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偶拾心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本句出自宋.陸游的《劍南詩稿·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譯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在偶然間所得到的。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譯文:純白沒有瑕疵,難道需要人去刻意追求嗎?。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譯文: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銅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變。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譯文:漢代離先秦最近了,但深厚、淺薄已有了很大的區分。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譯文:胡人的音樂是怎樣的?就是一些管絃與絲竹。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譯文:後夔(傳說是舜的樂官)不再寫音樂了,千年以來,誰又能跟他相比擬呢?

    陸游

    《劍南詩稿》,陸游詩詞全集,共八十五卷,收錄詩詞九千三百四四首,他生當金兵入侵之時,中年到過南鄭前線,抗金與收復失地是他詩歌中的主旋律。為紀念在川、陝的軍旅生活,他把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一句簡簡單單的詩句都是詩人思想情感的表達,所以單句的含義要放到整首詩裡來看,單從整首詩來看,邏輯性十足,大膽猜測一下,應該是陸游偶然沒有靈感的時候,用來自我安慰的一首詩,這首詩論述了這樣兩個觀點:

    1,好的文章不是你隨便寫就寫出來的,是偶然間你靈感爆發。

    2,時間閱歷的積累和人本身的能力才能讓你獲得靈感。

    解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以上兩句詩再點明第一個觀點:

    純白沒有瑕疵的好文章是靈感的激發出來的,刻意去追求反而寫不出這樣的好文章。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以上兩句詩點明瞭第二個觀點中時間閱歷的部分:

    先秦的青銅器,在精巧和笨拙方面的表現上沒有什麼辦法,但是漢朝的,在深厚與淺薄上的區分很明顯了,時間積累是造成有這樣的情況的重要原因。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以上兩句詩點明瞭第二個觀點中人的能力的部分:

    自唐朝以來,胡人做的音樂只不過是很簡單的管絃與絲竹,後夔之後就沒有能和他相提並論的人,做出好音樂了。(備註:作者有抗金經歷,對於胡人的沒有好感,所以用來在此類比。),側面說明個人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 2 # 靜話詩詞

    謝抱庸先生與燈見居士抬愛。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任何一個文章學術理論都是具有相對性,而並非似理科一般的絕對。無論是儒家的孔孟還是道家的老莊,他們闡述的只是自己的思想,而並非天下人思想,陸游這兩句詩,一諾在這裡只能淺談一下個人見解,說的不好還請海涵。

    首先一諾個人是贊同陸游這種說法的。這裡我們先把全詩貼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陸游認為好的文章本來就是需要天然而成,不需要人們去雕飾。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是沒有瑕疵的文章,然後陸游舉了幾個例子,說明自己的觀點,這裡咱們不去賞析陸游全詩,只針對陸游觀點進行辯駁。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經過加工的文章更好,更進於自然。例如僧敲月下門的推敲二字,王半山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等等一大堆的推敲文章。貌似這裡二者已經形成了悖論,一邊是天成文章,一邊是屢次推敲剩下的精華製作,二者誰是,貌似很難說。

    但是我們需要清楚一點,我們無論是如何去修改雕飾,我們總是希望把文章修改的近似於天然而成。甚至二者達到不可分辨的境界。詠菊之詩不在少數,田園詩人也曾是一個流派,但是誰能超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呢?更有誰可逾越,帶月荷鋤歸的自然景觀呢?這些恐怕後世的王維,韋應物等人都可望不可及。

    我們首先在做文章之時,先追求的是自然通透,不落斧鑿痕跡。這一點而論人為文章已經落後一層。當然一諾所說並非絕對,開篇已經表明了,任何文學理論都不可能是單一的絕對存在。誰是誰非只能是個人支援哪一個觀點。

    如果說斧鑿痕跡太過於明顯只能說作者並非妙手,如果雕刻類於天成,已經是在妙手偶得。大巧若拙,大拙若巧本非一定之數。殊途同歸又何必追究你的文章是雕琢還是天成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媽們,談談爸爸帶孩子對孩子的好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