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杭

    如果屈原沒寫天問的話,火星探測任務可能會被命名為“問天”,畢竟蘇軾有“把酒問青天”嘛。沒有屈原還有劉原,沒有蘇軾,還有李軾,總會有許許多多天問或者問天的作品,畢竟探索天空和宇宙的奧秘是人類自古就有的共同情感啊!

    當然歷史無法假設,但我想大多數個體對於整個人類的程序的來說都只是一粒塵埃,不存在少了誰宇宙就不運轉的情況。

  • 2 # 刁博

    最近國家航天局釋出了公開徵集的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天問系列,其中的第一次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是對火星進行探測,將於今年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探測器有望在2021年抵達火星。

    “天問”一詞來自屈原的《天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探求宇宙空間的嚮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很多航天任務以及航天器械在命名上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之風,神話故事以及古代傳統文化為命名提供了很多靈感。

    和“天問一號”名字同時釋出的還有中國行星探測工程標識的名字,該標識被命名為“攬星九天”,該名字取自“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自信又有了一些霸氣。

    另外,還有比較熟悉的探月工程被命名為“嫦娥”;月球車用“玉兔”命名;天宮一號、天宮二號是空間實驗室;衛星導航叫“北斗”。除此之外,中國的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以“墨子”的名字命名;探測暗物質的衛星被命名為“悟空”,寓意藉助悟空的火眼金睛發現暗物質。還有以張衡的名字命名的“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可以在衛星預報地震方面發揮作用。

    如果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沒有寫《天問》,相信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也會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命名。據報道,在為“天問一號”的火星車徵名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鳳凰、麒麟、騰龍等滿滿中國風的名字。中國有天馬行空想象力的神話傳說,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足以為各種太空任務及探測器命名。

  • 3 # 羅浚羽

    雖然我不是太反對用神話或者是古代的名字命名,但中國的飛行器和航天器用的神話名字實在是太多了,能不能改一改呀?你也稍微用一點兒現代一點的名字吧。比如說未來號希望號。或者是或者是總工程師的名字都可以嗎?

  • 4 # 名字只能為中英文數字

    其實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是以螢火一號命名的,螢火一號,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2011年11月8日,“螢火1號”搭乘在俄羅斯的福布斯號取樣返回探測器上一起發射升空,開始對火星的探測研究。11月9日,俄方宣佈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搭載有中國“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未能按計劃變軌。這意味著,中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發射以失敗告終。

    2016年1月,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得到國家批准立項,將透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如果一切順利,計劃將於2020年7-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登陸火星。

    從2016年8月23日開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面向全球徵集,海內外各界踴躍參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稱及圖形標識作品35912個。經過網路投票共收穫各地有效投票3278962張。無數優秀創意作品共同塑造了人類對火星探測的美好願景。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如果說沒有屈原的天問,我相信還會有許多有深度含義的命名會脫穎而出的,因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華人對宇宙的嚮往從來沒有改變,例如:在《漢書·天文志》一書中:“元光元年5月,客星見於房。”房就是28宿星的房宿,即現在天蠍星座的頭部。這顆新星發現在公元前134年。後來法華人比奧編《新星彙編》就把《漢書·天文志》這顆新星列為第一星。

    在探索星空的路上,從古至今,華人的腳步從未停下。我們探索路上的命名也會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會越來越多的,天問一號只是我們征程中的一步,相信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的命名。

  • 5 # 加點藍吧

    說了半天《天問》但不知它的內容,特節選如下。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陰陽三谷,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每次開機都顯示缺少lua51.dll缺失,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