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一山嵌入式系統
-
2 # 溫柔的老乾媽
李開復在奇葩大會講了,機器人所從事的領域一般都是理性的、有固定答案的領域
而藝術啊、創作啊、比較感性的職業機器人是無法從事的,他們沒有可以轉彎的大腦,只有理性思維
但是我發現,微軟小冰這個人工智慧還挺特殊的,跟她聊天有時候感覺她還挺像個人的,可以感受感受
-
3 # 使命感找到我睡不著
當AI機器人有了意識 能否和人類平起平坐
現在,有的人工智慧可以以類似人類的方式進行對話,有的機器人看起來像我們,而深度學習機器則是專門用來像我們一樣學習、思考和行動。專家認為,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與人類不相上下;到2045年,人工智慧的能力將超越人類智慧。
鑑於該領域的發展速度和資源為實現持續發展所投入的資源,研究人員相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距離"會思考的"機器更近。
牛津大學數學家Marcus du Sautoy表示:"人工智慧正在逐漸獲得自己的感覺,也許有一個閾值時刻,意識突然就出現了。如果我們瞭解到人工智慧有一定程度的意識,可能就得引入權利。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前景很令人興奮,但同時也具有爭議。一旦AI可以像人一樣思考、說話、行動,那麼,它們是否應該擁有與我們相同的權利這一問題將會迫在眉睫。
爭議:AI機器人能不能擁有意識?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人是否應該擁有權利這一問題變得更加緊迫。是否賦予機器人這些權利可能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必須仔細考慮。
媒體經常提醒我們,機器人革命即將發生。電影或電視節目以鬨笑開場,以閒談的方式講述機器人是如何"愚蠢",最後卻以更嚴肅的語氣結束。《機械姬》、《終結者》和《西部世界》都是人類第一次遇見機器人時,忽視了它們的感知能力的絕佳例子。但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忽略它呢?我們現在就應該承認這一點嗎?
一些人認為,機器人永遠不會真正實現意識,因為人類甚至還不理解意識的本質。我們對"人權"的概念是一種相對哲學的概念,建立在疼痛和苦難的概念上。通常情況下,機器人不需要透過程式設計來感知這些情緒,從而實現它們的功能,所以這個觀點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爭論的另一方觀點是:人類進化到能夠理解痛苦,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如果我們知道觸控火苗時會感到疼痛,我們就不會去碰它。然而,先進的人工智慧可能只是為了達到更高程度的自我意識而把痛苦程式設計到自己的意識中。在這一點上,否認機器人的權利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就像人類的各個派系曾經剝奪了其他人和動物的權利一樣。
機器權利的問題已經與隱私和各種意識閾值有關,但"人類例外主義"的觀點值得考慮。我們不想讓人類滅絕,我們決定賦予其他物種的權利也會對我們的生存產生直接的影響。
人工智慧能否擁有投票的特權?
未來可能有一天,AI擁有(或要求擁有)眾多權利,其中包括人類所享有的社會特權和責任,比如投票。
正如Zoltan Istvan在《新科學家》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
授予AI投票權將帶來許多棘手的問題和道德困境,特別是因為地球上有幾十億臺計算機。即使只有其中10%可以得到人格和相應的權利,它們也將大規模膨脹某個黨派的投票人口。
在美國,這樣的事情可能會讓選舉團制度容易受到AI對選舉結果的操縱,並引發人們對選舉合法性的擔憂。例如,如果一個機器人的伺服器在一個州,而它的實體在另一個州,那麼它的選票應該被計算在哪裡呢?AI會被要求在和人類相同的盒子上做標記嗎?如果AI能夠克隆自己,該怎麼辦?它們的複製品會被確認為合法的投票實體嗎?
監管和法律先行:保護人類,也保護機器人
就目前來看,這些問題還只是純粹的假設。但是,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儘管我們仍有時間認真考慮技術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可能性和影響,對於我們為一個與機器人並肩行走的世界所做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
人工智慧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未來的歲月裡,它將繼續扮演更加複雜多樣的角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許多監管機構都在立法,不僅保護人類,也保護機器人。
例如,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JURI)投票通過了一份報告,該報告敦促起草相關法規,監管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使用和製造。報告指出:無論未來如何,人工智慧都將與我們在一起,甚至可能與我們平權。我們將如何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發揮作用,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確定的路線。
-
4 # Designup
醬油瓶來啦,以下是我的觀點:
1.人工智慧就是一隻“披著狼皮的羊”,看起來無所不能,目前各大資本巨頭都在發力研究人工智慧,微軟小冰在感知領域的突出表現、百度小度參加最強大腦打敗王昱珩、AlphaGo力挫圍棋界頂尖棋手,這麼想來再過三十年人工智慧就要統治世界啦。
Excuse me?
人工智慧的出現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的發明,目的是更好地服務於人類。
一方面人工智慧的發展必將取代一些簡單重複性的工作,比如客服、股市交易員、家政服務、快遞配送等等,但同時也會孕育出新的創造性的工作機會。對於這些行業的失業人員而言,不必過分擔心失業危機,可以尋求更廣闊的職業發展道路。
2.那麼在哪些領域人工智慧是無法取代的呢?
專業領域以及創意性的行業,比如醫療衛生、新聞媒體、廣告創意、文學創作等等,需要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領域,人工智慧可以充當小助手的角色。
李開復先生曾說過未來十年內50%的職業型別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而在一些創造內容、文化領域方面,人工智慧不具備分辨美醜的能力是無法超越的,藝術的發展情感美學的追求還是需要人類推動。
人工智慧替代大部分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使人類從這些無意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個很美好的設想,但挑戰極大代價很高。
與此同時,,2016年國際勞工組織報告最新資料顯示全球有2.05億人口失業,僅1/4的勞動力有穩定工作,其中也不乏可以當交易員、司機、快遞員的人。如果可以把這些閒置資源調動再利用,就像Uber、Airbnb等共享模式,完全不需要那麼高的代價使用人工智慧。
共享經濟的概念提出已有二十年的時間,隨著摩拜和ofo的共享單車之爭又將共享經濟推到了風口浪尖。凡是使用權較剛需、隱私權可保障、收益權可共享、交易成本較低的行業都在迫切探索共享經濟的新型商業模式。
比如越來越被廣泛認可的兼職僱傭平臺,已日益滲透快遞、家政服務、交通出行、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行業,共享經濟可以充分利用擁有閒置資源的人員,使資源配置最大化。
完美的人工智慧是很難實現的,人腦是數百萬年演化的結果,我們擁有人工智慧無法理解的不能用規則去定義的內在能力。比如在開車時遇到一些特殊情況處理,人工智慧演繹了所有可能的情況卻沒有匹配這一特殊情況,但是人類可以很好地協調處理,只要付出人工智慧1%不到的成本。
回覆列表
人工智慧是大趨勢,誰也阻擋不了,因為人類的使命就是更多瞭解大自然,讓生活變得更簡單。
現在處在人工智慧暴雨的前夜,各行各業都在做量變的儲備,包括海量的資料資訊,只待突破接近中。
也許有人說,人工智慧研究其實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只是沒有開放,一旦開放後,被惡意使用,將會對整個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此話從霍金的警告、google停止繼續開發人工智慧的訊息窺見一斑。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實在是太渺小了,因此,我們該做什麼來逃避被機器取代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抱著一顆認識世界的心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