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
2 # 瀛洲道士
憑想像就能感覺到極度膩心甚至噁心了!現在的人幾天不洗澡不洗頭試試?恐怕會百分之百招來嫌棄的目光和厭惡的神情吧?
-
3 # 明朝散發
清朝之前的人們,不論男女都是留長髮的,男的束髮,要想頭髮束的好,用海飛絲的人你試試,太順滑了,很難束的起來的,只有那種天然的油油的頭髮,才能束的好,束的住。可想而知,男人肯定不是天天洗頭的。
還有衣物保暖問題,棉花啥時候傳入中國。大範圍使用是明末,那明末之前呢?人們如何取暖?那麼在棉花傳進來之前,華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呢?能夠禦寒的顯然不僅僅是棉花,麻絮、絲絮、茅草、蘆花、楊絮、羽絨、動物皮毛,都可以填充入被單中,製成綿被。這些東西的普遍特點就是容易生蟲,蝨子,臭蟲寄居的好地方,所以人們普遍身上,頭上有蝨子,有蟲。怎麼辦?癢啊,越撓越癢。所以,古人清理頭髮肯定比洗澡要頻繁。
大家注意看沐浴這個詞,沐指洗頭,浴指洗澡,沐在浴之前,說明洗頭比洗澡用完,如何沐呢?用很細很細的梳子把頭上的髒東西,包括蝨子一下一下剃下來,明朝郭晟的《家塾事親》中有記:脂麻葉,湯浸涎出,婦人用梳頭沐發去蝨。有錢點的人家,才會用皂角啊,草木灰啊,芝麻葉之類的定期洗洗,因為不洗的話癢啊。每天一沐,三天一洗的,絕對是大戶人家的,普通人有個木梳抓下蝨子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礙於生產力水平,生活資料不夠普及大眾,清朝之前的人們,確實是頭髮髒,癢是常態,有錢人也無法避免。滿人入關,剃髮令一發,大家頭髮都剃了,不論清初和清末,老百姓的頭髮肯定比前朝百姓的頭髮少啊,頭髮少點肯定相對乾淨點的。就像跟禿頭比亮一樣,禿子肯定比有頭髮的乾淨。但是,生產力水平,生活水平,清朝並沒有改善,老百姓剩下那一半頭髮,並不比前朝的人乾淨。
所以,清朝的百姓頭髮比前朝百姓的頭髮乾淨這點可以確定,為什麼會乾淨,因為頭髮比前朝的少!僅此而已!
-
4 # 頭曼
不洗澡不是更噁心?清末之前1000年歐美的沒洗過澡!加上隨地大小便,濃濃的臭胳肢窩味,整個歐美就不是正常人能呆的地方。
-
5 # 金兔歷史
古人對於頭髮還是很看重的,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在古代的一些故事中,常有割發代首的情節。
不過,清軍入關後,就強令中原地區的漢民按照滿清的習俗編辮子。
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執行口號下,許多漢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就只能被迫留著辮子。
而當時有很多人的辮子都是從小留到大,他們把辮子編起來需要耗用很長的時間,所以他們很久才洗一次頭。
據英國傳教士麥羅德記載,清朝的普通男子,一般喜歡把辮子盤在頭上,三四個月才清洗一次。
清朝的底層民眾生活困苦,為了溫飽,整日奔波勞作,而清洗這麼長的一根辮子很費時間,底層的老百姓壓根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去打理頭髮。
如果趕上農忙,可能忙了一天,滿身大汗,回家後稍微清洗下身體就直接躺下睡了。
那麼這根辮子有多“噁心”呢?
麥羅德說,這根辮子常散發異味,一種老鼠聞了都要嘔吐的腐臭味,他把大清子民的這根辮子比喻成“老鼠窩”。
當時有一種專門用來梳理辮子的工具,叫“篦子”,據說,每次他們一梳理辮子,都會落下很多都塵土、頭屑,甚至還有很多的蟲物,光是想想就令人作嘔。
而一些上層富有的貴族,他們對於這根辮子可以尤為愛護,洗頭時有專人的護理,隔三差五洗一次頭,梳理一下辮子,比普通民眾要好很多。不過跟現在人洗頭的頻率相比,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其實,皇宮裡的人也是不經常洗頭的,如果皇宮有了國喪,按照規定,皇宮裡的人要守孝白日,據說在此期間,人們不能洗頭沐浴,所以皇宮有時候也會有“奇怪的味道”。
回覆列表
古代人的傳統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十分愛惜自己的身體,就連頭髮都不敢隨意的剪。古代男子在15歲的時候束髮為髻,將頭髮盤在頭頂上,然後用簪子固定,20歲的時候行冠禮,寓意成年。
然而,明朝滅亡,大清接替時,一切都改變了。滿人的祖先是女真族,過著遊牧生活,為了方便打理頭髮,於是留起了辮子,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去。後來滿清入關,滿人為了在精神上征服漢人,於是順治皇帝頒佈了剃髮令,規定“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廷律令的規定剃髮令,具體來說就是,把頭髮的前半部分剃掉,只剩下後腦勺的頭髮留出來且要梳繞成一條辮子。而這種辮子形狀大小跟清朝銅錢般,且可以把辮子從銅錢孔內穿過去才算合格,因此,民間稱之為“金錢鼠尾”。
隨著歷史的發展,百姓發頭越來越長,發線逐漸變粗,加上一些人不喜歡經常洗頭髮就使得辮子變成了粗辮子。時間來到晚清,當初的細辮子已經基本在老百姓中很難看見,取而代之的是粗辮子,
每個人頭上都留著長長的辮子,髮量驚人,再加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辮子變成了粗辮子,清洗成了一個問題。
要知道清朝沒有洗髮水,人們洗頭一般用皂莢、草木灰、淘米水來清洗頭髮。雖然有了最原始的“清潔劑”,但清朝沒有自來水,人們想要取水就必須得花上很多時間出去挑水。普通的百姓每天都要務農幹粗活,勞作下來早已勞累不堪,挑點給自己煮飯或者用來喝的水,他們都沒那麼多時間去挑,更何況是花費那麼多時間把這些水挑回來洗澡、洗頭呢?
還有,清朝沒有“吹風機”之類的產品,頭髮洗了之後只能採用自然風乾的辦法,非常耽誤時間,特別是冬天,洗了頭半天都幹了。再加等洗完長長的頭髮晾乾後,又得重新編好,過程中有時候需要有人幫忙才可以完成。
同時,清朝還有“特殊時期”也是規定禁止洗頭的。比如說國喪期這一百天時間裡,全國上下為了守孝禁止洗頭。因此清朝男子洗頭髮的頻率不高。
清朝男子由於長時間不洗頭髮,頭髮上很容易長蝨子,到了夏天,人們很容易出汗,辮子中還夾雜了亂七八糟的物質,難免會散發出一股酸臭味,成了名副其實的“髒辮”,讓人聞了都感到噁心作嘔。
清朝男人的髮辮究竟有多髒?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令世人譁然。
晚清光緒年間,有英國傳教士名叫麥羅德者自天津出發遊歷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將其所見寫於紙上,回到英國後,麥羅德將其所見所寫並附上一組照片印成明信片出售,這些文字一經傳出,洋人十分驚訝,難道傳說中的神秘國度真的如此骯髒不堪。答案是正確的,這位洋傳教士並沒有說謊和誇大。
為了接近大清普通百姓,他自己蓄髮之後,讓人梳了一條小辮子,然後穿上馬褂走訪各地。他其中寫道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地區的農村男女幾乎身上都有一股子怪味,兒童喜歡赤身或赤腳,且滿身汙泥,除了讀書人之外,幾乎所有的人都穿得破衣爛衫,稍微好一點的衣服只有節日時才捨得穿。男子的髮辮盤在頭頂,幾乎終年不梳洗,夏季的時候他們會跟著孩子一起到河中洗洗身上的汙垢和清理髮辮,天一冷,便不再洗,而是用一隻叫做“篦子”的梳頭工具將散開的髮辮來回梳,每梳一下,都會掉落在地上一些小蟲和皮屑以及灰塵。麥羅德形容那種味道連老鼠聞了都噁心。
女子也是如此,幾乎也是常年不洗,而是將頭髮盤起來,在腦後弄成一個“大包”。她們如果空閒的時候,會坐在一起,便聊天邊用“篦子”梳頭,雖然看上去很不衛生,但是她們的髮質卻出奇的好,梳完之後,像是摸了一層護髮油一樣。
當然,城市裡和農村還有很多的區別的,城裡人,特別是一些達官顯貴的大戶人家,他們有專門的僕人幫助清洗髮辮,還的一些特別的天然護髮品進行塗抹,以保證髮辮油光發亮,並且可以發出各種香味,顯得很洋氣。而城裡的普通文化人和小生意人也基本上可以享受“上門服務”,城中有走街串巷的洗頭人,他們挑著擔子,上面有洗頭和梳頭的工具,為那些愛乾淨但是沒有僕人伺候的人進行梳洗。
看著這位英國傳教士的記載,你有什麼感想?
其實,當時不但是清朝時的各種衛生狀況非常差,歐洲和全世界的衛生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笑清朝人髒時,其實是一種1000步笑50步的行徑。
英國傳教士當時或許只是想揭露一下現實,卻不料會引起這麼大的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