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讀會
-
2 # 誰能久伴不赱
首先劉備本身能力和曹操孫權的文韜武略相比簡直是差遠了,跟劉邦更是沒得比。
關羽大意失荊州丟了地盤人口
夷陵之戰蜀漢大傷元氣,火燒連營七百里精銳部隊減大半雪上加霜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要斷魏援,須守住街亭;張郃要進入隴西,須突破街亭。所以說街亭失守直接關係到勝敗
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無人可用。
亡於五丈原,命沒了。
還有巴蜀本身的地緣
所以談蜀國統一是無稽之談。
諸葛亮伐魏也是無奈之舉,以攻為守。通俗點講就是騷擾你不讓你打野發育。
可以說歷史上劉邦從巴蜀統一中國實屬萬中幸運
-
3 # 歷史這樣說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他不僅是一位難得的治國之才,更成為了後世智者的化身。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雖然他自稱是“大漢中山靖王之後”,但卻是編草蓆的窮苦出身,一路拼搏可謂顛沛流離,備嘗艱辛。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透過“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相見,從此開始了君臣相知的佳話。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敗走夏口,諸葛亮幾經周折,建立孫劉聯盟,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不得已引軍北還。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請劉備助攻張魯,劉備趁機進入益州。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戰勝劉璋,入主成都,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登基為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錄尚書事。
這時,可以說劉備、諸葛亮君臣已經到達了他們的頂峰,可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助劉備一統天下呢?悅史君認為,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關羽冒險北上,東吳襲取荊州。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前將軍關羽率軍北伐,雖然取得了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於樊城等驕人戰績,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回救不及,敗走麥城,最終被吳軍擒獲而殺害。
這樣,荊州就落入了東吳之手。
蜀漢失去荊州之後,北上中原的一個重要根據地沒了,地盤大大縮減。
第二,劉備一意孤行,遭致夷陵慘敗。
曹魏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剛剛稱帝不久的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執意發兵討伐東吳。
曹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婁侯、大都督陸遜打敗,蜀漢元氣大傷。
第三,劉備年老體衰,過早撒手人寰。
曹魏黃初四年,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夷陵慘敗不到一年,劉備死於白帝城,後主劉禪即位,蜀漢進入陣痛恢復期。
綜上,悅史君認為就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蜀漢本來就是三國政權中最弱的,再被關羽、劉備這麼一折騰,還想統一啊?能保住自己剩下的地盤就是萬幸了!
不過,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人,還是人傑啊!
回覆列表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得確,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火燒赤壁,又或者是七擒孟獲,諸葛亮在我們心中無疑是智慧的代表。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為敬業的標杆。
但是蜀國卻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復漢霸業,相反成為了三國最先落沒的一個。這原因很多,但其實很大的一個因素就壞在諸葛亮他空有敬業心,空有大智慧,但在管理上,他還是一個小學生,完全不合格。他事必躬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懲罰也得自己親出去看著,還怕別人打不好,自己上去動手打。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成功可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靠的是團隊作戰。
諸葛亮他不讓手下去鍛鍊,也不培養接班人,那這樣自然就不能形成管理團隊嘛。那他這種凡事都是覺得別人不行,都得自己出馬的思想,最後導致蜀國最後幾乎沒人可用,導致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再有雖說諸葛亮很有謀略,但在識人上面卻也是馬馬虎虎。如當年他的老闆劉備曾當面跟他說過馬謖這個人有點誇大其詞,不能擔大任。但是諸葛亮覺得,馬謖曾在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都不俗的表現,出了很多計謀,覺得馬謖十分不錯,所以在眾人都反對的情況下,他一意孤行讓馬謖做了先鋒,最後導致街亭戰敗。我們知道這次戰敗可以說是蜀國落沒的關鍵一戰。雖說馬謖最後用生命為次戰敗做了一個交待,但其實真正最大錯誤者,是派他出去的諸葛亮啊。
所以說諸葛亮雖然聰明,但他還是少了一份凝聚人心,培養人才的管理才能。當劉備沒死的時候,諸葛亮這個缺點還無所謂,但劉備一死,所有重擔都壓在了諸葛亮一人的身上,那這個缺點就成了一個致命的缺點,因此蜀國不但沒能完成統一霸業,反而成了最先玩完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