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幽默top

    老人為什麼都說73、84閻王爺不叫自己去?

    在農村的老人都說七三 八四,是人生的坎呢。並且事實證明,很多都是過不去這個年齡段,並且正好是 這倆歲數。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真和陰陽八卦有關係嗎。

    在農村或者城市等等,相信大家都聽老人說過,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話。其實這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現在的老人大多數經歷了建國或者58年之前,當時迷信比較嚴重,所以,才會出現這個說法。

    咱們從數字分析來看:

    73+84=157,用某些地方方言來看,157叫做要我去。這對對數字特別敏感的民族來看,是不吉利。其次,73寓意妻離子散。84寓意死吧。這對老人來說,都是不吉利的。如果單獨從數字來看,還挺有道理的。不過,這完全是可以科學依據的。

    個人分析為什麼會出現“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這句話:其實一般人到了這個年齡段,在古代,已經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壽命,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性。一旦活到73歲,基本就稱聖人了,那時候心態、精神等方面都非常輕鬆,這時候心態發生變化之後,就不在乎那麼多了,好好過。活到83歲,然後,度過84之後,心態又變化了。其實,在現在的社會,隨著醫療,科技等方面的進步,大多數老人都能火鍋73或者84歲。

    其次,在古代思想特別封建,當時迷信也比較嚴重,畢竟聖人孔子才活73歲,孟子才活84歲。在當時如何迷信的社會,普通人更會感覺,聖人都過不去73或者84歲的年紀,我們更過不了。結果,造成心態爆炸,天天猶豫,肯定是活不長的。

    不過,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還要幫助自己家的老人以良好的心態度過這兩個年紀,畢竟自己的一生是自己活出來的,不是靠一句話就能左右的。

  • 2 # 北斗七星2017

    73,84閻王請你吃豆腐,找你商量個事,反正這個不是好事,是個要你性命的事兒。

    而73歲,84歲人生已過八九之年,實實世難過,這句話它是根據祖國《易經》魁寶之說推斷出來的,也有它一定的科學道理。

    在古代,醫學不發達,73,84是孔孟二聖的忌日,連他們二位聖人修養那麼好,而他們過去都沒有越過這兩個年齡段,何況我們這些後生小子乎?

    而到了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醫療水平的提高,73,84這兩個年齡段易患的心腦血管疾病,得到了很好預防與控制,人類平均壽命已達到了78.4歲,有更多的老人超過了百歲,所以,73,84閻之找你商量事之說,也根本就不存了,但我們也不完忽視它,時刻敲響健康的指標才對。

  • 3 # 松鼠老孫

    這句話有在古代來說有一點點道理,但是並不是科學道理,而是在缺少科學的年代的道理。所以到現在來說,它已經沒有什麼道理了。並不是古代或者民間故老相傳的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或者可以證明的。仔細探究的結果,可能恰恰證明它沒有什麼道理。

    這個說法的起源是由於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兩大聖人分別是在73歲和84歲去世的。一個是至聖先師孔子享年73歲,另一位是亞聖孟子享年84歲。既然這兩位老人那麼牛還在這兩個歲數上死去了,那麼按照中國古代不敢超越前人的傳統,一般人怎麼好意思比他們活得長呢。但是這件事我們自己想想就不對了,古人崇拜古代,表示不敢超越。比如各個朝代的皇帝,兒子都不敢表示自己比老子乾的好,這跟我們現在講究創新、超越的習慣正好是相反的。可是按照古人的習慣,亞聖孟子不如至聖孔子更厲害吧,可他怎麼敢比孔子活的時間還長呢?!

    這種說法為什麼在古代有一點點道理呢?因為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缺醫少藥,沒有酒精,也沒有抗生素,對許多疾病既不知道原因,也束手無策。所以在現代醫學產生之前,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來歲,可想而知,能夠活到70已經是非常少了(所謂家有一老是為一寶,老人的經驗對於古代的知識傳承是相當重要的。這跟我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並不一樣)。所以到了這個歲數,也意味著隨時可能因為小傷小病而去世。因為孔子和孟子是如此有名的人,所以因為古人對他們的崇拜,就他們去世的歲數也就成為古人心目中的兩個重要的“坎”。

    可是我們知道,人什麼時候去世,並不用於歲數決定的。也不是由於這樣的文化傳統決定的。所以這種說法只是反映兩個事情,一是古人的壽命是比較短的,年紀越大意味著不幸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臨。二是對於疾病的認識還不充分的情況下,古人會尋找各種並不靠譜的解釋,來用作心理安慰;當然,在這個例子上造成的可能是心裡的恐慌。所以這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什麼“科學道理”,而是“科學沒道理”。

  • 4 # 藥師方健

    農村有很多老話和俗語,有的有一定的道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看來,有的其實是封建迷信。和我一樣農村出來的朋友,一定都聽老人家有說過“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為什麼老人們會認為73歲和84歲是人生命中的兩道坎?真的有道理嗎?

    七十三、八十四是長壽的兩道坎?並無科學依據!

    73歲和84歲其實是古代的人自行設定的坎,這2個數字在古代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如今看來就不科學了,這裡具體分析如下:

    (1)儒家聖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說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至聖”,他活了73歲;孟子,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為“孔孟”,被稱為“亞聖”,活了84歲。

    老人們說的這兩道坎就是參考的孔孟兩位先賢的壽命,畢竟對於古代人而言,基本沒有人能夠在學術地位上超過這兩位,以他們的壽命作為界限,將他們歸天的年齡視為不利之年,也是表示對他們的尊重。但值得注意的是,到底那個年代,真的能活到這麼高齡嗎?也有很多學者提出質疑。

    (2)古代平均壽命不高

    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高,原因一方面是古代科學技術不夠發達,糧食生產較落後,營養缺乏,另一方面醫療水平較落後,戰爭、自然災害、傳染病都會導致人口驟降,在現代看起來很小的疾病,比如感冒發燒,在古代都會很容易致死,就連皇親貴族享有最好的醫療水平和營養也少有高壽。在古代平均壽命基本在三十多歲,能夠活到五十歲已經是高壽了,更何況活到七八十歲的。

    現代社會,人均壽命年齡大大增高,九十歲甚至百歲老人都很常見,沒有必要因為這個說法,導致73歲或84歲的老人無端增加了一份心理障礙。所謂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在現在看來其實就是封建迷信。這句古話並沒有科學根據,沒有必要把它當真。而且這句話本身就存在矛盾,能夠活到八十四歲的人肯定活過了七十三歲。人遲早會死,越是到了老年,越敬畏生命,更應該坦然面對生命的流逝和衰老的發生,而不是提心吊膽的擔心這個坎、那個坎。

    而且新陳代謝、衰老、死亡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無論貧賤富貴,都遵守這一定律,七八十歲的老人當然比年輕人更容易生病,但如果把73、84歲的個案當作普遍規律,顯然是不科學的。

    結語

    生命是一條單行線,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事情,隨著醫療技術和科學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命的美好。有的沒有科學依據的古話我們聽聽,瞭解一下它背後的歷史來源就行,沒有必要當真。當老年朋友到了73歲、84歲這個門檻的時候,更應該保持平和的、良好的心態,不要給自己壓力,畢竟這樣的73、84,閻王不清自己去毫無科學性,應該多多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同時注意科學養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 5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透過《易經》推算,73,84還是有規律可詢。當然了,古代社會人均壽命低,73,84在古代已經是高壽了。同時,這樣念,也順口。其實,七八十歲那個階段都一樣。

  • 6 # 味哎兒

    古華人在35歲後,開始為自己準備壽材。45歲為自己準備壽衣。55歲寫遺囑。

    古代代將軍上戰場,抬有棺材。

    這是為準備死的安排自後事方式。所以從前60歲的老人每三個月自擦洗一次壽材才心安。

    時刻提醒自己,人終要死亡的,可達成小雜事不爭的實現,躲除很多煩惱及閒氣,有益健康的。

    行動上如此,還須言語上也如此,才可達到視死如歸的接受,不恐懼。

    這才有,66大壽,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詞說。

    時時提醒自己,人終會死的,不必爭的,空手來還空手去的,何況爭都是同認識的人相爭,不同遠方不識者無接觸者爭的。爭失人情,熟人變怨仇人,太不划算了。

    僅此作用與用法外,不規律不科學,只好用有用有效,歸心理學內容,與其它無關,具養生術內的涵養項形式。

  • 7 # 使用者楊緒成

    73是孔子壽終,84是孟子壽終。73是本命年,85是本命年。本命年是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84是坎過了,85仍是坎。

  • 8 # 歷史春秋網

    正確的說法是:“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七十三歲是至聖先師孔子活到的歲數;八十四歲是亞聖孟子活到的歲數。這個民間俗話怎麼出來的呢?古人的平均壽命很短,或三、四歲,或四十五歲,六十還家子,七十古來稀。象能活到六十歲的人,就算長壽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就非常稀少了。而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子更是活到了八十四歲,這在古代已經屬於非常長壽的歲數了,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平均年齡。

    所以普通人就想,聖人才活到七十三歲、八十四歲,我們如果能僥倖活到這個歲數,豈不達到聖人標準了?活到這個歲數就夠本了,閻王爺隨時可以請去,閻王爺不叫,也很有可能自己找去。人到七、八十歲的時侯,隨時有死亡的可能,於是古人就以兩位聖人活到的歲數作為一個界限。凡是能活到這個歲數的人,就算活夠本了。不要再與命爭了。

    但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道理來證明的,也沒有統計學家對這兩個點進行具體統計,所以這句話只停留在俗語的範疇,當代社會生活標準越來越高,醫療技術越來越高,七十三歲與八十四歲早就是什麼坎了。超過九十歲的,甚至百歲老人並不鮮見。日本、南韓等國家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八十多歲。活到七十三歲算拉後腿了。華人的平均壽命現在也已經達到七十八歲,七十三歲雖不算早夭,也是均下水平了。

  • 9 # a夢美兒

    73與84這兩個年齡數字是被很多人忌諱的,提到這兩個年齡數字都有恐懼感。認為這是人的生命之坎。其實,這兩個年齡數字是和兩位古代聖人聯絡在一起的,孔子與孟子。孔子是在公元前479年逝世的,死時73歲,孟子是在公元前289年去世的,死時84歲。因為古代的人們對兩位聖人是無比的崇敬,所以認為他倆的死亡年齡很不吉利,並把這兩個年齡定為了生命之坎,認為聖人都過不去這兩個年齡,何況一般老百姓呢?

    後來,這種說法就流傳了下來,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了。有一些老年人到了這個年齡就有了心理上的壓力,為此寢食難安,整天提心吊膽,生怕自己死在這年齡上。

    現在有科學的醫學,還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這樣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人們的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平均壽命也在逐漸延長,73、84閻王找你商量事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有。人們到了老年,也要別忘了保持心情愉快、飲食合理、勞逸結合、有病就醫、多運動等,可以有效地保證身體健康,延緩衰老。不必再怕那個什麼年齡之坎了。

  • 10 # 懷疑探索者

    這句話,沒有任何確鑿的科學依據,也沒有在現實生活之中找到證據證明其有效,完全是牽強附會的想象。

    古代的人類壽命很短,平均壽命不過在30歲左右。這是因為古代的科學技術欠缺,社會生產力落後,人類普遍缺乏高質量的醫學保障。

    就以中國為例,依據歷史書籍的記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死亡人數在100萬以上的瘟疫,高達幾十次。即使是寫下《傷寒論》的張仲景,他的家族也由於傳染病死亡率高達95%,而張仲景對此也束手無策。這說明,如果你生活在古代,是很容易死掉的。

    別說是普通民眾,即使是皇宮大院,天潢貴胄,皇子皇孫,普遍壽命都不高。康熙一生之中有差不多上百個兒女,結果50%以上夭折,他的女兒的夭折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六十幾。

    正是因為古代醫學手段又極其落後,所以古代人口死亡率特別高。大量的青壯年的早死,造成國家稅負,兵役的困難,所以國家才提倡早婚早育,希望透過增加繁衍來彌補人口損失。古代一般女性13、14歲已經生子,甚至更早。這樣就給女性帶來很多身體和心靈的傷害。

  • 11 # 講科學堂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筆者從小就聽到了,筆者的外祖父就是73歲去世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出來呢?

    據記載,孔子七十三歲去世、孟子八十四歲去世,他們分別被稱為聖人和亞聖。古人認為這兩個年齡連聖人和亞聖都沒過去,對普通人當然是一個坎了。還有一種算命先生的說法,這裡就不說了。

    以上都是做不得數的說法,沒有一點科學依據。筆者曾經聽到一個似乎非常有道理的解釋:一個人會有幾個生理上的週期,有情緒週期、健康週期、體力週期等等,這幾個週期的時間長短不一樣,但它們的低谷期會在73歲和84歲的時候重疊,這樣人就容易因為各種原因死去。

    如果人真的容易在73歲和84歲的時候死去,那麼應該能從人均壽命的統計看出,世界上各國的人均壽命應該差不多都應該在這兩個時間點上。

    圖:2009年世界各國預期壽命

    從上面的統計來看,世界各國年齡的分佈在各個數字上都有,並沒有集中在73歲和84歲上,所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那為什麼經常聽到誰誰誰在這兩個年齡上去世呢?這只是一個叫做“倖存者偏差”的統計錯誤而已,你只過於關注了這兩個年齡去世的人罷了。

  • 12 # 昶健六八血管醫養護理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論據如下:

    1,故時候的人能活到七八十肯定不容易,有一句話,”人到七十古來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把七十以上當做大歲數,把八十以上當做高壽就是古人的常規心態;

    2,易經思想已經融入中華文化的靈魂。易經理論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物極必反。所以,古人認為在老年狀態下,如果出現旺極,人就會因為過旺而終。

    3,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旺的時候就是本命年,因為正好是自己的屬性,有天助而往,這也是我們本命變喜歡戴紅避災的原因。

    4,,84歲正好是本命年。所以,84就是一道坎了。

    5,為什麼不是72歲閻王爺找你而說73歲呢?因為古人認為72歲對人的打擊不至於馬上要人斃命,畢竟剛剛進入高齡,經過一年的打擊,第二年雖然本命年的氣勢剛過,但第二年的氣息也還是勁道十足的,所以73一般人也很難躲過。

    所以,“73,84閻王爺找你商量事”,這句話有中國的傳統易理思維在佐證的。並且經過幾千年的驗證也確實有它相對準確的統計規律,所以就民間越傳越真的流傳下來了。如果單是因為孔孟二祖,沒有實際資料為證的話,相信這句話早該失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克阿瑟與艾森豪威爾都是二戰時美軍五星上將,他們誰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