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7769673646

    謝謝邀請!忙裡偷閒,簡單說幾句:一,熟讀劇本,並從心底裡領會編劇和導演的表達意圖;二,深入角色,從內心理解你所主演的角色的訴求,如果欠缺角色方面的切身體會還應該去體驗角色的生活、工作的體會;三,表演技能(巧),在劇本的框架下在導演的(戲劇)意圖下,熟記臺詞、掌握角色的內心世界(角色的基本訴求),充分發揮演員的表演技能(巧);四,適應舞臺劇的特質特性特點和特色。因為話劇包括一切口舞臺劇,就在那麼百十平方米上進行時代、時空、燈光舞美、唱做念打的各種個體、群體合作的表演,一舉一動現在、馬上、即刻表現在觀眾面前,沒有半隻修改、重來的餘地(影視作品,可以重拍、修改一百次,最後選取其中一個主創人員認為滿意的鏡頭。而舞臺劇絕對不可能“再來一次馬上重旗了),所以,能在話劇(包括一切舞臺劇)演技過硬出道的演員,可以這麼毫不誇張地說,在參與影視作品的表演拍攝那就是小菜一碟,輕車熟路。

  • 2 # 東陽小影片

    我不知道題主想做的劇是那種定位的劇。如果是商演,我不懂。我就講一講我知道的吧,加上網上找到的素材大體講一下具體流程,其實這東西沒什麼難的只要記住大體流程,剩下的細節就需要你滿滿去填充了,好了廢話不多說。

    導演是這部劇的總負責人。

    一部劇的好與不好關鍵在於導演。而導演的職責就是保證這部劇演出成功。併為失敗承擔責任。以此也得到了這部劇最高的權利,這部劇的演員、編劇、工作人員都要聽你的,至少是要和你商量才能決定。

    第一件事 看劇本,形成劇的總構思。

    當然導演應該是將劇本轉化為自己心中的一臺完整的話劇的人。在所有事情開始之前,這個劇的大體形式、表現方法、節奏和感情基調、人物刻畫等等方面都應該瞭然於心。並且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然後再將細節儘量的豐富起來,細到演員每一步的位置,每句話該用什麼表情等等。當然不是一時完成,只是這個是一個劇的主心骨和大原則。後續的工作都應該圍繞這個總綱來完成。

    第二件事 選人&要錢

    構思和想法需要人和錢來實現,所以要組成一個團隊。如何選擇你的人很重要。副導演:認真負責,能和你精神交流,統一意見。實踐、執行能力強。演員:貼近角色要求,外貿、氣質、基本功、擅長的方面、配合度、時間是不是夠用等。當然要試戲了,我們一般是演員報名競選,也可以直接找來試。當然還得跟別的劇組協調好。舞美、道具、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學校裡沒有金錢的交易,雖然很單純,但也不好管。聽你的,敬你是導演、是學長、是朋友。人品和威望比較重要。不聽你的,反正你也不能扣工資,畢業了大家誰也不認識誰的。要錢:其實也就是跟社長要,外聯能拉來多少錢,社長能談下什麼場地,也都差不多。主要就是要到自己所需要的硬體。比如道具、借用燈光音響裝置等等的錢。學校裡花不了多少。我當時因為是社長(女)的好哥們兒+學長,耍著脾氣連哄帶騙的搞定了我首選的三個主角加一個副導演,省了很大的心,哈哈~

    第三件事 排練

    排練是個長期的工作,基本上劇組選定完了,學期也就過了1/5了。要在期末前公演吧。所以需要一個排練計劃,因為排練需要人,每個劇組成員的時間需要協調,什麼時間段排那一個段落也需要計劃好。倒不是說一定有一個很死的計劃,因為總有變化,擔心裡必須有數,什麼時間節點要完成到什麼樣子。

    1、先開個總會把劇組所有人叫到一起,起碼重要的人必須都在。把你第一件事中所想的跟大家都說一遍。完完整整仔仔細細,讓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最終要做什麼樣子。演員按照自己的想法演一些片段。以為演員不可能和你所想的一模一樣,總要因地制宜的調整總綱裡的東西,但要有原則。學校裡,沒有大腕兒。其實就是一個相互熟悉,把理想和現實結合的過程。

    2、確定細節和走位排程等劇本是死的,我們要把劇本的內容變成劇,就需要把它立體出來。舞臺如何設計,每一幕、每一場需要哪些道具,演員怎麼走位,如何上場如何下場,要和副導演以及工作人員商量好,說清楚,寫在劇本上。經過這個階段,基本上副導演的劇本已經是密密麻麻的筆記了。導演注重精神、感覺和整體,副導演注重細節和排程。我基本上是這麼分工的。

    3、日常排練把人糾集在一起,找個場地,開始排。這是把自己的思想逐步傳達並透過演員和工作人員配合表現出來的時候。能多練就多練。要有耐心,再好的演員也不是導演肚子裡的蛔蟲。都需要耐心的調整和講解,把自己心理玄的啦乎的想法一點一點的調出來。節奏:我總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電影靠剪輯,話劇只能靠表演。臺詞、動作、排程、音樂、燈光都要有節奏。演員懂了節奏,基本表演就能到位一半了。臺詞:主要是感情,要讓演員能夠理解角色當時應該表現出來的狀態。調動他的情緒,由內而外。動作:學校裡主要是先得改毛病,都不是專業演員,站在舞臺上不給安排動作,就僵硬,還有各種小動作。還是得客服心理緊張的自然反應,然後要把動作放大,甚至誇張,臺上要放得開才自然。聲光配合:總不能還沒舉起槍,槍聲就出現了吧。得練也得安排。我最後一齣劇的最後一幕所有的演員全部配合一段出自《死神》動畫版的一段音樂走,甚至小提琴手角色要在音樂中出現小提琴的時候開始表演拉琴,練了二十多次。最後演出效果很好,一半以上的人最開始都覺得是演員拉的小提琴。

    4、準備道具和許多瑣事當然有副導演的話輕鬆很多,演出前總得萬事俱備吧,太瑣碎就不提了。總之演出前基本已經累死了。

    第五件事 彩排&演出

    最重要的是要在最後這一榔頭的時候,給團隊信心。告訴他們你們一定會成功。彩排就是適應場地,把所有東西都加上,給他們臨場的感覺而已,指望彩排調整什麼就很被動了。只要前面的排練、準備夠充分,導演可以在觀眾席看戲。現場催臺、安排全部由副導演搞定(暗爽)。坐在觀眾席看自己導的劇是很享受啊…

    第六件事 Happy!!!劇組忙了一個禮拜終於演完了,不帶著全組人Happy怎麼行!

  • 3 # 呆木道人孟雲水

    好久不看電視,最近翻了幾種電視劇,都不甚如人意。關鍵是演員對其所塑造人物情感的表現的把握。戲劇理論史的發展中有兩種對待人物情感表現的觀點,一種是整體投入,演員與所演角融為一體,另一種是保持一定心理距離,用理性節制情感。這兩派彼此對立,在歐州戲劇史上尤明顯。中國的曹禺先生明顯欣賞後者,他對建國後排演話劇《雷雨》的演員很多都不滿意,就是因為他們的“太投入”,破壞了人物性格塑造。《雷雨》初版時有序幕和尾聲,也是為了緩和戲劇衝突以及雷雨般的情感沸騰,後來只剩四幕劇,也是可惜,讀過易卜生戲劇的人都可以看出雷雨戲劇語言對其的繼承,光憑戲劇語言,四幕雷雨就勝過如今大多數編劇。至於如今的電視劇和演員,不談戲劇衝突,就人物情感表現來說,我瞭解的能做到後一種的(心理距離)也就陳道明,唐國強等老輩演員,更多的演員即使是第一種的情感完全投入,能做到的都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次的2020款新繽智,做了哪些升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