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刺刺扎
-
2 # 影片大觀
目前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公認是1933年蘇聯成功研製的BM-13型火箭炮,後來被命名為“喀秋莎”火箭炮。這種自行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mm尾翼火箭彈,在整個二戰期間,“喀秋莎”為蘇聯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度成為德國法西斯眼中的“鬼炮”。
德國是一戰、二戰的發起國,受一戰失敗《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德國只能發展用火箭為推力的投射武器,才能避開國聯對德國研製火炮所做的限制,但是事實上在二戰中德國確實用了幾款火炮,但是跟蘇聯比,就是小巫了。
美國剛開始的火箭炮就是將炮管固定在載重車或者裝甲車、坦克上,這就是所謂的火箭炮。再後來,美國感覺這樣還不夠,就有了“美式暴力”美學,就有了後面的那種。
最後說說我們的,二戰中日戰爭時,戰場上好像沒有使用火箭炮,我們是解放後火箭炮武器才發展起來的,現在我們的火箭炮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世界最大的火箭炮就產自中國,好像說是部署在東南沿海就能覆蓋臺灣,中國已經將火箭炮發揮到了極致。
二戰時,蘇聯大量生產了一種自行火炮,並且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這樣的靈活性為它帶來機動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的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德軍把這種武器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
它由汽車部分和發射部分組成。發射部分由滑軌床、炮架、迴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組成。在發射前,火箭彈是用定向鈕鉗在滑軌槽的定向溝內。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的彈體內是TNT炸藥。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汽車駕駛室內裝有發射裝置的發火轉輪。
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