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君要臣死,不死不忠。

    父要子亡不亡不孝。

    夫要妻死不死不妾。

    這三句話的意思算是屬於封建社會中所謂的“三綱”,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妻。

    古時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禮,臣事上以忠”,後來被演變扭曲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封建社會是帝王家天下統治,為了子孫千秋萬代,歷代帝王不止是在制度上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後宮干政、大臣架空皇帝、農民起義、皇室宗親篡位等等,還要在精神上教化萬民,所以就教導世人君臣之分,忠君愛國的思想,在精神上再防止下面作亂,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三句話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體現了封建帝王家天下統治的極端性,成為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是封建帝王用來控制人民精神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亂”的思想武器。

  • 2 # 婁海凌

    此《三綱》,封建思想“上”對“下”的洗腦工具,此工具用“道德”一綁,“智慧”一拋,真是威力無窮。

    “威力”之處在於,將“心性”與“事物”綁在一起,把人的心性“事物化”並進行了混淆對比,從而實現“上”-“控制”-“下”,即在“事件”上控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到“思想”上控制的工具。

    舉兩個誇張點的日常小例子:

    1.老闆對多數同事認為兢兢業業的前臺說:“你去把今年的財務報表做好了,不能出錯,明天就給我,否則說明你沒有責任心。”

    2.一個人對“退伍戰鬥英雄”說:“你從三層樓跳下來,就說明你勇敢。”

    相信稍有智慧的人就能看出,其中“心性”的“判定”是如何去掉了觀人的智慧,與“事物”混淆並繫結在了一起,其中的智慧在於,是否能把觀心性的抽象思維與分析事物的具化思維既辯證又統一的進行理性思考。

  • 3 # 知常容

    存在一千多年,你能夠一口氣認為它沒有效果嗎?

    你認為他只有反對,沒有好出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看任何歷史問題,應該站在歷史的,當時去看,而不是站在現在的價值觀去衡量以前的。

    非常搞笑,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現在網上熱炒的基本上是用現代的價值觀看歷史,然後說以前怎麼好好的,怎麼不好。

  • 4 # 談者無語

    古代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夫要妻死不死不妾。這種說法你怎麼看?

    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只有最腦殘的封建衛道士才會自覺維護這個信條。同時,翻遍儒家經典,也找不到這些話的出處。

    那麼這幾句話流傳這麼廣泛,到底是源自何處呢?

    “君要臣死,不死不忠”乃小說家杜撰

    怎麼樣,大吃一驚吧?很多人以為這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實際上這僅僅是小說家的杜撰。

    這幾句的出處,來自明代晚期的小說。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 中均有與之相同或相似的表述。

    《西遊記》第七十八回,比丘國王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顆孩童的心來煎湯服藥,意欲長生不老。唐僧聞聽後痛徹心扉,不禁哭了起來,八戒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 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且來寬衣服睡覺,莫替古人耽憂。”

    《封神演義》第二十二回,散宜生和南宮适奏請文王伐紂,文王聽後不悅地說:“君叫臣 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為人臣子,先以忠孝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愚忠愚孝非儒家

    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這幾句話中流露出來濃濃的“愚忠愚孝”的味道,向來為真正的儒家學者所不齒和反對的。

    細究之,這一忠君勸孝,無限拔高“忠孝”觀念的產生有著現實的社會政治環境,這是明清時期所實行的強化君權的措施所導致的。 明朝廢除相權、無限抬高君權,清朝大搞文字獄,以迫害有風骨計程車人學子,因是萬馬齊喑,唯有皇權一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自順治皇帝開始,順治時期七次興起文字獄,康熙時期有十二次文字獄,雍正皇帝時文字獄增加到十七次,到了乾隆時期最為離譜,足足有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獄。康乾盛世是中國農業文明的頂峰時期,但頂峰也意味著走向衰亡。明史案中七十人被絞死,黃培詩案中受牽連了三百餘人,還有一本詩集岸,竟然有七百人獲罪。由於案件規模大小不一,涉案人數不確定,所以清朝文字獄死了多少人無從考證。

    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以是無以附加的強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按照魯迅的說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催生出來的“勸忠孝”文化,就順理成章的登上了歷史舞臺,皇權至高無上,永遠正確,下民則事事以君父為綱,無論是非對錯一概贊成,處在這樣情況下的社會,怎麼能不演變出“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這樣的荒唐思想?!

    怎麼才叫做“盡忠盡孝”

    孔子說:“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從儒家兩位聖人的觀點中,絲毫得不出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的結論。

    孔子強調對君主領袖忠誠,是不隱惡,不虛美,規勸勸諫君主實行仁道統治,而不是盲目的服從君主的命令,甚至扭曲思想,以錯為對!

    《孟子》在《孟子·離婁下》說道:“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才是我們堂堂華夏兒女應有的骨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直通車黑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