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雲

    別中三國演義的毒太深,歷史上沒有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而只有十路。分別是袁紹,袁術,袁遺,張邈,孔伷,劉岱,韓馥,王匡,喬瑁,鮑信這個諸侯。其中七家是袁家人,所以領頭的必定是袁家人最長者袁紹。

    那其餘幾個人呢?

    後來的三國名人曹操此時是張邈手下的一個驍騎校尉,手下才有幾百個兵,另外張超是張邈的弟弟,只不過是來見見世面罷了。孔融當時為北海國相,正在奉命討黃巾沒時間參加討董聯盟。陶謙和孫堅當時都在袁術手下當差,即使參加也不是以諸侯的身份參加。至於張楊,馬騰,公孫瓚此時正在和外部的匈奴部隊糾纏,抽不開身參加這個聯盟。既然談到這了就在說說大耳朵劉備吧,他當時在公孫瓚手下做縣令,沒有實力。

     在正史《三國志》中,曹操、孔融、張超、張楊、公孫瓚、馬騰、孫堅、陶謙這八人要麼是沒參加討董聯軍,要麼是不夠資格稱為一路諸侯。總之,《三國志》中清清楚楚的記載著討伐董卓的“十路諸侯”。只不過“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難以轉變。

  • 2 # 秋天燦爛

    這要從漢靈帝說起,他為了加強都城洛陽的防衛,在洛陽西園建立了一支中央禁衛軍,任命蹇(jian)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到了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少帝即位,年僅14歲,由何太后和他弟弟何進掌握朝政。何進是外戚集團的頭子,掌了權,就想把宦官集團一網打盡(在東漢末年,主要是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爭鬥),但何太后不同意。何進便同袁紹和曹操密議,準備召隴西軍閥董卓帶兵進京,脅迫何太后同意。當時曹操是不同意董卓進京的,但何進不聽,一意孤行。哪知宦官集團得到風聲,先下手殺了何進,袁紹一怒之下,帶兵入宮,殺了宦官二千餘人。外戚和宦官廝殺剛剛結束,董卓就率領大軍進了京都洛陽。

    董卓進京後,依仗武力,廢了少帝,立漢獻帝劉協即位,他自封丞相,獨攬朝中大權,曹操看不慣董卓驕橫跋扈,野蠻殘忍,拒絕與董卓合作,還演義了一段曹操獻寶刀,殺董卓的橋段,不過沒成功,曹操便逃跑了。

    後來曹操輾轉回到自己的家鄉譙(qiao)縣(今安徽亳縣),在距譙縣不遠的陳留郡,變買家產,招兵買馬,準備討伐董卓。當地有個財主叫衛茲,還拿出很多錢資助曹操。不到一年,曹操就招募了三千人,曹操的親戚夏侯惇、夏侯淵,堂弟曹洪、曹仁也帶了不少人馬投奔曹操。在曹操陳留起兵的同時,關東各州郡也都以討伐董卓為名,紛紛起兵。在公元190年,各路諸侯匯聚孟津,參加會盟。主要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fu)、豫州牧史孔伷(zhou)、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刺史劉岱、長沙太守孫堅、北平太守公孫瓚、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孫謙,還有曹操的部隊,當然還有劉備三兄弟,他們當時是跟著公孫瓚來的。

    大家推舉袁紹為盟主,此時董卓得知關東聯軍十幾路諸侯要討伐自己,便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並強迫一百多萬老百姓也隨軍西行,還一把大火將洛陽城化為一片焦土。曹操得知董卓西行,認為機不可失,建議關東聯軍立即出兵,追殺董卓,定能成功。但竟無一人響應,曹操看出他們都只想儲存自己實力,擁兵割據,伺機擴大地盤,不想打董卓,便自己帶著五千精兵,向成皋進兵,攻打董卓,但終因寡不敵眾,敗回陳留。曹操損兵折將,心灰意冷,覺得跟這幫諸侯無法繼續共事,就帶著自己的人馬前往揚州,繼續招兵買馬,準備重整旗鼓。

  • 3 # 文史不假

    首先回答,所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並不是完全真實的事件,當然,也不是完全虛構的事件。基本上,七分為真,三分為假。

    通常認為,在東漢末年時,由於漢室衰微,導致諸侯割據,天下戰亂紛爭。在此期間,荒蠻之地的董卓趁亂舉兵入京,一舉篡奪了軍政大權,開始令人髮指的恐怖統治。

    初平元年(190年),各地諸侯共計十八路集結,以剿滅董卓和匡扶漢室為口號,共同歃血為盟。為了統一指揮,他們推舉袁紹作為盟主,誓言不誅殺董卓絕不退兵。

    關於這段故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可謂精彩絕倫,濃墨重彩。而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故事,也自此開始深入人心。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呢?答案是否定的。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太祖行奮武將軍,共十一路諸侯討伐董卓。

    所以說,多個諸侯聯合討伐董卓確有其事。不過,並不是十八路諸侯,而只有十一個諸侯參與了這次聯合行動,共同出兵與董卓交戰。

    接下來,我們一起聊一聊參加討伐董卓的這十一個諸侯。

    一、袁術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他是漢司空袁逢之子,也是袁紹的從弟。袁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世世代代高官厚祿,被人稱為“四世三公”。

    袁術的高祖是袁安,官居東漢司徒一職。袁安的次子袁敞,又做到了司空之職。袁安的長子袁京,雖然自己只做到郡太守,但兒子袁湯卻官至太尉,而袁湯的三子袁逢和四子袁隗,也都官居三公的顯赫地位,故而才有了四世三公的說法。

    當傳承到袁術這一輩時,袁家就徒有其名了,他既無容人之量,又無識人之明,就只剩下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建安四年,袁術就被依附於曹操的劉備所擊敗,在投奔袁譚的途中羞憤交加而亡。

    二、韓馥

    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今河南禹縣)人,曾擔任過御史中丞,被董卓委任為冀州牧。

    討伐董卓失敗後,他的冀州之地被袁紹奪取,只能被迫投靠張邈。結果,長期被張邈所猜忌,竟然在惶恐不安之下自殺了。

    三、劉岱

    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人,正宗的漢室宗親,比劉備的血統純正多了。

    他是劉輿之子,劉繇之兄,官至侍中和兗州刺史。可惜,他這個漢室宗親沒有太大本事,在黃巾軍攻打兗州時,竟然兵敗被殺。

    四、孔伷

    孔伷字公緒,陳留人,董卓掌權後被委任為豫州刺史,但卻是起兵討伐董卓的積極倡導者之一。

    190年底,他被董卓的部將李傕擊敗,具體的死因沒有明確記載。

    五、張邈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人,陳留太守,積極參與了諸侯的討董軍事行動。

    興平元年(194年)時,他乘曹操舉兵討伐陶謙之際,聯同陳宮一同叛曹,主動迎呂布為兗州牧。可惜,呂布最終被曹操擊敗,張邈也一併被其部下所殺。

    六、王匡

    王匡字公節,河內太守,兗州泰山郡(今山東泰安)人。

    關於他的詳細記載並不多,在董卓篡政時,王匡協同其他諸侯共同出兵。最後,他被曹操所擊敗並誅殺,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有對此的記載。

    七、喬瑁

    喬瑁字元偉,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先任兗州刺史,後又擔任東郡太守。

    初平元年時,他發檄文傳至各鎮諸侯,也是討伐董卓的主要發起者之一,後因與劉岱不和而被殺。

    八、鮑信

    鮑信字允誠,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是討伐董卓的諸侯之一。

    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實擁護曹操,是曹操前期主要的同盟,最後成為了曹操軍中的將領。在192年時,曹操與黃巾軍作戰失利,鮑信為了救主而英勇戰死。

    九、袁遺

    袁遺字伯業,也是袁家的後人,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

    隨同其他諸侯一起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之後被袁紹任命為揚州刺史。不過,沒過多久就被袁術所打敗,具體的死因不詳。

    十、袁紹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出身名門望族的袁家,是討董聯盟的盟主。

    建安四年時,他擊敗了公孫瓚,勢力達到了最巔峰。不過,一次官渡之戰就被曹操打回了原形,在建安七年時病逝於鄴城。

    十一、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更是三國曹魏政權的實際奠基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路征討四方,對內,先後消滅二袁、呂布、劉表和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先後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

    在曹操的勵精圖治下,他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使中原一帶的社會生產和經濟秩序變得穩定。

    請劃重點!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並沒有真實發生過,但十一路諸侯討董卓卻是如假包換的正史。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菜共生哪裡有技術教材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