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包

    先說結論:華為雲新出來,而阿里雲較為成熟,成熟的在各方面會比較好點。

    年初華為放言:華為公有云必須在三年超過阿里雲,做到雲計算市場的國內第一;未來全球五朵雲,華為居其一。大有30年前的“天下通訊三分天下,華為必居其一”的氣魄,目前的成就已表明華為的能力。三年超過阿里雲的難度雖大,但不會阻礙華為雲戰略的推進。雲管端上的協同性是華為在未來競爭中最大的優勢。

    (一)戰略與執行力:毋庸置疑都定位龍頭,阿里在前,華為拼命

    1.華為雲:

    服務華為公司“雲、管、端”的戰略方針,專注於公有云領域,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大的公有云服務與解決方案供應商。

    面向網際網路增值服務運營商、大中小型企業、政府、科研院所等廣大企事業使用者提供包括雲主機、雲託管、雲端儲存等基礎雲服務、超算、內容分發與加速、影片託管與釋出、企業IT、雲電腦、雲會議、遊戲託管、應用託管等服務和解決方案。

    自2017年3月華為Cloud BU成立以來,華為雲的使用者增長率達到了238%,新發布包括資料倉庫、高防DDoS、CDN等在內的40款雲服務,總數達到85款,累計超過4500多個特性。

    2.阿里雲:

    全球領先的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科技公司,致力於以線上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計算和資料處理能力,讓計算和人工智慧成為普惠科技。

    阿里雲服務著製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包括中國聯通、12306、中石化、中石油、飛利浦、華大基因等大型企業客戶,以及微博、知乎、錘子科技等明星網際網路公司。在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12306春運購票等極富挑戰的應用場景中,阿里雲保持著良好的執行紀錄。

    阿里雲使用者已遍及製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多個“黃金”領域。據阿里雲官方資料顯示,其服務的客戶已超過230萬,遍佈200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7年3月,阿里雲付費雲計算使用者已達87.4萬。

    (二)業務版圖:各自完善的技術與業務生態圈

    1.阿里雲:“飛天”資料中心、“阿里雲智慧ET”與“阿里雲”三大領域互相協同。

    2.華為雲:華為資料中心、華為企業智慧(EI)與“華為雲”三大領域互相協同

    (三)市場排名:阿里已佔領半壁江山

    1.IDC資料:2016年中國公有云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市場總容量為100億元人民幣,份額排名前四的廠商分別是阿里雲(營收40億元,佔比40.67%)、中國電信(營收8.5億元,佔比8.51%)、騰訊雲(營收7.3億元,佔比7.34%)、金山雲(營收6億元,佔比6.02%)。而華為雲不見其蹤,甚至被中國市場劃為“other(其他)”陣營。

    2.Gartner資料:“2017年全球雲計算雲端儲存魔力象限”在雲端儲存方面,阿里雲已成功躋身全球四強,與谷歌的差距極小且甩第五名IBM甚遠。國內市場佔比更是超50%,目前龍頭地位明顯。

    3.網際網路週刊2017年公有云排名:

    (四)華為雲發力

    1.先天優勢基因:

    (1)技術基因:華為有30年的研發積累,華為下定決心強力投資,打造雲平臺,不斷增強大資料/AI等新能力,滿足客戶業務升級、創新的需求。

    (2)安全基因:華為提供從晶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雲安全問題,能夠為客戶提供遠高於當前獨立IT系統安全水平的保障。

    (3)服務基因:跟“生於雲”的企業不一樣, 華為是“長於雲”企業中的典型代表,華為內部的IT架構就極其複雜,因此,華為能深入理解全球化大企業的需求和挑戰,能協助政府和大企業實現數字化。

    (4)分享基因:去年在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就提出要打造哥斯大黎加式的生態,在生態圈中,華為只取1%。合作伙伴的產品可以與華為一起走向全球172個國家的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

    2.成立公有云部門Cloud BU

    2017年3月,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宣佈成立公有云部門Cloud BU,並預計今年在其中增加2000人力。華為雲定位於智慧社會的使能者,聚合人工智慧、物聯網、計算和儲存等基礎能力,提供創新的企業智慧雲服務,將華為多年來儲備的基礎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開放給政府、企業、合作伙伴及開發者使用。

    3.鐵血戰略,雲業務Cloud BU升級為該公司一級部門

    8月28日,為支撐業務發展,任正非簽發華為名為《關於Cloud BU組織變動的通知》的檔案,宣佈對其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將雲業務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升級為該公司一級部門,此前該業務隸屬於P&S(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門。

    Cloud BU將成為雲服務產業端到端管理的經營單元,負責構建雲服務競爭力,對雲服務的商業成功負責。不僅將擁有自己的HR部門、CTO辦公室、戰略與業務發展部和財經管理部門,其營收也會單獨核算,並現身華為2017年財報。

    Cloud BU不需在執行華為統一的IPD流程,可根據自身業務發展制定其自己的管理流程及建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而這一特殊待遇,是華為終端BG都沒有的,決心很大。

    4.雲計算巨頭最後視窗期,破釜沉舟

    目前國內雲計算產業的整體滲透率已經超過20%,未來三年將是更快速的增長,視窗期也就這3年,華為鐵心發展雲勢在必行。公有云需要極強的技術能力與產品應用能力。相對BAT來說,華為雲在各行業的應用化更具挑戰性。

    5.華為AI實力

    諾亞方舟實驗室:華為的諾亞方舟實驗室成立於2012年,主要聚焦在資料探勘、人機互動、智慧系統以及大資料系統領域,主要致力於“從大資料到大智慧”,對未來5~10年的技術發展方向做前瞻性的研究。

    與英偉達共建公有云AI平臺:華為將與全球視覺計算的行業領導者英偉達展開深度合作,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方面共同構建公有云AI平臺。定位是進行聯合行業解決方案開發,打造公有云AI引擎,向客戶提供革命性的雲體驗。

    首款用於移動計算的人工智慧晶片麒麟970:在幾天前的2017年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IFA)上,華為釋出了業內首款用於移動計算的人工智慧晶片麒麟970,把AI理念引入終端。這種手機晶片是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寒武紀”專案團隊共同開發,與普通晶片的區別主要在處理速度和能耗方面。首款搭載麒麟970晶片的華為新一代Mate系列產品將於10月16日在德國慕尼黑髮布。

    與傳統的4核晶片相比,在處理同樣的人工智慧應用任務時,這種晶片擁有大約50倍能效和25倍效能優勢。新款晶片首次整合神經元網路單元(NPU),將通常由多個晶片完成的傳統計算、圖形、影象以及數字(數位)訊號處理功能整合在一塊晶片內,節省空間、節約能耗,同時極大提高了運算效率。

  • 2 # 阿冷侃娛樂

    阿里雲肯定更強大一點,具體用哪個你可以根據價格再考慮,華為雲伺服器應該也夠用了。具體用哪個可以根據價位來分析考慮。點我看娛樂搞笑影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ad上有哪些令人驚豔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