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菲菲旭旭
-
2 # 周不潤
並沒有吃肉的人智商更高這種說法,但是吃肉這件事情在人類的大腦進化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約6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開始從熱帶雨林遷移到平原。與今天不一樣的是,這片廣袤的平原區域非常潮溼,生長的水果和蔬菜足夠這些靈長類動物吃整整一年。然而,當時間執行到大約300萬年前的時候,氣候開始變化,平原變得乾燥,豐富的食物供應也開始枯竭。
許多哺乳動物,包括靈長類動物,在這種氣候變化中滅絕了,但仍然有一部分適應了下來。在衣索比亞,考古學家發現了約260萬年前動物留下的痕跡。這些動物的骨頭上佈滿了錯綜的劃痕,意味著他們當年經歷了非常慘烈的廝殺。在這場氣候災難中,只有兩類靈長類動物得以倖存:食草的靈長類,和食肉的靈長類。而只有食肉的靈長類進化出了更大的大腦。
然後,肉食靈長類動物進化成了人類。
為了建立和維護一個複雜的大腦,我們的祖先需要用到肉食中的幾種重要成分,包括鐵、鋅、維生素B12和脂肪酸。儘管許多植物中也含有這些營養物質,但一方面植物中的含量較低,另一方面,這些營養物質往往以人類難以輕易使用的方式存在。例如,紅肉(多指大型哺乳動物的肉)中的豐富鐵元素來自血紅蛋白,比豆類和綠葉蔬菜中非血紅素形式的鐵元素更容易吸收;而植物中的植酸(phytates)還會結合鐵元素,降低其在人體內的吸收效率。於是對人類來說,肉類比任何植物都含有多得多的可食用鐵元素。你可能需要吃巨量的菠菜,才抵得上一小塊牛排。
開始吃肉,對人的認知能力影響巨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的兒科醫生Charlotte Neumann研究了30年非洲和印度的飲食情況,她認為,吃肉和大腦的關係很明確,但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肉食中的微量元素缺乏,與一系列腦部疾病都有相關性,如低智商、自閉症、抑鬱症以及痴呆。鐵元素對胚胎期的大腦神經元生長與分支有重要作用;鋅元素在海馬中濃度很高,而海馬是人類進行學習與記憶的重要區域;維生素B12維持髓鞘的完整,而髓鞘是保護神經元的重要組分;ω-3脂肪酸如DHA可以幫助神經元存活,並調控炎症反應。
回覆列表
傳言稱,英國科學家在8170名實驗物件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常吃肉會導致智商下降。
上面提到的這項研究是英國Southampton大學的科學家所做的,研究者對年齡大於30歲的人進行調查,瞭解他們在10歲時的智商和飲食情況。這些研究物件有人習慣吃蔬菜類食物,也有人喜愛魚肉、雞肉等肉類。對他們的智商測定後,研究人員發現,10歲時智商較高的人,如果有偏好肉類的飲食習慣,他們的智商在成年之後只會提高15%;而愛吃蔬菜的人,在10歲之後智商平均提高了38%。
由此科學家建議,兒童要減少肉類食物,多吃豆製品和乳製品,多吃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