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玩家
-
2 # 無崖鼂
古代玄奧哲學固然有可挖掘的寶藏,現代哲學和社會科學已為我們提供了答案,那就是思維方式的變革,如立體思維,網際網路思維等等。科學家,偵探,數學家等洞察事物最直接是透過思維去找到事物本質。如果再向古人的格物致知可能在思維方式上過於單一,作為現代人更應在繼承和發展上下功夫,綜合運用,尋找事物的大本大源。回答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羅輯思維》404期:什麼是洞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概念:洞察——讓知識穿過身體。
……如果你只能用術語,對熟人才能把這件事講清楚,對不起,你對這事的理解還遠遠沒到究竟,你只是在沿用別人的表達。
當你可以用一件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來比喻當前事物的時候,你就已經學會了和外行溝通。更重要的是,這件事已經穿過了你的身體,變成了你理解世界的方式,你真的就洞察到它了……
中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在市場化上,基本已經於世界同步,某些方面,甚至開始了超越。換個角度來看,中國市場經濟起步階段,能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已經很難成為現在、將來的競爭能力。
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已經開啟的年代,一個企業要立足於市場,一個人要立足於企業,創新、創造、創意能力已經成為了職場基本要求。而要具備創新、創造、創意能力,「洞察」又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洞察」能力的人,卻能做出有創新、創造、創意的事。
那麼,如何才能訓練自己擁有「洞察」的能力——讓知識穿過身體呢?這期《羅輯思維》並沒有給出答案。
說到根子上,「洞察」能力訓練,一直是西方科學、哲學的弱項。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西方科學、哲學都建立在語言、邏輯上,而透過語言、邏輯永遠也無法訓練出「洞察」的能力。
因為,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洞察」是人類非語言、非邏輯思維的結果。所以,從語言邏輯思維的角度,去訓練「洞察」,那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我們在這裡,先把訓練「洞察」能力的正確方向告訴大家:中華原生傳統文化的儒家、道家的本質,就是教人訓練洞察能力的。
比如,孔子的「一以貫之、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道德經》的「無為而無不為、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呂祖百字碑》的「真常須應物」,《陰符經》的「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這些都是訓練「洞察」的結果。
所以,邏輯學西方、洞察學中華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現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已經相差甚遠。我們如果直接從儒家、道家典籍入手給大家解讀,相信大家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障礙,這種障礙並不是來自各位的本身,更多來自歷史、環境。
我們直接與各位分享,蘊含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獨門秘訣:內腦思考——人類洞察能力的源頭。相信大家看這一系列文章的獵奇性會超過實用性。但是,我們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滿足各位的獵奇,而是為了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實用、實戰、實效。
所以,我們先借助大家熟悉的「計算機知識」,幫助各位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瞭解如何才能獲得「洞察」體驗。
我們會贈送大家三隻獲得「洞察」體驗的錦囊,等大家有了一定的「洞察」體驗以後,我們再與大家分享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獨門秘訣:內腦思考——人類洞察能力的源頭。
計算機執行的時候,有「前、後臺」之分。前臺,是使用者從計算機螢幕上看到的執行結果的介面,後臺是程式執行,後臺的執行對於菜鳥使用者來說,是不知道怎麼看的。
我們人的思維也有「前、後臺」之分。前臺,是我們在思維時能感受到的語言、邏輯。後臺是「影像」,這種「影像」更準確的說,是一種「意識影像」。
沒有經過訓練,普通人的意識處在一種「由裡往外衝,一直衝在外面」的狀態,所以,在平常的狀態下,「衝在外面的意識」只能感受到思維的前臺執行:語言邏輯思維,而不懂得去感受思維的後臺執行:意識影像思維。
從上述的思維結構上,大家可能已經看出門道來了。
「一直衝在外面的意識」只能進行語言邏輯思維,而要想獲得「洞察」體驗,就必須把「一直衝在外面的意識」往回收,來感受思維的後臺執行:意識影像思維。
學會感受「意識影像」是獲得「洞察」體驗的開始!
現在喜歡讀書的網友越來越多,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處在各行各業頂端人物的書與訪談看看,相信大家一定會有一種感受,越是處在行業結構中下的專家所寫的文章,更多的是概念的堆砌,而身處行業結構頂峰的大師,往往都在描述自己意識中特有的影像,以及自己的體驗,這就是「洞察」——知識穿越了身體的體驗。
在這裡,我們先送給大家三隻讓你獲得「洞察」體驗的錦囊:
第一隻錦囊:讓自己的意識慢下來、往回收,感受意識中的意識影像我們平時的意識,不僅一直衝在外面,還處在一種「尋求快速反應」的思維狀態中。這是一種有利於快速檢索已有知識、經驗的思維狀態,這種思維狀態主要用來應對日常生活、工作。
但是,在這種思維狀態中,沒法獲得「洞察」體驗。
所以,要想獲得「洞察」體驗,就必須要學會:讓自己的意識慢下來!
慢下來之後,還要學會把一直衝在外面的意識「往回收」!意識收回來,才有可能來感受意識中的「意識影像」。
感受「意識影像」是獲得「洞察」體驗的開始。
第二隻錦囊:把看到的、聽到的資訊都變成「意識影像」意識衝在外面的時候,所接受的資訊,其實都是語言性概念以及架構概念的邏輯,在概念與邏輯的基礎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洞察」體驗。
所以,要養成一個習慣,把平時在職場中,所聽到的、看到的人、事、物,都還原成「意識影像」,並存放在意識中。
這裡,我們再劇透給大家一個小秘密:什麼是成功?成功的實質,就是成功者在自己的意識中,建構自己事業、人生的「意識影像」,在這種「意識影像」中,不斷獲得「洞察」體驗,這人自然就成功了。這種成功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的成功。
第三隻錦囊:慢慢培養,在意識中“看”意識影像的習慣學會了在意識中還原「意識影像」以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在意識中“看”意識影像!
所謂的「洞察」,就是在這種“看”意識影像的過程中,出現的體驗。
但是,真正的奧秘,是“看”,這種“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用意識直接”看“,職場江湖上,在職場高手中,一直流傳一種不傳之秘:「用第三隻眼看」,說的就是這個”看“。
怎麼用「用第三隻眼看」?這其中的道道就太多了,這些我們會在以後與大家分享,今天,給大家的這三隻錦囊,如果學會了,一定能讓大家體驗到「洞察」—讓知識穿過身體的感受。
相信!一定會給大家帶來很實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