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與現在流行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僅僅一字之差,其中有大智慧。
之所以是『方』而非『人』,有兩點值得重視。一點是在《繫辭》看來,與『物』可以對立的不是『人』,而是『方』。通俗點說就是,世俗所認識的『人』與『物』的不交集,是不正確的,也就是說,二者有可能不是『正』與『反』的對立關係。我們目前能夠確定的,是『物』與『方』才是一對矛盾體。
二是這個『方』的集合應該大於『人』的集合。由於世俗很少使用『方』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也不敢隨意地下一個定義。但是在佛教,似乎對這個『方』理解與使用均得心應手,以至於『方外』的提法十分流行,為世俗所習見。『方外』顯然不是『人之外』,而是『紅塵之外』,這個『紅塵』,除了不包括『俗人』,也不包括與『動物』相關的是非因果,可見是『俗人』+『動物』的組合。由此可知,其實通常我們認為的,『方外』特指『僧人』也有可能是誤會。因為,在『出家人』說自己『方外』的時候,是將自己與『人』區分開的。換句話說,『方外』實際上是『動物之外』,連『人』也包含在內。
但是,個人理解的『方』,與佛教所謂的『方』也有不同。《繫辭》裡面的『方』,與『人』+『動物』並不等價,而是一個更超然的標準。在這個標準之下,是『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矛盾體的組合,也因此,我們很可能不能斷言『動物』沒有『精神』。
結論,好比蜜蜂的群體意識,單個的蜜蜂可能與『精神』無關,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群體的蜜蜂恰恰是這個『芻狗』的典範,它們的群體,真的無法斷言沒有『思想』。
同時,也不見得『人』就都有『思想』。
《繫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與現在流行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僅僅一字之差,其中有大智慧。
之所以是『方』而非『人』,有兩點值得重視。一點是在《繫辭》看來,與『物』可以對立的不是『人』,而是『方』。通俗點說就是,世俗所認識的『人』與『物』的不交集,是不正確的,也就是說,二者有可能不是『正』與『反』的對立關係。我們目前能夠確定的,是『物』與『方』才是一對矛盾體。
二是這個『方』的集合應該大於『人』的集合。由於世俗很少使用『方』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也不敢隨意地下一個定義。但是在佛教,似乎對這個『方』理解與使用均得心應手,以至於『方外』的提法十分流行,為世俗所習見。『方外』顯然不是『人之外』,而是『紅塵之外』,這個『紅塵』,除了不包括『俗人』,也不包括與『動物』相關的是非因果,可見是『俗人』+『動物』的組合。由此可知,其實通常我們認為的,『方外』特指『僧人』也有可能是誤會。因為,在『出家人』說自己『方外』的時候,是將自己與『人』區分開的。換句話說,『方外』實際上是『動物之外』,連『人』也包含在內。
但是,個人理解的『方』,與佛教所謂的『方』也有不同。《繫辭》裡面的『方』,與『人』+『動物』並不等價,而是一個更超然的標準。在這個標準之下,是『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矛盾體的組合,也因此,我們很可能不能斷言『動物』沒有『精神』。
結論,好比蜜蜂的群體意識,單個的蜜蜂可能與『精神』無關,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群體的蜜蜂恰恰是這個『芻狗』的典範,它們的群體,真的無法斷言沒有『思想』。
同時,也不見得『人』就都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