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山岐

    能不能超光速不知道,就算等光速在宇宙中也不算快的。所以可能有另外的途徑可以到達。

    我們人類認知的東西都是我們所定位的,一直在不斷的打破著,現在在我們理解維度上到達那些星球距離都是我們所常規認為的直線距離,現在不是有蟲洞說法麼?也許就是正解。我們現在認為百億光年外的星空也許就在樓下,打破天花板就到了。

  • 2 # 二兩59551017

    光速只是一種衡量速度的標準 就和音速一樣,當人類只有聽覺的的時候 也會相信音速不可超越,就目前為止 人類能感知的所有的物體都在光速內,就連探測用的手段也是光速內,自然得出的結論也是光速不可超越。任何超過光速的現象都將有一個奇怪的解釋 比如時間變慢

  • 3 # 火星一號

    在一百多年前,麥克斯韋總結出電磁場方程組,首次把電場和磁場同一在一起。在麥克斯韋那個年代,研究電磁理論沒有任何實用意義。但如果因為這樣的原因,麥克斯韋沒有創立電磁理論,那麼,現代文明就不會存在。因此,科學研究應該從長遠角度來思考,不能侷限於現在。未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厚積薄發很重要。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有質量的物體再怎麼加速,其速度也不可能達到光速,更不會超過光速。乍一看,飛到成百上千光年之外的星球,最快也要成百上千年的時間,遠超過一個人的壽命,這似乎使星際旅行變得完全不可能。雖然相對論限制了速度,但並沒有限制遠距離的星際旅行。

    根據狹義相對論,時間和空間相對於不同觀察者是不一樣的,速度越快的觀察者會出現鐘慢尺縮效應。舉個具體的例子,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來,位於大犬座的弧矢一距離地球1600光年。然而,如果有艘宇宙飛船相對於地球的飛行速度為光速的99.998%,那麼,在飛船上的觀察者看來,弧矢一距離飛船隻有10光年,飛到弧矢一隻要大約10年的時間。不過,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來,這艘宇宙飛船飛到弧矢一需要大約1600年的時間,但這個時間與飛船上的觀察者絲毫沒有關係。此外,我們還可以透過蟲洞實現遠距離的星際旅行。總之,我們完全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飛到成百上千光年之外的星球。

    事實上,研究宇宙中的其他天體對於人類而言十分重要。一方面,知彼才能知己。另一方面,人類除了保護好地球之外,還應該積極尋找第二家園,畢竟“雞蛋還是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4 # 深空電報

    既然人類不可能有超光速的飛船,研究宇宙還是必要的,這樣的問法無異於既然人都會死,為什麼還要活著。如果人類不可能有超光速的飛船,研究宇宙也是必然的,即便我們無法抵達那麼遙遠的行星,但我們可以研究它們,觀測它們的光譜,進行分析,積累更多的資料,這樣甚至有利於我們以後可能出現的星際旅行。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最初源於我們對未知的好奇。探索宇宙不同於其他人類的社會活動,它的投入遠遠多於產出,除了近地空間的技術與工程,對遙遠的天體與空間的探索幾乎得不到生產上的任何回報。這也是為什麼不斷有人質疑天文學是否“有用”的原因。我們或許永遠不可能踏足那些遙遠的星球,但是我們想知道它們在宇宙中是如何演化的,為什麼會以這樣的形式存在,上面有沒有生命,甚至是像我們一樣的智慧生物。這一切的課題都是關於整個宇宙的發展與演變的,而不單單是膚淺地為了到哪裡去。

    就像前不久發現的一個太陽系外的天體進入太陽系,如果我們沒有火箭技術,就根本無法去追趕。這個天體被發現時的速度為每秒26公里,從天琴座方向進入太陽系,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火箭技術,就可以去追趕它,研究它,只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就錯過了研究行進天體的最佳時刻。目前它的主要組成成分尚不明確,更不用說登陸了。

  • 5 # 破曉修羅

    500年前,清朝的皇帝,也是這麼想的。

    “我們大清既然用不到外國的東西,為啥要費時費力與外國打交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弗H9 2020款國外賣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