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以前的皇帝都以帝來稱呼的,比如漢朝的漢文帝,漢武帝。一直到隋朝的隋文帝。但是到了唐朝了怎麼都稱呼為宗了,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宗之類的。
3
回覆列表
  • 1 # 陳孝不正

    你說的是皇帝稱呼。古代皇帝生前有年號,死後有諡號但不一定有廟號。比如漢朝劉邦太祖,文帝太宗,武帝世宗,有名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當時的人認為廟號是很神聖的,不是什麼皇帝都有資格擁有,而諡號確是每個皇帝都有,並且是一個字,比如惠帝文帝景帝武帝等等。而到後面比如唐朝後,皇帝越來越自戀了,或者說廟號變成不再是專屬了,每個皇帝除了廢帝亡國之君外,基本都有,而且諡號字數越來越多,不便於稱呼了。漢朝人人都有諡號卻不是都有廟號,所以就稱呼諡號。。帝,唐朝人人都有廟號,諡號有太長,所以稱呼。。宗。。祖。總之為了方便。

    說到年號,以前皇帝都是一輩子很多年號,而到了明清以後基本固定為每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所以又開始用年號稱呼,比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都是為了方便稱呼

  • 2 # 58度烈酒愛歷史

    古代皇帝一般有三種稱謂:廟號,諡號和年號。其中廟號和諡號是死後後人對他的功績做出的評價,基本就是蓋棺定論。年號則是在位的時候的紀年,廟號在漢朝以前是非常嚴謹的,整個漢朝四百年就只有七個皇帝有廟號,廟號是關係到後世子孫供奉不斷,古人講究祖有功宗有德,功高高不過太祖,德重不過太宗。太祖太宗就是整個朝代的祖宗。

    魏文帝曹丕稱帝之後對廟號就不太嚴謹了,到了唐朝開始就氾濫了,幾乎人手一個廟號。

    諡號就是古代的帝王或者大臣們死後,後人評定他們一生功績的文字。從周代開始,國君和諸侯王們死後,就都有諡號了。比如,我們知道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什麼的,那“桓”、“文”、“莊”就是他們的諡號。漢朝以後,基本每個皇帝死後都會有諡號(少數被廢的不在其內)。比如漢高祖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朝代的建立者功最高,也稱太祖高皇帝。唐太宗,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

    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皇帝的諡號開始變得越來越長,而且也不再具有評價皇帝一生功過的功能。這一切都是從唐玄宗那時候開始的。李隆基給唐高祖李淵的諡號定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給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定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從此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有樣學樣,諡號變得又臭又長,到了明清時期,普遍長達二十多字,用的還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例如乾隆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因此,後人就沒有辦法用諡號來稱呼唐朝以後的這些皇帝了,只好去稱呼他們的廟號。

    廟號是什麼呢?廟號就是帝王們在祖廟裡被供奉時,寫在牌位上的稱號。

    廟號按照孔子家語“祖有功宗有德”的規定,開創為祖,守成為宗,一般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稱為某祖,後面的皇帝都稱為某宗。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像康熙被稱為聖祖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廟號實際上取代了諡號,開始對皇帝的一生進行蓋棺論定。不過,廟號並不是嚴格按照諡法來確定的,實際上也是吹捧的多、貶斥的少,並不能真實反映皇帝一生的本來面目。

    明清兩朝皇帝基本都只有一個年號,很好記,所以後世一般都稱呼明清皇帝年號。比如明武宗正德皇帝,明世宗嘉靖帝,清聖祖康熙爺都是年號耳熟能詳的年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和迪士尼做的Mirage AR遊戲套裝裡復刻的光劍,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