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行者104582556
-
2 # 持戒大咖
其實劉邦不信的不只是韓愈,所有的外姓王他都不信。為什麼這要從劉邦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他的影響或者說是塑造吧,小劉是秦人而且還是大秦帝國的公務員,受此影響他內心深處是非常同意中央集權制的-外姓王就是中央集權制的最大威脅!無巧不巧在秦被滅後,大哥大項羽不做皇帝,做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西楚霸王!鑑於小劉的良好表現給了他個異姓王當,重點就是這了他自己就是異姓王造反的,他能容得下異姓王;在一個韓信的軍事才能不是蓋的,可以說劉邦怕,不是一般的怕他活著能壓住韓愈那他死了呢?誰敢保證韓愈不反,飛鳥盡---為了他的千秋萬代韓愈必死。
-
3 # 桃自紅柳自綠
韓信之枉死更驗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韓信不忘漂母一飯之恩,放過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不念舊惡,得有多寬闊的胸懷。他是古往今來少見的軍事奇才,是他奠定了劉的漢室江山。劉不過是個無賴小人。
-
4 # 路衛兵
簡單說,韓信非嫡系、沒規矩、很傲嬌、人緣差,劉邦不信任也在情理之中。
蕭何是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的同事,有感情基礎。張良跟劉邦跟得早,且死心塌地,出的主意也對心思。韓信是半路隨的劉邦,之前一直跟項家混,不是嫡系劉邦不可能太信任——即便嫡系如樊噲,鴻門宴解過圍,打仗不怕死,劉邦後來都還懷疑呢,更別說韓信了。
劉邦因為身處困局,加上蕭何的舉薦,才鄭重其事地拜韓信為大將軍,拿他當爹一樣供著:給他穿自己的衣服,坐自己的車,吃自己的美食。這種基於官位、金錢和虛情的拉攏,實則是把他當棋子,哄著他幹事。沒有純粹的感情交集,不可能太持久。劉邦作為一個王者,雖求賢若渴卻也有底線,若非急於破局,絕不會如此屈尊,去逢迎一個才華並未顯現的小鮮肉。
韓信打仗行,動心眼不行,也就是所謂的不懂政治。而且打仗越行心眼就越不行,因為他會以軍功為籌碼去估量政治前景,這是非常危險的。而這樣的情況最少出現過三次:劉邦讓他平齊國,酈食其先他一步說服齊國歸降,韓信在沒有請示的情況下繼續發兵;平齊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垓下合圍時,劉邦答應給地盤了才出兵。政治喜歡聽話的人,並不一定是能人。韓信以能人自居而不守規矩,一直讓劉邦很忌諱,並充分體現在三次削權上:韓信攻下趙國後,劉邦假扮使者奪其大將軍印,改封相國;打敗項羽後,奪齊王印徙封楚王;貶楚王為淮陰侯。
韓信是個非常傲嬌的人。年輕時“貧無行”,討人厭,還自覺高人一等。在南昌亭長家蹭飯楞能蹭出歪理,反怪人家有始無終,連洗衣大娘的盒飯都吃得極其坦然——關於這些我在前篇問答中已有說明。做楚王后,下基層時“陳兵出入”,帶著衛隊四處嘚瑟。他喜歡手中有權被人捧的感覺,當初離開項羽後來又想離開劉邦,就是沒人拿他當回事。而當有人看他不順眼誣陷他造反時,為了博取信任,竟然逼死了好友鍾離眜。傲嬌之人行事高調,失意後容易走極端——後來意圖謀反的事實驗證了這一點,不能長久依賴。
被貶為淮陰侯後,韓信經常“稱病不朝”,因為他覺得“與絳(侯)、灌(嬰)等列”,以及“與(樊)噲等為伍”是一種恥辱,內心瞧不起這些人。不合群沒朋友,事關生死就沒人替他出頭,反添落井下石的機會。劉邦在陳縣抓韓信,出主意的陳平,是他跟隨項羽時就一起共過事的老同事;後來與陳豨謀反事洩,是因為懲罰得罪他的家臣而被告發;被呂后抓捕,則是當年的伯樂蕭何誆去的。同事、家臣、伯樂皆如此,就不能不找找自身原因了。人緣混到這般田地,劉邦不可能有好印象,更不會太信任。
-
5 # 帝國的臉譜
劉邦之所以讓呂后毫無顧忌地殺死韓信,是因為他在奪取天下後,奮鬥目標不再是消除勁敵、搶奪地盤、團結部下、合力攻堅、建立政權了,而是鞏固政權、坐穩天下,這種新形勢和新要求,讓韓信的在劉邦心目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也讓劉邦對韓信的所作所為產生了猜忌,為情勢所迫,劉邦最終促使和默許呂氏剷除了韓信這個功勞卓著的異己。
韓信生於江蘇淮陰(今淮安),出身貧苦人家,年輕時經常到南昌亭亭長家蹭飯,結果被亭長老婆好一頓奚落,後來又受過屠夫的胯下之辱,幸虧漂母接濟,才沒有餓死。項梁西征,韓信仗劍相隨,不過毫無建樹,不得重用。項梁戰死,他又隨了項羽,多次向項羽獻計,均未被採納,鬱郁不得志。劉邦為漢王,韓信另起爐灶,投靠了劉邦,劉邦任他為負責少數民族外交的小官,也未重用。後來在蕭何的力薦下,劉邦築壇拜將,任韓信為大將,使韓信一步登天,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韓信在為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那真是駿馬馳騁,功勞赫赫。他以“漢中對”,向劉邦描繪了還定三秦、奪取天下的宏偉目標,而且,在以後較長的戰爭中,韓信建立了九大功勞,分別是:暗度陳倉、還定三秦、虜魏、破趙、平代、降燕、滅齊、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連閱人無數的劉邦也不得承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然而,在韓信功勞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他的地位和權位也越來越高,由此而帶來與劉邦的摩擦也越來越多。所以,剷除韓信,並非劉邦一時興起的武斷,而確實是有其前因後果的,這些前因後果,便是韓信與劉邦之間越來越大的摩擦。那麼,劉邦對韓信從築臺拜將、全軍委託到最後產生不信而非殺害他不可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一是倚功要官。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國後,他修書一封,安排人送到廣武軍前的劉邦手上,說齊人狡詐,不易訓服,齊國又南臨楚國,容易串通反覆,請求漢王暫時封自己一個假齊王,來威懾齊鎮楚。當時,劉邦正與項羽正是打得難解難分之時,韓信卻在這緊要關頭,安排人千里迢迢來要官,劉邦當時的氣憤可想而知。所以,劉邦表面上封了他齊王,但內心的芥蒂已經有了。
二是前201年,劉邦開始追殺項羽的舊部,天羅地網,決不遺漏,但是,在這種舉國一致的情況下,韓信卻將鍾離眛收留在自己的楚王府中,鍾離眛可是項羽手下五虎將之一,頭等欽犯,韓信此舉,無異於與皇帝對著幹,劉邦怎麼會不懷疑他謀反?
三是,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之後,他與陳豨暗通款曲,支援陳豨造反,並承諾陳豨造反,自己作內應。結果,後來陳豨果然造反。前196年,呂后將韓信誘斬於長樂宮鍾室,並夷其三族。
不過,這些也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韓信功高震主,他的存在,始終是劉邦的一塊心病。其實,韓信的命運在劉邦當上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卸磨殺驢,歷代如此。
-
6 # 遙望燕園
任何人都會有疑心,劉邦自然也不會例外。但除了劉邦的疑心外,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韓信對劉邦,也不是絕對忠心,至少沒像蕭何那樣死心塌地,所以劉邦懷疑韓信,也就不足為怪了。
今天,我就借這個問題,把韓信不夠死心塌地的證據列出來。
韓信在項羽分封諸侯後,主動離開了楚軍,選擇了漢軍。
選擇漢軍的原因也頗簡單,除了楚軍以外,所有入關的諸侯中,漢軍實力最強,上升空間最大,找工作嘛,誰都想去一個大公司。
在漢軍工作一段時間後,韓信因為一起意外,被破格提拔為都尉,都尉可不是個小軍官了,陳平在楚營,擊敗了殷王司馬卬,才被提拔為都尉,而韓信寸功未建,即獲都尉之職位,可算是火箭升遷了。
即便如此,韓信仍舊不滿意,幹了一段時間,撂挑子,跑了,意欲轉投他出,奔個遠大前程。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這是韓信第一次表現出不夠死心塌地。
韓信在聽信蒯通亂齊之策後,迅速率軍佔領了齊地,並請求劉邦立他為假齊王。劉邦順水推舟,立韓信為真齊王。
此時,項羽和蒯通也看中了韓信。
項羽派武涉來遊說韓信,欲與韓信結盟,共抗劉邦。可惜項羽太沒誠意,派來的使者武涉咖位不夠,也沒有對韓信許下任何實質性的利益,所以被韓信謝絕了。
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幾日後,蒯通覺得韓信應當已慎重考慮了,便再次跟韓信提及此事,韓信依舊猶猶豫豫的。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這是韓信第二次表現出不夠死心塌地。
韓信被改封楚王后,收留了項羽帳下大將鍾離眜,後又被人舉報謀反,劉邦因此來到楚地,韓信便有心反了。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昧計事。
這是韓信第三次表現出不夠死心塌地。
韓信被貶淮陰侯後,常稱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於跟周勃灌嬰等老同事並列朝堂。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老部下陳豨被派到鉅鹿公幹,韓信開始打起謀反的主意了。
陳豨特別佩服韓信的才能,對於韓信的建議,也是言聽計從。韓信拉著陳豨的手,屏退左右,在自家庭院來回踱步,欲言又止,最後還是給陳豨講了三人成虎的故事,然後勸陳豨早做準備,最後還陳豨一個大大的許諾。
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是韓信第四次表現出不夠死心塌地。
幾年以後,陳豨果然按照韓信的建議,反了。劉邦決定親自帶兵打陳豨,韓信再次稱病不從,同時私下派人給陳豨送信,意圖裡應外合。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這是韓信第五次表現出不夠死心塌地,也是最後一次。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
-
7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邦不信任韓信是正常的,要說原因我認為有兩個。
第一,當時已經天下太平,而韓信就沒有利用價值了,最主要是韓信當時還不知收斂,公開看不起同樣打江山立下大功的樊噲,還敢嘲笑劉邦的領兵能力,就是在和平時期的今天,要是有哪個員工敢嘲笑領導,那會有好果子吃嗎?韓信按今天說法就是情商不高,要不也不能讓劉邦輕而易舉的就奪了兵權,而韓信被剝奪了兵權後還是不服,這不就是自尋死路嗎。
第二,當時劉邦已經是晚年,常年的軍旅生涯也嚴重損壞了劉邦的身體,而韓信當時比劉邦年輕而且身體也挺好,如果劉邦不除韓信,劉邦按正常肯定活不過韓信,而劉邦兒子也不成器,等劉邦一死,韓信將無人能制服,從這點考慮,劉邦不會信任韓信,也不能放過韓信。
當時劉邦的老婆呂后也看出來了,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決不能留,因為劉邦一死這些梟雄將無人能制,所以說呂后就在蕭何的配合下除了韓信。
最後說,無論韓信有沒有反意,劉邦都不會信任他,除非是韓信比劉邦老,同時身體也不好,那劉邦可能留著他,否則韓信怎麼做都是必死的,韓信和張良蕭何還不同,蕭何張良都知道自保之道,而韓信情商太低了,適應不了官場,韓信可以說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人,天下太平了,他的使命也就沒有了,死亡就是韓信的唯一道路。
回覆列表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之死,是最被人惋惜。可是這樣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的江山。劉邦的用人被人稱頌已久。說什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看這個說法有問題。其實,作為一個統治者,用人的原則應該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從漢高祖劉邦對韓信的使用上,可見一二。
韓信是從項羽那裡跑出來的,夏侯嬰推薦給劉邦。劉邦沒用,原因主要是看韓信沒什麼出眾的地方。再說韓信也和自己不是什麼老鄉,這樣的人用起來不放心。後來,韓信看漢王不用,一怒離去。於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精彩劇目,韓信第一次當主角,感覺不錯。又經過一番周折,劉邦才不得不拜韓信為大將軍。拜這個將,因該是看老鄉蕭何的面子。那時的劉邦,手下也無人可用。作為連襟的樊噲,雖然有忠心,有勇氣,可作為一個優秀的統帥,還不夠格。劉邦思來想去,還是試一試韓信。韓信在項羽那裡時間不短了,對項羽的用兵應該瞭解一些。使用韓信,劉邦還有另一點考慮。如果韓信成功了,可以打另一個勝仗,這樣可以刺激一下自己那幫充滿悲觀失敗論調的大臣。如果韓信不成功,則可以封住蕭何的嘴。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情下,劉邦才使用韓信的。經過深入瞭解,劉邦才相信韓信是個相對優秀的人才。韓信也回報了漢王劉邦信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三秦,為劉邦奪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戰,韓信也確立了軍隊中的地位。這個時候,劉邦喜憂參半。喜的是奪回了本該屬於自己地盤,憂的是韓信的地位。此刻的漢軍中,沒有人可以制衡韓信。正是這種懷疑,加上漢三年劉邦兵敗成皋,逃到修武,於是發展到了褫奪韓信的兵權。事情是這樣:兵敗滎陽後,劉邦入關征兵出發打算再次東征,收復失地,並很快攻佔成皋。項羽聽說漢王重新奪取成皋,就帶兵攻破滎陽,圍困成皋,並把漢王打得落花流水。劉邦“獨與縢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這時的漢王丟盔卸甲,全軍覆沒,十分狼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而此時的韓信,則是經過近兩年的苦戰,收服了張耳,剛剛平定了燕趙,駐紮修武。接連失敗的劉邦面對連捷的韓信,顯得非常不自信。劉邦逃到修武后,在旅館歇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以漢使的名譽闖入韓信軍營,奪了其兵權。這件事充分說明,劉邦對於韓信,並不信任。 漢四年,韓信揮師東進,進攻齊國。在已經得到了酈食其已勸降齊王的訊息後。他仍然繼續攻打齊國,造成了酈食其的無謂犧牲,逼反了齊王。當然,韓信這樣做是不想讓這個儒生搶了自己功勞。酈食其 之所以能夠勸降齊王,也是因為韓信大軍的震懾。這時的韓信,可以說沒有全域性觀念,只是因為一己之私,便令無數士兵血染沙場。作為統治者的劉邦,會如何解讀韓信的行為?劉邦會認為韓信不是為漢王打天下,為是為自己。對這樣一個私心頗重的,又手握重兵的人,漢王劉邦怎能不疑?但劉邦沒有辦法,大敵項羽虎視眈眈,他必須用韓信。如果“疑人不用”,那用誰?遍觀劉邦諸將,根本沒有可當大任者。
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信定齊後,若不自請為假王以鎭之,高祖之忌而必欲殺之,猶未必如此之甚也。”這個說法我很贊同,正是韓信要求做“假齊王”這件事,讓劉邦心裡很不舒服。本來你韓信違抗王命,出兵滅齊已經夠讓劉邦窩火的了,可你又要求做齊王。本來當時要發作,幸虧張良的提醒,劉邦才掩飾住心中的不滿,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於是封韓信做了真齊王。劉邦認為,韓信是在要挾他。對於統領重兵的韓信,劉邦心中卻有幾分忌憚。如果說他不懷疑韓信,確實牽強。當時劉邦情況很糟,楚兵把他困在滎陽,朝不保夕。任何人在這個時候都希望有人救援自己,可韓信偏偏在此時,提出封王的要求。劉邦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封韓信做齊王。這個時候,劉邦是不敢激怒韓信的,他還要用他打敗項羽。
正是由於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所以項羽一滅。劉邦馬上奪了韓信兵權,讓他做了楚王。
劉邦偽遊雲夢是對韓信不信任的升級。對於沒有兵權的韓信,劉邦沒有放鬆警惕。當他得知韓信就任楚王后,收留項羽舊將鍾離昧,並沒有把這個戰犯交給朝廷,劉邦更是忐忑不安。他不知道韓信要幹什麼!韓信不但收留項羽舊將,還找到當年那個讓他受“胯下之辱”的小混混,給他封了個官。這只是要證明,他韓信不念舊惡。對於這種收買人心的舉動,劉邦看在眼裡,恨在心裡。怎麼辦呢?劉邦接受了陳平的建議,打著去雲夢旅遊的幌子,在韓信去覲見的時候,把這個不可一世的大將軍給抓了。不過劉邦也不錯,也許是證據不足,沒有殺韓信,讓他做了個淮陰侯。
那韓信做了淮陰侯,劉邦是不是就徹底放心了?沒有。因為韓信降職後,經常鬧情緒,不上班。和以前的下級,現在平級處不好關係。史書上說韓信認為“漢王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並“由此日夜怨望,居第常鞅鞅”,“羞與絳灌同列”。韓信曾走訪樊噲,樊噲跪地稱臣迎接。出門後,韓信冷笑說:“我這輩子竟然混到了和樊噲這些人為伍的地步!”。韓信的表現劉邦看到了,所以就找韓信談話。劉邦問韓信說:“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韓信想也不想,開口回答;“陛下能帶十來萬吧。”。劉邦問:“你能帶多少?”,韓信又脫口而出:“我是越多越好啊。”。劉邦聽了哈哈大笑說:“既然你多多益善,怎麼讓我擒拿了?”,韓信這似乎明白了點什麼,便說:“陛下雖然不善於帶兵,可善於帶將啊。這就是我被您擒拿的原因。何況,陛下是天命神授,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其實,這次談話就是要告訴韓信,我劉邦就是善於玩兒人,你韓信以後學乖點。
韓信從那次談話後,果然乖了不少。劉邦可能也不想把韓信怎麼樣,畢竟他是個有大功的人。至於史書的韓信謀反的事,我看多半是誣陷。這樣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每天無所事事,有情緒難免,可要造反,可能性不大。這樣的人心思縝密,不會輕易謀反的。劉邦的夫人呂雉看透了劉邦的心思,所以才殺了韓信。劉邦的心情是“且喜且憐之”,又高興又惋惜。高興的是讓自己最不放心的人死了,惋惜的是一個難得的帥才死了。漢滅楚後,外患不斷,雖是綜合國力不濟的原因,但以韓信為首的傑出將領被害也是不能忽視的原因之一。
歷來被傳誦的魚水一樣的君臣關係是不存在的,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任何關係都不可靠。君臣關係永遠是陰謀暴力的混合體,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係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