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dqst聖殿騎士團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1月27日),孝莊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個人認為:孝莊十三歲時其父安排將她嫁給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妻。因是政治聯姻皇太極與孝莊感情淡泊如水,皇太極真愛是孝莊親姐海蘭珠宸妃。孝莊誕三女一子。1643年皇太極未立儲暴斃清室面臨內戰。孝莊適時與多爾袞聯盟立親子福臨為帝。莊妃與多爾袞既是互利用兩人也確有感情。兩人年齡相當志趣相投婚姻坎坷,互生好感產生感情難免的)。

    康熙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

  • 2 # 地理科堂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皇太后薨逝,享年75歲。熟悉清代後陵規制的人就要問了,一般死得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專門的後陵,可孝莊並沒有。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兒子孝陵紅牆外。原因呢?有人說,是因為孝莊下嫁了多爾袞,改嫁了的人怎麼還能和前夫葬在一塊兒呢?然而,這是真事兒嗎?

    光緒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將南明張煌言的手抄本《張蒼水集》排印出版,裡邊有首詩是這麼寫的:“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下不得了了,孝莊居住的慈寧宮大婚,還明確地寫出了是“太后婚”,就因為這詩,孝莊的名節開始不保了。這張煌言怎麼對皇家秘事這麼瞭解?

    原來,張煌言是南明魯王政權的主要成員,他組織的義師和鄭成功的大軍一樣都是東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康熙三年,張煌言抗清失敗,於是,他跑到一座小島上藏了起來,可清軍還是不依不饒,硬是扮成和尚上島把張煌言逮了並處死。

    仔細看這首詩,張煌言在清軍入關以後就一直在南明抗清,他怎麼會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發生了什麼事?再說,即使孝莊結婚,也不會給南明發一張請帖吧。還有,慈寧宮這個建築比較破舊,順治十年修葺一新,孝莊才搬進去住了,然而,多爾袞兩年前就已經病死了。一朝太后喜氣洋洋嫁給一個死了兩年的人,還賓客盈門,這不是笑話麼!

    在清代的各種史料中,壓根兒沒提孝莊下嫁一事。這麼看,孝莊下嫁多爾袞也就是一個緋聞而已。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孝莊魂歸北京而不是盛京呢?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莊妃託夢。

    有民間傳說,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後,康熙不忍心讓祖母漂泊異鄉,於是下令將祖母靈槨移往盛京(今瀋陽)與太宗皇帝合葬。等到孝莊小祥(喪後一年為“小祥”,二年為“大祥”)一過,128名槓夫抬的大靈轎便浩浩蕩蕩出發了。可剛到遵化孝陵大門前,這裝有孝莊棺槨的靈轎就突然變得特別沉,把轎伕壓得直喘粗氣,難不成老祖宗想歇會兒?主管王大臣心裡七上八下的,趕緊下令暫歇。

    過了一會兒,估摸著歇夠了該上路了,於是傳令啟程,可奇了怪了,轎伕們愣是抬不起孝莊的靈轎!這是咋回事兒呢?轎伕們開始竊竊私語,誰都不敢拿主意,主管王大臣一跺腳:“趕快報給皇上知道。”

    很快,康熙知道了這件事情,他把文武大臣都召集了起來,詢問此事,可大臣們集體搖頭說“臣惶恐臣不知”。悶悶不樂地散了朝,康熙茶飯不思,他的祖母是他最尊敬的人也是最親的人,想著孝莊以前慈愛的教誨,康熙不知不覺睡著了……

    忽然,在他眼前出現了一片祥雲,雲霧繚繞中,一個身影慢慢出現,康熙定睛一瞧,呀,是皇祖母!孝莊對他說,自己實在捨不得和兒子孫子離得太遠,因此不想去千里之外的盛京和皇太極團聚了。“我的棺槨停在我兒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裡給我下葬吧!”說完,孝莊飄然而去。驚醒後,康熙記起了這回事,就下令在祖母靈柩停下處,修建了昭西陵。

    這個故事就明顯是傳說了。但是,關於孝莊和兒子孫子的深厚感情,也為這位有魄力有手段的傳奇后妃添加了溫情的色彩。

    其實,孝莊沒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願。孝莊一生可謂政治女強人,而且有康熙這位偉大的孫子罩著,各位王公大臣們尊敬著,還有什麼事情能夠違揹她的意願呢?況且康熙是個乖孫兒,非常聽奶奶的話。給自己的陵墓選址,八成就是孝莊自己的想法了。於是,我們翻翻史料,發現了這麼一部書——《孝莊後傳》,裡面寫,孝莊在病重期間,專門叮囑自己的孫子這件事情,原文如下:“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可見,她不選擇昭陵有3點原因:一個是檯面上的話,說是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了,自己這麼卑微實在是不能夠打攪皇太極了;第二點原因是為了避免勞師動眾,減輕大家的勞役。一位聰慧賢德的太皇太后躍然紙上;第三點和那個託夢的傳說相同,說是不忍心離開兒子和孫子。

    相比於下嫁以及託夢,此說法雖然冠冕堂皇,但是可信度比較高,既不八卦也不神神叨叨。

    孝莊執意想在孝陵外安歇,可給康熙出了個難題,他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因為祖母曾經多次向他提到自己很喜歡這座宮殿。這一拖就是好幾十年,孝順的康熙實在是不知道該怎樣為祖母安排。

    後來,康熙也去世了,雍正帝即位。自己老爸的陵寢已經確定為景陵地宮,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就要下葬了,可是自己的祖奶奶孝莊到底該葬在哪兒還沒有著落呢!

    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要求給孝莊文皇后建陵,剛剛即位的雍正可是非常棘手,老爸沒解決的問題拋給了他,一個弄不好,就會背上不孝子孫的罪名。

    要說雍正的手段還真不是誇的,他想了個主意,把大臣們找來了,先歌頌了一下孝莊的偉大慈愛,然後再提到孝莊希望自己和子孫在一起的遺囑,最後引經據典,闡述了合葬這回事兒其實沒啥,合葬就是個形式。大清朝自孝莊文皇后死後,國運蒸蒸日上,說明她棺槨所在的地方是個風水寶地,而且她老人家一再強調喜歡跟兒子福臨挨著,咱不能違逆了老祖宗的意思啊!

    群臣們一合計,皇上的意思非常明顯。於是,20多天後,群臣上奏:我大清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暫安奉殿真是個好地方,我們請求在那兒建陵!雍正大筆一揮,同意!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廷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

  • 3 # 消業人

    公認說法是:由於孝莊太皇太后地位崇高,又有明確意願不願葬瀋陽,而東陵是她兒子孫子們的陵墓,放進去不合適,不放進去也不合適,所以,久拖未決。

    但37年不下葬這一說法本身也有可討論之處,雖然說沒有入土,但是,在“奉殿”中還是滿長的時間的,而這座“奉殿”所在地就是孝莊太后日後入土之處。據說孝莊生前對所住 紫禁城內 慈寧宮東側的一座小殿十分喜愛,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東陵重建成奉殿。奉殿旁有 東西配殿,院門為 三座門。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 玄燁前往遵化祭謁暫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將謁陵安排在地凍冰封、難於行進的日子,是為了要在臨近當年祖母與他訣別的時刻,去拜謁、慰藉祖母。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 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民間傳說的下嫁多爾袞導致不知道怎麼設定陵墓規格的說法不靠譜。

    孝莊太后的陵墓確實不好勘定規格倒是真的。

    清東陵本來是順治相中的,那麼,把老媽埋在兒子的陵墓裡,不合適。但孝莊太后又表示過,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子孫。

    好糾結,好尷尬,於是乎,就一直拖了好多年呢。

    清東陵以順治為基礎的陵園有一個大牆,然後孝莊太后的陵墓單獨一個牆。而且,孝莊太后的陵墓是在左側,這樣,根據當地守靈人後代說法,任何去拜謁清東陵的,都要先經過孝莊太后的陵墓。

    孝莊太后的陵墓是獨立於她的子孫之外的陵墓,名曰昭西陵,以表示與瀋陽皇太極的陵墓相對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病逝,遺命將其葬在 孝陵附近。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前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可孝莊在其生前曾囑咐 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 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 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康熙帝向來對祖母非常孝順,故在孝莊歸天后,沒有將其入 昭陵,只是在東陵邊修建暫安奉殿。雍正三年(1725年,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 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因地勢原因,未建馬溝槽和橋樑涵洞。

    清代所有陵寢的周圍只建一道圍牆,而昭西陵卻有內外兩道圍牆,成為清陵中的孤例,顯示出地位獨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窮人怎麼努力都賺不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