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東晏子

    這個問題有點搞笑,但也有點趣味,所以晏子也來湊個熱鬧,說說自己的看法。題主說網上有的人連南瓜和北瓜都分不清楚,本來兩者就不同,有很大的區別,看來題主是能夠清楚地分清南瓜和北瓜了。不過,這也只是題主的一種個人認知,或者說一種地方性的認知。因為北瓜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只是其他物種的地方性稱謂而已。不僅是網上,現實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人能準確地給出北瓜到底是什麼瓜的答案。

    晏子小時候,童謠裡這麼說:“方瓜北瓜,咋甜兩個,你一個,我一個",說明方瓜和北瓜是我們這裡當時瓜屬的主要蔬菜。那個時候,我們這兒很少有種南瓜的,而西瓜不屬於蔬菜,屬於水果,瓜屬的蔬菜,主要是方瓜和北瓜。方瓜到現在我們當地還有種植,但北瓜已經絕跡,所以年輕人已經不知道北瓜長啥樣了。加之我們當地北的白的發音都是bo,自然就會有很多人不知北瓜所云了。

    我們如果從網上查閱,可以知道方瓜別名番瓜、倭瓜,屬葫蘆科植物。但你要是查閱北瓜,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因為北方本身就沒有這麼一個物種,各地沒法統一。我們當地所說的北瓜,模樣和西葫蘆長相差不多,只不過是比西葫蘆果實要大得多,瓜皮呈黃白色,而西葫蘆果實小,果皮呈綠色。西葫蘆我們當地稱為茭瓜,現在又稱為玉瓜。

    查閱我們當地的老縣誌,並沒有北瓜的記載,但記載冬瓜一名白瓜。 但這種白瓜和我們小時候說的北瓜完全兩樣。冬瓜帶白毛,北瓜肯定沒有白毛,所以說,如果說北瓜是西葫蘆的一個變種,似乎更有道理。

    說來說去,以方位命名的瓜,只有南瓜和西瓜,南瓜”種出南番,故名“,西瓜種出西域,故稱西瓜,皆是以傳播的方位命名的。而冬瓜非東瓜,中國在東方,東為大海,自然沒有瓜類種植;北地高寒,所難以北瓜傳播,所謂北瓜,只是地方上對西葫蘆和南瓜變種的地方稱呼,南北存在很大差異,無法統一。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北瓜之說,有的說是南瓜的變種,有的說是西葫蘆的變種,但我們這兒的北瓜形狀更象西葫蘆而不像南瓜。很多地方,特別是山西,直接認為北瓜就是西葫蘆。不過不管怎麼說,北瓜也是葫蘆科的物種,屬於藤蔓生植物。

    古籍中,“北瓜”這個詞也有出現,但並無定指,根據方誌學者的查閱和比較,古籍中記載的北瓜比較混亂,有的可能是西葫蘆的一個觀賞性品種,也可能是南瓜、冬瓜、打瓜的別名,用法非常混亂。

    現在,應該說多數地方已經沒有原來所說的北瓜了,現在對於植物的稱謂,更接近於學名,全國接近統一,方言的稱謂逐步消失,北瓜的叫法已經很少聽到了,在我們當地,多少年沒有聽到北瓜的說法了,少時候印象裡的那種北瓜,也早沒有人種植了,現在蔬菜瓜屬的作物,在我們這裡主要有南瓜、方瓜、西葫蘆,而其他一些變種也有很多,多是根據形狀等隨意稱之,無法統一。

  • 2 # 壟上客

    圖一為南瓜,圖二為北瓜

    一、北瓜和南瓜的區別:

    1、從形狀上來看,兩者完全不同,北瓜的形狀和西葫蘆差不多,但是更長,而且會彎起來,變成U形。此外,莖上有半透明的粗糙毛,卷鬚分叉,葉質為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吃起來味道和南瓜相似。

    2、南瓜也被稱為吊瓜或倭瓜,有橘黃色和青色2種,外形為扁圓或不規則葫蘆形狀,未成熟果實皮脆,肉質緻密,可配菜、做餡,熬粥。

    二、瓜和南瓜營養價值誰更高:

    1、北瓜的營養價值

    1)、纖維素

    北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能幫助胃腸蠕動,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此外,還能以防便秘,對排毒養顏有良好的療效。

    2)、抗干擾素

    北瓜中含有一種抗干擾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新陳代謝,到達減肥、抗病毒等功效。

    3)、營養豐富

    北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對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療效,若經常食用的話,能治療水腫腹脹、煩渴、瘡毒、腎炎、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2、南瓜的營養價值

    1)、多糖類

    南瓜是一種多糖類植物,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幫助細胞因子生成,透過活化劑等途徑對免疫力系統進行多方面的調節。

    2)、類胡羅卜素

    南瓜中的類胡蘿蔔素在人體中可轉化成維生素A,從而對上皮組織的生長分化、骨骼的發育具有良好的功效。

    3)、礦質元素

    南瓜中的高鈣、高鉀等元素,能有效抑制骨質疏鬆和高血壓,特別適合中老年人或高血壓患者食用。

    4)、氨基酸和活性蛋白

    南瓜中含有多豐富的氨基酸,其中賴氨酸、亮氨酸以及蘇氨酸的含量比較高。此外,南瓜中的抗壞血酸氧化酶基因型和菸草一樣,但活性高於菸草,因此,南瓜中免疫活性蛋白的含量比較高。

  • 3 # 農村二表哥

    南瓜果大型,一般重4~8公斤(9~18磅)或更多,淡黃至橘黃色,扁球形球形至長圓形。果皮光滑,通常具淺溝或肋。果柄硬而木質化,具稜角西葫蘆的果柄與果實連線處不膨大。北瓜果梗短,圓筒形,基部不膨大。果實表面平滑,成熟果實無香氣,含糖量較少。種皮邊緣色澤與中部同,種臍歪斜,種子較大。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證; 調理腸胃,用於腸胃有熱所致的食慾不佳等。

  • 4 # 浩子出遠門

    區別:

    南瓜果大型,一般重4~8公斤(9~18磅)或更多,淡黃至橘黃色,扁球形球形至長圓形。果皮光滑,通常具淺溝或肋。果柄硬而木質化,具稜角西葫蘆的果柄與果實連線處不膨大。北瓜果梗短,圓筒形,基部不膨大。果實表面平滑,成熟果實無香氣,含糖量較少。種皮邊緣色澤與中部同,種臍歪斜,種子較大。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證;  調理腸胃,用於腸胃有熱所致的食慾不佳等。    

    來歷:

    1、明中葉以前所有的南瓜資訊都不可靠。所謂元人賈銘《飲食須知》是偽書,其中所說南瓜不能用作明以前有南瓜的依據。

    2、通常都根據李時珍所說,認為南瓜是從廣東、福建沿海進來的,首先在這些地方種植,由南向北再傳入內地,進入北京地區。而實際不是,明人各類文獻記載表明,最初的起源和分佈中心在南京、北京之間,以大運河為紐帶的地區,南瓜應是明正德十五、六年間(公元1520-1521)由葡萄牙使者帶到南、北兩京,首先在兩京之間傳播開來,再傳向全國。

    3、與南瓜出現同時,還出現了北瓜之名,說的是南瓜中較小的一種,表明最初在南北兩京傳入的品種不一,而形成這種名稱上的南北之分。

    南瓜是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中國是南瓜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迄今關於中國南瓜起源的時間和情景仍十分模糊。

    目前通行的認識是,南瓜原產於美洲大陸,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引入中國。但是在新大陸發現前的中國文獻中卻發現一些疑似南瓜的生物資訊,甚至還有明確的南瓜食用知識。中國的南瓜到底是如何而來?近日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傑在《中國南瓜傳入與早期分佈考》一文中對中國南瓜的起源進行了考證,這對中國乃至全球南瓜種植史來說,是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有必要認真對待。

    南瓜餅、南瓜粥、南瓜湯……南瓜美食真不少,對健康有哪些好處呢?近日,美國紐約營養學家斯科特·施賴伯博士等多位專家總結“愛上南瓜的八個理由”,告訴你南瓜究竟有多好。

      1.幫助減肥。南瓜堪稱減肥佳品,一方面熱量低,另一方面其富含的膳食纖維有益控制食慾,防止亂吃零食,進而減少熱量攝入,有益減輕多餘體重。

      2.護眼護膚。南瓜中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有助於改善眼睛健康,減緩視網膜功能下降,進而防止失明。β胡蘿蔔素也可改善面板健康,抗衰防皺。

      4.有益心臟。除了抗氧化物,南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對心臟也有好處。《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刊登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高膳食纖維飲食的人比低膳食纖維飲食的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低40%。膳食纖維有助降低“壞”膽固醇,保持健康體重和降低血壓,這些都有益預防心臟病。

      5.保護前列腺。德國科學家發現,經常吃南瓜子的人群中,男性前列腺癌發病率較低。研究表明,南瓜子能從多個角度保護前列腺,其中的脂肪酸能防止前列腺細胞增生,使前列腺保持良好的功能。類胡蘿蔔素和鋅有助預防前列腺疾病。

      6.控壓控糖。南瓜子中豐富的天然植物雌激素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其中90%的脂肪為不飽和脂肪,有助於穩定血壓。南瓜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物之一。研究發現,吃南瓜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水平,進而輔助降低血糖水平。

      7.有助抗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南瓜子中富含維生素E等多種天然抗氧化物和多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抗擊自由基,降低癌症風險。

      8.改善睡眠。南瓜子含有的色氨酸是血清素形成中必不可少的,血清素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產生,該激素有助於調節睡眠——清醒週期,改善睡眠質量。

    中國明中葉以前的南瓜記載均不可信

    一派根據中國明中葉以前已有南瓜的記載或疑似資訊,認為中國南瓜種植應發生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南瓜的起源應是多頭的,中國有可能是南瓜的原產地之一。

    另一派認為中國明中葉以前的記載並不可靠或另有所指,中國南瓜必是新大陸發現後輾轉傳入。兩派各執一詞,長期糾結難分。有必要深入檢討考量,以求得合理答案。

    上述兩種觀點分歧的焦點是對明中葉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前有關南瓜記載的看法。

    論者所說新大陸發現前中國已有南瓜,主要依據兩種文獻:一是元人賈銘《飲食須知》,二是明初蘭茂《滇南本草》。

    以元人賈銘《飲食須知》更為重要,構成了中國本土原產南瓜說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成了對立論者無法逾越而難以自信的一大障礙。

    ▲賈銘《飲食須知》電子版書影。其中的“粳米”條主要抄錄李時珍《本草綱目》相關內容

    然據筆者考查,兩書有關南瓜的內容都應出於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後。

    所謂元人賈銘《飲食須知》,清中葉以前未見有人提及,清以前至少明中葉以前該書是否存在,值得懷疑。

    該書抄錄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跡象十分明顯,諸食物條內容多取材《本草綱目》藥物“氣味”“主治”“發明”等專案中的宜忌之言。

    比如“粳米”條的內容與《本草綱目》基本一致,而李時珍按其著述體例一一標明輯錄唐人孫思邈、孟詵、明人汪穎以及本人所說。《飲食須知》沒有這些出處資訊,顯然是抄綴李時珍的敘述,略加調整而成。

    《飲食須知》果蔬類的先後順序也基本沿襲《本草綱目》,其中南瓜內容應主要抄錄《本草綱目》。傳為雲南嵩明人蘭茂所著《滇南本草》的南瓜內容同樣也應出於《本草綱目》。

    ▲李時珍《本草綱目》書影,明萬曆刻本。圖中內容為“粳”綱,其中粳米“氣味”的小字部分依次以“思邈曰”“時珍曰”“穎曰”“詵曰”引領多家說法,而元人賈銘《飲食須知》“粳米”條則幾乎完全照抄,只是抹去了這些出處資訊。

    總之,所謂明中葉之前古籍中的“南瓜”內容,真實性都有問題,有抄述《本草綱目》的現象,不能作為美洲新大陸發現前中國已有南瓜的證據。

    明中葉以前陰瓜、金瓜等疑似南瓜均不宜視作南瓜

    同時又有一些未蒙南瓜之名而被疑為南瓜的資訊,被今人視作中國南瓜起源的證據,也值得商榷。

    首先是陰瓜。

    此說源於元王禎《農書》,李時珍引述其說,稱“疑此即南瓜也”。

    王禎所述確實與南瓜相似,但有學者指出,王氏所述緊接甘肅一線甜瓜後,所指應是甜瓜之類。又稱陰地種之,與南瓜生長習性不合。

    另王禎稱見於浙江,而明以來浙江各類方誌未見任何後續對應的記載,王禎所說或為誤記,性狀也更似硬皮甜瓜,與南瓜的聯絡全本李時珍之疑,不足為據。

    其次是所謂金瓜。

    金瓜作為瓜名,中國宋以來古籍陸續記載,有甜瓜、黃瓜等多種指涉,主要指甜瓜中的黃皮品種,南瓜之名流行前的金瓜不能視作南瓜。

    明中葉以來中國文獻中的南瓜資訊持續增加

    中國本草、農書等文獻中的南瓜資訊主要有七例:

    (一)田藝蘅《留青日札》,隆慶六年(1572)。

    (二)李時珍《本草綱目》。

    (三)王世懋《學圃雜疏》,萬曆十五年(1587)。

    (四)江瓘(1523-1562)《名醫類案》,由其子江應宿歷時19年補訂完成,跋文作於萬曆十九年。

    (五)周文華《汝南圃史》卷一,萬曆四十八年。

    (六)王象晉《群芳譜》,天啟元年(1621)。

    (七)王芷《稼圃輯》,作於明天啟、崇禎間。

    《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明代方誌935種,包含南瓜記載的共118種。

    出現最早的是嘉靖四十年(1561)的河北《宣府鎮志》,最晚的在崇禎十五年(1642)。

    《本草綱目》出版前的31年共有29種,《本草綱目》出版後至萬曆末的28年為56種,天啟、崇禎間的24年為33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宣府鎮志》最早記載南瓜,且南、北兩瓜並載。這是電子書影

    兩類文獻出現的時間大致同時,從嘉靖後期以來,構成了一個時間緊密相連、數量不斷增加的過程。

    與所謂元代、明初南瓜資訊那樣極度零星碎片化的情景明顯不同,形成南瓜傳入後持續發展、不斷密集的歷史資訊鏈,充分顯示了中國南瓜起步於明中葉並迅猛發展的客觀事實。

    中國南瓜應是明正德末年由葡萄牙使者傳來

    其實不然。

    李時珍生活的嘉靖、隆慶、萬曆初年,正是15世紀末期、16世紀前期美洲新大陸和沿非洲海岸至印度洋航線發現後,以葡萄牙為首的西方殖民勢力大舉東來,中國華南、東南沿海開始遭遇西方殖民滲入的時代。

    李時珍所說不是南瓜進入中國大陸後的傳播過程,而是當時隨著海外勢力輾轉來犯而傳入的情景。

    明人稱葡萄牙為佛郎機,不知其國所在,誤以為在滿剌加(馬六甲)附近,因而也視為南番。

    進一步考慮明嘉靖四十年(1561)以來的10多年間,從北方的河北、山西、山東到長江流域的江蘇、安徽、江西,都有方誌記載南瓜,南瓜實際進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更早一些,有必要上溯到嘉靖初年而不是嘉靖中葉。

    就葡中早期關係的整個過程看,另一種情景更有可能,這就是葡人來華之初即正德十五、十六年間(1520-1521),葡萄牙使者皮萊資及其隨從翻譯火者亞三一行北上南京和北京,直接帶到南、北兩京。

    ▲《大明輿地圖·輿地總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之京師(今北京)附近地區。自宣府鎮(駐今河北宣化)以南之河北、山東諸州縣幾乎都種植南瓜。

    明朝南瓜分佈中心在南、北兩京之間

    受李時珍所說南瓜出南番、轉閩浙、至燕京的影響,今人論南瓜初傳多以廣東、福建、浙江三省為起點和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傳入內地的。

    但將明朝記載南瓜的118種方誌分省統計,得出的結果則完全不同。

    《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所收935種明代方誌分省統計,數量排在前十位依次為江蘇(含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含北京、天津)、福建、安徽、山東、山西、廣東(含海南)、江西。

    而按記載南瓜的數量排列,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山東(19)、江蘇(17)、河北(15)、山西(15)、安徽(13)、浙江(13)、江西(7)、河南(4)、福建(4)、陝西(3)。

    粵、閩、浙三省現存方誌的數量並不少,但三省記載南瓜的方誌數量並不突出,與存世方誌數量的比例更是遠居其後。

    浙江、福建現存明代方誌數量遙遙領先,但南瓜記載的數量卻大大落後於河北、山東等省。廣東現存明代方誌數量與山西相當,而南瓜記載卻遙居其後。這充分說明,粵、閩、浙三省遠不是南瓜傳入中國的發祥之地或最初的分佈中心。

    ▲《大明輿地圖·輿地總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之南京(今屬江蘇)附近地區。長江以北地區即今蘇北、皖北諸州縣幾乎都種植南瓜。蘇南的鎮江、常州一帶也多見種植。

    數量排在前面的蘇、皖、魯、冀、晉五省才是明代南瓜種植分佈的中心地帶,它們由京杭運河南北貫通。中國的南瓜首先是在這以南北兩京為中心,地緣關係較為緊密的南北帶狀區域內迅速傳播而形成分佈優勢,進一步傳向全國的。

    南、北瓜的稱呼反映了南瓜傳來之初不同的品種源頭

    南瓜名稱中最令人稱奇的是,與南瓜同時出現了北瓜。

    嘉靖四十年最早記載南瓜的河北《宣府鎮志》即同時記載有北瓜,118種記載南瓜的方誌中,南、北兩瓜並載共有25種之多。

    明人各類北瓜資訊多與南瓜並舉,所謂北瓜是南瓜之一種。

    ▲北瓜。明人所說北瓜,老熟時皮色仍深綠,果型稍小,今河北省行唐、井陘等地有見。此為行唐縣九口子鄉上莊村任彥國所攝貯存越冬的北瓜,2018年3月5日。

    為什麼以南、北而不以皮色分稱,耐人尋味。

    清《(光緒)黃岩縣誌》一段說法,多少給我們一點啟示:“南瓜俗名南京瓜,實大如缽;北瓜差小,俗名北岸瓜,以來自江北也。”這一說法不知所據,或是當地民間口耳相傳,儲存了一絲南、北瓜名稱由來之始的歷史記憶。

    最初所傳至少應有兩個主要品類,分屬長江南、北兩岸,更有可能是葡萄牙使者在南、北兩京時以不同南瓜或瓜種分別授受,而形成南、北不同的品種體系。

    隨著種植的不斷擴充套件而會流並見,性狀、質量明顯不同,人們遂以南、北分別稱之。這也進一步說明,中國南瓜最初的分佈中心在南、北兩京之間,而不是華南、東南沿海。

    總結我們的論述,元人賈銘《飲食須知》是託名之作,其中南瓜的說法是抄錄《本草綱目》有關內容而成,所謂新大陸發現前中國古籍中已有南瓜的資訊均不可靠,中國南瓜應是外來物種。

    李時珍所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並非指南瓜進入中國大陸後的傳播過程,而是說葡萄牙(佛郎機)殖民者由廣東轉閩、浙沿海尋求貿易,南瓜即由這批番人傳來,時間應在明正德末年以來的20多年間。

    明人有關文獻記載充分表明,明朝南瓜分佈中心不在華南、東南沿海的粵、閩、浙三省,而是明朝南、北兩京間的蘇、皖、魯、冀、晉五省,南瓜首先是在這以南、北兩京為中心,以運河為紐帶,地緣關係較為緊密的區域內傳播擴散而形成分佈優勢。

    南瓜更有可能是明正德十五、六年即公元1520-1521年間由葡萄牙使者分別帶到明朝南、北兩京,由此形成以兩京為中心、北略勝於南的分佈格局。

    南瓜、北瓜屬於南瓜不同品種,最初即同時出現,應與這種兩京為中心的分佈格局有關,反映了南北不同的品種源頭。

    對老北京來說,南瓜可是當家菜,有權有勢的人要吃蟹黃南瓜等名餚,普通人也要靠它抵擋饑荒,甚至休閒待客,也少不了南瓜子。《紅樓夢》中,劉姥姥不會作詩,被逼急了,就曾以“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應付,她給大觀園帶的禮物中,也有倭瓜。

    令人好奇的是,倭瓜為何又叫南瓜?

    南瓜原產於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以後被葡萄牙引種到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地,明代開始進入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二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賈銘在《飲食須知》中也曾提到“南瓜”,他說:“南瓜,味甘,性溫,多食髮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麵同食。”但此時哥倫布尚未發現美洲大陸,而中國亦未發現南瓜的其他野生種,因此書中“南瓜”絕非今天我們所說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類植物。只是今天的南瓜也不適合與羊肉同食,故以訛傳訛,甚至派生出“南瓜早就傳入中國”“亞洲也是南瓜原產地”等等錯誤的說法。

    南瓜的優點非常明顯,它產量大、易成活、營養豐富,荒年可以代糧,故又稱“飯瓜”“米瓜”。《北墅抱甕錄》中說:“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少水緩火,蒸令極熟,味甘膩,且極香。”所謂“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就是蘇東坡製作東坡肉的方法,可見人們已將南瓜視為珍物。

    從古籍上看,當時人們不僅吃果實,還吃葉,比如“以葉作菹,去筋淨乃妙”,花亦能食,“泡以開水鹽漬之,署日以代乾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須,否則太苦,而南瓜莖則可以“織屨及繅作絲為絛紃等物”。此外還用南瓜泡酒,被認為有利於保健,《本草求原》載:“蒸曬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經絡,利血脈。”

    有趣的是,光緒之前甚少見“南瓜”之說,多以“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窩瓜”稱之,一方面是說它來自海外,一方面是說它體量巨大,此外還有“金瓜”一說,因為它色澤金黃,且有藥用價值。鴉片氾濫時,南瓜常被用作藥物,以治療煙癮。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華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當時日本人將中中國產品概稱為唐物)。

    到了清代中後期,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

  • 5 # 夢影視覺

    我是湖南的,今年特意買了一點名字叫“板栗北瓜”的種子,結了三個瓜。以前沒吃過,說是吃起來像板栗的味道,到時候成熟了嚐嚐。我們這邊都叫北瓜。

  • 6 # 布衣小農人

    你突然說一個北瓜還將我懵住了,剛問了一下坐在門口諞閒傳的老人,他說北瓜在我們這就指的是西葫蘆,我瞬間就能分來了,南瓜我們倒是經常見,西葫蘆也是經常吃,但是如果突然說個南瓜和北瓜的,多數人都會被搞昏頭了。

    咱國的地域比較遼闊,各地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我查了一下資料,有記載說南瓜和北瓜其實最早都指的是南瓜,不過因為栽種的區域不同,栽在南方地區的被叫成了南瓜,被種在北方地區的被稱之為北瓜,而且在有些地方,南瓜的名字還有窩瓜,面瓜,番瓜等叫法。

    再加上瓜類的品種本身就比較多,像我知道的就有南瓜,冬瓜,黃瓜,西瓜,梨瓜,筍瓜等,因為筍瓜多在北方栽種,所以也有人將筍瓜叫做北瓜或者金瓜,這樣算來一個北瓜的名字,有的地方指的是西葫蘆,有的地方指的是南瓜,有的地方還指代的是筍瓜,所以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至今北瓜到底是個啥還真沒有個定論。

    南瓜有很多品種,從外型上分由圓扁形狀的,還有長的能有一米多的長條形狀的,據說這個南瓜是西葫蘆變異後產生的,也屬於西葫蘆科。其實我發現多數瓜類的歸屬都在葫蘆科,可見很早以前都是一個祖先演化而來的,所以對於到底誰是北瓜還真的不太重要了,只要知道官名就行了。

  • 7 # 老席說食席俠客

    北瓜,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倭瓜。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古時候有一個買北瓜的商販挑菜去賣,那時候賣菜都是挑個挑子,兩邊筐裡放滿了各色青菜,早早起來,灑上清水,讓蔬菜看著個個都那麼水靈,精神。然後進城沿街叫賣。就像郭德綱相聲“學叫賣”那樣,一邊走,一邊吆喝著各種蔬菜的名字,讓老百姓出來挑選。結果當他吆喝“北瓜”時,旁邊一個身體羅鍋的人不願意了,說賣菜的歧視殘疾人,故意喊他“背鍋”。兩人爭執不下,打官司到縣衙,老爺升堂問案,弄清原委後,知道賣菜的不是故意喊他,可總這麼喊也不是個事,於是,讓賣菜的以後再別喊了。可怎麼賣北瓜呢?那個時候倭寇經常騷擾我們的沿海,倭寇個頭小,五短三粗的,北瓜剛好也是短粗彎曲,於是就讓賣菜的以後把北瓜喊成“倭瓜”。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了,倭瓜就被沿用下來,人們聽到喊倭瓜,就知道是喊北瓜了!

  • 8 # 農民也優雅

    南瓜和北瓜本來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蔬菜,從外形到顏色都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不知道為什麼會分不清楚呢?或許是因為人們的認知習慣,硬生生的把北瓜歸於南瓜一類吧。

    在我們湖南老家,接觸到北瓜的時間並不長,很多人喜歡把北瓜叫做“小南瓜”,可能唯一的相似點,就是北瓜跟小南瓜還是有點相似吧,表皮的紋理還有顏色都還是差不多的。

    南瓜、北瓜外形區別。

    成熟的南瓜都成扁圓形,並有像橘子瓤一樣的瓣形,顏色紅中帶黃,所以很多人把成熟的南瓜比做燈籠,更加有人特意把燈籠做成南瓜的形狀。

    北瓜又叫做“金瓜”或者“桃南瓜”,外形為長條圓柱形,因生長條件差別,有些會稍微彎曲。顏色因品種差異也各有不同,但是以淺綠色過多,有些也有淺黃。

    回到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分不清楚呢?拿我們老家來說吧。

    1,先入為主的習慣性認知。

    我們這邊一直都有南瓜,但是種植北瓜時間並不長,可能引進的時候也確實不知道是什麼名字,所以就因為跟沒成熟的南瓜有點相似,乾脆就叫做“小南瓜”。

    2,口感有點相似。

    南瓜和北瓜口感並沒有很明顯的區別,要說有區別,我只認為成熟的南瓜甜度會比北瓜高,這可能也是大家混淆在一起,分不清楚的原因吧。

    南瓜和北瓜,並不難區分,之所以很多人分不清楚,只是因為口感沒有明顯的差異,所以產生了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這可能也是難得糊塗吧,差不多就行了,沒必要較真。

  • 9 # 鄉村阿哥巧婦

    我是生活在湖南農村長大的孩子,農村有句古話,二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熟語,南瓜與北瓜一看就認識,一聽就能明白二者區別。

    南瓜:①南瓜子在各大超市都能買得到,是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的瓜子類的其中一種。②南瓜藤和瓜葉花都可以食用,把藤上的皮和葉子上的經扒掉,南瓜藤用青辣椒和西紅柿炒是一道青翠的農家小菜,用手把南瓜葉撮爛成碎片,洗淨綠色的水用南瓜花和皮蛋一起煮湯,味道細而滑 嫩。⑤成熟的南瓜有橢圓形和長條形,皮肉顏色一樣,金黃紅色,蒸,煮著吃 ,做南瓜餅等,營養豐

    ④南瓜藤,葉,瓜都是我們農村人很喜歡的一道菜,都有抗癌作用,剛拿上集市的時候能賣八塊錢一斤。

    北瓜:①又名叫西葫蘆,我們農村叫它富瓜。②北瓜綠色,有圓形,長橢圓形。我們農村人吃北瓜的瓜,煮湯吃。它的藤,葉不吃,這就是北瓜與南瓜在吃法上的區別。我去自家地裡拍個圖片給大家分享,讓城裡的朋友看看農村的農家小菜。

  • 10 # 黃曉紅果果

    在我的老家,南瓜和北瓜是一樣的,就好比一個人有兩個名字一樣,還有人叫倭瓜,這就是我的老家對南瓜的稱呼。

    南瓜的形狀有好幾種,在我們老家看到的就有好幾種,有那種黃皮南瓜,專門用來做湯或者是蒸熟了來吃,因為它很甜,又面。有人還叫它老南瓜,因為它的皮很硬,不能吃。

    再有一種就是南瓜表面凹凸不平的這種瓜。

    還有種就是宴席中常用的海棠南瓜,就是萬聖節的那種南瓜。而我們老家通常吃的就是這種南瓜。

    都叫南瓜,就是形狀和叫法不一樣,南瓜有嫩瓜和老瓜之分,除了各地的吃法不一樣,我認為南瓜和北瓜就是一種瓜。

    最近很火爆的貝貝南瓜,它的糯、粉、甜把好多人的胃口都吊起來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吃,我在超市看了一下價格有點小貴。

    在我們老家,除了蒸南瓜吃,最特別的一種做法就是在炎熱的夏天,把南瓜炒了放上粉條用水煮熟,事先和好的面,在水裡揪了放南瓜菜裡煮,天氣再熱中午都會吃一頓炒南瓜飯。每個地方的種植環境不一樣,有的品種會見不到,像我們老家,還是原來傳統的那種扁南瓜要多一些。

    在自家的菜園子隨便種幾蔓南瓜,一個夏天都吃不完的。

    吃完南瓜的南瓜籽曬乾用鹽炒一下,那個味道你還能記起來嗎?

  • 11 # 三度遊戲

    以下為解答

    我是生活在湖南農村長大的孩子,農村有句古話,二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熟語,南瓜與北瓜一看就認識,一聽就能明白二者區別。

    南瓜:①南瓜子在各大超市都能買得到,是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的瓜子類的其中一種。②南瓜藤和瓜葉花都可以食用,把藤上的皮和葉子上的經扒掉,南瓜藤用青辣椒和西紅柿炒是一道青翠的農家小菜,用手把南瓜葉撮爛成碎片,洗淨綠色的水用南瓜花和皮蛋一起煮湯,味道細而滑 嫩。⑤成熟的南瓜有橢圓形和長條形,皮肉顏色一樣,金黃紅色,蒸,煮著吃 ,做南瓜餅等,營養豐

    ④南瓜藤,葉,瓜都是我們農村人很喜歡的一道菜,都有抗癌作用,剛拿上集市的時候能賣八塊錢一斤。

    北瓜:①又名叫西葫蘆,我們農村叫它富瓜。②北瓜綠色,有圓形,長橢圓形。我們農村人吃北瓜的瓜,煮湯吃。它的藤,葉不吃,這就是北瓜與南瓜在吃法上的區別。

    總結: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內裝修,很多行業開工了,小區不給開工,再不開工房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