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在辦公室裡,打了一個大哈欠結果下巴脫臼了,合不上下巴了,面對這樣情況,應該如何自救呢?
43
回覆列表
  • 1 # 樸羅圈

    病情分析:

    顳下頜(俗稱下巴)關節脫位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好發於中老年人,青少年的習慣性脫位經常是咬合錯亂所致的關節囊鬆弛所致。多是由於下頜骨髁狀突在張開運動中,超越了關節結節而不能自行回覆原位者。根據發病緩急而分為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和慢性脫位;反覆發生則稱習慣性脫位;按其脫位發生部位又可分單側性和雙側性脫位;按髁狀突移位之方向則又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側方脫位和上方脫位。其中雙側脫位最為常見。俗稱“掉下巴”。病因多為關節部或下頜部突然受暴力,有時在拔牙或施行口腔手術、咽喉部手術、插管麻醉迫使張口用力過猛等均可致顳下頜關節脫位;亦有因關節韌帶鬆弛、打呵欠等張大口時發生此症。經常的表現為口半開,閉不住也張不開,口水直流,言語不清,咀嚼、吞嚥障礙。因下頜骨向前移位,兩頰變平臉形變長,關節附近疼痛或腫脹,耳屏前凹陷明顯,在顴弓下方可觸及移位之髁狀突。醫生多采用手復位:患者坐手術椅或靠背椅上,固定頭部,操作者站在病人前面,肘關節與病人的下頜牙齒同高,兩臂近乎伸直,拇指裹上紗布伸入病人口內並置於下頜磨牙(俗稱大牙)的上面,其餘四指握住下頜骨(下巴)體部,拇指逐漸用力壓下頜骨向下,在拇指下壓的同時其餘四指同時用力將頦部(下巴部位)緩慢向前旋轉向後推下頜骨至關節凹內,這時往往可聽到關節復位時的彈跳聲。術後的拇指必須在關節復位的瞬間迅速向頰側移開以防手指被咬傷。患者自己也可以依法而行。制動措施:關節復位後為使受傷之韌帶和關節囊得以修復並防止慢性脫位,必須將下頜制動2-3周,同時囑病進飲軟食,面部還應用顱頜繃帶固定以限制下頜的開口度不超過1公分。習慣性脫位者復位後應在關節囊前部注射硬化劑使其產生疤痕,限制下頜運動,以防下頜關節反覆發生脫位(此法應在醫院進行)。​

  • 2 # 當問題降臨到我身上時

    “有口難開”竟是手機惹的禍

    於世賓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

    發表於2017.04.02

    18歲的小周,高考剛剛結束就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就診。近幾個月,她張嘴特別困難,常常需要調整下巴的位置、方向才能繼續張口、閉口,這些情況常常使小周感到心煩意亂,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有時乾脆懶得開口說話。

    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院內解剖生理學教研室副教授於世賓在檢查中發現,小周頭面部和頸部都存在明顯的肌肉壓痛點,影像學的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的骨骼結構異常。經過耐心的病史詢問,發現作為重點高中學生的小周每天的學習壓力非常大,每天伏案學習的時間超過10小時,更重要的是學習之餘小周為了“調節放鬆”,幾乎手機不離手,連上廁所都要拿著手機“埋頭苦讀”。

    “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年齡層也越老越小。我也在擔心, 在通訊工具高度發達的如今,我們要如何預防和避免此類疾病。”周教授表示:小周所患的是我們人群中非常常見的一類疾病——顳下頜關節紊亂病,該病在常見口腔疾病中的發生率僅次於齲病和牙周病。國內相關統計顯示,該病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28%~40%。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典型表現有張閉口或咀嚼食物時關節區的雜音、張閉口運動障礙以及頜面部疼痛,有時還可表現為頭痛、耳痛。

    當前,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中青年人群)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街頭巷尾、各種交通工具上隨處可見“低頭族”的身影。在我們門診上,與長時間手機使用相關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呈日趨增多的趨勢。究其原因,實際上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長時間低頭過程中頭頸部肌肉的“過勞”引起的,嚴重時還可引起頸椎和顳下頜關節的形態改變。

  • 3 # baozaFY

    1.當下巴脫位後,不要慌張。保持後背和頭挺直,可靠牆而坐,頭貼著牆。2.雙壁交叉將兩拇指(可用手絹裹上)伸進嘴裡,放在兩邊後牙的咬合面上,其餘的四個手指放在嘴外邊的下頜骨的下緣。3.用力壓下頜向下,同時將頦部向上端,輕輕一下 , 既可復位。4.復位後,最好使用繃帶將下巴托住 ,幾天內不要張大嘴,防止形成習慣性脫位。

  • 4 # 急救醫生賈大成

    下巴脫臼,臨床上叫作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下頜骨的踝狀突滑出關節以外。可發生在一側,也可發生在雙側。顳下頜關節非常複雜,因為它既要滿足靈活的說話發音,又要承擔咬合磨碎食物的力道。大部分時候,下頜骨的髁突和關節窩能夠配合良好,很多肌肉和韌帶前後左右上下都拉著這個關節,但某些情況下,由於外力作用或者關節運動過猛則會導致顳下頜關節因為種種原因掉出關節窩。打哈欠、打噴嚏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原因。除此之外,大笑、講話太多、張口過大、咬蘋果、嘔吐、吃東西時用力過猛等,也都可能引起下巴脫臼。

    下巴脫臼之後,嘴閉不上也張不開,流口水,講話不清楚,咀嚼、吞嚥困難。因為下頜骨向前移位,臉顯得很長,兩頰變平。

    急救要點主要有:

    熱毛巾或暖寶暖水袋等,熱敷臉部,尤其是關節處。同時儘量放鬆。

    1、讓患者靠牆坐在矮凳上,頭貼著牆,使脫臼的人的下巴和幫他復位的人的肘關節在同一高度,以便復位時方便用力。

    2、復位人雙手用手絹裹上,伸進脫臼者嘴裡,放在兩邊後牙的咬合面上,其餘四指放在嘴外邊的下頜骨下緣。

    3、復位前要先轉移脫臼者的注意力,然後用力向下壓下頜,同時將頦部向上端,這樣使下頜骨的踝狀突沿弧線轉動到結節下面,再輕輕向後推動一下,即可使踝狀突滑到原來的關節腔內。這時復位人的雙手拇指迅速滑到牙外側,避免被咬傷。

    4、復位後,用繃帶托住、固定下巴,幾天內別張嘴,要是形成習慣性下巴脫臼可就麻煩了。

    如何預防“掉下巴”?

      1.最好不要經常吃一些質地過硬、韌性過大、體積過大的食物,同時避免張口過大。

      2.改變只用一側牙齒去咀嚼食物的習慣,注意雙側後牙平衡咬合。

      3.中老年人以及偏瘦的人群更容易下巴脫臼,這類人群要注意不要大張口,如果有老人習慣張嘴睡覺,建議側臥。

      4.保持心情愉悅,日常生活中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改掉緊張時咬緊牙關的習慣等。

  • 5 # 小魯說五穀雜糧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的人在一陣哈哈大笑之後,張嘴過大,突然閉不上嘴,上下牙也合不上了,而且還流口水,說起話來也支支吾吾地聽不清楚,下巴向下垂,臉明顯地長了,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掉下巴。

      急救措施

      1、當下巴脫位後,不要著急。復位人可將家庭中常用的方凳放倒,請掉下巴者靠牆而坐,頭貼著牆,這樣下巴就能低於復位人的肘關節,復位時好使勁。

      2、復位人的雙手拇指用手絹裹上,伸進脫位者的嘴裡,放在兩邊後牙的咬合面上,其餘的四個手指放在嘴外邊的下頜骨的下緣。

      3、復位之前,先轉移掉下巴者的注意力,然後用力壓下頜向下,同時將頦部向上端,這樣使下頜骨的髁狀突呈弧狀轉動到結節的下面,只要再輕輕向後推動一下,就能使髁狀突滑到原來的關節腔裡面。這時,復位人的雙手拇指迅速滑到後牙的外邊,避免咬傷。

    下巴脫臼 怎麼自我救治

      注意事項

      復位後,最好使用繃帶將下巴托住,幾天內不要張大嘴,防止形成習慣性脫位。

      以上大家知道了下巴脫位的相關的知識,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及時的進行救治才是您儘快好的走向,多瞭解才是健康多一點。

  • 6 # 骨科王健醫生

    打個哈欠也能掉下巴嗎?答案是是的。或許有些人會對此感到疑惑、不解。掉下巴,其實是由於顳下頜關節脫位無法及時復位所致,平時進食、發笑、張口過大都可能致使掉下巴現象出現。

    打個哈欠下巴脫臼了咋回事?

    當打哈欠時張口過大,對關節囊產生外力作用而致使其呈現鬆弛狀態,關節踝突和關節盤會發生下移,滑出關節窩,失去了正常的對合位置,因而導致下巴脫臼。

    下巴脫臼了該怎麼辦?

    一、進行手法復位

    下巴脫臼通常只需進行復位即可。當出現下巴脫臼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復位,切勿自行復位,以免不專業的復位手法致使關節接錯或銜接不穩等,而造成下巴反覆性脫臼。對於習慣性下巴脫臼患者,可進行手術或藥劑注射進行治療。

    二、復位後進行固定

    通常關節脫臼復位後都需進行固定,顳下頜關節脫位也是如此。當顳下頜關節復位後,醫生會用繃帶對下巴部位進行固定,固定時間一般為3周。固定期間切勿

    張口過大,以免韌帶被牽拉進一步受損,影響關節囊及周圍組織的修復。

    三、復位後進行功能鍛鍊

    下巴復位固定3周後,可對脫臼部位進行適當的活動,如咬肌的鍛鍊,以恢復相關功能。但切忌活動過大以免引起脫臼再發。同時還可對脫臼部位進行適當的按摩,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四、復位後其他注意事項

    1.下巴復位後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相關型別的食物,對於過硬、塊頭過大、韌性多大的食物應少吃,會導致下巴過度用力而發生關節脫位。

    2.下巴復位後應避免下頜關節多度活動,如長時間嚼口香糖,發笑時張口多大等都有可能導致下巴二次脫位。

    3.日常飲食中可補充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類食物,可對下巴脫臼的修復及下巴脫位的預防起到一定作用。

    對於人體的各個關節,其活動都有一定限度,且因人而異。一般的脫臼都能進行復位處理,處理後多加註意便能預防脫位再發。但對於習慣性脫臼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更應多加註意,清楚自己關節活動的限度,避免關節進行不適當的活動及不恰當的動作,以減少脫臼的反覆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需不需要找設計師?如何找獨立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