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人哲
-
2 # 初曉兒
吳用輔佐宋江,是為了謀個好前程,光耀門楣。當然不會跟隨沒有遠大志向的晁蓋走到底。
一、吳用其實也是像王倫一樣的落第秀才,無可奈何跟隨晁蓋上了梁山。小說《水滸傳》中說吳用“萬卷經書曾讀過”,既然讀了萬卷書,為何沒有科舉入仕呢?吳用家鄉的人說,他是考取過狀元的,因為沒有開蔡京的後門,所以沒有錄取。
那種說法明顯是說不通的。
科舉考試,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天下第一才是狀元。
一甲下面還有第二名的榜眼,第三名的探花。即使中不了一甲,下面還有進士出身,名額很多。進士出身下面還有同進士出身,名額沒有限制。
即使中了同進士出身,也可以當官,不至於成了鄉村教書先生。
吳用沒有中狀元,不是天下第一,難道就什麼也中不了?
可見,吳用壓根兒就沒有考取。無非是個落第秀才。
封建時代,有才的落第秀才很多,有興趣瞭解這個問題的可以去讀讀《儒林外史》。
吳用科舉考試不中,上進沒有路子,正好碰上劉唐、公孫勝鼓動晁蓋劫取生辰綱。
於是吳用跟隨晁蓋劫取了生辰綱,上梁山做了強盜。晁蓋做了梁山泊寨主,吳用當了軍師。
晁蓋這人愛護百姓,做事瞻前顧後,手段不辣。而且一心與大宋皇帝做個對頭。
吳用心狠手毒,目的也不在反抗朝廷。他科舉考試不仕,也不至於就甘心一輩子落草為寇。
吳用與晁蓋不是一路人。
二、吳用一心輔佐宋江,是企圖謀個大好前程。受過多年正統教育的吳用,畢竟是個知識分子,他不滿足於同晁蓋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宋江一上山,把自己的“望朝廷早招安,心方足”的想法同吳用一說,吳用與宋江一拍即合,二人合夥奔“為弟兄們謀個好出身,封妻廕子,光耀門楣”的路子而去。
宋江的想法很得吳用擁護,但他們的頭上畢竟還有個晁天王,他是坐第一把交椅的。
於是,吳用盡心竭力輔佐宋江,一步步架空了晁蓋。再與宋江設法置晁蓋於死地。再憑空捧一個玉麒麟盧俊義出來,把宋江名正言順地推上寨主之位。再協助宋江看準機會,讓梁山泊全夥接受了朝廷招安。
吳用終於謀得了一個朝廷封賞的武勝軍承宣使的官職。
三、吳用輔佐宋江,是與宋江、花榮有既定目標,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約定的。宋江為逼迫秦明落草,殺盡了青州城邊的百姓。
吳用的毒辣手段與宋江如出一轍,為了逼迫朱仝、盧俊義等上梁山,同樣無所不用其極。連四歲的孩子都痛下殺手,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宋江、吳用等苦心孤詣架空晁蓋後,最後逼迫晁蓋倉促帶兵攻打曾頭市,主因是段景住梁山獻馬說的幾句話:
“江湖上只聞及時雨大名,無路可見,欲將此馬前來進獻與頭領,權表我進身之意。”
梁山泊寨主是晁蓋,段景住送馬作為進身之階,應該送給晁蓋,為何“只聞及時雨大名”?置大頭領晁蓋於何地?
段景住的這話,是不是吳用事先教他這麼說的,是不是段景住根本就是宋江、吳用的人?不無可能!
接下去的晁蓋曾頭市中箭,是不是宋江、吳用操縱的?那支箭許多人說是花榮射的,我看也不一定不是。
晁蓋一死,吳用大顯身手,欲蓋彌彰,幫助宋江完成了招安“大業”,都當上了能光耀門楣的大官。
但是,吳用再滿腹經綸,足智多謀,再心狠手毒,也遠遠比不上徽宗皇帝。徽宗皇帝一紙詔書,宋江立即死於非命。
吳用與宋江、花榮的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既定目標最後成了鏡花水月。只能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了。
吳用與花榮自掛在宋江墓前,清風冷月之下,志同道合的兄弟長相廝守,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
3 # 清山峻嶺常青松
吳用輔助宋江為鞏固梁山收復一統天下。結局時代欺騙吳用和宋江。宋江應朝廷招安。做梁山的第一把交椅讓宋江妄圖招安潮庭美夢打碎了。等待他們的是朝廷把他們弟兄一個個拿上死神。
-
4 # 中孚鑑
吳用吳學究,開始的時候是跟隨晁蓋的,後來卻一心輔助宋江。
因為晁蓋雖然是個好大哥,卻沒有進取之心,也沒有想過樑山的未來,也沒考慮梁山的出路,晁蓋覺得兄弟只要在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就好。還得這樣的日子過的安逸。
而吳用呢,他學富五車,謀略過人,自來有志有才之士都想有一番作為,吳用也不例外。
可是晁蓋卻只想在山寨過安逸生活,吳用覺得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在晁蓋那裡,不過日一個教書的學究而已。而宋江卻每次都和吳用商量,聽取吳用的計謀。
最主要的是宋江不安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吳用就有了用武之地。
而吳用感宋江的知遇之情,所以吳用一心輔助宋江,從宋江上山,到宋江為梁山之主,到詔安,在到徵田虎,王慶,大遼,最後到徵方臘,都是一直追隨著宋江的,就連宋江死後,也隨後上吊死了!
-
5 # 泊圖泊途
“萬卷經書曾讀過,平生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隱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這就是評價吳用的詩,雖然看起來有點誇大的成分,吳用比起諸葛亮簡直差的太遠了,論管理人數還是道德品質都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卻足以看出他的心智。
吳用出場於劉唐和雷橫爭執的過程中,對他的描寫是比較標準的書生外貌,他在村中是個教書先生。估計也就是混個飯吃,依我看,他在“不得志”這一層面上卻是和王倫有一點相似之處。
吳用表面乾的是正經行當,教書育人,可是他心理卻是一直想幹點大事。當遇到劉唐和晁蓋後,對於擷取生辰綱之事,一拍即合,看來這個教書先生在心理早有類似的打算,一點都不安分。往大了說就是,想幹點大事。但從這一點看的話倒是有點像朱棣時期他的左膀右臂,道衍和尚姚廣孝。
晁蓋相比於宋江顯得更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什麼大的計劃。這樣的領導顯然不會讓吳用這個有大志的人滿足。吳用這個人只適合扮演軍師的角色,他不能拉大旗,立山頭,與他的書生氣質還有影響力有關,簡單地說,宋江在中下層人士中是天生的領袖,吳用不是,所以他想完成理想,就要依附於他人,至於他老大理想是什麼,怎不是太重要。
再向上高攀有影響力的官員是不現實的,因此,就需要選擇宋江,二人還有一點“如魚得水”的意思,宋江非常重視和重用吳用,讓吳用感覺到了滿足。
到後來宋江死了之後,他落差極大,宋江理想的破滅也宣告了自己理想的破滅,思想沒了依附,活著也沒了意義。
回覆列表
吳用以前是跟著晁蓋混的,老大晁蓋以前待吳用不錯,也曾在一起玩起了“智取生辰綱”的把戲,不過玩的大發了,最後在家裡呆不下去了,就索性上梁山風光了一把。
吳用的確不同尋常,居然一下子就知道林沖不是善茬,於是便教唆林沖和山寨之主王倫火併。沒有吳用的三言兩語,沒有吳用的幕後策劃,沒有吳用和晁蓋手下人的幫襯,林沖再有本事,想弄倒第一代領導人王倫,手下居然沒有敢造反的,是不可能的。看來火併王倫真的是如吳用所願。
革命勝利後,晁蓋做了山寨之主,吳用自稱自己是諸葛亮一般的人物,在林沖的大力推薦下做了二把手,公孫先生閒雲野鶴一般與世無爭,做了第三把。倒是那位火併王倫的真英雄林教頭卻坐在第四位上,從此山寨大小事務,一切都由吳用說了算。吳用,這個沒有編制的教書先生,一躍成為梁山的軍師。
在宋江沒上山之前,吳用是晁蓋的跟屁蟲,每件事吳用都做得井井有條。晁蓋是個光明磊落的人,且肚子裡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每天和林沖較量一下武藝,由於吳用的排程,日子也算紅紅火火。
後來,宋江上山了,吳用知道,宋江是個難對付的人,且很有城府,在鄆城一帶,名聲出奇的好。一個讀書人,不想著填寫詩詞歌詞,不想著做學問,不想著發家致富,每天都在一味的學習雷鋒做好事,這讓吳用不解。後來吳用思考了一下,才知道感情宋江比自己的智商還高:
其一,宋江做好事的動機是什麼,宋江是個小吏,這樣的人做的再好,也不能做國家公務員,只能是事業編制。為何每日裡修橋補路,給人家噓寒送暖,原來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其二,宋江敢於神化自己。晁蓋的托塔天王大家都知道,那是鬧著玩的,不過是把一塊青石的寶塔從西溪村搬到東溪村,而宋江居然說自己遇到了天上的九天玄女,並且給自己傳授了兵書,而且大家都不知道九天玄女給宋江的書是什麼樣子,也難怪,那年月,梁山上並沒有掃盲。
其三,宋江在綠林中口碑很好,當然在官場上也能吃得開。一個縣政府的秘書,黑道白道都能混,這說明宋江想幹嘛,想幹大事情。
吳用想明白了,想明白的吳用便對晁蓋有些疏遠了。好在晁蓋並不在乎,他還拿吳用是自己好兄弟。吳用想明白了,便有事沒有事去找宋江,一個老大身邊的紅人,有事沒事總和自己在一起,這是好事,於是宋江知道自己變天的時候到了,於是每天和吳用在一起以看天書為名,想著如何進一步進行梁山上的政治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