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驚晨1115
-
2 # 思思陽陽媽講真話
確實我們作為年輕一代,如果沒有父母給我們講解的話,很多人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比方說我們當地有一個吃酒席的規矩,就是兄弟姐妹之間辦喜事,輩分低的禮金一定不能高於輩分高的禮金,這個是規矩如果破壞了就是不懂得尊重長輩。
每次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那一天特別的講究,就是去別人家拜年的時候,一定要男孩子走在前面,否則女孩進到別人家不高興,因為在我們當地覺得還是男孩子比較旺財。
去做客一定會買提水果或買三斤肉去到客人家,這個是禮節,如果沒有買這些東西,總會覺得不好意思去到別人家。回家的時候對方總會回饋一些他家裡有的東西,比如說花生,比如說紅薯幹,比如說雞蛋,反正他會有禮尚往來的意思。
我們當地農村在農忙的時候滿田野都是人,這是我小時候最有印象的風景。當哪家農活幹完了之後,一定會派上一兩個勞動力去幫助那些沒幹完農活的家人,而那些家人在往後的某件事情當中一定會主動來幫助對方。
我覺得所有的人情世故一定是從小受父母的影響而懂的。我相信我們如今長大了也要去懂得人情世故的。確實人還是要懂得一些禮節,一些尊重!
你指的人情世故是哪一方面呢?是指上一輩的那些親戚和兄弟姐妹會隨著老一輩故去而淡漠嗎?還是指我們的人際交往不會再像老一輩那樣緊密而傳統?
對於前者,我深有體會。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兄弟姐妹都超過四個。小的時候,總是會跟著爺爺奶奶去這個大爺爺家那個二爺爺家玩,他們也會帶著小一輩老我們這裡過年過節。除了這些親兄弟姐妹,爺爺奶奶也總是會說起這個堂哥那個表姐之類的事情,小時候的我印象中是以爺爺奶奶為核心的一個龐大的家族,更不要說很多很多下面的小輩了。每次過年,總會有很多電話打到家裡來拜年,爺爺奶奶就會給我介紹說:喏,這個是表舅家的堂侄子誰誰誰的。小時候的我們完全都認不全,只是聽話的被提醒著叫著稱呼。慢慢長大以後,這些人的來往也少了很多,後來爺爺八十多歲去世了,爺爺那邊的親戚好像就再也沒有了聯絡,那些和我們同一輩的人這輩子都不會再有交集了吧。想想其實很感慨,老一輩華人那樣的大家族,註定會隨著他們的故去完全斷開,分隔成完全不認識的一個一個再無聯絡的小家庭。這其實並不用考慮何去何從的問題,因為這是社會發展到今天必然會出現的結果,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就算是感慨也就止步於我們這一代了,甚至我們的下一代都不會有任何這樣的感慨和記憶存在。另一種就是我們的人際交往,人情世故的處理方法會和老一輩完全不同。有個印象很深的故事:爺爺奶奶曾經說過,他們很年輕的時候就來到了上海,正好經歷咱們國家最困難的時候,城市裡還算好還有配給的米麵柴油,但是在其他地方農村的親戚生活基本已經山窮水盡,奶奶那時候為了接濟在農村的親戚,把家裡一大半的糧食給了他們,而自己和爺爺去市場撿菜葉子回來吃。這種故事在他們那個時候,說起來好像再正常不過,這是那一代人的處理人情的方式。放到今天,也許會覺得不可思議吧。今天我們的人情世故也許是朋友圈的點贊,也許是酒桌上的一口悶,還有家族群裡的那些養生轉發,也許是婚喪嫁娶才碰面的很表面的親戚,大家都各自過著各自的小日子。總之,不可能再回到老一輩那樣的相處方式,而且也沒有必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