戰略決策失誤;其次,廉頗的戰術本身就存在問題;第三,臨陣換將,犯了兵家大忌。
《史記·索隱》:趙任馬服,長平遂阬。
《通典》: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法言義疏》: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02.趙國的戰略失誤先說趙國的戰略失誤。據《法言義疏》一書記載,秦國本來想打的是南韓,而且很快就包圍了南韓最具戰略意義的地區,上黨地區。據史料記載,韓桓惠王想要放棄此地。但當地百姓卻認為,與其被秦國佔領,不如我們主動歸順趙國。各位,上黨郡十七座城池,趙國該不該收入囊中?
這其實是個戰略決策的問題,它涉及到秦趙兩國的未來,本應根據自己的國力、戰國形勢等綜合考慮。但趙國卻愣是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引得秦君大怒,讓白起帶著60萬大軍來攻,最終導致趙國大敗。由此可知,長平之戰本可避免,實在是趙國戰略決策失誤,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史記》
03.趙國還犯了哪些錯誤?其次,是廉頗的戰術本就存在問題。據《戰國策》記載,廉頗採用的是以守為攻的戰術。但請注意,趙國的綜合國力、戰備動員情況,以及後勤保障能力等,都是明顯弱於秦國的!所以,廉頗的戰術,只會拖垮趙國。而且,他這也是給了秦國時間,讓他們可以先解決其他問題,做好充足準備,然後慢慢和廉頗玩!
再次,臨陣換將,犯了大忌。據《史記》記載,廉頗曾有三次大規模出兵的行為,但都被秦將王齕打敗了。再加上廉頗的拖延戰術的確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廉頗的確不適合主持這場大戰。但這並不意味著就要把他換掉啊!更何況,換的趙括,更差!只會紙上談兵!
-
5 # 打工族2213
我要是白起,我也會殺光趙軍!一,秦國也沒有那麼多餘糧來養二十多萬趙軍,其二,趙軍不會融入秦國,結果就是返回趙國,下次打仗時仍然會死拼,所以不如殺光;其三,白起有滅趙計劃,就更加不能放過!
公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發生了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之戰。此次戰爭趙軍參戰人數有45萬人,秦軍60萬。雙方大軍加起來近百萬人。戰爭結束,秦軍前後斬殺趙國士卒達45萬,僅被活埋的就達40萬人。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回覆列表
簡言之,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原因:一是主帥無能。趙王以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是秦勝趙的主要原因。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騎兵部隊規模和戰鬥力明顯增強,催生了趙奢、廉頗、李牧、龐煖等著名騎兵將領,然而,趙王卻中秦計,以趙括取代廉頗,致使兵法中的奇、速、變要素無以應用到戰場上,尤其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趙括身上根本無從體現。船重千斤,掌舵一人。一將無能,累死千軍。雖趙奢老矣,但若任用廉頗或傑出的青年將領李牧,中國歷史很可能重寫。其二,秦軍是軍功爵制催生的虎狼之師,趙軍是胡服騎射錘鍊出的硬朗部隊,都經過無數次的戰場洗禮,難分軒輊,若以1:1的兵力對壘,趙軍尚有勝算,然秦軍60萬人,然趙軍45萬人,在戰役中趙軍不佔優勢。其三,對壘式的戰役,騎兵的突擊作用無法發揮,且秦國的騎兵也不弱,最大的差距是秦國把騎兵作為奇兵,發揮騎兵的快速、靈活、多變和短促衝擊的獨特作用,完成了秦國的軍事部署,實施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如斷絕糧道等,而趙軍反應遲緩、機械呆板,騎兵無所作為,這也是趙國軍隊慘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