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肉絲兒3
-
2 # 凳瓜影視
回答:
你好,我們這個問題的回答要從小孩子和成人的個體差異開始說起。
兒童和成人相比,他們接觸的事物比我們要少很多,他們也不懂得在與人交往時應遵守的行為道德規範或是成人的社會規則。他們的內心是一張白紙,因此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主要靠監護人,對待事物的方式也主要是靠對身邊人的行為模仿,並且需要外部一些適當的規則來制約行為。
孩子做事不守信用,是因為他到了他該學習對這類事情的對待方式的時候卻沒有能學到。因此,家長可以言傳身教,從平常做事時教導他,比如答應他在規定時間內送他什麼玩具或帶他出去玩,到了時間就一定要兌現承諾。 或者在外部條件上制定規則,可以逐步鍛鍊,比如每天的作業一定要按時完成,而且孩子在兌現承諾做事時家長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做事做事,適當的鼓勵他,比如,“完成了答應爸爸媽媽(小朋友)的事,真是講信用的孩子哦”之類的。
在孩子沒有兌現承諾時,也應有適當懲罰,比如縮短看電視的時間。(注意:懲罰不能以體罰,辱罵等代替)
——————————————————————————————
別用孩子的承諾,去對抗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這隻會削弱承諾本身的力量。
年幼的孩子,跟自己的本能的連結感是非常好的,他們往往跟著內心的聲音去行事。當他們想做一件事情時,比如看電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切都是那麼好協商。因為孩子心裡只有美好的願望,他們的目標感堅定,他們沒有能力去“預想”承諾帶給自己真實的約束,因此他們容易答應,並且答應的時候孩子真的以為自己可以做到。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父母往往是在用約定和承諾來實現約束或者控制的功能(看得出很多父母想做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但實際上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根本不具備“實際預測”的能力。所以在孩子不願履行約定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和孩子強調“我們剛才約定好的”(孩子的承諾),而只需要告訴孩子該做什麼,然後幫助孩子在行為上實現。
比如,在方方這裡,之前爸爸和方方約定時可以說:“電視可以看30分鐘,爸爸會提前五分鐘提醒你電視結束的時間。”時間到該吃飯了,爸爸就直接說:“方方,電視要關了。吃飯前需要洗手,爸爸可以陪你去。……”然後真正關電視,陪孩子洗手。這時,我們確實需要接納孩子可能哭鬧發脾氣,需要面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
試想,如果孩子真的選擇了承諾,而不跟隨內心的聲音,也許我們的內心或許也會有另一個隱隱的疼痛——畢竟能聽到內心的聲音對於我們每一個成年人來說,都是多麼珍貴而不可求的饋贈。讓我們幫孩子留住這項功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