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文木
-
2 # 應作如是觀
一個人可以改變別人的想法,只不過需要很多因素才能達成。
首先,你的想法能夠真正打動對方。這裡所說的打動,並不是指讓人感動,而是讓對方真正從內心深處自己想法存在的問題,心甘情願接受你的觀點。這種情況下,你要有很強的說法技巧,或者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動人。對方能夠接受你說話的方式,也能認識到自己思想的侷限。
其次,你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對方的需求。一個人願意接受別人的思想,最起碼錶明這種思想對於自己有用處。如果你能把對方潛在的內心需求挖掘出來,並且以一個對方能接受的方式闡述出來,那他就會接受你表達的思想。
再次,你的想法符合對方的價值體系。同一件事情,每一個人的看法或許不一致。但是,如果在大方向上它是符合自己的價值觀,那對方自然也就能接受這樣的想法。
最後,你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閱歷。人們往往會比較相信過來人的經驗,尤其當你人格魅力很好的時候,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想法。
-
3 # 代量食譜
一般人都覺得做出改變是件很難的事兒,給你推薦一本書,書名叫《瞬變》,心理學家奇普希思在這本書裡,教了我們三個讓人做出改變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改變環境。書裡舉了個例子,心理學家想知道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吃更多的爆米花。於是他們測試了很多種情況,給大家放不同的電影,把爆米花做成很多口味,把爆米花裝在大小不同的桶裡,還測試了同吃一桶的人數對吃掉爆米花數量的影響。結果令所有受試者大吃一驚,無論是電影的型別,還是爆米花的口味,對觀眾吃多少爆米花都沒什麼影響,反而是你拿到的爆米花的桶越大,吃的就越多。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讓改變這件事兒困難的,看似是人的問題,其實是外界環境的問題。所以,如果你想減肥,吃飯的時候可以試試用小碗吃。
第二個方法,讓人感同身受。舉個例子,有一家大型企業,內部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一位高管向董事會提過很多次,上級都沒重視這個問題。於是這位高管就收集了全公司424種不同型別的白手套,在這些手套上寫了採購的時候花了多少錢,等到公司高管開會的時候,把這些手套堆在會議室的桌子上。高管們看到了公司竟然採購了這麼多不同型別不同價格的手套,立刻就對浪費這件事情感同身受了,並且開始整治公司內部浪費的行為。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時候人們不願意改變,其實是沒有動力。有些事你急得夠嗆,但是沒有刺激到對方,也沒法改變,你需要讓他感同身受。
第三個方法,給人一個目標。舉個例子,美國政府號召大家吃健康食品,比如喝脫脂牛奶,甚至專門製作了健康飲食手冊,發給大家,但沒什麼效果。兩位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讓美華人喝脫脂牛奶,他們的身體就會更好。於是他們派人拿著盛滿脂肪的管子,站在超市門口,跟人們說,這就是半加侖全脂牛奶含的脂肪量,就這麼一個舉動,買脫脂牛奶的美華人一下子變多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時候大家拒絕改變,其實是沒有方向。大家不是不想健康,而是之前選擇太多了,沒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所以大家不知道該怎麼選擇。
你看,明白了這三個道理,下次勸人做出改變的時候,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
4 # 米粒生活
有時候做法和想法往往都是不一致的。 視乎你怎麼看。 你不可能改變任何一個人的思想,因為每個人想事情的角度、方式都不一樣。 唯一可以找到的平衡點就是,真誠相對 !
回覆列表
我要說,能。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可不只是三言兩語。首先,我們要改變別人的思想看法,就需要了解這些東西的成因。那麼我們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 從我們的人生閱歷,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所做,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中,我們汲取營養,然後我們腦海裡思想的種子就慢慢發芽,形成意識,慢慢在我們腦海裡盤踞紮根,最後以至於支配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世事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所以我們要改變別人的想法看法,就要從根源入手。儘量讓他們經歷我們的所經歷,所見到的,然後他們才會改變一些固有的看法。 《盜夢空間》相信各位都看過,為了實現一個目的,他們一行人甚至潛入三層夢境,只是為了放一個紙風車,讓他從心裡覺得自己父親的心願是讓自己做自己,放棄繼承公司。電影縱然是想象力的吶喊,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確實是說明了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想的是對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改變他人的一些看法也沒有想天不可觸及一般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