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寫古詩不喜歡受平仄限制,講一下押韻倒也無所謂,故有此問。
15
回覆列表
  • 1 # 一水詩書

    如題,眾所周知,平仄規律是在唐代才逐漸完善,繼而形成了“近體詩”格律,並被廣泛應用的。平仄格律的完備,一是進一步提升了詩歌的韻律之美,也讓很難有標準來衡量的詩歌藝術,至少先有了個可供衡量的格式標準,這一點對於科考評判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標尺。

    那麼,在平仄格律還沒有完備之前的朝代,當然也有詩歌,而且也不乏名篇佳作。例如《木蘭詩》,例如《孔雀東南飛》、甚至例如魏晉時期曹丕所寫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既然遊戲規則都還沒建立,那些時代,大家寫詩當然不講平仄,有韻就對了。而且長詩還可以轉韻,平聲仄聲都能作韻腳。與“近體詩”相對,這類詩歌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

    但是在格律詩出現之後,古體詩也並沒有被淘汰。而是與格律詩並存。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大量的古體詩。諸如《將進酒》、《蜀道難》、“三吏三別”、《琵琶行》、《長恨歌》……甚至還有張若虛號稱“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從表面上看,古體詩不計平仄,用韻更為自由,好像寫起來更簡單。事實卻非如此。蓋因古體詩更講謀篇立意,更重氣韻之流暢。所以,千年以來,能寫好格律詩的詩人車載斗量,但能寫好古體詩的詩人卻是寥若晨星。

    現在有一種很可笑的觀點,認為自己不懂格律,隨意而寫的半文半白,似通不通的文字就是古風。殊不自覺自己古文功底的蒼白與單薄,更遑論立意與氣韻。這種文字在內行看來,哪裡是什麼古風?分明只是在”裝瘋”罷了……

    真正的傳統詩人大多對古體詩都是心存敬畏的。普遍認為要寫出真正的高古之意,難度更勝於格律詩。要想真正的寫好古體詩,還得多從漢晉文學以及《玉臺新詠》等詩集中,去認真的汲取營養。

  • 2 # 山南樓詩詞

    首先有幾個名詞需要區分:舊體詩(舊詩、古典詩)、古體詩、近體詩。舊體詩包括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

    舊體詩是相對於白話文現代詩而言的,是遵循中國古代格律傳統的詩歌。格律是對舊體詩的用字聲調(平仄)、音韻(押韻)以及結構(字數、句式)等形式上的規定和要求,但是舊體詩的格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引出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概念。

    在唐代以前,詩歌是以古體詩的面貌出現。唐代形成了近體詩以後,近體詩成為了詩歌的新風尚,但是,古體詩並未消亡。古體詩的典型,從詩經、楚辭到漢代的樂府及文人詩,可見其貌。近體詩的典型,則可從唐詩宋詩中大量找到。

    古體詩在聲調、音韻、結構等形式規定上,都比近體詩相對要寬鬆。聲調平仄上,古體詩沒有嚴格的要求;押韻上,可以平聲韻,也可以仄聲韻,可以換用鄰韻。至於何為鄰韻,可參看著名語言學學者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

  • 3 # 雙河野人

    律詩講平仄格律,且只限協平聲韻,必須一韻到底,不許換韻。

    古體詩不講平仄,可協平聲韻,亦可協險韻(仄聲韻)。長詩亦可換另一部韻,亦可協鄰韻(即韻母相同的韻部)。古詩可協古韻(共二十二部),亦可協《佩文詩韻》(共一百零六部)。蓋詩言志,述懷狀物之美句,即是好詩!

  • 4 # 大蠍子王

    古體詩在於意境,在於思想,在於哲理,在於故事,在於純樸,在於自然。不在於平仄。不在於八股。若為們由故,“平仄”皆可拋。林黛玉是懂詩的天才,她不是教授專家。請讀《紅樓夢》。回答完畢。

  • 5 # 潮州夢江南

    古代的詩統稱為舊體詩,舊體詩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分為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要講究格律,平仄和押韻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朋友您在這裡問的問題是“古體詩可否不論平仄只講押韻?” 筆者可認很肯定地對您說:“ 當然可以!” 古體詩就是不用講究平仄,不講對粘,不講對仗。但押韻還是必須要押韻的,但古體詩也不用押平水韻,你想押仄韻平韻都自由,沒有一定的限制!

    朋友, 假如你現在有詩情有靈感的話,趕快拿起筆,只要詩題用括號註明“古體詩”三字,便可以自由發揮了,但注意雙句要押韻哦!

  • 6 # 6084709335

    不管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現代詩都要講平仄的,只要有平仄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但是古體詩和現在詩在平仄上沒有近體詩格律詩那麼嚴格要求。雖然沒有嚴格要求平仄。但在寫作時在不影響意境的前提下,也應注意語音的平仄搭配。如果整個詩句全平或全仄。讀起來就平淡。或拗口。沒有詩的美感。

  • 7 # 大峰上雨

    先謝謝大家欣賞!本人只是回答問題,不是“教書”,這點大家要弄明白。談中國古詩詞(我說的古詩詞是泛指)不能迴避兩個問題,那就是文字組合與文字發音問題。文字組合此題沒有問,那我就說說文字發音問題。談文字發音標準的講就離不開物理學的音訊問題。從物理學講,格律詩詞講究平仄是格律詩詞高低音變化的對稱講究,而押韻是同音或者近似音的對稱講究;這是中國古人完美主義的中心對稱思想。現在我們看詩詞的發音怎麼對稱好、怎麼重要,是高低音對稱好?還是同音對稱好?誰的影響大,難易程度等等。篇幅有限我只是簡單的說說。

    其實詩詞的組成是文字,而文字發音就有平仄高低變化;如果詩詞都講究平仄也就是都講究高低音對稱,那相當麻煩,有時候還受到文字的限制不能盡意的書寫。相反押韻(韻腳)也就是同音對稱卻很容易,因為整句詩詞韻腳有限。從音律的角度說,聲音的簡單對稱能形成一定的旋律,有了旋律就產生了音樂主題;也就是說同音或相似音的重疊與對稱能產生美的大腦刺激(平仄對稱由於是簡單的重複、多次的重複,大腦混亂記不住),容易被人記住印象深有效果。所以綜合講韻聲(押韻)的效果要好於平仄。說到這裡,詩詞的又一個大問題迴避不了必須說:那就是寫詩詞為什麼要講韻與平仄?韻及平仄與詩詞的關係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可能一般人答不上來的,或者只能說是古詩詞的格律規定,或者乾脆說是古人的規定是不是?其實不管是格律規定還是古人規定有什麼道理好不好對不對?幾百幾千年後的現實已經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很多規定不科學,或者與現實脫離,或者太繁瑣,總之古人的很多規定只是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認識的產物,畢竟古人對科學知識瞭解有限;我們應當科學的進化的淘汰一些不必要的東西,留下精髓。說白了詩詞韻與平仄就是為了詩詞的美感;我前面已經說了韻的影響要大大重與平仄,所以對一般人或者詩詞愛好者說,詩詞的平仄不是很重要,初學時可以忽略。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還是那句話:詩詞是為自己情感服務的,不是人為詩詞服務!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為古詩詞的“格律”而格律自己的情感、永久的格律自己的文化!文化之所以稱之為文化,就因為它文而進化、不斷的進化!今天的人不能為古人活著,因為我們都是為我們的明天,為我們的未來而活著!這就是文化。

    《江城子·雲殘陽》

    舉頭側望雲天亮。(舉與側;頭與望;舉頭與側望;雲與天;舉頭側望與雲天亮;重複暗對仗)

    月情殤,雲幽倡。(月與雲;殤與倡;明對仗)

    獨懸慘麗,四方畫蒼涼。(獨懸與四方;慘麗與蒼涼;重複明對仗)

    雨欲囂狂伴殘陽,(囂狂與殘陽;暗對仗)

    無聲息,色茫茫。(聲與色的不對稱明對仗)

    經常路道野外場。(路與道;路道與野外場;暗對仗)

    晨煉剛,晚滄桑。(晨與晚;煉剛與滄桑;晨煉剛與晚滄桑;明對仗)

    幾日玄黃,鑄就孤獨狂。(多與少;變與不變;幾日與玄黃;玄黃與孤獨狂;明對仗)

    不是一夜淚雙行,(一與雙;一夜與雙行;明對仗)

    明日起,讀月光。(明日與讀月;日起與月光;日與月;明日起與讀月光;完全明對仗)

    最後說一下每個句尾帶句號的字儘量採用韻聲字,也就是說句尾儘量同音或者相似音對稱(也就是古人說的韻腳);由於句尾停留時間長,又是同音重疊重複對稱,產生的旋律美就能給大腦增加記憶。我們讀完詩詞後,詩詞的內容你可能不知道,但是韻聲字(韻腳)的餘音還在你的大腦回蕩,而詩詞的平仄變化你根本就沒有印象是不是?這就說明詩詞的韻聲也就是押韻比平仄重要。

  • 8 # 南山騷客

    也說幾句。詩歌有凝練、含蓄、建築美、音樂美等特點。古體詩雖然沒有格律詩那樣嚴格的押韻、平仄、粘連、對仗等要求,但還是講究韻律的。李白、杜甫,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古體。如李白的《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在我看來這些歌行體,五言,七言,句式可長可短,押韻不拘,但韻律自然,節奏鮮明,很好地服務於詩歌思想內容的表達,讀來朗朗上口,或奔放,或深沉,或舒緩,或急促,汪洋恣肆,如訴如泣,比起格律更難駕馭。寫好古體詩更難。

  • 9 # 簾卷輕霜63811791

    我覺得不必講究平仄,自己也沒去研究,不過相對而言對聯肯定比詩講究平仄,即便如此,到了近代甚至現代,在寫古體詩和對聯時,就沒古代人那麼講究,我以為現代寫古體詩只要押韻,有意境,就足矣。

  • 10 #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莫過如此

    詩是分體裁的,平仄格律嚴不嚴格取決於你寫近體詩還是古體詩,古體詩對於平仄格律要求寬鬆,近體詩必須遵守嚴格的嚴格。

    這就好比寫議論文和寫記敘文的區別,都是文章,但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至少有兩東西,只有擁有它的人有資格說它不重要,你認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