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四帶您看趣事
-
2 # 青蓮雜說
東漢末年的公孫氏藉助時局和地理位置優勢,在遼東地區(今遼陽一帶)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武力割據,並時時根據中原局勢變化及時調整對外策略,使政權得以穩定和發展。
公孫氏割據遼東地區歷經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三世四主,然而到了公孫淵時,其利令智昏、背信棄義、反覆無常、極度膨脹,並自立為王的行為,加速了其政權的滅亡,最終導致被曹魏司馬懿滅掉。
公孫度(其爺爺)當政時期。藉助於遼東地區遠離中原的優勢,制定了遠離中原紛爭,立足東北發展的策略,無論是董卓亂政遭各路諸侯會盟討伐,還是後來群雄逐鹿中原,甚至曹操主動拉其對抗袁紹,公孫度一概都不參與,而是專心立足在東北發展,對於時常搶掠遼東地區的高句麗和烏丸給予痛擊,確保了東北的穩定,為遼東地區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大量因中原戰亂而逃亡的流民進入了遼東地區避難,使得經濟、技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遼東地區也成了實力較強的割據勢力。
公孫康(其父親)、公孫恭(其叔叔)當政時期。公孫度死後由公孫康擔任了遼東太守,此時的曹操透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已經具備了一統遼東的實力,公孫度制定的遠離中原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因此公孫康積極改變策略,採取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策略。公孫康死後,手下的眾將領就推舉公孫恭為遼東太守。公孫恭不但繼續執行公孫康的策略,甚至對曹魏更加的順從,遼東當時還算穩定。
公孫淵奪權當政時期。228年,公孫淵在手下將領的支援下,從叔叔公孫恭手中奪去了遼東地區的領導權。其上臺後就改變了依附曹魏的策略,變成了周旋於魏吳之間。並私下派遣使者向東吳孫權稱臣,實際上是打探東吳實力,孫權當時感到特別高興,就命人帶上大批珍寶前去賞賜公孫淵,公孫淵知道後,又怕曹魏怪罪,就殺了使者並向曹魏表決心。孫權的這個行為在當時都成了笑話。公孫淵私下向東吳稱臣,結果又殺東吳使者向曹魏表忠心。可以說此行為遭孫權痛恨,遭曹魏不信任、懷疑。
後來孫權準備聯合高句麗突襲遼東,雖然沒成功,但是反映出了孫權對公孫淵的痛恨。237年,諸葛亮死後,曹魏失去了最大的威脅,就開始騰出手來收拾公孫淵了。結果曹魏派去征討遼東的毌丘儉被公孫淵依靠遼水之險擊敗了,此時勝利的衝昏了公孫淵頭腦,乾脆自立為王。其結果更加引起了曹魏的不滿。238年,曹魏派司馬懿徵遼東,圍城一月,公孫淵被迫向東南突圍失敗,後被斬於襄平城。
所以說,公孫淵要是能夠再龜縮幾年,一不做欺騙孫權那種背信棄義的事,也許受到曹魏攻擊時,還可以聯合東吳,向東吳求救,也不至於死的那麼慘;二是不做背叛曹魏的小動作,不那麼膨脹的話,不自立為王,估計也不會加速公孫政權的覆滅。總之,結合當時大的時代背景,公孫淵的祖上取得那麼高的成就得益於中原地區的群雄爭鬥的外部環境,以及其祖上根據形勢發展所採取的對外策略;而到了公孫淵當政時,中原局勢逐漸已經變為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留給公孫淵的時間也不會多,曹魏統一遼東是早晚的時期。另外,就公孫淵的行事風格,無論龜縮多少年,其成就也不會高於其祖上。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答案是肯定的,也許不止公孫淵還要付出幾代公孫氏的努力。三國時期的盤踞遼東的公孫氏是當時的第四個政權,曾經和鮮卑軻比能、東吳、蜀漢形成實際意義上對曹魏的封鎖。這其實都是公孫淵作死的前兆,最終激怒了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滅掉了公孫氏。遼東公孫氏幾代人艱苦經營的心血付之東流,那麼如果公孫淵在龜縮幾年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嗎?答案是肯定的,也許公孫氏真有入主中原的可能。
到公孫淵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位君主,其實無論是公孫度開始、公孫康、公孫恭都是獨立於諸侯以外的獨立政權。這個虛名不重要,無論是公孫度自領的平州牧還是公孫康被曹魏冊封的平郭侯就是一種稱謂而已。但是公孫淵就偏偏為了燕王這個虛名最後被司馬懿所滅,要知道再堅持一年魏明帝曹叡就駕崩了。司馬氏忙於篡位哪裡還顧著遼東?
公孫氏崛起於漢末動盪時刻,其實確有機會發展壯大歷史上遼東公孫氏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創始人公孫度趁漢末天下大亂之機自立為平州牧,在遼東大展拳腳: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越海取膠東東萊諸縣。在文治方面招賢納士、廣招流民,稱謂橫跨渤海兩岸的割據政權。公孫度對於中原的諸侯爭霸不摻和,如同秦末割據嶺南的趙佗一樣默默發展自己的力量。所以對於曹操和袁紹的大戰兩不相幫,增強自己的實力才是正路。
曹操擊敗袁紹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遠在遼東繼位的公孫康依然“恃遠不服”。直到曹操擊敗袁紹、親征烏桓獲勝公孫康才保持了名義上對統一北方曹操的臣服。公孫康依舊開疆拓土,攻破高句麗都城設定帶方郡被篡漢自立的曹丕封為車騎將軍、平郭侯。
這種情況在公孫淵時發生了變化,當時三國鼎足之勢已成。公孫淵明知自己的勢力無法和曹魏相比還和孫權勾勾搭搭的玩火。最終激怒了魏明帝曹叡,派出司馬懿用了兩年時間沒掉了盤踞遼東多年的公孫氏政權。那麼公孫淵如果不作死的話,遼東公孫氏是否有機會發揚光大呢?答案是肯定的。
司馬氏篡位、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都在短短几十年中完成,遼東公孫氏未必沒有機會我們來看一下遼東公孫氏滅亡的時間節點是公元238年,次年魏明帝曹叡就駕崩。接下來曹魏執政的曹芳、曹髦、曹奐,除了志大才疏曹芳還掙扎了一下其他的都不足以低於司馬氏的篡位行為。所以如果遼東的公孫淵能夠保持對於曹魏和司馬氏的名義上臣服而不參與三國鬥爭的話,遼東公孫氏很大可能會以名義臣服、實際獨立的諸侯形式存在。 西晉在保持名義統一上對於邊遠地區是允許實際意義上獨立的。其實就類似唐朝那樣強大的存在在邊遠地區還要實行羈縻統治呢,何況西晉?
司馬氏篡位需要盟友,況且遼東公孫氏大半領土都是透過向扶余、高句麗征伐得來的並不影響中原利益分配。而歷史上正是司馬懿滅掉遼東公孫氏後才造成鮮卑慕容燕國的崛起和高句麗的東侵。遼東公孫氏政權滅亡後歸幽州代管,遼東地區造成了遼東勢力真空。而鮮卑慕容氏如何在遼東崛起的呢?只因為慕容廆臣服晉朝後就獲得了“鮮卑都督”的冊封,然後迅速發展自己就沒有了西晉的掣肘。形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割據,名義上的臣服。而慕容廆發展壯大的過程和遼東公孫氏如出一轍:吸收中原流民、引進漢族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積極收攬漢人飽學之士。在幽燕地區發大水的時候,慕容廆主動開倉賑濟,幫助漢人老百姓抗洪救災,受到了朝廷的褒獎。
如果公孫淵以及以後的繼承人依然採取和公孫康一樣的臣服策略,熬到八王之亂以後遼東公孫氏將會迎來最大的發展契機。西晉在八王之亂後元氣大傷,處於遼東的公孫氏整兵經武俯視中原。如同唐朝中期的安祿山一樣在西晉滅亡時,可以迅速南下中原。在強大的戰力和漢族血統的加持下不敢說統一天下,割據北方還是問題不大的。況且北方士子類似張賓、王猛等人,是在漢人政權沒有機會的情況下才輔佐石勒、苻堅這樣的胡人君主。所以遼東從公孫淵開始要低調,默默發展自己的實力才是根本。這一點可以參照建立西夏的党項在五代時期的表現,無論誰當政党項都名義上臣服。
西晉司馬氏篡位本來就不得人心,短短几十年為了私利就弄得北方民不聊生。如果遼東公孫氏整合完成北方各方面的資源,與東晉一決高下未必沒有機會。可惜公孫淵格局太差,急於燕王這個虛名最後身死國滅。
小結:
如果遼東公孫氏想發展壯大就需要蟄伏,可能不止公孫淵這一代。可能需要更多代繼承人在蟄伏的同時積極提升國力,到西晉滅亡就迎來了遼東公孫氏入主中原的良機。而此時距離歷史上公孫淵被滅,也不過幾十年的時光。
-
4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想多了,先說說這個公孫淵的生平,他字文懿,生年不詳,死於公元238年,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將軍公孫康之子。 太和二年(228年),奪其叔公孫恭位,被魏明帝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後遣使南通孫權,孫權立其為燕王,並遣甲士萬人攜珍寶前往遼東,公孫淵害怕魏國討伐,於是斬送吳使首至洛陽,明帝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在擊敗前來討伐的毌丘儉等後叛魏,再次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明帝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討之。公孫淵大敗,並其子為魏軍所斬。這就是這位志大才疏的遼東之主短暫而無語的一生,這傢伙做人人品不端,做事能力有限,偏偏還沒有自知之明,自命不凡到以為自己是位面之主,異想天開到要在三國能人輩出的時代,將各大雄主名將智囊玩弄於鼓掌之中,真可謂自尋死路,徒惹人笑,這樣的傻瓜註定了一個悲劇的人生,不管他龜縮與否,都改變不了他的既定命運,以上,謝邀
-
5 # 世界人文通史
幾年的時間恐怕還不行,遼東的公孫家族想要崛起,最起碼還要等一百年時間左右,否則以當時遼東地區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還遠遠支援不了公孫淵稱霸中原的夢想。
從公孫度割據遼東稱王開始,再到司馬懿消滅公孫淵,這個割據政權一共經歷了四位統治者,分別是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四位君主,時間的跨度大概是從東漢末年董卓亂政開始,再到三國中期為止。
公孫家族的“燕國”是三國之中的“第四國”,控制著今天的遼寧、北韓北部等地,國力不如魏、蜀、吳任何一家,但是對付周邊的鮮卑、高句麗完全沒有問題。
公孫家族控制的遼東地區與北韓北部,屬於漢朝十三州之一的幽州,可是公孫家族手裡只有“半個幽州”,這點資本要割據東北還尚可,要挺進中原與魏國、吳國爭霸,還完全不夠格。
哪怕是公孫淵沒有被司馬懿消滅,公孫家族也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雙方的實力對比懸殊。魏國控制著涼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兗州、幷州、荊州北部、幽州西部,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而公孫家族只有“幽州東部”,地小民寡。
這是因為東北地區開發時間較晚,在漢末三國那會兒,東三省之中只有遼寧一帶是漢族的主要聚居區(人煙稀少)。
而吉林和黑龍江等地,要麼是人跡罕至的荒蕪地區,要麼就是少數民族(鮮卑、扶余、高句麗)分佈的地帶。
公孫淵的祖父公孫度趁天下大亂的時候割據一方,以不介入中原軍閥爭端為幌子自保,目睹了袁紹、公孫瓚爭霸與曹操、袁紹爭霸,才保全了自己的遼東一隅之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公孫淵的祖父公孫度趁中原混亂的時機,逐漸控制了遼東地區。由於這裡天高皇帝遠,道路險阻,內地的軍閥都忙著內鬥,沒有精力去消滅公孫度。
後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派人召公孫度到內地任職,封他為永寧鄉侯。
公孫度卻笑著說:“我王遼東,何永寧鄉也?”大概就是說,我在遼東可以稱王建國,這麼區區一個永寧鄉侯有什麼可稀罕的?就這樣,公孫家族在遼東的割據得以延續下來。
可是,傳到了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這一輩時,已經是三國中期了。公孫淵先是向魏國稱臣,然後又斬殺魏國使臣、暗中勾結萬里之外的吳國。
這還沒過兩天,公孫淵又劫殺吳國使者,然後擅自稱“燕王”,等於是把魏國、吳國都得罪了。
吳國距離遼東太遠,畢竟吳國在江南地區,實在拿公孫淵沒有辦法。可是,魏國卻無法再容忍公孫淵的行為了,為了一勞永逸,徹底解決這個敵人,便派剛剛打敗了諸葛亮的司馬懿去出征遼東。
公孫淵原本認為魏國軍隊不會遠道而來,沒有全力備戰,誰知道魏軍居然長途跋涉,從河南一路打到了遼東。司馬懿率領魏軍在遼東一帶大規模屠城,幾乎把公孫家族幾十年的統治根基連根拔起。
司馬懿雖然消滅了公孫家族,可是由於魏軍在遼東瘋狂屠城,也導致漢人大量死亡,並把當地居民遷入中原。
在公孫家族覆滅之後,遼東周邊的鮮卑人、高句麗人紛紛崛起,而這些少數民族在過去一直被公孫淵壓得死死的,都在公孫淵死後活躍了起來。
當初,公孫家族割據遼東稱王的時候,相繼征服了遼東周邊的鮮卑部落,並且擊潰了高句麗王國,把燕國的疆域擴張到北韓半島。如果不是公孫淵作死,那麼公孫家族幾代人的努力也不會白白浪費。
可是,以當時東北地區的人口數量和經濟水平而言,還很難與中原的魏國爭霸。如果公孫家族還能堅持一百年,到了五胡入侵時期、中原大亂,也不是沒有可能問鼎中原。
在一百多年後,鮮卑族慕容部在遼東崛起,相當於繼承了公孫家族的霸業。
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是五胡十六國之一,趁中原大亂時崛起,從遼東南下,攻佔了黃河下游,也算是歷史上第一個從東北攻入內地的少數民族政權。
也就是說,哪怕公孫家族沒有被司馬懿消滅,至少也要等一百年才有機會。
-
6 # 瓦斯斷電
真無聊的問題,龜縮的結果只能是自身越來越弱,部下沒有進取的可能,就只能轉向內部爭權奪勢,或者對老百姓強取豪奪,士兵更是混成兵油子,越來越畏戰。實際上公孫淵跟龜縮也沒有區別,被一仗直接收拾更說明了結果。古往今來龜縮者哪有多少好結果,臥榻之側誰會允許你佔著位置。
-
7 # 江湖小曉生
公元238年,司馬懿一頓操作猛如虎,千里奔襲遼東,滅了公孫淵一族。
公元291年,司馬家族內亂,西晉著名的八王之亂由此拉開序幕。
也就是說,從公孫淵被滅,一直到司馬家族發生內亂,需要長達52年的時間。要是公孫淵繼續龜縮下去,不談這52年裡,是否會被司馬家給滅了,他自己估計也要找曹操劉備他們打麻將去了。
所以說,就算公孫淵繼續龜縮,也未必能超過他祖上的高度。反而等待司馬家族滅了蜀漢和東吳以後,一定不會允許這麼一個割據政權在遼東繼續存在。而公孫淵繼續龜縮後,唯一的機會,就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他真的能等得到嗎?
一、公孫家族在遼東,也有三代人的積累了。公孫淵的爺爺公孫度,是他們家開創基業的第一人。公孫度跟著老爹移民到遼東以後,便開始佔地為王,被封為遼東太守,自稱為遼東侯。不僅打服了高句麗、烏丸這些外敵,還重創了當地土豪,奠定了公孫家族在遼東的統治地位。
公孫度去世以後,他兒子公孫康繼承了遼東太守的職位。很顯然職位是不能世襲的,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公孫家族,儼然已經有了在遼東割據的實力。
公孫康很識時務,當時曹操已經擊敗了袁紹,正在追殺袁紹的兒子袁熙和袁尚。這倆貨跑到了公孫康這邊,結果被公孫康割了腦袋送給了曹操。因此公孫康便被曹操封為左將軍,襄平侯。
公孫康是公孫淵的父親,但是公孫淵年紀太小,不足以鎮住遼東局面。於是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便繼承了遼東太守的職位,依舊臣服於曹魏王朝。
等到公孫淵長大成人以後,恰逢公孫恭得病,因此公孫淵便脅迫公孫恭退位,自己成為了遼東太守。在魏明帝看來,哪個公孫不是公孫呢?所以依舊拜公孫淵為遼東太守。
所以說,從公元190年,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開始,一直到公元238年,公孫淵兵敗被殺,公孫家族在遼東的統治已經長達48年,接近半個世紀了。
三國都要走完了,這個家族才被滅了,由此可見公孫家族的實力還是相當雄厚的。但是這不代表,公孫淵可以有資本繼續龜縮下去。
二、公孫淵選的時機還是比較不錯的。公孫淵是個有野心的人,此前公孫家的人都是依附於曹魏,雖然在遼東是一把手,但是總歸要聽從曹魏的調遣。
而公孫淵卻認為,自己手握雄兵,佔據遼東,再加上天下局勢紛亂,為啥不能獨立呢?因此公孫淵在掌權以後,開始想著獨立。
當然了,計劃是要一步步實施的。他先試探性地向東吳示好,結果孫權一看,這不是白送上門的地盤嘛!反正封號又不要多少本錢,所以孫權索性冊封公孫淵為燕王,讓他跟曹魏去鬧。
公孫淵一看,發現自己的身價還是蠻高的,於是果斷斬殺了東吳的使臣,向魏明帝彙報情況。其實就是想看看曹魏會給他怎樣的價碼,畢竟曹魏靠得更近。氣得孫權揚言要渡海去揍公孫淵一頓。
結果魏明帝一看,老小子這是要升職加薪,否則就打算跳槽的節奏啊!可是魏明帝后來只給了公孫淵一個樂浪公的封號,跟燕王還差一步。公孫淵心裡當然不滿,於是在公元237年,便自立為燕王。
這個時間選擇還是比較不錯的,因為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北伐暫時低迷,但軍事實力依舊很強勁。東吳這邊孫權已經稱帝,實力也不差。
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等齎璽書徵淵。淵遂發兵,逆於遼隧,與儉等戰。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三國志》
三足鼎立的時候,憑什麼公孫淵就不能在遼東割據稱王呢?其實他的準備還是蠻充分的,不光自己做好了軍事防備,而且還各種加封鮮卑單于們,讓他們帶兵去偷襲曹魏的邊境。
如果當時他能夠拉攏周圍幾個小國家包括部落一起抵抗曹魏,說不定還真的可以跟曹魏鬥一鬥,尤其是在冬天。遼東是很冷的,不利於中原士卒,隋煬帝當年討伐高句麗,就曾經因為天氣原因無功而返。
三、再龜縮下去,公孫淵就完全沒機會了。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鄧艾、鍾會、諸葛緒等出兵蜀漢,最終將其消滅。三國在這一年已經消失了一國。
這個時候距離公孫淵被滅,過去了25年。公孫淵在這25年之內出手,或許還有機會,在司馬昭滅了蜀漢以後,公孫淵再想出手,機會就不大了。
公元280年,司馬炎滅亡東吳,從此三家歸晉。這個時候距離公孫淵被滅,過去了42年。其實留給公孫淵的時間,壓根就不多了。
因為公孫淵也會衰老,也會死去。到時候誰知道繼任者,能否完成他割據稱雄的夢想呢?再說了,在司馬炎滅了東吳以後,還會允許遼東這麼一個奇葩存在下去嗎?
大一統的西晉王朝,絕對不會讓其他割據勢力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轉悠的。公孫淵被滅了以後,遼東逐漸被鮮卑人掌控,但是鮮卑是各大部落聚集體,壓根就不是什麼割據政權。所以西晉完全忽視了他們的存在。
因此,公孫淵最好的機會,本身就是在蜀漢被滅之前。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機,以他那點人馬,完全不足以翻起什麼大浪了。
總結:再談公孫淵被滅這件事兒。司馬懿這個老傢伙非常狠,他到了遼東以後,不僅擊敗斬殺了公孫淵父子。而且他還下了一個死命令,將遼東數千名官員全部斬殺。甚至年齡超過15歲的男子,全部被司馬懿斬殺,還堆成了京觀來欣賞。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晉書》
所以司馬懿走了以後,遼東基本就空了。這個時候更北方的鮮卑族人,才發現遼東是真暖和、真香啊,於是紛紛搬遷到了遼東。
他們到了遼東以後,不久便發生了西晉八王之亂。趁著西晉內亂的功夫,鮮卑族各部落陸續南下,搶奪地盤。原來中原地區更暖和、更香啊,五胡亂華由此而爆發。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
8 # 高盛號
很簡單,不會。
為什麼?具體的歷史細節就不一一贅述了。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公孫淵的實力不允許。公孫淵家族利用漢末大亂,中原無主的時機,割據遼東,雖然可以舒服一時,但是並不能永遠這樣。因為當時遼東的開發,遠不能和後世相比,遼東地廣人稀,經濟發展落後。人少,可以動用的社會資源就少,軍隊就少,據以割據的資本就少,所以割據根本不是一個好選項。中央政府不管你,不是不能管,不想管,而是時機不成熟,不必要。
二是遼東於中原,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自然障礙。蜀有崇山峻嶺,吳有洶湧大江,都次第被攻破。看遼東公孫淵,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天險,軍隊還少,戰鬥力也不行,搞獨立純粹是腦袋壞掉了,被野心燒迷糊了。戰爭,完全按照司馬懿的計劃進行,可以說公孫淵早被人家吃的死死的。
三是魏已經不允許公孫淵猥瑣發育了,統一早已提上議事日程了。在公孫淵稱王之前,毌丘儉已經率領幽州的地方軍對公孫淵發動了一次進攻。說明魏朝已經不能容忍公孫淵繼續割據了,雖然這次進攻由於準備不充分失敗了,但是魏透過戰爭了解了雙方的實力狀況,反倒更加堅定了統一遼東的決心,又派出了由司馬懿親自率領的精銳中央軍去進攻遼東。這時候公孫淵或走或降,都有可能保證小命,他反倒被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野心作祟,急急忙忙去稱王,搞得內部分裂,與魏軍的戰鬥就毫無懸念了。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強大的勢力,不是蜀魏吳,而是鮮為人知的燕國!
東漢末年,諸侯爭霸,先有羌胡叛亂、黃巾之亂,再經歷董卓亂政,官渡赤壁,終是讓歷史的車輪滾動到我們熟知的三國!但是,為我等所熟知的是三足鼎立之外,還有一個穩定的漢人政權存在了將近五十年之久,那就是題主所說的,燕王公孫淵所統治的遼東政權!所以說,三國三國並非三國,實則是四國,分別是蜀魏吳燕!
漢武帝時在遼東半島設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這也是遼東政權的政治核心,公孫氏遼東政權共歷經四代領導者:遼東候公孫度、公孫康、平郭候公孫恭以及燕王公孫淵。東漢末年,公孫度受封遼東太守(具體年已不可考),自此開始割據遼東,此時的中原,黃巾之亂群雄紛爭,遼東本就是偏遠蠻夷之地,脫離政治中心,這給了公孫度極佳的發展條件。
此時此刻,度北禦敵烏桓鮮卑,東平高句麗三韓夫餘,廣開海路,真正的將遼東納入了漢人的統治,周圍的少數民族都來投靠他,與此同時,中原不少不堪戰亂的名士都紛紛逃往遼東,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便有“遼東三傑”之稱的邴原、管寧、王烈等,但是公孫度為穩定統治,常有苛政暴虐,曾經一度殺害地方名門望族,為士族所棄。
在執政二十年後,公元220年,公孫度去世,公孫康繼位,康一改公孫度的對外方針,在《三國演義》中,公孫氏政權第一次出現在這裡,那就是公孫兄弟獻袁氏,換句話說,就是三國迷們津津樂道的郭嘉遺計定遼東(此事為杜撰),而康之後再無記載!
康去世之後,繼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那沒有生育能力的兄弟公孫恭,在執政九年之後,被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這也就引發了題主的問題,公孫淵如果在龜孫幾年,成就會不會更高呢?這裡我們就要看一看公孫淵面對的處境了。
公孫淵繼位於公元229年,公孫政權亡於公元238年,短短九年間,是什麼原因讓固若金湯的公孫氏土崩瓦解呢?公元233年,公孫淵受封為燕王,這個受封是受誰的封呢?不是曹魏而是隔海相望的東吳,公孫淵害怕得罪曹魏政權,殺了東吳的使者獻給曹叡,這一舉動已經奠定了公孫氏的滅亡。
明帝曹叡對公孫淵與吳國暗通曲款的事情非常不滿,下定了消滅公孫淵的決心,多次派遣大軍進攻遼東,但是都失敗了,而在公元237年,再一次擊敗曹魏進攻的公孫淵自立為燕王,設定百官,震驚天下。同年明帝派出司馬懿率領大軍平定遼東!公元238年,燕國滅亡,司馬懿用短短兩年便結束了公孫氏統治長達50年之久的遼東政權。
那麼,公孫淵還有機會繼續支撐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此時的曹魏,已經沒有了蜀漢諸葛亮的威脅,開始由被動防守轉為積極進攻,對待此時撩撥自己的遼東,當然是重拳出擊,而遼東地廣人稀,國力遠不如曹魏,雖多有小勝,然難以抵擋曹魏認真起來的兵馬,所以說公孫淵滅亡已成定局,難有所為!